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指导鲜食春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4-2017年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的14个重要农艺性状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性状的遗传变异十分丰富,变异系数为5.9%~33.49%,遗传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单株有效鲜荚数,而采青天数、标准二粒荚荚长和荚宽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小。随着年度的递进,鲜食春大豆的株型、鲜荚产量、口感、荚型性状获得了逐渐的改良。主成分分析表明,荚数与生育生长、鲜荚产量、株型、荚率、品尝品质和荚型因子是鲜食春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鲜荚产量与单株有效分枝数、百粒鲜重、单株鲜荚重、标准二粒荚荚长极显著正相关,与500 g标准荚数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余性状相关性不显著。A级口感率与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等性状极显著负相关。因此,鲜食春大豆品种选育时,应注重分枝多、粒大荚长而饱满的亲本组配及后代选择,协调荚型、株型和生育期的改良,从而选育出高产优质鲜食春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合胶东半岛种植的鲜食大豆品种(系),本试验选取63个鲜食大豆品种(系)于2019—2021年进行田间种植,在鲜食期对13个产量相关农艺性状进行考查统计,并和鲜荚产量进行相关性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在9.66%~86.53%之间;单株产量与节数、一粒荚数、标准荚数、单株荚数和标准荚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分枝数、空荚数和鲜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虫荚数、干重和标准荚宽呈不显著正相关。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排行为单株荚数>单株荚重>鲜重>干重>有效分枝数>标准荚长>标准荚宽>主茎节数>标准荚数>株高>一粒荚数>空荚数>虫食荚数。对所有参试品种大豆(系)与理想品种(系)进行等权和加权关联分析,筛选出综合表现最优的7个品种,分别为辽鲜3号、晋豆39、南农29、辽08M13-1H、首豆38、引豆9701和南农95C-13,本研究为菜用大豆在胶东地区的推广和种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果蔗间种条件下,考察13个菜用大豆的全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鲜百粒重、标准荚率、单粒荚率、瘪荚率和单株产量等性状表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存在差异,其中95C-10、桂鲜豆1号等5个品种单株产量较好;单株产量与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标准荚、多粒荚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果蔗间种菜用大豆时,要增加产量,应选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标准荚和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鲜食大豆浙鲜豆2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鲜豆2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鲜食大豆新品种,有限结荚习性,株高29.5厘米,主茎节数8.9个,分枝数2.3个,叶片卵圆形、中等大小,灰毛,白花,种皮黄色,百粒鲜重60.4克,单株荚数22.6个,单株荚重41.6克,多粒荚率73.4%。口感品质为鲜脆型,每500克标准荚数202个,荚长、荚宽分别为5.2厘米和1.4厘米,标准荚率为73%。从播种至采收鲜荚约85天,一般鲜荚亩产量667.6公斤左右,轻感大豆花叶病毒病。适宜在北京、江苏南通、安徽合肥和铜陵周边相同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以2008年国家菜用(鲜食)春播大豆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为材料,试验分析了在辽宁种植的参试品种(系)的农艺性状、鲜荚性状、鲜荚产量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11个品种(系)从播种到鲜荚采摘生育日数为104~149d,株高为41.3~141.9cm,主茎节数为10.3~20.8个,单株荚重32.4~55.5g,标准荚数(两粒荚)178~247个/kg,标准荚长4.3~5.7cm,荚宽1.2~1.4cm,百粒鲜重49.4—72.5g,鲜荚产量10035~14769kg,拼,百粒干重21.9—34.5g,籽粒产量2386—3333kg/hm^2,有6个品种(系)为菜用大豆类型,适合在沈阳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夏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新育成的18个大豆新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有限结英习性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英数、株高、单株粒数、底荚高、分枝数;而亚有限结英习性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节数、株高、百粒重、底荚高、分枝数。明确了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关系,为选育高产夏大豆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浙西地区不同播期对鲜食春大豆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以鲜食春大豆品种衢春豆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月16日、3月23日、3月30日、4月6日、4月13日、4月20日和4月27日共7个播期处理,比较不同播期下鲜食大豆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棉子糖、蔗糖和水苏糖等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营养生长时间缩短,生殖生长时期逐渐变长,且各处理差异显著;大豆农艺性状中单株荚重、单粒荚数、主茎节数和单株有效荚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百粒鲜重、每荚粒数和百荚鲜重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而底荚高度逐渐增高,秕荚数逐渐增多;大豆可溶性糖除棉子糖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可溶性总糖、蔗糖、水苏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总体变化趋势,4月6日播期下的大豆籽粒可溶性总糖、蔗糖、水苏糖含量达到最高峰,分别为107.60,42.20和34.67 mg·g-1,且这3种可溶性糖含量和百荚鲜重、单株荚数、百粒鲜重和每荚粒数4个荚相关性状极显著正相关,结合产量综合分析表明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浙西地区春季大豆种植的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8.
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地区73份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夏大豆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因品种结荚习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亚有限型大豆品种中,每荚粒数、单株荚数、株高和单株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有限型大豆品种中,单株粒数、生育期、茎粗和株高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品种选育上,对于亚有限大豆品种,应优先选择单株粒重较高的单株,尤其是注重多荚和多粒性状的选择;对于有限型大豆品种,应选择生育期与单株粒重间平衡较好的单株,能充分发挥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间作对鲜食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鲜食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规律,本文选用鲜食大豆品种浙鲜豆4号和四川地区常采青食用的本地普通大豆品种川豆8号,在玉豆间作和大豆单作条件下,对大豆形态建成、干物质积累过程、产量形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作下大豆株高、底荚高显著增大,茎粗减小,叶面积指数(LAI)、比叶重(SLW)在鼓粒期前有所降低;各器官干物质的阶段积累、日积累量也较净作降低,浙鲜豆4号前期各营养器官物质积累时间短,积累量少,后期虽然荚积累速率较快,但由于基础物质少,生殖生长时间短,导致最终产量不高;间作下的分枝数、主茎有效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荚鲜重、百荚粒重、单株产量显著降低,百粒鲜重差异不显著,经济系数增大;相对川豆8号,浙鲜豆4号在形态和产量上受间作的影响较小,但除百粒鲜重外,其余产量构成指标均极显著低于川豆8号。可见,在玉豆间套作体系中,为了提高鲜食大豆产量,应选择株高较低,茎粗较大,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多、对间作环境适应性强的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0.
以黄淮海地区87个大豆常规栽培品种为材料,对12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亚有限型夏大豆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18.38%~27.56%)较大;有限型夏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21.02%~28.04%)较大。在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在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亚有限和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2%和79.50%。对以亚有限和有限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对于亚有限型品种,应选择株高和生育期适中,有效分枝数较少,而每荚粒数、百粒重均较大的品种。对于有限型品种,应选择茎基部较粗,株高和底荚高度较高,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对征集的20份菜用大豆品种的农艺、经济、产量、品质等主要性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品种间的以株高、株荚数、株荚重、产量的差异最大;毛豆2808、台75鲜荚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鲜籽粒的淀粉含量、总糖均比普通大豆高,而纤维素含量则低,台75本地秋繁与北繁其性状差异大.  相似文献   

12.
菜用大豆粒荚选择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武天龙  汤楠 《大豆科学》2000,19(2):164-188
通过对12个菜用大豆的粒荚性状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菜用大豆专用品种二粒荚粒荚选择标准:百粒重29.72-34.58g;百粒鲜重60.79-70.55g;鲜百荚皮重135.89-161.05g;百荚鲜重257.47-302.75g;鲜荚皮长5.24-5.98cm;鲜荚皮宽1.45-1.62cm,在此范围内三粒荚需占0-52.9%。各种类的粒荚12个性状间均表现极显著的相关,建议以干百粒重、荚皮宽、  相似文献   

13.
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出口型菜用大豆品种始花期和鼓粒初期各灌水一次,能提高籽粒鼓粒速度,延长鼓粒持续期,促进籽粒饱满,增加标准荚数,提高鲜荚产量和标准荚产量.鼓粒速度越快,百粒鲜重、单株鲜荚重、单株标准荚重越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和鉴定适宜云南省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本研究在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采用灰色关联度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44个大豆品种(系)的10个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的变异范围为7.3%~51.2%,说明各地大豆资源的表型多样性比较丰富。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影响间作大豆产量的性状依次为单株粒数、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荚数、分枝数、倒伏性、株高、节间长度、每荚粒数。利用系统聚类法将44个大豆品种分为了3大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其中单株荚多、单株粒多、分枝多、百粒重适中的第一类是比较适宜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系)。  相似文献   

15.
菜用大豆荚皮性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菜用大豆的四个杂交组合,对其荚皮性状即荚皮的长、宽、表面积以及荚皮的内膜层、革质层等性状进行试验观察,并分别与子粒、产量进行相关分析.荚皮的长、宽、表面积、荚皮内膜层、荚皮革质层与产量有极显著正相关,荚皮表面积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0.6795**,内膜层鲜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和通径分析均达到0.8433**.革质层与子粒的相关性较大,百荚革质层的鲜重、风干重与百粒重的相关系数达0.6681**、0.6112**,荚皮厚与子粒鲜、干重及产量均呈极小不显著的正负相关(-0.0706~0.2810).在育种工作中应重视荚皮的表面积、内膜层和革质层等对产量和产品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