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为自主研发抗除草剂的甘蓝型油菜,从细菌(Isotericola variabilis)中克隆I.variabilis-EPSPS*基因,使油菜产生草甘膦抗性。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I.variabilis-EPSPS*转入甘蓝型油菜自交系育127,获得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单株E1。草甘膦耐受性结果表明,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T1代在不同浓度草甘膦的培养基中能够正常生长,而非转基因对照生长严重受阻。I.variabilis-EPSPS*成功整合于油菜基因组并可稳定遗传,草甘膦处理后表达量增加,而且在草甘膦浓度改变时仍保持稳定表达。在温室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商品制剂(农达)600倍稀释液(1/3田间生产推荐中剂量)处理转I.variabilis-EPSPS*基因E1的T1植株,体内莽草酸累计量远低于非转基因对照。通过对角果长、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考察发现,转基因植株和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田间喷施农达400倍液(1/2田间生产推荐中剂量),发现转基因E1T1植株正常生长而对照全部死亡。鉴于I.variabilis-EPSPS*基因在转基因油菜中能够稳定遗传并赋予了油菜草甘膦除草剂抗性,认为该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是一份新种质。  相似文献   

2.
CRISPR/Cas9系统编辑水稻Wx基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直链淀粉含量与稻米品质密切相关。Wx基因是控制水稻直链淀粉合成的主效基因,通过对Wx基因定点编辑以获得稳定遗传、直链淀粉含量适宜的突变体。【方法】 构建CRISPR/Cas9表达载体pGK03-Wx-gRNA (靶点1和2分别在Wx基因第1和第2外显子),利用工程菌EHA105遗传转化超级稻楚粳27,潮霉素筛选获得转化株系,对转化株系及其后代进行分子检测、测序、基因表达和遗传稳定性分析以及直链淀粉含量测定。【结果】 获得9个独立的T0代转化株系,靶点1(L1~L5) 5个株系,突变频率100%,靶点2(L6~L9) 4个株系,突变频率75%。由T0代突变体衍生出T1和T2代株系,测序发现T0、T1和T2代株系出现缺失(单、双、多碱基缺失)和单碱基插入两种突变类型;T0至T1代部分株系(L1、L2、L3和L6)发生再编辑,T1至T2代遗传稳定。与野生型相比,突变株系RNA水平Wx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P<0.01),从17.5%降到1.93%。【结论】 利用CRISPR/Cas9系统成功编辑水稻Wx基因,获得了稳定遗传、低直链淀粉含量的突变体,为稻米品质改良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3.
利用CRISPR/Cas9系统定向编辑水稻SD1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半矮秆水稻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是水稻育种的最重大成果之一。半矮秆品种大多是半矮秆基因SD1(semi-dwarf1)功能缺失突变体,为了获得sd1突变体,本研究对SD1基因进行了定向编辑。【方法】利用CRISPR/Cas9系统,以SD1基因为靶基因,构建基因编辑载体CRISPR-SD1,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水稻恢复系申繁17和申繁24。【结果】在2个转化受体的T0代均获得了纯合的sd1突变体,并且在T1代株系中分离出了不含转基因序列的植株。2个品种的sd1突变体与各自的野生型相比,株高分别下降了25%左右。【结论】利用CRISPR/Cas9系统可以有效地对目的基因进行编辑,在水稻分子育种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创制新型抗稻瘟病香型早籼温敏核不育系,为高产优质杂交水稻选育提供资源。【方法】利用CRISPP/Cas9技术在水稻稻瘟病基因Pi21、温敏不育基因TMS5和香味基因Badh2的第1外显子处设计靶位点,构建多基因表达载体pC1300-2×35S::gTMS5-gBadh2-gPi21,转化优质常规籼稻品种中早70,测序鉴定分析获得纯合阳性稳定株系。利用稻瘟病喷雾接种和打孔接种方法对稻瘟病基因Pi21的纯合突变株系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利用GC-MS技术对Badh2纯合突变株系的香味物质2-乙酰-1-吡咯啉(2-AP)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T0转基因株系中,Pi21TMS5Badh2突变频率分别为87.5%、80.0%和87.5%,突变类型多为双等位突变。从T1代中筛选不含载体骨架的纯合突变株系,获得两种三突变纯合株系。稻瘟病接种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T2Pi21纯合变异株系的抗性显著提高。同时,接种后纯合突变体株系内相关防卫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ROS积累量也显著增加。tms5纯合变异株系表现出典型的温敏不育特性,TMS5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野生型相比显著降低,高温下UbL404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野生型。与野生型相比,在Badh2纯合突变体植株中Badh2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并且香味物质2-AP含量极显著增加。【结论】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对Pi21、TMS5Badh2基因同时进行定向编辑,获得了具有高抗稻瘟病的香型温敏不育系,为高抗、香型不育系材料的选育提供参考,加快高产优质杂交水稻的选育。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运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了杧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Cglac3漆酶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该基因在侵染过程、漆酶基因LAC1突变体、外切葡聚糖酶基因CgCBH1突变体中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杧果炭疽病菌漆酶Cglac3基因大小为1842 bp,含3个内含子,大小分别为56、51、58 bp。Cglac3开放读码框编码558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61.38 kDa,等电点(PI)为4.50。与未侵染对照0 h的表达量相比,Cglac3在6 h孢子萌发形成附着胞时表达量迅速升高,在12 h侵入寄主后达到最高,之后在菌丝扩展、叶片显症过程中出现波动,但均远高于0 h的表达量,显示Cglac3在侵染的不同阶段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能是胶孢炭疽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与野生型相比,Cglac3表达量在杧果炭疽病菌漆酶基因LAC1敲除突变体中下降了74%,在外切葡聚糖酶基因CgCBH1敲除突变体中下降了56%;在CgCBH1缺失敲除突变体中,LAC1的表达下降了68%,与Cglac3的表现趋势一致,说明Cglac3的表达受LAC1调控,外切葡聚糖酶基因CgCBH1也会影响Cglac3LAC1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磷酸盐转运体运输协助因子(PHF1)通过转录后调节特定磷转运蛋白,影响磷酸盐的利用效率。本研究通过培育过表达OsPHF1的无选择标记转基因粳稻空育131,研究在不同磷浓度环境中OsPHF1的过表达对粳稻空育131产量的影响,为培育可商品化的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品种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双T-DNA方法构建OsPHF1的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侵染法和后续筛选获得了无选择标记的转基因空育131纯合株系,通过对T3和T4代转基因植株的田间试验,研究转基因品系在低磷浓度(75或112.5 kg/hm2过磷酸钙)、中低磷浓度(225或300 kg/hm2过磷酸钙)和正常磷浓度(450 kg/hm2过磷酸钙)下的农艺性状。结果 获得了3个无筛选标记的纯合OsPHF1过表达转基因空育131株系F18-18、F22-32和F25-6。其中,F22-32和F25-6的OsPHF1的表达量远高于野生型。大田试验显示,F22-32和F25-6株系的T3代在中低磷(300 kg/hm2过磷酸钙)环境中,分蘖数比对照分别增加了55%和25%,增产幅度分别为38%和34%;F22-32和F25-6株系T4代在低磷条件下(112.5 kg/hm2过磷酸钙)产量的增幅最大,增产了30%~35%;在中低磷条件下(225 kg/hm2过磷酸钙)分蘖数和产量也有明显增加。结论 双T-DNA法能用于培育过表达OsPHF1的无筛选标记转基因水稻。田间试验显示,高表达OsPHF1的转基因株系在中低磷条件下(112.5、225或300 kg/hm2过磷酸钙)分蘖数和产量稳定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花时不遇是影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直接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水稻粒型差异对花时有影响。本研究采用GS3功能缺失突变来研究粳稻花时差异,以期为粒型影响花时提供佐证。【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来定向编辑控制粒长基因GS3,获得13对粒型差异的近等基因系粳稻,小区种植,采用目测法来调查花时。【结果】获得转基因T0植株并对其T1植株测序分析,发现长白25、吉粳102、浙粳88、武运粳27和J42均发生单碱基插入移码突变,垦鉴稻6号、空育131、浙粳22、扬粳4227、南粳9108、J5933、J6167和J5938均发生部分碱基缺失突变。对T1植株粒型考查表明,gs3突变体的粒长均显著长于野生型。对稳定的后代花时统计分析发现,粒型变长的突变体均比野生型花时有所提前,且吉粳102、空育131、浙粳88、武运粳27、扬粳4227这5个材料的gs3突变体花时均显著早于野生型,其余材料开花也提早,但不显著。【结论】长粒型粳稻GS3突变体的花时早于短粒粳稻野生型,这一研究可为粳稻粒型育种提供参考,加速长粒粳稻亲本选育,有望推动杂交粳稻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成为水稻分子育种的重要手段。为了促进水稻育种的发展,本研究以非香型粳稻品种龙粳11为试验材料,对GS3GS9Badh2基因进行编辑,以期获得能稳定遗传的长粒香水稻材料。【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以GS3GS9Badh2为靶基因,构建敲除载体pYLCRISPR/Cas9-GS3/ GS9/Badh2-gRNA,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在龙粳11的GS3GS9Badh2基因中引入了特定的突变。【结果】T2代无转基因的gs3/gs9/badh2纯合突变体与野生型龙粳11相比,粒长增加26.43%~27.01%,单株产量增加10.82%~12.11%,千粒重增加18.34%~41.36%,稻米变香,高效地将圆粒水稻变成长粒香型水稻。【结论】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能够稳定遗传并具有长粒香品质的纯合突变株系,为组合多个品质性状提供了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从育种角度加快了新品系创制过程。  相似文献   

9.
大豆异黄酮是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在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关键酶和限速酶。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PAL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大豆异黄酮含量具有明显的协同增减趋势,并且在PAL基因家族成员时空表达模式分析中发现,PAL2-3(XM_003542493)是PAL基因家族中相对表达量较高的主要表达成员之一。本试验首先通过克隆大豆中PAL2-3基因;然后构建pCAMBIA3301-GmPAL2-3植物过表达载体,将构建好的pCAMBIA3301-GmPAL2-3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到根癌农杆菌EHA105中;采用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体系获得转化植株,并对T1代转化植株进行PPT检测,外源标记基因Bar检测以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对转基因阳性植株进行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T_1代转基因植株中PAL2-3基因的表达量是对照的5.11~11.24倍,总异黄酮含量最高的(2 587.63μg·g~(-1))是对照(1 616.90μg·g~(-1))的1.6倍。因此在大豆中过量表达PAL2-3基因可以提高大豆籽粒中异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10.
胁迫相关蛋白(stress-associated proteins, SAPs)在植物对胁迫应答和胁迫调控中起重要作用。木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细菌性枯萎病(cassava bacterial blight, CBB)已严重危害我国木薯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探讨木薯MeSAP基因在抗细菌性枯萎病中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我国主栽木薯品种‘华南8号’(SC8)的MeSAP13基因,分析该基因在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侵染时的表达模式及其编码蛋白的基本特性。利用基于木薯花叶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 VIGS)技术抑制了MeSAP13基因在木薯SC8叶片中的表达,通过接种细菌性枯萎病病原菌XpmHN11对MeSAP13的抗病功能进行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在病原菌XpmHN11侵染叶片3 d后MeSAP13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说明木薯MeSAP13基因能够响应病原菌的侵染;在VIGS载体转化木薯叶片40 d后发现,与转化pCsCMV-A载体的对照叶片相比,MeSAP13在转化pCsCMV-MeSAP13叶片中的表达量显著下调了40%~60%,表明通过VIGS技术成功抑制了MeSAP13在木薯叶片中的表达。将病原菌XpmHN11接种至MeSAP13基因沉默叶片和对照植株叶片,发现MeSAP13基因沉默植株接种叶片的水渍状病斑面积显著大于对照植株接种叶片。分析侵染后0、3、6 d病原菌XpmHN11的繁殖情况发现,在侵染后3 d和6 d的MeSAP13基因沉默植株接种叶片中,其病原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植株接种叶片。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抑制MeSAP13基因的表达,降低了木薯对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
Oils rich 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linoleic acid and linolenic acid have important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both as drying oils in the manufacture of paints and coatings as well as in formul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and nutraceuticals. However, no oil types with high levels of polyunsaturation have been developed so far in Brassica oilseed crops.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was to select for high levels of linoleic acid and linolenic acid in Ethiopian mustard (Brassica carinata A. Braun). Selection started from the F3 (S0) seed generation of crosses involving the high oleic acid, high erucic acid line N2-3591, the low linolenic, high erucic acid line HF-186, and the zero erucic acid line 25X-1. The analysis of individual S0 seeds showed ranges of variation with maximum levels of 68.9% linoleic acid and 36.4% linolenic acid. Selection for increased levels of linoleic acid resulted in a S1:2 high linoleic acid line BC-HL that showed average linoleic acid contents of 62.5%, 58.3%, and 59.6%, respectively in three contrasting environments, compared to 47.8%, 45.8%, and 52.1%, respectively in a high linoleic acid check line. Selection for increased levels of linolenic acid resulted in a S1:2 high linolenic acid line BC-HLN that showed average linolenic acid contents of 27.1%, 25.8%, and 26.3%, respectively in the mentioned environments, compared to 23.9%, 21.2%, and 19.4%, respectively in a high linolenic acid check line. Both lines developed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possess novel fatty acid profiles not available so far in Brassica oilseed crops and they may contribute to broaden the potential of Brassica oils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2.
将正常亚麻酸含量品种合丰25与亚麻酸含量仅为2.76%的突变品系C-14杂交,利用亲本以及杂交后代群体进行5种脂肪酸含量的遗传力分析和株系间差异显著性测验。结果表明:5种脂肪酸的遗传力均较大,株系间脂肪酸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株系内差异不显著,这就使在低世代初步筛选出优良脂肪酸组成的大豆品系成为可能;同时筛选出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皆优良的稳定F4代品系05037,其亚麻酸含量仅为2.598%,亚油酸含量高达63.702%,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优良,百粒重21.62 g,生育期126 d。  相似文献   

13.
富甘氨酸蛋白(glycine rich proteins,GRPs)在植物逆境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前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油菜响应低磷胁迫的候选基因BnGRP1,但是其响应低磷胁迫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序列分析发现,BnGRP1的CDS全长为399 bp,编码132个氨基酸,其中62个为甘氨酸,占该蛋白氨基酸总量的47.0%。为进一步研究BnGRP1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目标基因的双靶点载体G2-TD1TD2,并遗传转化甘蓝型油菜,通过筛选鉴定获得了13株T0代转基因阳性植株。通过TA克隆和测序技术分析了5株转基因植株中Bngrp1的突变位点,其中3株的目标基因序列发生突变,导致无法编码形成正常的富甘氨酸蛋白。本研究为研究BnGRP1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实验材料,也为进一步研究BnGRP1响应低磷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热区鲜食玉米的种植研究中,针对不同复种季节筛选适应性品种的研究还较少,为满足鲜食玉米多样化的生产需求,在云南热区德宏州芒市进行甜玉米夏秋两熟复种试验,选用当地主栽甜玉米品种‘库普拉’(T1)、‘金中玉’(T2)、‘高原王子’(T3)、‘瑞佳甜1号’(T4),分析比较各品种两季种植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季各品种农艺性状指标差异均达极显著(P<0.01),T2、T4株高、茎粗均高于T1、T3,秋播平均茎粗、叶面积指数较夏播分别增长8.78%、16.67%,夏播T2叶面积指数较T1增长94.73%,秋播T4较T1株高增长71.76%;两季各品种饲用品质指标差异均达极显著(P<0.01),T2、T4的综合饲用品质较好,T2夏播粗蛋白(CP)、粗脂肪(EE)含量分别增长5.52%、8.93%,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有效降低5.21%,秋播T4较T1粗灰分含量降低40.83%;两季各品种产量产值差异均达极显著(P<0.01),T1、T3产量产值两季均低于T2、T4,秋播平均产量较夏播增长24.68%,平均总收益增加57.83%(约3.32万元/hm2),其中T2夏播T4秋播可实现全年果穗总产47.2 t/hm2,茎叶总产42.4 t/hm2,总产值11.35万元。综合季节性及品种表现的差异性,T2更适合夏播,T1、T3、T4更适合秋播,其中秋播的3个品种综合表现好,依次为T4>T3>T1,T2夏播、T4秋播搭配种植可实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LED光源在金线莲工厂化栽培中的应用,利用研发的具有不同比例红(R)、蓝光(B)的LED灯作为光源,以白色荧光灯为对照(CK),设置以下5个试验处理,T1:R/B(3/7), PPFD 20 μmol/(m2·s);T2:R/B(7/3), PPFD 20 μmol/(m2·s);T3:R/B(3/7), PPFD 30 μmol/(m2·s);T4:R/B(7/3), PPFD 30 μmol/(m2·s);T5:R/B(7/3), PPFD 50 μmol/(m2·s),研究不同比例红蓝光源及其光照强度对金线莲的生长、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反应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T4、T5处理的金线莲株高、茎粗、植株干鲜重显著提高;T5处理的金线莲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T1、T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T2、T4处理。不同比例红蓝光处理下金线莲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在相同的光照强度下,R/B(7/3)处理的金线莲叶片叶绿素含量大于R/B(3/7)处理。不同比例红蓝光源处理的金线莲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光系统II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红光比例减少,蓝光比例增加,可降低金线莲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光系统II活性,同时光系统II实际光化学效率和光合电子传递效率也随之降低。T2处理可有效提高金线莲叶片SOD和CAT活性,但POD活性降低;T4处理下金线莲叶片POD和CAT活性降低,SOD活性升高;与对照相比,T1处理的金线莲叶片MDA含量显著增加,较对照提高19.4%,而T5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综合各处理金线莲生长来看,T5处理R/B(7/3), PPFD 50 μmol/(m2·s)的金线莲生长最好,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及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16.
以西番莲香气物质较丰富的紫果‘台农1号’为试材,选取未成熟(T1)、近成熟(T2)和完全成熟(T3)3个时期果实,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测定3个果实发育过程的挥发性香气物质组成及含量变化情况,同时检测对应果实中酯类香气物质合成相关的脂氧合酶(LOX)和醇酰基转移酶(AAT)活性,以期了解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主要致香物质变化情况及物质与相关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西番莲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很大的提高,3个时期检测的香气物质总数分别为72种、95种和136种,总峰面积呈倍数增加;未成熟(T1)和近成熟(T2)2个时期萜烯类和酯类物质为主要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在完全成熟(T3)时期主要的挥发性香气为酯类,其峰面积占总峰面积达80.31%;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酯类香气的种类和含量不断的提升,其中己酸乙酯,1-甲基己酯-己酸、丁酸乙酯、辛酸乙酯、1-甲基辛酯-丁酸、己酸己酯、1-甲基己酯-丁酸、丁酸己酯、(Z)-3-己烯基酯-己酸、乙酸己酯、2-甲基-辛酯-丙酸、辛酸己酯、3-羟基乙酯-己酸、(Z)-2-丁酸-乙酯等含量提升或占比较大,这些脂肪酸代谢途径产生的酯类在西番莲果实成熟过程中可能发挥了致香作用。LOX是酯类合成第一步的限速酶,AAT为酯类合成最后的关键酶。对不同发育期果实酯类合成相关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LOX、AAT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尤其是T3时期AAT酶活性显著的提升。由此推断,紫果西番莲果实发育过程中LOX和AAT酶的活性与酯类香气成分形成直接相关,酶活性的提升促进酯类香气的合成。  相似文献   

17.
咖啡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深受消费者欢迎。咖啡是热区重要的多年生经济作物,长期的连作产生了严重的连作障碍,已成为影响咖农增收、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采集咖啡园病株根际土壤,开展室内盆栽试验,研究其4个浓度的水提液(0、0.50、1.00和2.00 g/mL,分别表示为CK、T1、T2和T3)对咖啡幼苗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明晰咖啡连作障碍产生的机理,为克服咖啡连作障碍提供科学和试验依据。结果表明:发病植株根际土壤水提液导致其幼苗根系表皮细胞变小、排列更加紧密,并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根系细胞壁及内膜系统逐渐被破坏,形成空腔;初生木质部细胞的木质化程度逐渐增加。根系鲜重、干重、总根长、根体积、根尖数、总根表面积以及根系活力均随根际土壤水提液浓度的升高而下降,T2处理与CK相比差异显著(P<0.05),T3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根际土壤水提液浓度的升高,根系木质素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T1处理与CK相比,木质素含量增加29.53%,差异显著,T2、T3处理木质素含量分别增加42.38%、66.52%,差异均达极显著;T2、T3根系相对电导率分别增加34.40%、58.30%,差异均达极显著。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土壤水提液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T2处理与CK相比,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61.75%,差异显著。MDA含量、SOD、POD和CAT活性均随着土壤水提液浓度升高而升高,T3处理与CK相比,SOD活性增长56.77%,差异显著;POD活性增加96.28%,差异极显著。综上可知,发病咖啡植株根际土水提液中存在自毒物质,破坏咖啡幼苗根系结构、抑制根系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