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窄基础玉米综合群体ZPS14茎秆抗倒性的遗传分析JovanS.Djordjievic等茎秆质量对新玉米杂交种籽粒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有很大的限制作用。研究表明,高密度下的茎秆抗倒性是新杂交种相对于旧杂交种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Crosbie,1982;Me...  相似文献   

2.
将玉米茎秆汁液中的糖作为能源利用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19世纪中叶,法国就已经用此制糖。虽然玉米茎秆汁液常用于制糖浆,但直到1930年关于玉米茎秆糖的分布才有报道。Sayre等(1931)曾证明,阻上授粉会导致玉米籽粒灌浆初期正常期间内茎秆中糖分的持续积累。Deturk等(1939)指出抗冷害和抗茎腐的杂交种总糖含量高。后来又明确了玉米茎秆(特别是髓组织)中高浓度糖与抗茎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鉴定在各种环境条件和用于不同目的的杂交种,测定其茎秆中易溶物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早熟玉米叶片伸展率对产量及产量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报道同化物供应(源)限制早熟玉米杂交种的产量(Hunter,1980)。短季地区种植的玉米杂交种叶面积系数(LAI)比长季区的低,原因在于植株矮小,包括叶片数减少,叶片较小(Chase 和 Nanda,1967;Hunter等,1974)。Hunter(1977)报道,在短季玉米种植区以普通密度种植,最大的 LAI 低,一般下降到2.0~2.7,这样的 LAI 仅有75%的日光为植株冠层所截获。Hunter(1980)论证了短季玉米杂交种  相似文献   

4.
据报道早熟玉米杂交种的籽粒产最受同化物供给量(源)的制约(Hunter,1980)。在短生长季地区生长的杂交种由于叶片数和叶面积减少,其叶面积指数(LAI)比生长于长生长季地区杂交种的叶面积指数小(Chase等,1967;Hunter等,1974)。Hunter(1980)  相似文献   

5.
玉米抗倒性与茎秆穿刺力和拉力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利用自行设计的茎秆穿刺和拉力仪,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我国41个不同玉米杂交种茎秆进行穿刺力和拉力试验,研究茎秆穿刺力和拉力与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部第3茎节穿刺力能较好反映出穿刺力与倒伏的关系;主茎与地面呈45°夹角时的拉力能较好反映出拉力与倒伏的关系;茎秆穿刺力和拉力与倒伏性呈极显著相关。密度、茎秆穿刺力和茎粗是影响茎秆倒伏的主要因素,茎秆穿刺力和拉力可以作为测量玉米倒伏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玉米杂交种种子生产技术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继友 《玉米科学》2002,10(1):091-093
玉米杂交种种子生产是杂种优势利用的继续和发展。种子质量直接影响玉米杂种优势增产潜力的发挥。赵增煜等 (1980~ 1981)研究表明 ,在规定的种子等级范围内 ,玉米杂株率每增加 1% ,每公顷减产 2 4 2 3kg。山东省农科院玉米所实验表明 :玉米杂交种产量 (Y)与种子杂株率 (X)的回归方程为 :Y=931 1- 8 165X ,即F1玉米杂交种的典型性每降低 1% ,每公顷减产 61 2 3kg ;亲本自交系的杂株率与其F1杂交种产量的相关系数r =0 82 1,亲本自交系的杂株率降低 1% ,F1杂交种每公顷减产 72 7kg ,二者回归方程为 :Y =90 7 6- 9 695X。玉…  相似文献   

7.
胺鲜酯对高产玉米的调控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胺鲜酯在高产玉米新品种不同生育时期处理对植株的生理调控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胺鲜酯各时期处理显著增加了茎秆粗度,提高了植株根系活力、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在植株开花期至灌浆期提高幅度最大。7~8叶期喷雾处理调控作用最佳,可减少雌穗秃尖长度,增加行粒数,对子粒产量的增产幅度达13.0%,增产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8.
1989~1990年,在不同密度下对不同类型11个玉米杂交种的成粒率、籽粒库充实度进行研究表明:虽然不同类型玉米杂交种的最适密度差异很大(变异系数为24.49%),但达到最高产量时的成粒率(%)、籽粒库充实度(%)都趋于一定的值,分别为61.64±3.62(%)、57.60±2.55(%),且变异系数很小,为8.74%和6.60%。根据成粒率、籽粒库充实度,可以确定某品种在某目标产量条件下的最适密度,评判玉米群体的合理与否。  相似文献   

9.
玉米茎秆与根系抗倒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以45份杂交种、69份自交系为材料,研究玉米茎基部抗推力(PRBS)、穗下节间抗折力(BRFI)和拔根力(VRPR)3个抗倒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自交系3个性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杂交种PRBS与BRFI呈显著正相关;在自交系和杂交种中,茎秆直径与PRBS、BRFI都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秆抗折强度与BRFI呈显著正相关,杂交种茎秆弹性模量也与PRBS呈显著正相关;自交系PRBS、BRFI、VRPR在抽雄和灌浆两个时期都表现显著正相关;在不同的自交系中,兰卡斯特群自交系3个抗倒性状表现较差,变异度也较小,其他类型种质中,材料间存在较高多样性,现有的主要种质都存在目标性状比较优异的种质;杂交种PRBS、BRFI与亲本相应性状均值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每年因风雹使玉米大量落叶而导致籽粒产量的损失达5200万美元(Vorst,1985)。其产量的减少程度与叶面积毀坏的百分率成正比。在13叶期去叶50%和100%时,早熟玉米杂交种籽粒产量分别减少3.5%和28.5%;晚熟玉米杂交种分別减少0.1%和30.8%(Hicks,1977)。 Barnett等(1983)发现,三个玉米自交系在吐丝后2周去叶,其籽粒产量对去叶反应有  相似文献   

11.
玉米茎秆组织中贮存着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在田间试验中,曾报导过生产上栽培的不同粒用杂交种,其茎秆中可溶性物质或糖分的含量在授粉以后可达到100—240克/米~2的峰值(Crafts-Brandner 等,1984)。这个糖分含量相当于20~35%成熟籽粒的干物质产量(Daynard 等,1969)。  相似文献   

12.
2012年美国玉米高产竞赛简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从参赛人数、产量、品种等方面简要分析2012美国玉米高产竞赛概况。分析美国全国和各州优胜者名单中各大公司玉米杂交种占的份额及优胜玉米杂交种在各州的表现,研究适应区域广的10个优胜玉米杂交种的特点,探讨美国玉米高产竞赛对提高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东南欧是玉米最大栽培区之一,播种面积近115万公顷,每年收获玉米籽粒5500~5600万吨,平均产量为45~50公担/公顷。玉米高产的障碍之一是玉米螟(Ostrinianubilatis Nbn)。由于玉米螟危害各国平均减产10~20%,提高商品玉米杂交种对玉米螟的抗性,是各地区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许多品种群体可作为有价值的农  相似文献   

14.
隔年秸秆还田对连作玉米养分积累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设置秸秆深翻还田和旋耕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深翻和旋耕还田不施秸秆腐熟剂5个处理,测定玉米茎秆、叶片、穗部和子粒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及叶片生理活性,研究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显著提高玉米穗位叶以上第3叶(上位叶)及穗位叶以下第3叶(下位叶)叶绿素含量、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茎鞘氮和钾积累量,并提高玉米产量,增产率为7.56%~28.00%。旋耕和深翻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显著提高穗位叶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叶片丙二醛(MDA)活性,显著提高叶片磷积累量;深翻还田配施腐熟剂极显著提高叶片、穗部、子粒氮积累量。冷凉地区玉米秸秆还田提高玉米叶片生理活性,旋耕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增产率高,干物质积累量较多;深翻还田配施腐熟剂显著提高玉米叶片、穗部和子粒氮积累量。  相似文献   

15.
选育和加速推广具有改良品质性状的高产杂交种在许多国家生产中,都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美国依阿华州1930~1980年玉米增产中,推广高产杂交种起60~65%的作用。当然近年来随着高产杂交种的推广栽培技术也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世界玉米的创纪录产量证明了这一点。保加利亚由于栽培技术贯彻得不好,杂交种的丰产性没有获得充分发挥,许多地方的杂交种遗传潜力只发挥出60~70%。玉米畜种是一个长期过程,育种计划要求  相似文献   

16.
密植高产条件下玉米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及其产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先玉335为材料,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对玉米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积累变化与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春玉米叶、鞘、茎中可溶性糖的平均百分含量均是茎秆>叶鞘>叶片。雌穗各器官中可溶性糖平均百分含量为子粒>苞叶>穗轴。密度主要通过影响穗数来影响产量,在提高密度的基础上,提高穗数、稳定千粒重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疆多秆、多穗、多叶型玉米产量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秆多穗多叶型玉米是近年来在新疆开始推广的一种青贮玉米,由于该杂交种带有多秆多穗多叶基因,比普通的生育期相同的玉米杂交种每株要多出2~3个有效茎、3~5个果穗、30~50片的叶片,而显得尤为特别。目前,多秆多穗多叶型玉米在新疆推广面积约2万hm2。近年来,我们对这种特殊基因型玉米的植物学性状、产量特征、光合产物生产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索。1 多秆多穗多叶型玉米植物学性状及产量特征研究表明,多秆多穗多叶型玉米品种,与普通品种相比,每株要多出2~3个有效茎、植株茎秆较高;每株多出3~5个果穗,果穗略小且在植株茎的中…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了不同年代玉米产量的变化趋势、杂种优势与亲本产量和杂交种产量的相关关系,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产量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茎秆强度、穗长、穗粗与产量呈正相关,植株较高、穗位较高、穗较长较粗的杂交种产量一般比较高,通过对这几个性状进行选择可以显著提高杂交种的产量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说明,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穗位高穗长穗粗株高茎秆强度出籽率穗行数百粒重。穗位高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在选择时应着重对穗位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吉林省公主岭市10年(2009~2018)4月20日~5月10日期间地下10 cm平均地温进行统计分析,确立玉米萌发期耐冷鉴定的适宜温度为10℃。以81份玉米杂交种为试材,测定10℃低温胁迫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以及相对值等6个性状,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耐冷综合D值,基于D值和相对发芽率综合评价玉米杂交种耐冷性。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将6个萌发期低温下的单项指标综合成2个独立的综合指标,基于耐冷性综合评价D值和相对发芽率对81份杂交种进行聚类分析,均划分为耐冷性强、较强、中等、较弱、弱5类,二者吻合度较高,筛选出先玉1225、省原80、禾育35、翔玉998和良玉66等5份耐冷性极强的玉米杂交种,提出基于相对发芽率的单指标粗略鉴评和基于综合耐冷D值的多指标精准鉴评相结合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以在黄淮海区域广泛种植的郑单958为供试材料,研究喷施“玉黄金”对玉米抗倒伏性能及穗位叶光合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喷施“玉黄金”在75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玉米子粒产量平均增加了11.34%,产量的提高得益于“玉黄金”处理后玉米的可收获穗数与千粒重显著增加。此外,“玉黄金”能够降低玉米株高、穗位高与重心高度,并提高玉米基部节间的茎秆质量,玉米的田间倒伏率从10.31%降低至3.36%。“玉黄金”能够通过提高玉米穗位叶的光照环境提高其相对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进而保证玉米产量的形成。化控处理能够通过提高玉米的抗倒伏性能与穗位叶光合能力提高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