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以来,蓝舌病毒BTV8在世界各国普遍流行,不仅对养羊业而且对养牛业造成了严重损失。根据OIE蓝舌病疫情记录和近年来我国蓝舌病血清学调查结果,历史上我国主要存在的蓝舌病病毒血清型是BTV1和BTV16,我国尚无BTV8引起的病例或隐性感染的报道。综上所述,世界范围内BTV8的流行对我国造成了威胁,这种威胁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感染动物-羊,近年内对我国养牛业也造成了新的潜在的威胁。因此,需要加强对蓝舌病的警惕,加强对BTV8和BTV25等蓝舌病毒的流行状况、检测技术储备和疫苗筛选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尽快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蓝舌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绵羊等反刍动物的虫媒病毒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口腔、鼻腔及胃肠黏膜发生卡他,溃疡性炎症。蓝舌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本病毒血清型相当复杂,乞今已发现至少24个血清型,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性。  相似文献   

3.
蓝舌病,一种由节肢动物传播的家畜和野生反刍动物的病毒性疾病,世界范围发生。虽然所有反刍动物可能易感,但通常只见绵羊出现严重的临床疾病。 蓝舌病病毒(BTV)有24个血清型。这些血清型可用中和试验区别。全部血清型具有一种群特异性抗原,其抗体能用不同免疫学方法如补体结合、免疫扩散(ID),免疫  相似文献   

4.
用接种牛内皮细胞和鸡胚两种方法比较了检测实验接种绵羊血样中蓝舌病病毒(BTV)的效果,对所有被试的BTV血清型,鸡胚能持续检出毒血症的时间比牛内皮细胞的长,并能检出病毒滴度较低样品中的BTV。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蓝舌病病毒(BTV)的分离效率,2015年在师宗县设置监控点,选择蓝舌病抗体阴性的10头牛和5只羊作为监控动物,5—10月份每周采血1次,每次每头动物分别采集常规全血、EDTA抗凝血和肝素抗凝血各1份,检测蓝舌病抗体、蓝舌病病毒核酸并进行病毒分离。结果表明:蓝舌病病毒核酸阳性可以持续4~5周,蓝舌病抗体阳性可以持续5~6周。BTV核酸开始转为阳性到核酸转阳后的第1周和第2周采集的肝素抗凝血,或者蓝舌病抗体转阳前1周到蓝舌病抗体转阳和蓝舌病抗体转阳后1周采集的肝素抗凝血BTV分离效果最佳。说明通过蓝舌病抗体检测或蓝舌病病毒核酸检测确定分离蓝舌病病毒最佳分离时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近年来云南省江城县蓝舌病病毒(BTV)的感染和流行情况,从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连续3年在江城县设立监控动物群,每年选择BTV病原及抗体检测阴性牛10头、羊5只作为哨兵动物,用于BTV抗体监测和病毒分离。应用BTV C-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对哨兵动物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应用鸡胚、C6/36细胞和BHK-2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结果显示:连续3年的哨兵动物BT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35%、44.08%、50.65%; 3年内共分离到45株BTV,包括1~5型、15~16型、21型和24型共9种血清型。结果表明,江城县蓝舌病流行有逐年加重趋势,且呈现多种血清型毒株交叉感染状况,亟需加大BTV监测力度,及时发现毒株变化。  相似文献   

7.
蓝舌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家养和野生反刍动物的非接触性虫媒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世界多地都存在蓝舌病病毒(BTV)。感染BTV的牛一般呈亚临床型。一般认为,蓝舌病是改良品种的绵羊(尤其是细毛羊和肉羊品种)的疾病,但也有牛和野生反刍动物感染BTV的报道。反刍动物感染7-14d可检侧到BTV抗体,且自然感染后常终生呈血清学阳性。本病尚无特效治疗,重在防控。1病原和传播蓝舌病病毒为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代表种,至少有24个血清型,一个地区不会存在所用的血清型。库蠓是BTV唯一有效的自然传播媒介。库蠓通过吮吸感染脊椎动物的血液而发生BTV感染。2临床表现绵羊蓝舌病根据病程可分为超急性型到慢性型不同,死亡率为2%-90%。超急性型病例在感染后7-9d内死亡,大多数因严重肺水肿,鼻腔充满泡沫样分泌物,而窒息死亡。慢性型病例,绵羊在感染后3-5周死亡,主要是由于细菌并发症和衰竭而死亡,尤其是并发巴氏杆菌病。温和型的病例通常能迅速康复或痊愈。主要损失表现在死亡、消瘦、毛质受损和繁殖障碍。  相似文献   

8.
为了制备一种新型基因工程疫苗BTV-16 VLP疫苗,将蓝舌病病毒16型VP3与VP7基因片段插入杆状病毒双表达载体pFastBac Dual质粒中,通过转染Sf9细胞,同时表达VP3与VP7蛋白。经负染后电镜观察到有与蓝舌病病毒形态相似的核心样颗粒,表明蓝舌病VP3与VP7蛋白能自主组装形成核心样颗粒,并通过Western Blot试验验证该核心样颗粒与蓝舌病病毒具有相同的抗原性。因此本研究成功构建出16型蓝舌病病毒核心样颗粒,为病毒样颗粒装配打下了基础,为制备16血清型BTV VLP疫苗做好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德宏州是典型的亚热带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多种血清型蓝舌病感染,由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血清学研究,蓝舌病存在状况不清楚。为了获得准确的蓝舌病分布数据,本研究采用血清学方法对该地区蓝舌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采集了该地区内365份不同饲养方式、不同地理来源牛血清,通过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进行检测,获得了蓝舌病在群体、圈养、放养中的感染率数据,通过血清微量中和实验(SNT)确定存在血清型以及优势BTV血清型的情况。该研究成果对蓝舌病防控和虫媒病毒流行病学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 tongue vires,BTV)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急热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病畜口鼻、胃肠道黏膜出现溃疡性炎症变化。该病可导致胎儿畸形、幼畜发育不良甚至死亡,给反刍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笔者结合实践经验,阐述了反刍动物蓝舌病的诊断和防控措施。1病原学本病的病原为蓝舌病病毒(BTV),BT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  相似文献   

11.
蓝舌病是一种侵害反刍动物的虫媒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列为上报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本研究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获取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核酸检测的保守靶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建立了BTV荧光定量RT-PCR技术,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等实验评价,并对动物样品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该技术可有效检出不同血清型BTV,与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pizootic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EHDV)无交叉反应;对RNA标准品的检测灵敏度为102 copies;重复检测CV<5%,可对动物样品进行有效检测.因此,所建立的BTV TaqMan/荧光定量RT-PCR技术可为蓝舌病诊断提供一种快速、可靠的病原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2.
蓝舌病病毒(BTV)是具有多片段的双股RNA病毒,它是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的代表毒株。迄今为止,已发现本病毒至少有24个血清型,并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对畜牧业的危害极大。本病的常规诊断方法是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近年来不少学者又应用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先后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相似文献   

13.
用国产光敏生物索标记20型蓝舌病病毒(BTV)全基因RNA,检测BTV、鹿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DV)和实验感染绵羊的血样品。3、10、20、21型BTV RNA杂交阳性,与EHDV无交叉反应。0号感染羊的血样为阳性。试验表明,用乙二醛变性RNA样品,可检出10pg水平的BTV RNA样品,灵敏度高出热变性方法的10—100倍。 蓝舌病是由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内的蓝舌病病毒引起的重要疾病。主要通过昆虫传播,感染反刍动物。本病上世纪发现于非洲,现在叫中东、北美、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蓝舌病的报道。蓝舌病现有24个血清型,其痫毒的核酸由10个片段的双链RNA(dsRNA)组成。这些基因片段决定BTV衣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上的差异。通常用补反、琼脂扩散或ELISA等血清学方法检查BTV抗体的存在。但这些方法除了敏感性低以外,一个重要缺陷是和EHDV等相关病毒存在交叉反应。K.R.E.Squire等人采用放射性同位素~(32)P,3'末端或5'末端标记全基因组BTV RNA作探针,检测BTV。P·P.C.Mertens和吴时友等,将基因组RNA用一定浓度的NaOH随机水解成150bp左右的片段,再进行末端标记,末端的增加使标记效率显著提高。由于同位素的使用受到经济和安全等方面的限制,为此我们采用非放射性的光生物素标记BTV RNA,打点杂交检测BTV,试验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蓝舌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严重病毒性传染病。蓝舌病病毒(BTV)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及环状病毒的血凝(HA)活性早有报导,Dini发现了BTV对羊红细胞有强烈的凝集作用。H(?)bsehle和Van der Wale 1979年分别通过实验揭示出蓝舌病病毒经处理后表现出血凝活性,而不经处理则不表现血凝活性,并证明血  相似文献   

15.
用国际标准蓝舌病病毒(BTV)型特异性血清和新制备的BTV型特异性血清,按OIE推荐方法进行蚀斑抑制试验,并试用“悬浮法”蚀斑抑制试验,对BTV分离株(L001)作了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BTV16型。与标准毒株相对照,两者试验结果完全一致;L001株的RNA的PAGE电泳带谱与BTV16型标准株的带谱相同。  相似文献   

16.
蓝舌病(bluetongue,BT)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易感动物移动、易感动物聚集、病毒基因重配以及强大的传播媒介等4个因素在全球长时期传播流行。自20世纪初发现BT以来,BT持续在全球流行,欧洲是重灾区;BTV血清型复杂,全球各大洲均有多种血清型分布流行,目前已陆续鉴定出29个BTV血清型。进入21世纪后,受全球气候变暖、畜产品贸易等因素影响,BT全球流行范围继续扩大。面对严峻的BT流行形势,需要采取加强进出口检疫和易感动物流动监管,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以及实施有效的预防接种制度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建立蓝舌病(BT)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的蓝舌病病毒(BTV)血清型12型VP7纯化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2株单克隆抗体(MAb),分别命名为BTV-2D10和BTV-4H7。IFA试验表明,2株MAb均能与BTV 24个血清型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茨城病病毒(IBAV)、中山病病毒(CV)、赤羽病病毒(AKA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轮状病毒(BRV)、牛肠道病毒(BEV)、牛呼肠孤病毒(RV)及口蹄疫病毒(FMDV)无交叉反应,表明2株MAb均为BTV群特异性抗体。采用重组表达的VP7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竞争ELISA方法证明,BTV-4H7 MAb对不同血清型BTV阳性血清具有良好的阻断效果,而对AKAV、IBAV、BRV和FMDV阳性血清无阻断作用。本研究建立的竞争ELISA方法与IDEXX公司的试剂盒检测包括65份已知背景血清和322份采自广西省的山羊血清样品,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达100%和98%。该竞争ELISA方法的建立为BTV抗体的监测提供了安全、快速、准确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为评估进口蓝舌病病毒(BTV)抗体阳性动物的感染状态,分析其带毒风险,对从国外进口的9批19714头动物,无菌采集全血分离血清,采用竞争ELISA方法检测BTV抗体。对BTV抗体检测阳性的动物,采集抗凝血,采用OIE推荐的套式RT-PCR和荧光RT-PCR方法进行检测,同时将样品送往蓝舌病参考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以确定动物的蓝舌病感染状态。结果 9批动物中检出28头BTV抗体阳性动物,但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鉴定的结果均表明这些BTV抗体阳性动物并不携带有非感染性和感染性病毒粒子。结合9个批次的进口动物并无明显临床表现,且进口动物来源地也无蓝舌病(BT)的疫情发生,据此根据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条款,判定这些抗体阳性动物为带毒阴性。本研究通过对BTV抗体阳性动物的带毒分析,并结合OIE确定BTV感染的要求,对BTV口岸隔离检疫流程提出建议,以指导动物检疫工作,阻止病原经口岸传入。  相似文献   

19.
继利用蚀斑抑制中和试验对蓝舌病病毒山东分离株(L001)进行血清型鉴定后,又对蓝舌病病毒甘肃分离株进行了血清型鉴定,证实甘肃分离株为蓝舌病病毒11型。  相似文献   

20.
<正>蓝舌病(Bluetongue, BT)是由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 BTV)引起,经库蠓、伊蚊等媒介昆虫传播感染反刍动物的烈性非接触性传染病。1876年首次在南非被发现[1],1906年Theiler正式命名为"蓝舌病",将引起该病的病毒命名为蓝舌病病毒[2]。20世纪初,伴随国际贸易的发展,BT随后传入美洲、亚洲、欧洲等地,中国1979年首次发现该病的存在。BTV主要引起绵羊发病和死亡,牛和山羊常为隐性感染,反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