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了中国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条中22,23,25,27,28和29号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常温苗期试验以5个重要栽培品种为试材,测定了诸小种主要寄生适合度属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各寄生适合度属性中以产孢能力最重要,其次为侵染能力和孢子生活力,条中26号和29号寄生适合度较高,25号和28号较低。此外,还在低温(10℃)条件下和成株期进行了补充测定。根据研究结果曾预测条中29号将上升为优势小种并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2.
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流行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86-1990年,采用病菌致病性测定、毒性基因分析、相对寄生适合度测定和品种布局调查等方法,对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流行预测进行研究。结果指出:1987年,与流行小种25号(19.3%)相比,1985年新发现的小种29号的出现频率仅9.5%,但它的致病范围广、毒性基因谱宽、相对寄生适合度值高、哺育品种面积达7000万亩,预测29号小种将发展为主要流行小种,这与1988年鉴定结果为优势小种(28.0%)完全一致。1990年基于条中29号频率达40.3%,感病品种面积超过1亿亩,秋苗菌源多和气候条件适宜等因素,对该年条锈病大流行做了准确预报。为抗病育种、品种布局和条锈病流行的长期测报提供了科学依据。这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绵阳系统小麦条锈菌新菌系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陇南小麦条锈菌标样中分离出三个能侵染绵阳11成株的新菌系。鉴定结果表明,尽管三个菌系分别能侵染洛夫林13或洛夫林10,但在其他品种上的反应模式明显不同于条中28,条中29号小种,并且条中28和条中29号小种对绵阳11成株均无毒性。毒性范转帐测定表明,三个新菌系能侵染陇南,关中的一些生产品种和一些抗源材料。随着新菌系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引致绵阳11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4.
绵阳系统小麦条锈菌新菌系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陇南小麦条锈菌标样中分离出三个能侵染绵阳11成株的新菌系。鉴定结果表明,尽管三个菌系分别能侵染洛夫林13或洛夫林10,但在其他品种上的反应模式明显不同于条中28、条中29号小种,并且条中28和条中29号小种对绵阳11成株均无毒性。毒性范围测定表明,三个新菌系能侵染陇南、关中的一些生产品种和一些抗源材料。随着新菌系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引致绵阳11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5.
水稻稻瘟病品种-小种组合寄生适合度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分小种接种法在共18个品种-小种组合上进行了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griseaBarr.)寄生适合度测定方法的研究。用综合病指法、流行速率法、抗性组分法三种方法推求了不同品种-小种组合的寄生适合度;并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了三种寄生适合度估算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以综合病指寄生适合度(PFID)、流行速率寄生适合度(PFr)、综合抗性组分寄生适合度(PFRC)为因变量,以侵染几率FIP、病斑面积(FSS)、产孢面积(FPS)和产孢量(FPD)为自变量的相对寄生适合度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6.
1991 ̄1994年我们承担了小麦品种成株期分小种抗条锈性鉴定任务,参加品种鉴定的有12个省40个育种单位,参试品种包括育成的新品种或高代品系以及利用近缘种属进行远缘杂交的品种及材料,共鉴定1649份,通过鉴定继续筛选抗条中28号,29号的新品种,同时对条中31号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四川小麦主要生产品种(系)分小种抗条锈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5年,用优势条锈小种条中29号,条中30,31号及混合菌种对我省60个小麦生产品种,进行分小种成株期锈性鉴定。结果表明,我省绝大多数小麦品种抗条中29号及其以前菌系;感条中30和31号新菌系。  相似文献   

8.
模糊聚类分析及模式识别在小麦抗条锈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设置多个小麦品种-条锈菌小种试验我,成株期间步测定了不同组合小麦组织学病变特征数值和流行学组分孢子堆密度及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经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认为上述测定指标中,菌落面积和吸器数可作为鉴定小麦水平抗病性的组织学指标,孢子堆密度和寄生适合度可作为流行学指标。利用所选指标,根据最大最小法计算相似关系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及模糊模式差别,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1996年利用小麦条锈菌25、29、30、31号4个优势小种,采用分小种成株抗条锈性鉴定法,对河北省23份生产品种(系)及59份高世代品系进行了抗条锈性研究,明确了河北省小麦生产品种及高世代品系对优势小种的抗条锈性现状。同年,用上述优势小种对160份原始材料也进行了抗锈性研究,从中筛选出71份抗源材料,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对不同小种的抗锈性差异,为小麦抗条锈性育种抗病父本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1991~1994年对条锈菌生理小种演变情况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条中29号仍是山东省当前优势毒性小种,其对多数生产品种具有较强毒力,对鲁麦16、鲁麦19及多数新品系和抗源则无毒性或弱致病性;近年出现的条中30号新小种,其毒性基因谱更宽,应加强对其监测和流行预测。本文还介绍了1963~1990年山东省小麦条锈菌在不同时期优势小种的演变及其与小麦品种抗性丧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95~1996年度,用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0号对山东省主要小麦材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条中30号对18个主要生产品种的致病率为88.8%,对鲁麦19号和鲁麦18号表现无毒力或弱致病力。对76个后备材料及抗源材料的致病率为68.4%,对94(6)111、94(4)049、897031、875067、45047等24个材料表现无毒力或弱致病力。条中30号对山东主要生产品种及后备材料的致病力,与条中29号相近,个别品种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了节节麦(AegilopssquarrosaL.)的条锈菌和小麦条锈菌七个生理小种交互接种均获成功的事实。并鉴定出节节麦条锈菌标样为标准的小麦条锈病菌条中29号小种。证明了节节麦就是小麦条锈病菌的禾草寄主。另外,人工接种测定了节节麦对小麦赤霉病及白粉病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3.
浅谈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与品种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又趋严重,生产上种植的品种绝大多数为不抗病品种。通过对小麦条锈病的传播路线,生理小种的演变,现今生产品种布局分析,提出了通过利用不同抗源,分区堵截小条锈病菌传播的策略,并且针对当前流行的28、29号生理小种提出了一些可供育种单位及推广单位利用的抗源材料及推广品种,要求植保部门与育种单位密切合作,才参真正培育出丰产、抗病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春小麦新品系4085,株高85cm左右,穗长10cm左右,千粒重42-48g,在1994-1996年全省水地春小麦区试中,平均产量为4564.95kg/hm^2,居10个参试品种的第3位;高抗白粉病,对锈菌生理小种中25号,29号,30号表现免疫,对条中31号中抗,现已示范种植0.67万h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抽样调查及田间试验得到品种比例、小种比例和品种×小种适合度等参数,将其输入某种运算程序进行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小种消长实际情况且合乎逻辑的运算得小种比例预测值,与实测值相比较,条中29号被预测为上升最快的小种,这符合近年来29号发展为优势小种的实际情况,但各小种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差甚大,文中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1991~1992年用条锈、叶锈和白粉病优势小种条中29号、叶中4号和白粉15号,对山东省用于生产的主要小麦新品种(系)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苗期和成株期对条中29号均表现免疫的有鲁麦19。成株期“三病”表现较好抗性的有鲁麦13、14、17,济南13;新品系有78-3、856903。  相似文献   

17.
1994-1995年河北省小麦白粉病的混合菌系,对河北省的小麦品种及部分资源进行了苗期、成株期抗性鉴定;用条28、条29、条30、条31四个秀锈病优势和用叶中1、叶中2、叶中3、洛10类群四个叶锈病优势小种对河北省小麦品种及部分资源进行了分小种成株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18.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用2个马铃薯品种:春薯4号(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高度抗病)和津引8号(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高度感病)对采自中国马铃薯主产区(河北、云南、四川、黑龙江)的6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侵染率、病斑面积、产孢能力)和寄生适合度的测定。结果表明:菌株的致病性、寄生适合度和其地域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源于河北的菌株致病性和寄生适合度最强,而来源于四川的菌株致病性和寄生适合度最弱。  相似文献   

19.
 2003~2004年采自云南省中部地区的主要生产品种和重要抗源上的小麦条锈病标样52份,其鉴定结果基本反映了本年度云南省中部地区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的状况。共鉴定到9个小种和致病类型,有条中32号,条中31号,Hybrid46-8,-7,-5,-4,水源11-14,-12和洛13-8。条中32号和Hybrid46-7为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2号位居第一,出现频率为48%,其次为Hybrid46-7(24%),Hybrid46-4和Hybrid46-5的出现频率相当(6%),为一般流行小种,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Hybrid46-8,水源11-14和洛13-8,其它为稀有小种和致病类型。抗锈育种应以条中32号和Hybrid-7,-5,-4为主要对象,兼顾Hybrid46,水源11和洛13的其他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20.
对1998~2001年采自山西省10个县(市)的119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监测的结果表明:目前山西省小麦条锈菌的优势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为条中17号小种、Hybrid46致病类群(包括条中30号、条中31号、条中32号小种等)以及水源11致病类群。建议小麦抗病育种应以以上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为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