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氮磷肥效反应二次多项式求得土壤氮磷养分当量(土壤养分供应量相当的肥料量),并得到土壤氮磷养分当量与作物不施肥产量之间极显著的指数回归关系,以估测土壤养分当量。以养分总量与作物产量进行回归,其模式各效应系数不受土壤有关养分含量的影响,可以建立生态区的平均模式。同时,可求得作物需要的最大养分量和最大施肥量(最大养分量与土壤养分当量之差)以指导推荐施肥。  相似文献   

2.
田间试验和土壤化验数据表明,作物生育期中土壤养分的贡献通常大于肥料的贡献,大多数情况下达到60%以上,高者甚至达到95%以上。土壤氮磷养分的利用率一般也大于氮磷肥料利用率,特别是磷。钾则不确定,变异较大。土壤氮磷养分比氮磷肥料具有更大的“活性”。施肥补充土壤养分的作用随土壤肥力的增高明显加大,甚至超过对作物提供养分的功能。施肥策略中不仅要考虑(传统的)针对作物的施肥,针对土壤(特别是针对土壤氮磷养分)进行补充和提高的(新)施肥理论和技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于高贡献的土壤更应给予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1984~1993年,以玉米、水稻为供试作物,设置经典的5处理肥料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沈阳市两大主栽作物产量对土壤肥力的依存率为52.6%,余者为肥料效应。土壤氮磷钾养分的保证程度分别为63.6%,83.6%和85.5%。通过基础产量与施肥最高产量回归统计,获得以y=100x/(a+bX)为模型的两个“以地定产”算式;用基础产量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回归统计,获得土镶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就此可算出土壤某种养分供应量,为推行配方施肥技术提供了准确的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秸秆还田对巢湖地区油菜-水稻两熟制农田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为源头控制巢湖流域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开展连续3年(2017—2019年)的田间小区实验,设置无秸秆+无施肥(CK)、常规施肥(F)、秸秆还田+常规施肥(SF)和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减15%(SDF)4个处理。通过测定油菜-水稻轮作下农田地表径流中氮磷浓度和流失量,油菜水稻作物收获时土壤养分、作物氮磷养分吸收和产量,探讨秸秆还田对农田径流养分流失规律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配施化肥降低了农田径流中氮的质量浓度,增加了磷的质量浓度。SF较F处理油菜和水稻季总氮(TN)平均质量浓度减少15.6%和26.0%,总磷(TP)增加12.5%和8.1%。SF、SDF处理降低了油菜-水稻轮作农田氮磷流失量。2017—2019年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径流TN、TP的流失量分别为11.9—26.7、1.3—2.8和15.6—27.0和0.8—2.0 kg·hm-2,较F相比,S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季TN显著降低18.4%—29.7%和21.9%—28.1%,TP流失量则降低1.3%—4.0%和1.0%—6.6%。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短期内均能够降低土壤pH值,与F相比,S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季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碱解氮平均含量增幅分别6.2%、8.4%、27.3%、19.5%、5.0%和7.0%、10.9%、17.7%、7.5%、5.1%。秸秆还田配施化肥能够提高作物地上部氮磷累积量。F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地上部作物氮素、磷素累积量均值分别为105.0、20.4和134.3、36.7 kg·hm-2,SF较F处理油菜和水稻季氮素累积量增加28.9%和7.8%,磷素增加12.1%和5.9%。秸秆还田提高了油菜-水稻轮作的周年产量,其中SF较F处理显著提高7.8%(2017年)和6.4%(2019年)。【结论】油菜-水稻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配施化肥能够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降低氮磷流失负荷。  相似文献   

5.
谢汝琼 《云南农业》2007,(12):17-17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就是根据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规律、土壤养分含量及供给能力,确定作物种类和品种,明确预期产量的情况下,按作物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量进行补给,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求的一种供肥方式。此技术需要对田块土壤中的速效养分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再依据不同作物对各种养分的需要量,计算出应补给的量,对各种养分开出配方,以复混肥或单质肥料的形式在作物生长期进行供给补充。  相似文献   

6.
土壤养分类型与量比线性极点养分平衡规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采用施肥比例试验和施肥量试验统一在同一试验中的研究方法 ,对土壤养分类型及其施肥比例变化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把土壤和作物结合起来考虑时 ,作物苗期土壤供肥存在平衡与不平衡养分类型 ,并具有特定施肥比例。在此条件下 ,在极点施肥量范围内 ,作物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 ,极点施肥量后产量开始降低。据此提出了量比线性极点养分平衡理论和作物播种前肥料一次施用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7.
以旱作免耕条件下燕麦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钾肥(K)、氮磷肥配施(NP)和氮磷钾肥配施(NPK)6个处理,研究其对旱作免耕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及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旱作免耕燕麦田的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在燕麦生育期内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高低顺序均表现为氮磷钾肥配施>氮磷肥配施>单施氮肥>单施磷肥>单施钾肥>不施肥,土壤微生物量磷高低顺序表现为氮磷钾肥配施>氮磷肥配施>单施磷肥>单施氮肥>单施钾肥>不施肥,其中氮磷钾肥配施和氮磷肥配施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不施肥处理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施肥处理产量表现为氮磷钾肥配施>氮磷肥配施>单施氮肥>单施磷肥>单施钾肥>不施肥,除单施磷肥和单施钾肥处理外,其他处理均与不施肥处理显著差异,其中氮磷钾肥配施处理产量最高,为2 238.25 kg/hm2,较对照增产24.3%.  相似文献   

8.
玉米氮磷最佳施肥比例与报酬递减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褚清河 《山西农业科学》2009,37(11):23-25,36
采用氮磷施肥比例试验与最佳氮磷比例条件下施肥量试验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对平衡土壤养分类型和不平衡土壤养分类型玉米的边际产量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种养分类型的土壤种植玉米,在最佳氮磷施肥比例与最大施肥量条件下,玉米边际产量基本为一常数;超过最大施肥量后,玉米的边际产量显著降低,不同年份和不同区域平衡与不平衡土壤养分类型种植玉米均具有同样的规律,并非经典理论所表述的随着施肥剂量的增加呈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并建立稳定高产的农田,更有效地促进利用农业土地和肥料资源,在广西喀斯特地区的一个村庄里,通过采用“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获得该村土壤与肥料信息系统,并结合当地条件,对该村土壤养分平衡管理技术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农田土壤养分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在2000年,两种土壤类型的土壤有效钾含量和作物产量都比1981年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3S”技术获得了水稻和甘蔗土壤钾养分的施肥推荐方法,有利于喀斯特地区农民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10.
典型黑土春玉米化学肥料养分利用效率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少化学肥料投入和提高肥料养分利用效率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农业举措。鉴于化学肥料不合理施用引起的黑土肥力下降和酸化,开展黑土化学肥料减少投入和肥料养分利用效率变化研究,有利于实现黑土化学肥料的科学施用。【方法】于2013—2016年在典型黑土区开展连续4年肥料投入试验,设置了不施肥(CK)、缺氮(PK)、缺磷(NK)、缺钾(NP)、氮磷钾配施处理(NPK)。测定了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土壤无机氮、速效磷、速效钾。【结果】黑龙江春玉米年产量10 t·hm -2左右,除2013年外,2014—2016年各年份NPK处理春玉米产量、地上部氮磷钾养分吸收显著(P<0.05)高于CK或PK处理产量。除2016年磷素农学效率外,NPK处理肥料氮磷钾养分回收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逐年升高。2013—2016年期间,肥料平均氮磷钾回收率分别为45.8%、6.1%和3.5%,农学效率分别为23.2、7.2和5.0 kg·kg -1,偏生产力分别为58.3、133.2和97.7 kg·kg -1。土壤矿质氮测试显示春玉米收获后到次年播种前冻融交替促进土壤有机氮素矿化。4年养分平衡计算的平均值显示NPK处理氮磷施用量基本与春玉米养分吸收量一致,土壤氮磷总体处于平衡状态,作物地上部钾素奢侈吸收导致土壤钾素处于亏缺状态。 【结论】典型黑土区连续4年试验显示,在产量保持稳定的条件下,磷、钾肥能大幅减少,提高磷钾肥利用效率,而不施化学氮肥仅能维持第一年产量,随后的年份里氮肥利用效率提高和产量降低同时发生。  相似文献   

11.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7  
 【目的】研究探讨长期施用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作物增产效果与土壤养分演变规律。【方法】以在山东禹城连续22年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为依据,对历年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测试结果进行系统总结。试验采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栽培制度,分别设置①无肥对照,②常量有机肥无机肥配施,③常量有机肥,④常量化肥,⑤高量有机肥,⑥高量化肥,共6个施肥处理。【结果】在作物产量方面,试验之初的8~10年间表现为化肥对冬小麦的增产作用优于有机肥,而在夏玉米上则表现出相反结果,有机无机结合处理大部分年份作物产量处于较高水平;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各施肥处理产量逐渐趋于一致;22年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始终表现出随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高,且有逐年增长之趋势;化肥在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等营养方面受生物产量和根茬残留量影响而与施肥量无明显关系,增施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作物产量的良好作用,且二者效果不相上下,常规栽培条件下,当产量提高到一定水平后,继续高量施肥无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有机肥与化肥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土壤有机碳、氮含量之作用,有机肥效果明显优于化肥,且表现出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继续提高化肥施用量无助于土壤有机碳、有机氮的积累;一向被认为钾素含量的黄淮海平原土壤在连续施用氮磷化肥5~8年左右作物即表现明显缺钾现象,由此揭示出高产条件下氮磷钾平衡施肥的重要作用;在对提高土壤速效养分效果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化肥可以迅速提高速效养分含量并在这一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而有机肥则具有持续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太原市南郊区小麦平均亩产变动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速效养分、施肥、气候以及太阳黑子活动对小麦产量变动影响较大。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是多年培肥土壤形成的,不属当年施肥。化肥施用氮磷比例由1:0.19调整为1:0.41。增施磷肥还有较大增产潜力。上年8月降雨量,10月平均气温,当年3月和5月降雨量4个气象因子对小麦亩产影响较大。太阳黑子活动与气象有相关性。小麦产量出现的周期规律与太阳黑子活动规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通过玉米田间肥效试验,确定土壤养分测试值与作物吸收养分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再把土壤测定值以一定级差分等,结合产量分区,划分出土壤养分丰缺标准及相应的施肥检索表。实践证明,这种施肥模式充分地考虑了土壤养分情况,针对性强,准确性好。  相似文献   

14.
大理州马铃薯作物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与施肥指标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理州多年多点马铃薯"3414"田间试验结果,系统地分析对产量与土壤养分测试值之间的关系,建立马铃薯作物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在建立马铃薯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的基础上,选用适合的回归分析方法,拟合肥料效应回归模型,采用每个试验最佳产量与相应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建立效应方程,通过效应方程计算土壤养分分级指标下的肥料施用量,确定不同丰缺等级下的平均推荐施肥量上、下限,建立马铃薯施肥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洱海流域北部农田养分平衡及残留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减少农田氮磷流失,改善洱海水质、遏制富营养化发展,以洱海流域北部8个乡(镇)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调查与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洱海流域北部10种典型轮作模式的施肥量、作物养分吸收量、农田养分盈余量以及土壤养分残留状况,对不同轮作模式农田养分平衡及残留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水稻-大蒜轮作模式下有机肥和氮肥的投入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水稻-蔬菜作物轮作模式的磷肥投入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不同轮作模式间土壤养分残留差异性以硝态氮最为突出:水稻-大蒜轮作条件下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达43.4 mg·kg-1,明显高于其他轮作模式;10种轮作模式均处于养分盈余状态,以水稻-大蒜轮作模式养分盈余量最大,为1258.8 kgN·hm-2和1472.7 kgP2O5·hm-2;养分盈余量差异主要凸现在小春季作物上;土壤中易流失的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与氮磷肥的投入量和养分盈余均呈显著相关.表明水稻-大蒜和水稻-蔬菜轮作是洱海流域农用环境污染风险较高的种植模式,需要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6.
土壤养分状况系统评价法及其在内蒙古旱作农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文章介绍了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的原理与实践,初步明确了在旱作农业上应用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法与平衡施肥技术,对提高旱地主要作物马铃薯、油料和麦类的施肥技术及其增产效果有起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养分的高效利用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形态特征、根系活力、根际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和养分高效利用机理。结果表明,间作体系中的玉米地上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较单作玉米增加38.73%和23.4%,增产显著。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玉米根系形态特征、根系活力、根际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都显著高于单作作物,间作作物根际中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较单作分别增加2.3倍、94.58%、53.38%、22.45%。有利于土壤中复杂态氮磷化合物转化为可给态的无机化合物,加速氮磷的分解和转移,提高根际土壤的有效养分含量。整个间作系统有明显的地上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主要耕地土壤地力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5年耕地土壤定位监测所取得的数据,主要对几种不同耕作制度下的作物产量、肥料施用和土壤主要养分属性状况等进行分析。在常规习惯施肥与管理水平下,土壤地力退化的主要表现是土壤有机质、全氮、钾素含量下降和缺乏。因土壤地力退化,作物对肥料的依赖性增大。土壤养分含量下降主要是因为投肥结构不合理,有机肥与化肥养分施用比例仅为1∶4,化肥氮、磷、钾养分施用比例为1.00∶0.31∶0.31,氮肥投入过重,盈余氮在土壤中积累少,损失量大,钾肥投入严重不足,土壤钾素严重亏损,土壤钾素已成为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之一。必须合理平衡施肥,防止地力下降。  相似文献   

19.
针对菜豌豆施肥不合理对土壤养分造成不平衡影响后作施肥等,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以菜豌豆田和小麦田作为比较对象,挖开剖面,从不同的土层、菜豌豆田的施肥区(根际)与非施肥区等方面,探讨研究了土壤养分含量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菜豌豆田的pH值显著低于小麦田,而有机质、全N及有效K略低于小麦田。但菜豌豆田残余的其它养分则显著高于小麦田残余的养分,其中又以有效N、P和全P的残余量最高,并且主要分布在0~10cm的表土层。菜豌豆田施肥区(根际)的pH值显著低于非施肥区(邻区),并且土壤pH值与有效N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而全N、P,有效态N、P、K、Zn、Mn的残余量,施肥区则显著高于邻区;有机质、交换Ca、Mg施肥区与邻区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骏枣叶片营养与土壤肥力及产量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骏枣坐果期叶片营养元素含量与土壤养分以及叶片养分、土壤电导率与产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方法]分析测试骏枣坐果期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土壤养分、土壤电导率,调查骏枣完熟期的产量,分析其中的相关回归关系.[结果]骏枣坐果期叶片营养元素含量与土壤养分之间关系密切;土壤电导率与果实产量之间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决定系数R2为0.596 3,表明应用土壤电导率建立产量预测模型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结论]充足的土壤养分是实现高产的保证,通过人为合理的控制施肥,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