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代刚  屈超芬 《土壤》1986,18(5):247-249,253
在川西北高原的1.6亿亩草场上,发育着400多万亩沼泽土,占全国沼泽土总面积的3.2%。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掘沼泽土的生产潜力,沼泽土的特点对草原生态的反馈作用等,无论在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均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
不合理的垦殖是造成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揭示垦殖对高寒草地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的影响,以垦殖1,3,10,16,27,40年后的川西北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以未垦殖的天然草地为对照,通过土壤采样与分析,研究了垦殖对川西北高寒草地酸解性全氮、酸解铵态氮、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和酸不溶性氮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川西北高寒草地垦殖过程中,随着垦殖年限的增加,引起了酸解性全氮、酸解铵态氮、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和酸不溶性氮含量的显著下降(P0.05),特别是在0—20cm土层,分别降低了72.15%,62.72%,66.08%,63.44%,94.00%,51.78%。有机氮组分中下降程度最大的是酸解未知氮。从不同垦殖年限看,酸解性全氮、酸解铵态氮、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和酸不溶性氮含量下降主要发生在垦殖前10年,随着垦殖年限的增加年平均减少率逐渐降低。因此,减少高寒草地垦殖对于促进川西北高原生态系统平衡和高寒草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川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与四川盆地接壤的山地峡谷连接地区,其生态作用对黄河、长江的安危有直接影响。作者运用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川西北天然草地沙化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北天然草地沙化面积732020.5 hm^2,2005年与1999年相比,沙化土地与沙化耕地分别减少了64368.1hm^2和3145.9 hm^2,但固定、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却分别增加了13661.8 hm^2、16 868.7 hm^22、67.6 hm^2。草地沙漠化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过牧为主导因素。沙漠化治理是黄河、长江上游综合治理、高原湿地保护和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川西北高原植物的生理适应特征,以川西北高原生态系统中13种主要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海拔、生活型和植被类型等因素影响下的变化。结果表明,这13种植物叶片C、N和P含量分别为441.74、18.58和0.71 mg·g~(-1),C∶N、C∶P和N∶P分别为28.29、688.61和26.59。C、N、P含量之间,N∶P与C、N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海拔、生活型和植被类型对植物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影响明显,生长在高海拔样地的植物具有较高的C∶N和较低的N∶P,但不同植物对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不同;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植物叶片具有更高的P含量,且其C∶N更低;8种生长于草地和灌丛草地植物的叶片N含量及N∶P均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对当地生态系统管理和资源植物筛选等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川西米亚罗林区是我国川西高山林区的一部分。川西林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岷江及大渡河水系的上游地区,解放前对川西以及对我国整个西南高山林区的气候基本特征,以及森林对气候的作用的研究资料极少。解放后才在广大西南高山地区普遍设置气候观测站,系统收集气候基本资料,为深入研究西南高山林区气候打下了基础。高原  相似文献   

6.
川西北高海拔山区不仅适合人工种植羊肚菌,还具有羊肚菌实体质量佳、销售价格高等优势。基于此,为更好地推广羊肚菌人工种植技术,总结出适合川西北高海拔山区的羊肚菌种植技术,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不同空间尺度分析特定时期土地整治项目的分布特征,可为制定下一阶段土地整治规划及优化空间布局提供决策参考。基于2011—2015年土地整治项目数据,以县域为评价单元,采用变异系数法、重心模型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法,探讨了四川省土地整治项目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分布特征,分析了重心转移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从时间维度看,四川省土地整治项目总量呈下降趋势,项目绝对规模差异、相对规模差异逐步减小,呈现均衡化趋势。(2)不同空间尺度下土地整治项目具有不同特征。区域层面上,土地整治项目集中分布在盆地丘陵农用地整治区;市域层面上,项目主要集中在成都市和宜宾市,而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分布较少。(3)重心移动轨迹中所有重心点均落在盆地丘陵农用地整治区内,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均衡性。(4)土地整治项目在县域尺度分布存在较为显著的集聚性。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盆地丘陵农用地整治区的东北部,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山高原生态整治区。由于受项目区社会经济、人口、地形条件和政策的影响,四川省土地整治项目时空格局均衡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该研究明确了四川省土地整治规划重心在盆地丘陵农用地整治区,今后土地整治发展方向在于适时适度地开展川西南山地河谷农用地整治区、川西北高山高原生态整治区土地整治,有利于优化四川省土地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8.
飞地经济打破区域界限实现资源互补,飞地产业的发展更是连接了空间的分离。青藏高原因长期粗放的游牧方式和自然灾害等因素,不断造成高寒草地退化,严重限制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青藏高原在畜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生态环境压力大、草畜资源时空配置失衡等问题的掣肘,直接影响畜产品的均衡供应,阻碍了高附加值畜产品市场竞争力,致使农牧民持续增收乏力。该文着眼"飞地经济"发展举措,在综述青藏高原畜牧业发展局限性的基础上,以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提升为目标,探讨青藏高原畜牧业发展路径,提出"飞地畜牧业"发展模式。针对该模式,开展了以牦牛和藏羊为研究对象的远地饲养研究,短期适应性研究证明牦牛和藏羊能够适应江淮分水岭地区冷季气候特点,实现冷季体重正增长,且藏羊表现出较好的繁殖适应性,在引入后第一年开始产羔;同时,牦牛经过两年的适应,首次实现了在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繁殖。因此,"飞地畜牧业"产业发展模式具有成为青藏高原畜牧业发展新路径的巨大潜力,将为保障国家生态体系建设、加快高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满足市场供需关系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川西北野生九眼独活资源遗传多样性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博  侯大斌  刘向鸿  赵钠  罗霞 《南方农业》2010,(3):42-43,48
川西北野生九眼独活资源丰富,应用广泛,但目前川产九眼独活来源较混乱,为了准确了解野生九眼独活资源类型,利用ISSR技术对川西北野生九眼独活资源的分类和遗传多样性进行探讨。从4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12条引物,对60份样本进行ISSR-PCR分析,结果显示,共扩增出101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6条,占85.14%,表明川西北九眼独活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用NTYS-PC2.10e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样本分为4大类,各组包含的材料并没有表现出地理来源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0.
石承苍 《土壤农化通报》1997,12(4):19-25,40
通过对四川省农业地质背景的分析,阐明地质条件对区域地貌、气候、植被、土壤以及土地利用的影响,从而划分四川省5大土地利用区;第四纪沉积物为主的盆西平原区;中生代砂泥岩为主的盆地丘陵区;碳酸盐岩类为主的盆周山地区;岩性复杂,火成岩较多的川西南山地区;变质岩为主体的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各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迥异,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改良利用方向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川西北地区经济林资源评价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启修 《山地研究》1996,14(1):39-44,T001
研究表明,川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复杂,生态类型多样,河谷及部分山地发展经济林木具有环境适宜,类型丰富、消费市场大、土地资源相对充裕等优越条件,但发展缓慢。为发挥资源优势与潜力,从农业结构,管理体制,科学技术等探讨了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近30年居民点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川西北生态脆弱区居民点的优化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基于1990 ~ 2020年的4期Landsat系列影像,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核密度分析、空间热点探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开展研究。  结果  1990 ~ 2020年期间阿坝州居民点的规模不断扩大,且“冷”、“热”区分异明显,总体呈现“局部聚集-沿河分布”的特征;东南部峡谷区是全州居民点高密度聚集区和主要“热点区”,扩张速度最快;年平均气温、海拔以及人口数量是影响阿坝州居民点规模的最重要因素。  结论  自然地理条件对川西北生态脆弱区居民点分布的约束作用在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和GIS的四川省耕地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动态变化特征的分析研究.对耕地的保护,整理和开发利用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空间数据库平台的支持下。对四川省90年代中期到2000年间的耕地动态变化特征、耕地动态变化的背景特征以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净减少水田部分的主要去向是早地、居民地和草地。净减少早地部分的主要去向是居民地和草地.而净增旱地部分的主要来源是水田和林地;净增耕地部分主要是在微度和轻度土壤侵蚀区,第4、第3和第5坡度等级区,而净减少耕地部分主要是在第1坡度等级区;净减少耕地的区域是在平原,丘陵和盆周山地,净减少耕地的前4个地州市是雅安市、乐山市、内江市和成都市,而净增耕地的区域是在川西南山区和川西北高原。净增耕地的前4个地州市是绵阳市、德阳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川西北沙化土地为研究对象,选取沙化土地治理前(2004年)和治理后(2014年)的Landsat影像,基于ENVI平台,从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方面分别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湿度指数(WET)、建筑物—裸土指数(NDBSI)和地表温度(LST),并对这4个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信息量较多的主成分贡献率为权重,建立遥感生态指数(RSEI)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4—2014年,研究区的RSEI均值由-0.059 8下降为-0.068 6,降幅为14.72%,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下降; 较2004年,2014年优和良等级比例分别增加0.70%和1.77%,增加区域位于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区; 10年间共有1.25%的区域生态得到改善,1.96%的区域生态发生了退化,生态环境改善区域主要分布于石渠县的防沙治沙工程实施区。因此,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川西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GIS和遥感技术,从自然和人为影响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数学模型对川西地区2000,2005,2010,2015年和2018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川西40%的区域生态安全状况处于较危险状态,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川西生态安全2000—2018年总体变化趋势为“上升—小幅度下降—上升”。川西地区生态安全Moran’s I指数在0.5左右,西部白玉、巴塘、理塘一带生态安全状况好转,东部九龙、雅江、木里和若尔盖一带生态安全质量有所下降。地形植被是川西生态安全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结论] 川西整体生态安全状况偏差,但呈现出改善趋势,具有较强的空间聚集性,对川西生态安全状况的治理要充分考虑其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川西北12县调查,由于森林严重破坏,与日俱增的工业污染,进一步加剧了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恶化。建议:1.把恢复长江上游生态平衡提到国家总体战略高度,予以重视,2.提高该地区森林覆盖度,是恢复长江上游生态平衡的基础;3.加速开发水力资源,以电护林,以林涵水,是恢复生态平衡的根本大计;4.加强综合治理和综合利用,化害为利。  相似文献   

17.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必须加快对传统畜牧业的改造,集中力量发展现代畜牧业。本文以吉林省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畜牧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USLE的甘南川西北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甘南川西北位于黄河和长江上游源区,量化研究该区土壤侵蚀对河源区生态安全保障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重要意义。论文采用多种数据方法,基于USLE就甘南川西北2000—2015年间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1)降雨侵蚀力因子R值介于65~411(MJ·mm)/(hm2·h·a),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空间分布与该区降雨格局基本一致;(2)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介于0.19~0.41(t·hm2·h)/(hm2·MJ·mm),高值呈斑块状零星分布,与地带性土壤物化性状有关;(3)坡长坡度因子LS值介于0~8.24,高值主要分布在中北部高山地带,低值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形较平缓区域;(4)植被覆盖管理因子C值介于0~1,高值集中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与西南部,与该区植被覆盖稀疏有关;(5)基于USLE的甘南川西北年侵蚀量为3.3×108 t/a,总体表现为轻度侵蚀;(6)2000—2015年间,研究区土壤侵蚀呈减弱态势,与增温背景下植被活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9.
根据高原藏区桑那小流域草场超载、开垦严重、气候干旱的特点,实施水土流失分区综合防治,在生态修复保护区以封禁为主;草地农牧业系统建设区通过合理调整农牧结构,种植优质牧草,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农业生态旅游系统建设区强化水利配套设施建设,结合香格里拉旅游业、大力发展花卉、无公害蔬菜、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农家乐,同时建立合理的土地用养制度和防护林体系,以促进区域生态优化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植被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四川省植被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利用MODIS NDVI数据按不同植被类型对GIMMS NDVI数据进行模拟拓展,并采用变异系数、趋势分析和偏相关等方法进行变化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近30a四川省植被NDVI以基本无变化和减小为主,减小的区域主要位于盆周山地、川东北的中海拔山地和川西北高原湿地,增长变化的区域较小,主要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和川西高原西部;(2)植被受气温影响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以灌丛和高山植被覆盖为主的甘孜西南部、西北部以及四川盆地的西南部,以针叶林和水稻种植为主的成都平原、四川盆地中部以及川东北的广元则对降水更敏感。[结论]过去32a间四川省年最大NDVI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植被NDVI的变化与降水和气温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且气温和降水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