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汪新业  汤杰  高翔  茹鲜 《种子科技》2003,21(3):156-157
概述了我国对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开发现状。认为要搞好转基因抗虫棉的产业化开发,就要提高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科学认识,支持和帮助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参与此项工作。建议大力加强源头创新,抢注抗虫棉功能基因;切实做好转基因抗虫棉的安全评价与管理。  相似文献   

2.
《种业导刊》2011,(5):40-40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2011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上说,中国已研制成功转基因抗虫棉。他介绍说,在转基因抗虫棉育种领域,中国成功研制出了转基因抗虫棉,打破了跨国公司垄断,抢占了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累计推广面积846.67万公顷以上,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创造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虫害是影响棉花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防治棉花虫害最有效的措施是种植抗虫棉花新品种。美国利用生物技术合成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基因&并导入棉花获得转基因抗虫棉植株,因其抗虫性能够稳定遗传,进而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花新品种,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我国谢道昕、郭三堆等将Bt和Bt+CpTI(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杀虫基因导入棉花并成功应用于棉花育种,陆续培育出一批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使我国成为第二个自主成功研制转基因抗虫棉的国家,我国抗虫育种研究己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4.
外源Bt基因对棉花产量性状及抗虫性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本文在介绍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外源Bt基因对棉花产量性状及抗虫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Bt抗虫棉当前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了提高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和使用寿命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转基因抗虫棉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存信 《种子》2002,(1):62-63
本文论述了由于棉花害虫为害严重必须进行防治,而化学防治失控必须开辟新途径,利用棉花自身抗虫性是最佳选择,转基因抗虫棉已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还分析总结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现状,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转基因抗虫棉育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转基因抗虫棉后代进行简单、快速、准确地鉴定和筛选,利用 Bt-CryI Ab/Ac 试纸条法、硫酸卡那霉素浸种法对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棉花种子进行鉴定和筛选。结果表明:3 种不同品牌的转基因试纸条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均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棉花种子。利用 5000mg/L 的硫酸卡那霉素将棉花种子浸泡 48h 并持续培养 10d,通过观察棉花种子的发芽率及侧根生长情况也可有效筛选出转基因抗虫棉,但此种方法较试纸条法检测周期长,而且存在试验误差,影响试验准确率。因此,转基因试纸条法是一种更为快速、简单、准确的鉴定和筛选转基因抗虫棉植株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卡那霉素浸种是一种简单、方便的转基因抗虫棉间接鉴定技术.本实验以不同浓度卡那霉素溶液、采用不同浸泡时间处理棉花种子,研究转基因抗虫棉与非转基因棉花在发芽率、根系生长、子叶颜色等生理指标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卡那霉素浓度为4000mg/kg时将棉花种子浸泡48h可有效筛选出转基因抗虫棉.  相似文献   

8.
佟屏亚 《种子世界》2005,(10):11-14
2005年6月,农业部宣布,中国转基因抗虫棉从科研到推广均取得长足进步,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167万hm^2增加到2004年的367万hm^2,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2/3,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面积占70%,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2个拥有转基因抗虫棉自主知识产权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根据卡那霉素标记基因与Bt抗虫基因紧密连锁的关系.试验研究了利用卡那霉素溶液快速鉴定携带转Bt基因抗虫棉纯度的4种方法.其方法具有简便、快捷、有效的特点,可在转基因抗虫棉杂交后代选择和繁种保纯中应用,同时也为种子企业抗虫棉纯度检验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2008年至2010年,我国新型转基因抗虫棉培育和产业化全面推进,新培育36个抗虫棉品种,累计推广1.67亿亩,实现效益160亿元,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93%,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危害,彻底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垄断地位。这是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取得的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育苗移栽高产栽培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发挥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的产量潜力,2001-2002年在扬州大学江苏省重点栽培生理实验室和江苏主要棉花产区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中棉所29、鲁棉研15在育苗移栽种植方式下,和不同的密度和氮钾肥料运筹下群体果节量、成铃特点、铃重和产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通过适当降低密度,保持在30 000~  相似文献   

12.
《种业导刊》2014,(4):33-33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转基因抗虫棉,1996年首次获得抗虫棉基因的发明专利,2002年由位于安阳的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我国唯一一所国家级棉花研究机构),成功培养出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截至目前,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已培育转基因棉品种300多个。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张宝红  丰嵘 《作物学报》1998,24(2):248-256
本文在介绍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评述了转基因抗虫棉的使用价值,指出了转基因抗虫棉抗性的持久性,时空性,安全性等问题,从培育转多基因抗虫棉,培育多种类型的抗虫品种轮换种植或混系种植,选用特异启动子或理经因素调控外源基因高效表达,筛选广谱性抗虫基因培育广谱性抗虫棉花和采用农业技术措施改善棉田生态环境延长转基因抗虫棉的使用寿命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和持久性的几种策略,从而为转基因抗  相似文献   

14.
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有利于降低棉花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减轻环境污染,是实现我围棉花可持续生产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推广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前期生长发育较慢,后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矛盾突出,易脱肥早衰;二是转基因抗虫棉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抗虫性逐渐降低。为了提高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优势,2000~2002年我们进行有机肥浅施试验,采取快速培肥0~10cm耕层肥力,改善浅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充分营造转基因抗虫棉前期根系生长的生态环境,以期达到转基因抗虫棉苗期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搭起丰产架子,促进前期生育进程,使后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棉株健壮,抗虫性相应增强,减弱抗虫性下降速度,早熟不早衰。  相似文献   

15.
<正>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广泛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效益,但是,大多数农民对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特性认识不足,生产上仍然采用传统的种植技术,结果常导致植株生长发育后期早衰、减产。了解转基因抗虫棉早衰的症状表现、原因及防治技术,有助于在栽培过程中充分发挥转基因抗虫棉的高产高效特性。一、早衰症状表现长江流域转基因抗虫棉早衰现象一般在9月上中旬开始发生,症  相似文献   

16.
蒋玉峰  胡新燕 《种子》1999,(5):71-72
转基因抗虫棉是指携带入工分离、构建、导人的外源目的基因并在体内表达且稳定遗传。自身合成一种或几种对某些害虫有毒杀作用物质的棉花。在抗虫基因方面研究最多、进展最快的是Bt基因、我国的农业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始于80年代初,经过3个五年计划特别是国家“863”计划的实施,基因工程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在生产上有极大的使用价值,已经进入商品化释放阶段,但是转基因抗虫棉在示范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必将影响抗虫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问题。为了使转基因抗虫棉这个高新技术产…  相似文献   

17.
了解转基因抗虫棉的稀土元素吸收分配特性对于稀土肥料的高效利用意义重大。应用ICP-MS测定了转基因棉花及其亲本苗期各个器官中稀土元素La、Ce和Pr的含量。结果显示稀土元素在转基因双价抗虫棉和常规棉对照中的分配规律一致:根系>叶片>茎部;每个器官中都是Ce>La>Pr。但是转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相比,在稀土元素的吸收分配比例上却表现出较大差别:转基因抗虫棉根系中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常规棉亲本;地上部(叶片和茎部)表现相反,常规棉含量大于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虫棉稀土元素吸收分配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应当根据其特点制定稀土肥料使用办法。但是发生上述变化的机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根据河南周口市273户棉农对转基因抗虫棉的认知评价调查对采用转基因抗虫棉行为发生逆转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不满意是采用逆转的主要原因,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抗虫性单一且下降、产量低等方面。科研育种部门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多抗、高产等品种特性育种。  相似文献   

19.
《种子世界》2010,(11):55-55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薛亮在郑州农产品期货(棉花)高峰论坛上说,我国自主品牌的转基因抗虫棉已占全国抗虫棉市场的93%以上,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农药危害,保护了生态环境,成为我国农业转基因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新疆棉区已成为中国三大棉区之一,近年来棉铃虫有逐渐蔓延和加重的趋势。为使转基因抗虫棉在新疆有效利用与发展,该文对早熟转基因抗虫棉的生育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早熟转基因抗虫棉前期生长缓慢,中后期生长较快,铃期较长;棉铃发育过程中鲜重达到最大值时间比当地早熟品种(系)晚7d左右,后期棉铃脱水较慢,体积、干重与当地早熟棉品系发育相似,衣分转基因棉稍低;光合速率早熟转基因抗虫棉比当地早熟品种(系)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偏晚,且表现光合速率偏小的现象。基因抗虫棉种植前期以促为主,以增进棉花发育,后期肥水调控必须适当,以免贪青晚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