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定性评价了黑河流域农业用水健康性,并对其定量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提出农业用水健康性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农业用水健康性的评价标准、理论与技术基础.以协调性与效率性为标准,定性判断了黑河流域目前农业用水仍不健康.为进行定量评价,以资源利用效率、用水结构、用水效率和用水综合效益4个方面为准则,初步选择了20项指标作为农业用水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河“九源一干”可承载最大灌溉面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已实施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和近10 a的生态输水实践,以水量平衡为依据,探讨塔里木河"九源一干"农业灌溉面积是否超载及超载程度:1 1990—2010年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尤其在叶尔羌河、开-孔河和阿克苏河增速最快;2 2010年灌溉面积超载29.1%;3 2020年若是平水年,仅有和田河、阿克苏河、迪娜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5个子流域灌溉面积不超载;若是枯水年,各子流域均超载,平均生态水保证率为61.4%;若是特枯水年,各子流域平均生态用水保证率仅为44.2%;4规划年(2020年)超载面积较2010年减少54.1%。因此,为了实现规划年不超载的目标,实施退耕势在必行:在考虑流域稳定、环境改善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实施退耕退水,减少农业用水以保障生态用水,加强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妥善安置被退耕的农户,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0年艾比湖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现状为基础,建立了流域水资源供需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结合流域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计算预测模拟了流域未来30年的可供水量、人口、工业产值、农业产值、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主要8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及供需水平衡分析。根据预测结果,对目前和将来用水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流域水资源供需水平衡协调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阿克苏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阿克苏河是天山南坡水量最大的河流,是目前塔里木河最大的水量补给来源。由于阿克苏河流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不仅使得流域内生态环境脆弱,同时导致了补给干流的水资源减少,使得干流(尤其是在下游)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针对阿克苏河流域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依据阿克苏河流域供需状况等,选取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人均供水量、水资源利用率、耕地灌溉率、供水模数、需水模数、生活用水定额、生态用水率等指标,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综合的评价了流域内现状和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并提出了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黑河流域生态用水与产业发展研究--以张掖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主要的内陆河流域之一。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日益退化,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经济问题。通过结构用水研究,得出黑河流域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用水所占比重较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耗用了大量的稀缺水资源,挤占了生态用水。位于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市既是整个流域经济的主体,也是流域内用水量最大的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用水矛盾突出。在分析张掖市产业发展现状与流域生态建设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生态用水优先的前提下,应优化调整大耗水产业,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经济系统,以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是内陆河流域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但由于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农业用水挤占工业和城乡生活用水,形成水资源分散、高耗、低效利用的格局,导致资源型缺水和结构性缺水的双重矛盾。在工业化的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处于十分活跃的时期,本文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在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农村劳动力多层次转移的"产业移人"模式实现其"水资源利用—劳动力占用—产业效益"的良性循环,得出农村劳动力只有在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移的情况下,才能够最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上中下游用水竞争强烈,水资源的使用权分配对解决流域内不同区域间用水冲突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提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使用权的优化分配原则,考虑不同规划年可利用水资源量和净需水量,以流域人均自产粮食需求需水为水资源使用权分配的约束下限,建立多目标优化分配模型。以石羊河流域为例,得到在不同规划水平年下分别考虑外调水和自产水情况下的流域水资源使用权的分配方案。结果表明,各行政分区缺水率差异明显减小,并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分水方案比较,金川区生产用水使用权分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8.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用水结构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000—2013年相关统计资料,结合信息熵理论分析玛纳斯河流域用水结构演变特征。将用水系统划分为农业、工业、生活三大类,根据子系统的用水特点,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量化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变化各因子的关联度,找出主要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受单一用水系统的影响,用水结构信息熵增长速度较慢,用水均衡度较低,用水倾斜现象明显。结合关联度发现,气候变暖、ET0的增长以及土地盐碱化是流域农业用水居高不下的内在驱动因子,灌溉面积、棉花播种面积、工业产值、重工业比重的增加以及城市化建设水平是用水增加的主要外在驱动因子,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节灌面积的增加以及工业用水效率的提升是缓解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润滑剂。  相似文献   

9.
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分析与耦合发展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理论相结合,对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特征及矛盾等概念和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应用系统耦合理论对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条件进行了评价,将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模式划分为三个层次:农牧业耦合、农产品加工业耦合、系统与外部的耦合,并分别对各层耦合的实现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系统耦合的实质是结合各子系统之间的优势,通过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系统总体产出效益的提高。因此,系统耦合发展模式为提高内陆河流域的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资源分配方案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演变过程的梳理,根据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灌溉农业发展的特征,将该开发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逐水安居阶段(西汉之前)、初步开发利用阶段(西汉-元代)、迅猛发展期(明清时期)和全面开发利用时期(1949-2000年)。通过对比分析黑河流域农业经济政策的演进、灌渠分布、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灌溉用水量的变化,表明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波动性、层积性发展的特征。最后结合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变迁,指出黑河流域历史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为流域的创新管理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自然环境基本特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高原型干旱内陆盆地的自然环境基本特征研究基础上,针对该盆地农业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认为该盆地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应围绕节水农业体系、知识技术材料密集体系、农产品深加工与商品体系、现代科学管理体系,以及合理配套生态用水,防治风沙危害,加强荒漠化防护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石羊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主要问题与协调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羊河流域是社会经济活动对水资源依赖性极强的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成了决定本区发展的生命线。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严重超载,社会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原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整个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植被退化、枯死,沙漠不断向绿洲逼近,沙尘暴频发。在反思惨痛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石羊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功能定位。为了保证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提出了该流域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灌区广义水资源不确定性多目标优化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农业水资源配置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构建模糊可信性随机多目标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以农业灌溉净经济效益最大和绿水利用占比最大为目标,对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下不同分区各生育阶段的水稻灌溉水量进行优化配置。将模型应用于湖北省漳河灌区,目标权重组合分别为(0.5, 0.5)、(0.75, 0.25)和(0.25, 0.75),可信性水平取0.5、0.6、0.7、0.8、0.9和1.0,得到不同情景下农业水资源配置方案。结果表明:多目标规划模型能够很好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资源节约目标,优化方案的绿水利用占比在0.835以上,经济效益最高达14.153亿元;更高的可信性水平对应更低的系统效益与更高的绿水利用占比,丰富的优化方案能够帮助决策者权衡系统收益与违规风险;当水资源短缺时,应该优先保证抽穗期和孕穗期的作物需水,使因缺水造成的水稻减产损失最小化。总的来说,优化模型所得到的水资源配置方案能够为漳河灌区水资源管理者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的数量、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并且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 ,分析了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结果表明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固然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等先天不利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所造成的。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社会经济发展应充分考虑流域水资源的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15.
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绿洲城市的健康发展。基于乌鲁木齐市1995-201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构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① 地表水是乌鲁木齐市的主要水源,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1.20×108 m3,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新疆平均水平。水资源开发率持续快速增长,用水总量甚至已超过区域当年来水总量。② 用水总量呈波动增长,2010年达10.89×108 m3,农业生产是主要的用水部门,但近年来农业用水比例有所下降,工业与生活用水逐步增加。③ 水资源本底条件和开发利用程度显著恶化,利用效率和管理能力则迅速改善。总体来看,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在波动中逐渐下降,其中人口快速增长、经济高速发展、水资源污染加重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吐鲁番盆地水资源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鲁番盆地是中国陆地最低的山间盆地.也是新疆水资源量最少的地区之一。其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引起的环境变化,是关系到该区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吐鲁番地区水资源开发模式及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青海河湟地区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河湟地区水资源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河湟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加快开发黄河水能资源,建立以水能资源开采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发展;浅山地区因地制宜推广雨水集流利用工程,走出“水窑+科技+节水产业+生态”的发展模式;“引大济湟”工程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可利用量,推进湟水流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绿洲农业节水系统的多目标规划模型——以哈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农业的发展,水起着决定性作用。水土不平衡,水资源的数量与待开发土地之间的尖锐矛盾,使这一地区的绿洲呈串珠状分布,农业在绿洲中求生存,有水则有绿洲,无水则绿洲衰退或消失。近年来干旱区生产中存在的许多经济环境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水资源紧缺。合理用水,发挥水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建立节水型社会生产体系势在必行。新疆节水的重点在农业,无论现在和将来,农业都是用水大户。通过农业节水,一方面提高土地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促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和其它较少从属于土地行业的发展,从而为全社会服务。而农业节水的途径就在于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和用水结构的良化。其中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减少灌溉定额又是农业节水的根本途径。基于以上思想,本文试图以典型的干旱缺水区、农业上几乎全靠灌溉的哈密市(不包括兵团哈管局)作为研究对象,从水资源系统、灌溉措施和耗水结构即源、流、汇三大内容去着手研究哈密市的水资源利用问题,通过水资源系统的自我完善,先进灌溉技术的运用和农业结构的调整等多个目标的协调来达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石羊河流域绿洲开发与水资源利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丁宏伟 《干旱区研究》2007,24(4):416-421
在分析石羊河流域水环境近2000多年变化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近50年来水资源的变化趋势及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90年代,石羊河流域出山地表水资源减少了15.91%,地下水补给资源减少了42.92%,地下水开采量增大了近10倍,泉水资源衰减了84.3%,进入下游的水资源减少了75%.水资源利用格局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地下水水质的恶化,产生了植被衰亡、下游绿洲萎缩、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严重的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恶化程度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相似文献   

20.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2,他引:39  
西北干旱地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区域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干旱以及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下所形成的人类对水产 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一系列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干旱区振兴流域经济的主要保证,也是促使生态经济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分析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系统特征、开发利用现状以及主要的水环境问题出发,得出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必须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的结论,同时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优化途径与生态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