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情报源,是指一切产生、保存、记载和传播情报的源泉(即人们借以获得情报的源泉),也可以把生产情报或为了传递而持有情报的任何系统称为情报源。因此,情报源可以是情报机构,研究机构,出版机构,通讯广播单位,政府机关,生产公司,学术团体,大学以及各种科技文献、图书和产品、样本、样机等。此外,专家学者等科技人才也是一种情报源,即所谓的QST(Qualified Scientists and Technicians)情报源。研究这种情报源的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研究意义图书情报学界对读者情报行为研究,开始注重的是读者情报需求及查寻服务的研究,需求与提供的研究成为热点。后来,集中于读者怎样行动去利用情报源研究。大量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理论及方法被用以帮助理解读者行为。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表露出来的缺陷有:一是只在心理学范畴之内,缺乏研究的背景与条件,很多文献只是介绍了心理学的一些概念、理论,生搬硬套地对读者进行描述;二是泛泛而谈,没有案例(事例说  相似文献   

3.
一个聪明的情报系统设计人员知道,情报的用户必须是情报系统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的需求决定情报系统的设计。有时用户并不熟悉可以利用或可能利用的许多情报源及情报服务。用户的情报需要是面向课题的,而情报的索引也许是面向学科的。情报系统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必须把用户引向相关的情报源及情报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4.
科技情报以各种情报的形式存在,各种情报源都有自己的特点与适用范围,我曾经从使用效果出发对我国机械与化工方面一些重大科研成果的研制单位作过一次全国性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各种情报源的使用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其重要性有如下排列:外文期刊——专利文献——样品——技术挡案图纸——样本——研究报告——文摘——会议文献——技术标准——外文图书——学位论文——中文期刊——科技电  相似文献   

5.
情报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向用户预报各种文献中的有关情报,为用户查索并提供所需要的文献。计算机检索和传递文献已经付诸实践,通过一些情报经纪人和计算机化的图书馆网络来进行。当进行文献检索时,联机体系可提供全文文献,利用把论文全文记录在录象磁盘上的方式,一些主要的出版商进入了联机文献提供领域,然后,按照用户的需求检索特定的文献并提供各种原件复制本。进一步发展方向是通过宽带通信网络和新近发展起来的复印技术、传真及终端设备等,实现全文直接传输到用户家里(或办公地)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商务谈判必备的情报、情报源及商务谈判情报的搜集、整理、分类、保存与利用等实务工作,如何为商务谈判的成功提供可靠的情报服务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情报源     
文章以情报源的情报流和情报势为出发点,对情报源的起源、分类、性质及定量描述与评价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除期刊外,图书是当今最重要的科技情报源。本文在国外文献引文计量基础上,分析被引证图书的语种、时效、学科、等级诸元,阐明科学研究活动所利用科技图书的主要特征。一、地位与作用图书这类出版物曾是无与抗衡的最古老传统文献类型,曾经作为一种传播原始情报的工具成为经典自然科学的奠基石。17世纪中叶,期刊的问世以其品种多、数量大、周期短、内容新等无与伦比的明显优势风摩全球,打破了图书称霸的一统天下。虽然如此,图书仍然是一种公认的重要情报源,依旧不矢为存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汲取科科技术情报,培养造就专业科技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科技图书是一种论述理论研究成果,阐明生产技术经验,探讨科学技术问题的科学文献,一般来讲,其内容广博专深,论述系统,知识全面,观点成熟,技术定型,实为其他各类出版物所不及。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及了情报的哲学基础这个情报学的深层问题,并对情报下了定义,对情报的发生、发展和情报源等作了阐述。情报科学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  相似文献   

10.
情报的转让包括“情报的输出——周转——接收”这样一个全过程。研究这个全过程对加速情报的接收,提高情报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情报转让的本质简言之,情报源发生量变和质变后组成新的情报源的过程称为情报转让(如图1)。  相似文献   

11.
1 期刊的作用 期刊,被视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交流与传播载体之一。目前,世界上每天约有8000篇科学论文发表,这些论文几乎都载于期刊上,而且世界情报源的2/3源于期刊。自1665年由法国戴·萨罗创办世界上第一份《学者杂志》至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300多年来,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科学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其结果是记录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成果的文献资料迅速增加。期刊因社会的需求而有惊人的发展,从而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出刊约40万种,其文献总量约占世界文献总量的75%,所提供的情报信息要占整个情报源的65%~70%,期刊已成为文献信息源的主体,是情报价值最高的一种文献。对它的开发能力与利用水平在当代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
1978年,三菱综合研究所受综合研究开发机构的委托,对科技情报流通体制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于1980年3月发表研究报告。现将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科技情报流通过程是由情报的产生、搜集、加工、存贮及用户检索和利用环节组成的。科技情报流通系统的目的在于使用户迅速而高效地获得所需的情报。为了使情报流通系统满意地运行,必须以从情报源到用户的整个系统的观点来解决存在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结论科技情报工作主要环节:情报的收集整理、加工报道和检索利用,其中加工报道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报道,它们就难以直接利用;不把它们加工成二次文献或三次文献,则难以迅速方便地检索和利用。情报加工报道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文献的利用率、情报的传递和情报服务的效果。 (一)情报加工报道的含义科技文献是存贮、累积和传播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4.
开展科技情报文献研究工作,主要在于搞清有关科技“情报源”的来龙去脉及其所含信息量的多寡,并就调查中了解到的文献特点,作出相应的分析评价。但是,在进行科技情报文献研究的同时,如果注意搜集调查有关参考文献及背景资料,还能从中看出一些“情报流”的发展动向,说明科技情报文献研究工作中也孕育着一些相应的专题情报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文献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资源的利用现状是用户的情报信息需求意识淡泊;情报能力不平衡;情报人员素质低,服务方式欠佳;文献资源在布局上不合理,造成的重复和浪费.其改进措施和对策①文献专业人员要转变观念;②通过对用户培训和教育、参与用户的情报实践等形式提高用户情报能力;③提高情报人员素质;④转变服务方式,以开架借阅、专题情报服务等形式提高综合情报服务能力;⑤合理布局文献资料,建立文献资源网络,以实现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6.
在情报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是情报资源的管理。情报资源是情报工作的基础,也是情报服务的保证。合理地、科学地分配与利用情报资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资源分配使用不当,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直接影响到情报工作的质量,不利于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情报资源的范围很广,包括用于情报事业的资金、人力、设备、材料、时间等,我们这里只讨论借助于动态规划的方法对情报源,即通常所说的文献资料进行合理的购置与分配。  相似文献   

17.
“零次情报”理论近年来在中国兴起,是情报理论上的一个可喜的进展,它说明了情报观念已经和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传统观念认为,情报工作就是文献工作,情报存在于文献之中;口语中不存在情报,口语不是情报的载体之一.有的同志只承认一次情报、二次情报、三次情报,而不承认“零次情报”。事实上“情报”不只存在于图书、资料和文献之中,也存在于口头语言、实物、样本和行动里的蛛丝马迹之中。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广大情报工作者,是承认“零次情报”的,他们都认识到,对“零  相似文献   

18.
信箱     
问:国外关于情报源的认识怎样?有些什么样的关于情报源的工具书?答:近些年来,国外关于“情报源”的议论越来越多,认识不断深化,同时,也出版了不少关于情报源的工具书。情报源的汇集和通报已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情报源”,英文作“information sources”,也可以译作“情报资源”。从现在接触到的材料看来,国外所谓的“情报源”,概念外延十分宽广,总括地说,大约包括凡能解答  相似文献   

19.
未被出版发表的科技文献手稿数量,比已发表的科技文献多几倍、甚至几十倍。手稿一般都是具有科学价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情报源。然而,这一情报源非但未得到合理利用,反而长期被编辑出版单位搁置或遗弃,实在可惜。笔者此文旨在唤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以期建立全国性手稿寄存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20.
文献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因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资源的利用现状是,用户的情报信息需求意识后,情报能力不平衡,情报人员素质低服务方式欠佳;文献资源在布局上不合理,造成的重复和浪费。其改进措施和对策;(1)文献专业人员要转变观念,(2)通过对用户培训和教育、参与用户的情报实践等形式提高用户情报能力,(3)提高情报人员素质;(4)转变服务方式,以一架借阅、专题情报服务等工提高综合情报服务能力;(5)合理文献资料,建立文献资源网络,以实现馆际协作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