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生水中典型PAHs垂向迁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在模拟灌溉条件下,再生水中典型多环芳烃的迁移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土柱模拟试验,以再生水中多环芳烃萘、菲、芘为对象,北京市东南郊再生水灌区典型土壤为试验介质,对再生水连续灌溉时多环芳烃的迁移情况以及土柱出水中DOM的性质进行分析。[结果]实际土壤介质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能力不能单纯用土壤有机碳含量很好地描述,组成复杂的介质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能力增强,萘的实际阻滞因子超过理论值约7倍;多环芳烃在非均质介质中的迁移存在界面效应,土壤有机碳含量差距越大,界面效应越明显;孔隙水流速以及孔隙尺寸增大,会造成固相上多环芳烃的解吸,发生二次迁移。微生物活动能促进多环芳烃的迁移。[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基于地下水质量安全的再生水灌溉模式的提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模拟酸雨作用下红壤中多环芳烃的释放及纵向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US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为研究对象,通过酸雨的土柱淋溶试验模拟实际降水过程,分析了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的变化及不同性质多环芳烃在土柱中纵向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酸度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均较淋溶前减少,pH2.5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含量较淋溶前减小的幅度最大(52.08%),pH5.6酸雨淋溶后减小的幅度最小(21.55%);酸雨破坏土壤微结构,使土壤胶体分散,粘粒下移,与土壤粘粒结合在一起的多环芳烃也一起向下迁移,酸雨pH值越小,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纵向迁移能力就越强;酸雨对土壤中不同性质多环芳烃的纵向迁移影响不同,对低环多环芳烃(环数≤4)的迁移影响较大,对高环多环芳烃(环数4)影响较小,主要是由于不同性质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结合的物质不同而引起的。该研究结果为了解酸雨作用下多环芳烃在土壤介质中的稳定性及其对地下水潜在污染的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可溶性有机物对玉米根部菲与芴吸着与吸收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水培玉米幼苗的暴露实验中.控制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物(DOM)的浓度水平(0、0.5、1、2、5、10mg·L),观察其对水培溶液中多环芳烃(芴与菲)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通过控制洗脱条件.将根部多环芳烃分为弱吸着(氯化钙提取)、强吸着(甲醇提取)与吸收(索氏提取)3种不同的形态.结果表明,短期暴露(4 d)后,培养液中多环芳烃浓度迅速下降至起始浓度的10%左右,玉米幼苗对菲的吸收强于对芴的吸收,而吸着量相似.大部分以强吸着态存在于根表.低浓度可溶性有机物(小于2 mg·L-1)的加入有助于芴与菲在根表的吸着,浓度继续增大时,对吸着过程则产生抑制作用;吸收量随可溶性有机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逐渐趋于稳定.吸着与吸收总量在DOM浓度约为1 mg·L-1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DOM浓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4.
通过增溶实验和土壤洗脱实验,研究了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角苷(saponin)对多环芳烃-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洗脱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皂角苷对菲、芘等多环芳烃有极强的增溶作用,当皂角苷浓度为0.04%时,菲、芘在液相中的表观溶解度分别增大了约22倍和128倍,因而皂角苷能显著增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中菲、芘的洗脱,洗脱效率最大分别可达84.1%和81.4%,增大了约2倍和17倍.皂角苷可与重金属离子形成水溶性的络合物,从而增强洗脱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Zn2+和Cd2+,在皂角苷浓度为0.4%时,Zn2+、Cd2+的洗脱效率分别可达93.0%和79.4%,增大了约75倍和8倍.皂角苷可同时洗脱多环芳烃-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的菲、芘和Zn2+、Cd2+,洗脱效率分别达87.6%、83.5%和92.3%、78.6%,重金属的存在略增大了皂角苷对菲、芘等多环芳烃的洗脱效率,但多环芳烃对Zn2+、Cd2+的洗脱效率没有明显影响.皂角苷可同时增强洗脱复合污染土壤中的多环芳烃和重金属,从而为多环芳烃-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浅层地下水中的腐植酸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腐植酸在土壤中的迁移影响土壤和地下水中腐植酸含量.采用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腐植酸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腐植酸的出水浓度随时间逐渐升高,最后趋于稳定;同一时间段内,初始浓度为15 mg·L-1时的出水浓度比10 mg·L-1时高,且早24 h达到稳定浓度;淋滤液pH为9时的出水浓度比pH为4时高,且早16 h达到稳定浓度;粉质粘土柱对腐植酸的吸附和阻滞作用大于砂壤土柱,出水浓度较低.晚32 h达到稳定浓度;土层厚为5 cm的土柱出水浓度高于15 cm土柱,早32 h达到稳定浓度.分析认为,土壤对腐植酸的吸附作用是出水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腐植酸和土壤的理化性质是影响腐植酸在土壤中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和野外Lysimeter试验,进行了小麦种植条件下多环芳烃萘(naphthalene)的环境归趋的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气态损耗是土壤中外源萘含量减少的主要途径,其中矿化损失约占气态损耗的84.41%,作物的存在可显著促进萘的气态损耗,矿化速率和挥发速率可分别提高43.51%和190.32%,其原因可能与植物的根系分泌活动有关.经过一个小麦生长周期,土壤表层残留14℃占施入量的1.73%;对土壤柱样的分层分析和土壤渗滤放射性强度测定发现,萘存在明显的纵向迁移现象并可能影响地下水水质,渗滤损失约占施人总量的0.043%;收获期萘在小麦体内含量仅占外源施入量的0.003%,但小麦籽粒已明显检测到14C的存在,浓度约为0.16 mg·kg-1,因此农田环境中多环芳烃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仪器分析的方法,利用实验室模拟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系统研究了不同土壤条件对氟磺胺草醚降解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氟磺胺草醚在供试土壤中降解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不同浓度氟磺胺草醚降解速率存在差异,降解速率大小为:100 mg/kg50 mg/kg150 mg/kg,半衰期分别为86.64 d、100.45 d、119.5 d;氟磺胺草醚的降解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均呈正相关性,当土壤持水量从5%增加到20%时,氟磺胺草醚降解速率逐渐加快;氟磺胺草醚降解速率还随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加快,当温度为35℃时氟磺胺草醚降解速率最快;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则有利于增强氟磺胺草醚的降解作用,有机质含量为5.5%时降解速率最快;降解速率与土壤p H值成反比,随土壤p H值的降低降解速率升高,在pH=5时的酸性土壤中降解最快。  相似文献   

8.
赤铁矿胶体是可变电荷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互作用深刻影响可变电荷土壤团聚体的形成、稳定与分散,从而深刻影响土壤结构状态与物质迁移过程的发生.通常的土壤pH(pH8)条件下,赤铁矿带净正电荷,其凝聚由溶液中的阴离子引发.目前,阴离子引发土壤胶体凝聚的相关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赤铁矿为试验材料,在pH=4的酸性条件下研究了NaCl溶液中Cl-引发赤铁矿凝聚的动力学特征.研究发现:1)NaCl溶液中,赤铁矿胶体的临界聚沉浓度为99.2mmol/L.2)NaCl溶液中,赤铁矿胶体的凝聚活化能与NaCl浓度间满足如下指数关系:ΔE=RTln{[0.35f0/(0.44f0-8.66)]}.3)当NaCl浓度小于99.2mmol/L时,赤铁矿胶体发生慢速的反应控制凝聚,即表现出RLCA凝聚机制;当NaCl浓度高于99.2mmol/L时,赤铁矿胶体发生快速的扩散控制凝聚,即表现出DLCA凝聚机制.本研究发现的带正电荷赤铁矿胶体的凝聚动力学规律对于进一步探索可变电荷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与分散机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多环芳烃(菲)添加对珠江口河流湿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选取珠江三角洲番禺区的农村河流和城市河流湿地,采用鲜土对两种湿地土壤添加3种浓度的菲(0、15、100 mg·kg-1)进行为期42 d的室内培养实验,分析了两类湿地土壤氮矿化速率以及影响氮矿化过程的脲酶活性及氨氧化古菌(AOA)与氨氧化细菌(AOB)的比例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氮矿化速率变化范围为-4.885~5.877 mg·kg-1·d-1,氨化速率变化范围为-3.823~4.677 mg·kg-1·d-1,硝化速率变化范围为-4.990~5.369 mg·kg-1·d-1。所有处理中脲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下降比例在26.1%~83.4%的范围内。多环芳烃添加处理组下降比例显著小于无添加对照组(P0.05),而农村河流湿地中的高浓度处理组除外(P0.05)。农村河流湿地中,无添加和高浓度处理下培养后的AOB在氨氧化过程中的占比比培养前减少25.85%和7.31%,低浓度添加则增加36.37%。而菲添加对城市河流湿地AOA和AOB两者比例变化的影响较小。研究表明,除高浓度多环芳烃添加利于城市河流湿地土壤氮矿化外,其他添加实验均显示多环芳烃不利于土壤氮矿化。与对照组相比,多环芳烃的添加对土壤脲酶活性有促进作用(农村河流湿地高浓度处理除外)。在农村河流湿地土壤中,AOB对多环芳烃适应性比AOA更强,低浓度适应性最高,而多环芳烃对城市河流湿地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玥垠  李明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4):177-180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稻瘟灵在贵州不同地区土壤中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稻瘟灵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其降解速率与土壤性质、环境因子及其浓度有关;稻瘟灵在灭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大于未灭菌土壤,即土壤微生物是影响稻瘟灵降解的主要因素;土壤中稻瘟灵的降解速率随着稻瘟灵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变慢,当浓度达到一定剂量时,其降解半衰期趋于稳定;稻瘟灵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速率随着pH值的降低而加快,pH值和田间持水量对稻瘟灵的降解有较大影响.对土壤中微生物生长有利的环境因子,对稻瘟灵的降解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