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生长分化因子9在兔卵巢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霖  季金强  尹萍  丁家桐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684-16685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9(GDF9)在兔卵巢卵泡发生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GDF9蛋白在兔卵巢中的表达定位情况。[结果]GDF9在原始卵泡中没有表达;在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有腔卵泡卵母细胞及有腔卵泡颗粒细胞、透明带及卵泡液中均检测到GDF9蛋白;在黄体中也有GDF9的表达。[结论]GDF9不仅是卵母细胞分泌因子,而且是颗粒细胞的分泌因子,其表达随兔卵巢中卵泡发生呈时空动态变化,在兔卵巢卵泡发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了黄体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Wnt1和Frizzled(Fzd)2参与卵巢和卵泡发育的作用机制,选择12只3周龄小鼠,应用免疫组化研究Wnt1和Fzd2在卵巢组织内的定位,免疫共沉淀鉴定其蛋白间的配受体关系.结果表明:在健康初级、次级卵泡卵母细胞以及腔前和腔后卵泡近基膜颗粒细胞的胞质和胞膜中,Wnt1均表现较强的免疫染色,Fzd2在胞质内免疫染色;在卵泡腔周围颗粒细胞和透明带周围卵丘细胞中Wnt1免疫染色弱;从卵巢中心扩展或环绕生长卵泡的条形基质细胞中Wnt1和Fzd2免疫染色阳性,间质腺存在免疫染色细胞;在闭锁卵泡卵母细胞中Wnt1和Fzd2呈非均匀强染色;在卵母细胞裂解液的Wnt1或Fzd2免疫沉淀物的电泳图谱中,分别同时存在Fzd2和Wnt1蛋白条带.表明Wnt1定位于卵母细胞和近基膜颗粒细胞的胞质和胞膜中,Fzd2定位于胞质内:在卵巢基质细胞、卵泡膜细胞和间质腺细胞中存在Wnt1和Fzd2分布;Wnt1和Fzd2之间可能为配体-受体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超敏SP法,对大鼠胚泡植入期卵巢组织内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LIF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泡的颗粒细胞中均有表达,在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的卵母细胞中高表达,成熟卵泡的卵母细胞中等表达;在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的内膜细胞中LIF高表达,在成熟卵泡的内膜细胞低表达;在卵巢组织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粒性黄体细胞、生殖上皮中高表达,在卵泡液中中等表达。说明LIF在大鼠胚泡植入期卵巢中的多种细胞内均呈高水平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明生长素(Ghrelin)及其mRNA在大鼠卵巢和睾丸中的分布。【方法】取成年SD大鼠的睾丸和卵巢,制成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Ghrelin和Ghrelin mRNA在大鼠性腺组织中的定位。【结果】雄性大鼠睾丸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中均有Ghrelin分布,而精原细胞、精子细胞、肌样细胞中均无Ghrelin分布;Ghrelin mRNA的分布规律与Ghrelin一致。在雌性大鼠卵巢中,Ghrelin主要分布在黄体细胞、卵巢门间质细胞、卵母细胞上;Ghrelin mRNA在黄体细胞、卵巢门间质细胞、原始卵泡、初级卵泡的颗粒层细胞、次级卵泡的卵泡膜层细胞和颗粒层细胞中均有分布。【结论】Ghrelin及其mRNA在大鼠性腺中均有分布,可能对大鼠性腺的发育及其功能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er9,GDF9)的潜在靶蛋白Claudin-11在成年羊驼卵巢中的表达与定位,探索Claudin-11对促进卵泡发育、调节排卵的作用机理。【方法】以成年雌性羊驼为研究对象,用RT-PCR技术分析潜在靶蛋白Claudin-11在成年羊驼卵巢中的表达,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对Claudin-11在成年羊驼卵巢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laudin-11在羊驼卵巢的初级卵泡中弱表达于次级卵泡;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多克隆兔抗Claudin-11抗体与成年羊驼卵巢组织粗提取物可以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免疫组织化学试验结果显示,Claudin-11在羊驼卵巢的原始卵泡和次级卵泡中弱表达于卵泡细胞周围的扁平或立方形卵泡细胞的胞质,而在次级卵泡中 Claudin-11在最内层颗粒细胞的胞质中进行表达。【结论】Claudin-11在成年羊驼卵巢组织中表达且存在特异性的细胞定位。  相似文献   

6.
李霖  尹萍  季金强  丁家桐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7999-18001
[目的]探讨BMP15蛋白在兔卵巢卵泡发生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BMP15在兔卵巢中的表达定位情况。[结果]BMP15蛋白在原始卵泡中没有表达,在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有腔卵泡卵母细胞及有腔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液中均有表达,在黄体溶解早期也有表达,但是在闭锁卵泡中的表达则受到抑制。[结论]BMP15参与了兔卵泡发育全过程,并且与黄体溶解机制有关;而在闭锁卵泡中,其低水平的表达可能是由其他因子所抑制,进而共同调节了卵泡的闭锁。  相似文献   

7.
羔羊卵巢AMH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AMH在羔羊和成年羊卵巢中时间和空间表达变化,揭示卵泡生长发育调控的机制。收集1月龄羔羊和正常成年羊卵巢,采用HE染色观察卵巢的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法检测绵羊卵巢AMH蛋白表达分布,RT-PCR技术分析卵巢卵丘细胞中AMH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卵巢HE染色后,对外源激素处理有反应的卵巢存在大量的大直径卵泡,且无中等卵泡和小卵泡,也没有黄体化和排卵;对外源激素没有反应的卵巢仅存在原始卵泡和少量的初级卵泡,无有腔卵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MH存在于生长期的腔前卵泡和小的有腔卵泡,以及卵丘细胞,大多原始卵泡无AMH的表达,而在原始卵泡向初级卵泡转变,外层的颗粒细胞由扁平向柱状转变时AMH有表达,颗粒细胞存在表达AMH和不表达AMH 2种类型。RT-PCR结果显示,羔羊卵丘细胞的表达量高于成年羊。AMH可能参与卵泡发育的启动、向促性腺激素依赖期的转变等过程的调控,其功能作用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雌二醇(E_2)和孕酮(P_4)在猪卵巢卵泡形成和早期发育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本试验以胎70日龄、90日龄和新生1日龄3个阶段的母猪为试验动物,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胎猪和新生仔猪卵巢组织中的雌二醇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进行定位分析。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法对胎猪和新生仔猪的卵巢组织和血清中E_2及P_4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E_2和P_4水平与猪的卵泡形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猪早期阶段卵巢中ER主要在卵巢表皮细胞,卵母细胞巢中的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以及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的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的核中表达,PR主要在卵巢表皮细胞,卵母细胞胞核,原始卵泡和初级卵泡的颗粒细胞的核中表达;随着胎龄的增加,卵巢中的E_2和P_4水平下降,并且与卵泡的形成和发育呈负相关。说明出生前猪卵巢组织中的E_2和P_4含量变化可能影响猪卵巢卵泡的形成和早期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p21WAF1/CIP1蛋白在成年小鼠卵泡发育与黄体形成及退化过程中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取20只成年雌性小鼠的卵巢,制作石蜡切片,经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后,观察p21WAF1/CIP1蛋白在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三级卵泡、成熟卵泡、闭锁卵泡、早期黄体、中期黄体以及晚期黄体中的定位及表达。【结果】卵泡发育和黄体形成及退化过程中均有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p21WAF1/CIP1蛋白在此过程中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峰值出现在三级卵泡时期。【结论】p21WAF1/CIP1蛋白在卵母细胞中发挥一定作用,可能参与优势卵泡的选择,并对卵泡发育及黄体形成和退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去乙酰化酶SIRT1基因在猪不同发育阶段卵泡颗粒细胞中的表达规律,为进一步了解SIRT1基因在猪卵泡发育中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集猪卵巢,分离卵泡颗粒细胞,根据直径将其分为≤1.5mm,1.5~≤3.0mm,3.0~≤5.0mm,5.0mm 4个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SIRT1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泡颗粒细胞中的表达定位,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析SIRT1基因在不同直径卵泡颗粒细胞中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结果】SIRT1蛋白在不同发育卵泡颗粒细胞中均有表达,随着卵泡的发育,SIRT1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其在原始卵泡中表达量最低,在其余卵泡中表达量较高。SIRT1mRNA及其蛋白在不同直径的卵泡中表达趋势一致,在直径1.5~≤3.0mm卵泡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直径卵泡(P0.01)。【结论】SIRT1基因在不同卵泡中的表达具有规律性,与猪卵巢卵泡发育具有潜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对产蛋鸡等级前卵泡发育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IGF-I受体在鸡等级前卵泡中的表达,研究IGF-I对鸡早期卵泡发育的影响。【结果】IGF-I受体在等级前卵泡颗粒层和膜层均有表达,且随着卵泡的发育其表达水平逐渐增高,在小黄卵泡(SYF)阶段达到最大;同时,卵泡体外培养结果表明IGF-I(100 ng•mL-1)、FSH(10 n•mL-1)及IGF-I+FSH处理可显著增加SYF中膜层和颗粒层的厚度及细胞密度,且IGF受体在颗粒层和膜层中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加,其中以IGF-I+FSH联合处理组的效果最为显著。【结论】IGF-I能显著提高产蛋鸡SYF颗粒层和膜层的细胞数目以及厚度,同时增加IGF-I受体的表达,并可与FSH联合作用以提高IGF受体的表达,促进鸡卵泡细胞的增殖,进而调节鸡等级前卵泡的发育,此结果有助于揭示家禽卵泡发育的局域性内分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小鼠卵泡膜细胞成熟过程中DNA甲基转移酶(Dnmts)表达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对新生昆明白小鼠第3、5及8天(days post parturition,dpp3、dpp5和dpp8)的卵巢进行切片,经H.E染色,分别观察原始、初级、次级卵泡膜细胞的形成情况,统计各级卵泡的比例并对卵泡外缘的膜细胞进行计数;半定量PCR检测成熟膜细胞特异性表达基因CYP17A1及Dnmts转录水平在dpp3、dpp5、dpp8卵巢中的变化;免疫组化观察Dnmt1蛋白在dpp3、dpp5、dpp8小鼠卵巢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小鼠dpp3卵巢中的初级卵泡外缘存在“梭形细胞”;随出生后时间的推移,原始卵泡比例持续下降(P<0.01),次级卵泡比例持续升高(P<0.01),dpp3、dpp5初级卵泡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而dpp8下降(P<0.05);初级卵泡周围“梭形细胞”数量的平均水平在dpp3和dpp5无显著差异(P>0.05),在dpp8上升(P<0.05);次级卵泡周围“梭形细胞”数量的平均水平在dpp3和dpp5无显著差异(P>0.05),在dpp8上升(P<0.01)。CYP17A1转录水平在dpp3、dpp5极低且无显著差异(P>0.05),在dpp8升高(P<0.01);Dnmt1s转录水平在dpp3、dpp5、dpp8持续升高(P<0.01);Dnmt1o转录水平在dpp5升高(P<0.05),在dpp8下降(P<0.01);Dnmt3a转录水平在dpp5升高(P<0.01),dpp3和dpp8转录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Dnmt1免疫组化显示,卵泡颗粒细胞在dpp5、dpp8卵巢中着色呈阳性,dpp3则呈阴性;同时,“梭形细胞”在dpp3、dpp5卵巢中着色呈阴性,dpp8则呈阳性。【结论】膜细胞成熟可能导致Dnmt3a转录水平下降。Dnmt1s转录及表达水平在膜细胞成熟前较低,分化成熟后上调从而在膜细胞增殖过程中维持新建立的甲基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卵巢颗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是原始卵泡生长启动的关键因素,卵巢颗粒细胞过度凋亡是卵泡闭锁的主要原因,因此卵巢颗粒细胞的功能对卵泡生长发育、排卵、激素分泌等至关重要。研究通过探究连环蛋白β1(catenin beta 1, CTNNB1)对猪卵泡发育过程中颗粒细胞的增殖、凋亡及类固醇激素分泌等功能的影响,为猪卵泡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利用RNA抽提、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 qRT-PCR)等方法,构建CTNNB1在母猪卵巢、肌肉、大脑等9个组织的表达谱;检测母猪性成熟过程中卵巢组织和小(≤3 mm)、中(3—6 mm)、大(≥6 mm)卵泡颗粒细胞中CTNNB1的表达情况。构建CTNNB1的真核表达载体及合成siRNA,转染至猪卵巢颗粒细胞,采用EdU、Annexin V- FITC/PI双染、ELISA等方法,检测CTNNB1对颗粒细胞增殖、凋亡、类固醇激素分泌的影响,以及对类固醇激素合成通路重要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结果】与肌肉、大脑等组织相比,CTNNB1在卵巢中mRNA表达水平最高。性成熟母猪卵巢中CTNNB1转录水平显著高于性成熟前和性成熟后的母猪;卵巢卵泡中CTNNB1转录和蛋白水平随卵泡发育明显上调;且卵巢颗粒细胞中CTNNB1转录和蛋白水平也随卵泡的发育逐渐上调。更重要的是,CTNNB1显著促进颗粒细胞增殖,抑制颗粒细胞凋亡;CTNNB1能够上调CYP1A1HSD17B7的转录水平,下调CYP11A1、ESR1、ESR2、FSHR、LHRNR5A1等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而促进颗粒细胞雌激素的分泌,抑制颗粒细胞雄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结论】本研究证实CTNNB1可能通过促进颗粒细胞增殖及雌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抑制颗粒细胞凋亡及雄激素、孕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进而促进卵泡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背景】卵泡的发育状况和成熟排卵数量是哺乳动物的繁殖力和生产性能的重要决定因素。卵泡闭锁是卵泡停止发育并发生退化的过程,可能发生在卵泡发育的各个阶段,而闭锁的发生与卵泡颗粒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密切相关,而颗粒细胞的凋亡过程十分复杂并且受到各种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环状RNA(circRNA)是近年来在生物体内发现的一种环状结构非编码RNAs(ncRNAs)。研究证明circRNA普遍存在于各个组织且参与到各种生理过程的调节中,但其在家畜繁殖学领域,尤其是猪卵巢和卵泡中的表达变化、位置分布和生物学功能研究较少。抑制素(INH)是一种性腺糖蛋白激素,主要由雌性动物卵巢卵泡的颗粒细胞产生,是控制哺乳动物排卵的重要因子。前期实验发现,猪卵泡中INHβ亚基INHBB编码基因的mRNA的前体可能形成一个circRNA,即circINHBB。【目的】在猪中等有腔卵泡组织中验证circINHBB的序列结构及其在颗粒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其在健康、闭锁卵泡中的表达差异;在体外培养的猪卵泡颗粒细胞中探索了circINHBB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并对circINHBB可能介导的功能性miRNA做出预测,为家畜繁殖领域的circRNAs研究扩宽思路,为提高家畜繁殖力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集中等大小猪卵泡,进行RNA提取及反转录获得猪卵泡的cDNA,利用反向引物进行PCR扩增,PCR扩增产物经Sanger测序证明circINHBB的序列和环状结构;设计circINHBB的特异性荧光探针,运用FISH实验验证circINHBB在猪卵泡颗粒细胞核、质中的分布情况;然后,通过外观、激素和颗粒细胞密度指标选取健康和闭锁两组,用qRT-PCR检测circINHBB在猪健康和闭锁卵泡中的表达差异;最后,设计circINHBB的特异性siRNA(si-circINHBB),在体外培养的猪卵泡颗粒细胞中,转染si-circINHBB及其对照,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ircINHBB对猪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预测circRNA可能参与的miRNA调节。【结果】PCR及Sanger测序验证了circINHBB在猪卵泡中的特异性存在,且证实了circINHBB是由INHBB编码基因的mRNA的前体经反向可变剪切形成的环状结构RNA;FISH实验进一步验证了circINHBB在猪卵泡颗粒细胞的细胞质中分布;qRT-PCR结果证实,与猪健康卵泡相比,circINHBB的表达量在猪闭锁卵泡中显著降低;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当敲减circINHBB后,猪卵泡颗粒细胞的凋亡水平显著上升,说明circINHBB对猪卵泡颗粒细胞的凋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ircINHBB可能与10个已知miRNA相互作用,通过TGF-β、Notch等信号通路参与调控颗粒细胞凋亡及卵泡闭锁过程。【结论】在猪卵泡中验证了circINHBB的环状结构及胞质中的特异性表达分布,证实了其在闭锁卵泡中表达量低于健康卵泡,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了circINHBB是细胞凋亡的抑制因子,可能通过吸附相关miRNA参与调节卵泡的发育和闭锁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超细毛羊(甘肃型)胎儿皮肤毛囊发育及其形态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究中国超细毛羊(甘肃型)毛囊的组织结构与毛囊形态发生过程,为超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冰冻组织切片技术制作横切、纵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测照相。【结果】中国超细毛羊(甘肃型)毛囊结构包括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毛干和毛球部。在胎龄87 d时初级毛囊发生形成毛芽,在初级毛囊基底部可见次级毛囊的囊泡结构。胎龄102 d时次级毛囊开始再分化。到胎龄138 d时,初级毛囊基本发育成熟。胎龄87—147 d,初级毛囊密度随胎龄增长逐渐降低,次级毛囊密度随胎龄增长逐渐升高,在胎龄102—117 d时次级毛囊增长迅速,在胎龄117 d时达到最大值(232.8±12.44)个/mm2,胎龄126 d时次级毛囊/初级毛囊比值达到最大值9.96。【结论】在胎龄84 d时初级毛囊开始发生,胎龄87 d时次级毛囊开始发生,胎龄102 d时在原始次级毛囊颈部隆突部开始再分化出再分化次级毛囊,胎龄108 d时原始次级毛囊大量再分化,胎龄 138 d时大部分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发育成熟;次级毛囊再分化是影响毛囊密度的最主要因素,它能有效地增加毛囊密度,提高羊毛细度。  相似文献   

16.
青山羊表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与毛囊发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基因的表达与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用组织学技术和显微观测的方法,研究济宁青山羊1日龄、1-5月龄,共6个年龄段的皮肤毛囊的组织学特性,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其与EGF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并用SAS9.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初级毛囊直径在出生后随日龄稍有增大,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次级毛囊直径在2月龄之前极显著增大(P<0.01),达到发育高峰,之后保持相对稳定。EGF基因在出生后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在2月龄达到最高,之后表达量极显著减少(P<0.01)。【结论】初级毛囊在出生前就已全部发育形成,而次级毛囊在出生后可继续发育至2月龄。自出生至2月龄,EGF表达量与次级毛囊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7.
【背景】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的合成能力对卵泡发育及成熟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关键的调控因子尚不完全清楚。笔者前期的研究表明肝激酶B1(liver kinase B1,LKB1)基因参与细胞的脂类代谢,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与脂类代谢密切相关,并且有研究结果亦显示LKB1敲除可引起小鼠卵巢早衰,表明LKB1对维持卵巢的功能很关键,其在颗粒细胞的确切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探究LKB1在牛卵泡中的表达模式及其对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生成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 为母牛繁殖生理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LKB1蛋白在卵泡中进行定位研究;同时分离培养牛原代颗粒细胞,并以促卵泡素受体(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 FSHR)蛋白作为标记基因,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颗粒细胞及纯度;然后以原代颗粒细胞为模型,采用siRNA沉默LKB1的技术,利用qRT-PCR方法检测LKB1功能缺失对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另一方面采用腺病毒过表达LKB1,qRT-PCR和ELISA技术验证LKB1对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及雌二醇分泌。【结果】 1) LKB1蛋白在卵泡中的细胞均表达,但颗粒细胞的染色信号强于膜细胞,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显示颗粒细胞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泡膜细胞。2) 分离培养的牛原代卵泡颗粒细胞贴壁生长、细胞形态多呈圆形,能被颗粒细胞标志基因FSHR抗体标记。3) RNAi技术能显著抑制LKB1的表达。与对照相比,siRNA1和siRNA2干扰LKB1的效率分别为48% (P<0.05)和52% (P<0.05);沉默LKB1显著降低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基因 STAR (P<0.01)、CYP11A1 (P<0.01)和CYP19A1 (P<0.05)的表达,分别下调了约为对照组的60%、80%和50%。4) LKB1过表达腺病毒及对照组对颗粒细胞均具有高的感染效率,LKB1过表达效率高达10倍(P<0.01);过表达LKB1显著上调STAR (P<0.01)、CYP11A1 (P<0.01)和CYP19A1 (P<0.05)的表达,进一步研究显示LKB1基因功能获得促进颗粒细胞雌二醇的分泌(P<0.05)。【结论】LKB1在卵泡颗粒细胞中高表达,促进类固醇激素生成基因STAR CYP11A1CYP19A1的表达和雌二醇的分泌。本研究将为LKB1调控牛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功能提供直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背景】山羊第一卵泡波中的优势卵泡(dominant follicles, DF)和从属卵泡(subordinate follicles, SF)是整个卵泡发育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阶段。随着卵泡的进一步发育,最终DF可能发育成为成熟卵泡,直到排卵;SF将走向闭锁,其中颗粒细胞的凋亡是导致卵泡发生闭锁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对促进卵泡的优势化或导致其闭锁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目的】通过对山羊第一卵泡波中DF和SF颗粒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旨在筛选影响卵泡发育的关键基因,为深入探究卵泡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只1岁龄健康的贵州白山羊分别注射前列腺素F,使其同期发情,此后每天用B超检测并记录卵泡的生长情况,发情3 d后,统一屠宰并采集第一卵泡波中DF (直径4.5—6 mm)与SF (直径3 —4.5 mm),分别分离其中的颗粒细胞,提取总RNA、构建文库后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平台进行测序。利用FastQC对测序产出raw reads进行质量评估并经过过滤后,获得品质较高的clean reads;使用Trinity对得到的clean reads进行重新组装,从而获得unigenes;使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将unigenes与山羊RefSeq数据库进行比对获得mRNA;使用DESeq2 软件对获得的mRNA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分别采用goseq和kobas软件对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最终通过qRT-PCR对筛选出的可能影响卵泡发育的关键基因进行验证。【结果】分别对测序得到的raw reads进行过滤后,在DF颗粒细胞中获得43 217 934条clean reads,占raw reads的比例为95.19%;SF颗粒细胞中获得40 766 348条clean reads,占raw reads的比例为95.35%。将得到的unigenes与山羊的RefSeq 数据库进行比对后,共得到33 896条带有注释的转录本,再通过设定FPKM>1, q value<0.05,共在两种卵泡颗粒细胞中获得13 644个基因。设定参数:FPKM≥1,SF-FPKM/DF-FPKM>1,P<0.05,获得695个差异表达mRNA,其中233个在SF颗粒细胞中表达显著上调,462个表达显著下调;对所获得695个差异表达mRNA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共分为三大类42组:其中生物学过程占47.6%,细胞组分占47.6%,分子功能占4.8%;KEGG信号通路分析,发现20条通路,其中与核糖体通路相关的基因富集最为显著。通过在Genecard中进行功能分析后,筛选6个可能与山羊卵泡发育密切相关的基因,其中PRLRPTX3RGN在SF颗粒细胞中表现为上调;DKK3ALDH1A2RARRES1则表现为下调。qRT-PCR显示PRLRRGNDKK3ALDH1A2RARRES1的表达趋势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且RGN在从属卵泡颗粒细胞中的表达量极显著地高于优势卵泡(P<0.01);DKK3ALDH1A2RARRES1在优势卵泡颗粒细胞中的表达量极显著地高于从属卵泡(P<0.01)。【结论】DKK3ALDH1A2RARRES1RGN在优势卵泡和从属卵泡中表达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推测在山羊卵泡发育过程中可能促进卵泡的优势化或导致闭锁,对深入探究卵泡发育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