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目的】在前期克隆了绿盲蝽水溶性海藻糖酶(ALTre-1)基因的基础上,以获得具有酶活性的重组蛋白,明确酶促反应的最佳pH值及最适温度,为绿盲蝽海藻糖酶分子调控机制及其抑制剂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含有绿盲蝽ALTre-1基因的T载体经Nde I和Not I双酶切,构建ALTre-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LTre-1),表达载体经诱导表达和蛋白纯化,获得ALTre-1功能区纯化蛋白。在蛋白浓度为0.3 mg•mL-1的条件下,以海藻糖为底物,对纯化得到的重组Tre-1蛋白进行活性检测,确定其酶促反应的最佳pH值和最佳温度。【结果】ALTre-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BL21中能够高效表达,纯化获得的重组蛋白在试验条件下有较高的海藻糖酶水解活性((184.83±13.39)nmol•μg-1•min-1)。重组ALTre-1蛋白活性最适pH值为7.0(酶活性为(202.04±13.76)nmol•μg-1•min-1),表明重组ALTre-1蛋白是1个在中性环境中具有最佳活性的海藻糖酶,同时重组ALTre-1蛋白酶活性最适温度为55℃(酶活性为(228.59±4.62)nmol•μg-1•min-1)。【结论】本研究克隆得到了ALTre-1全长基因,获得了具有海藻糖酶活的重组蛋白,该重组蛋白在pH 7.0、温度55℃条件下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2.
害虫解毒代谢增强是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为此,本研究建立了Bt棉田重要害虫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成虫多功能氧化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3种解毒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以DCNB(1,2二氯4硝基苯)为底物,不能检测到棉盲蝽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棉盲蝽多功能氧化酶活性也不宜选用动力学法进行测定。同时2种棉盲蝽成虫的日龄对解毒酶活性影响不明显。因此,对由不同日龄成虫组成的棉盲蝽田间种群可以直接进行解毒酶活性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根据绿盲蝽在4种棉花上的实验测定的种群生命表指标综合评价认为:Bt棉在供试的4种棉花中最适合于绿盲蝽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WSA基因棉上的各项参数均较低,非常不适合绿盲蝽的生长发育,而常规棉上的各项参数居于中间,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WSA基因棉对绿盲蝽有一定的抗生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转Bt基因棉苏抗310及其轮回亲本泗棉3号为材料,研究转Bt基因棉绿盲蝽发生危害特点及棉相关生理代谢特征。结果表明:绿盲蝽在转Bt基因棉苏抗310上危害程度重于常规棉泗棉3号,且苏抗310缺氮处理轻于苏抗310适氮处理,顶芽和幼蕾的可溶性糖含量与绿盲蝽的危害程度趋势呈正相关,与缩合单宁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呈负相关,说明转Bt基因棉顶芽和幼蕾的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缩合单宁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降低,对绿盲蝽发生和发育有利,这可能是转Bt基因棉绿盲蝽危害程度加重的重要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生育时期棉花叶片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为深入研究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机制及绿盲蝽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以田间初步筛选出的27个对绿盲蝽有不同程度抗性的棉花品种(系)为材料,通过网室抗性鉴定和室内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测定分析,系统研究不同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及棉花叶片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结果】供试的27个棉花品种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总体偏低,多数品种抗性不明显或没有抗性。供试的大多数棉花品种叶片纤维素含量在苗期最高,其次是花铃期和蕾期;棉花花铃期叶片纤维素含量随着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的增强而显著升高,而苗期和蕾期棉花叶片中纤维素含量对绿盲蝽抗性没有显著的影响。木质素含量在苗期、蕾期和花铃期差异不显著(P>0.05);棉花苗期、蕾期和花铃期叶片中木质素含量对其绿盲蝽抗性没有显著的影响。【结论】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与花铃期叶片纤维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苗期、蕾期叶片中纤维素含量及苗期、蕾期、花铃期叶片中木质素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极高水平抗性后对其主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抗性发展的影响,为协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用对吡虫啉敏感的褐飞虱种群(SN种群)和极高抗种群(RN种群)连续饲养黑肩绿盲蝽25代以及用吡虫啉对黑肩绿盲蝽连续诱导25代,每隔5代分别测定黑肩绿盲蝽的敏感性和酶活性。【结果】SNCF_(25)种群的敏感性变化不大;RNCF_(25)种群的LC_(50)值是原来的1.53倍;诱导(INCF_(25))种群LC_(50)值是原来的1.66倍。SNC、RNC和INC的黑肩绿盲蝽种群F_5、F_(10)、F_(15)、F_(20)、F_(25)代的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变化与抗性倍数的变化不一致,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变化与抗性倍数的变化较一致。【结论】黑肩绿盲蝽对吡虫啉的抗性发展较慢,其抗性发展与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性变化无关,与多功能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杀虫剂对褐飞虱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估7类14种杀虫剂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的重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hinus lividipennis (Reuter)成虫、若虫和卵的安全性。【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用药膜法、稻株喷雾法及稻茎浸渍法测定杀虫剂对黑肩绿盲蝽的安全性。【结果】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氟虫腈、噻虫嗪和异丙威3种杀虫剂对成虫不安全(Ⅳ级),LC50值为0.20~0.74 mg a.i.•L-1;氟硅菊酯、醚菊酯对成虫安全(Ⅰ级),LC50值>160.0 mg a.i.•L-1。稻株喷雾法测定结果表明噻嗪酮在药后1d对成虫安全(Ⅰ级),死亡率为1.7%;在药后4~10 d,丁硫克百威、氟虫腈、噻虫嗪、吡虫啉为较不安全或不安全(Ⅲ级或Ⅳ级),死亡率为70.0%~100.0%。稻茎浸渍法测定结果表明除噻嗪酮和阿维菌素外,其余供试杀虫剂均对黑肩绿盲蝽若虫不安全(Ⅳ级)。稻株喷雾法测定结果表明醚菊酯、阿维菌素、氟硅菊酯、敌敌畏、噻嗪酮对卵安全(Ⅰ级),孵化抑制率<20%,而丁硫克百威对卵较不安全(Ⅲ级),孵化抑制率为52.24%。【结论】IGR类噻嗪酮对黑肩绿盲蝽各虫态均很安全,其它供试杀虫剂对黑肩绿盲蝽的安全性因杀虫剂和虫态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解析绿盲蝽在不同棉花品种(系)植株上的取食选择行为,阐明绿盲蝽取食危害机制,为发掘抗盲蝽棉花种质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直流昆虫刺探电位仪Giga-8 DC-EPG,结合体视显微镜装置观察绿盲蝽对14个不同品种(系)棉花植株的取食行为,同时田间调查不同棉花品种(系)上绿盲蝽种群发生危害动态并确定相应的绿盲蝽危害级别。【结果】绿盲蝽的刺探波型主要包括5种波型,即A波、H波、M波、B波,以及非刺探波型NP波。A波为刺探波,H波为口针在韧皮部刺探波,M波为口针进入韧皮部中破碎细胞并分泌唾液波,B波为对搅碎细胞后混合物的吸取以及口针停留后拔出波,NP波为喙和口针停留在叶片表面并未刺入波。【结论】14个棉花品种(系)中,亚洲棉和GK50对绿盲蝽表现较强的驱避性,而绿盲蝽对灵-06、石抗338等棉花品种(系)有较强的趋向性。室内解析与田间调查绿盲蝽种群发生危害动态及危害级别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当地棉花重大的致灾害虫棉盲蝽进行了历时17年的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主要包括11个专题:(1)明确了盐城农区棉盲蝽40多年的演变过程,(2)明确了棉盲蝽新近的暴发机制,(3)明确了多种因子对棉盲蝽种群形成与发展的干扰作用,(4)明确了盐城农区棉盲蝽的生物生态学特性,(5)明确了近年两种棉盲蝽优势种群比例变化的原因,(6)明确了棉盲蝽对不同长势Bt棉幼铃的危害特点,(7)明确了棉田天敌种群的消长与保护利用措施,(8)研制了Bt棉田棉盲蝽防治指标,优化了棉盲蝽防治对策,(9)明确了两种棉盲蝽的转移规律与虫源性质,(10)改进并提高了棉盲蝽测报预警的准确率,(11)在两种棉盲蝽的多食性特点研究方面:一是明确了棉盲蝽在当地的寄主范围、生态区划及发育和产卵趋性,二是明确了两种棉盲蝽寄主适合度及其表达的影响因素,三是明确了两种棉盲蝽的区域性生态分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杀虫剂对新疆阿克苏地区绿盲蝽的毒力效果,为绿盲蝽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比较9种杀虫剂对阿克苏地区绿盲蝽成虫的毒力效果。【结果】 9种杀虫剂对绿盲蝽成虫的毒力作用均随着药剂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其对绿盲蝽成虫的毒力效果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丁硫克百威>毒死蜱>呋虫胺>氟啶虫胺腈>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吡虫啉>噻虫嗪>阿维菌素;阿克苏地区不同采样点绿盲蝽种群对药剂的敏感性水平不同。【结论】 在棉花花蕾期,可选用丁硫克百威、氟啶虫胺腈、呋虫胺作为目前防治该虫用的啶虫脒与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常规农药的替代药剂轮换使用,有效控制绿盲蝽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海藻糖及海藻糖酶在B型烟粉虱寄主谱扩张及与温室粉虱的竞争适应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番茄饲养的B型烟粉虱与温室粉虱转移取食嗜好(棉花、甘蓝)或非嗜好(玉米)寄主植物后,其体内海藻糖含量及海藻糖酶活性的变化和响应。【结果】改变寄主会使B型烟粉虱和温室粉虱的海藻糖含量降低,其中棉花的作用最为明显,分别比对照减少了33%和25%;将植物种类转换为B型烟粉虱嗜好、温室粉虱亦可利用的寄主棉花或B型烟粉虱嗜好而温室粉虱非嗜好的寄主甘蓝,两种粉虱海藻糖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而在两种粉虱非嗜好寄主玉米上B型烟粉虱(112.6%)较温室粉虱(60.8%)的恢复能力强、稳定性能好。尽管改变寄主对两种粉虱海藻糖酶比活力的作用不明显,但对海藻糖酶比活力变化趋势的影响却明显不同;转换不同种类的寄主B型烟粉虱海藻糖酶比活力的动态趋势基本一致,而温室粉虱却不尽相同;在非嗜好寄主玉米上两种粉虱海藻糖酶比活力的变化动态虽相仿,但B型烟粉虱的恢复能力较温室粉虱强。【结论】海藻糖酶在B型烟粉虱寄主谱扩张及与温室粉虱的竞争适应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耐寒性能差异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简称意蜂)体内抗寒系统的组成,为探究中蜂和意蜂耐寒性能的差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选取室外相同环境条件越冬的中蜂和意蜂各5群,于2015年12月20日每群随机选取蜜蜂立即测定两者的过冷却点、冰点,比较其耐寒性能差异。然后分别测定蜂体游离水、结合水、脂肪、糖原和蛋白质含量以及海藻糖酶的活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淋巴中山梨醇、海藻糖、甘露醇的含量。在海藻糖的生物合成通路中确定4个重要调控基因,选择β-action和β-肌动蛋白分别作为中蜂和意蜂的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中蜂和意蜂海藻糖4个相关调控基因在越冬期时m 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越冬期中蜂和意蜂过冷却点差异显著,中蜂的过冷却点显著低于意蜂(P0.05),但二者冰点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越冬期中蜂和意蜂蜂体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中蜂体内游离水含量显著低于意蜂(P0.05),而结合水含量显著高于意蜂(P0.05);越冬中期蜂体脂肪含量在两蜂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中蜂和意蜂蜂体和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意蜂在越冬期时体内糖原含量明显低于中蜂,并且差异显著(P0.05);中蜂血淋巴中甘露醇、山梨醇含量接近于意蜂的两倍,海藻糖含量也相对高于意蜂,差异显著(P0.05);中蜂蜂体和血淋巴的海藻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意蜂(P0.05);以中蜂为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意蜂的海藻糖酶基因(Tre-2)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UGP)表达量明显高于中蜂(P0.05);而基因Tre-1表达情况相反;海藻糖合成酶基因(TPS)表达量在中蜂和意蜂体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意蜂相比,中蜂能够通过降低体内游离水含量,提高糖原和小分子糖含量,调节海藻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等方式降低体内过冷却点,提高自身耐寒性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肉鸡脂肪细胞甘油三酯沉积过程中环腺苷酸(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将脂肪细胞随机分5组,每组6个重复;空白对照组为基础培养液,溶剂对照组为含2‰二甲基亚砜(DMSO)的培养液,试验组为含10、20和40 mg•L-1槲皮素的培养液,分别于24、48和72 h收集细胞及培养液;ELISA法测定乙酰Co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ACC)、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cAMP、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磷酸二脂酶(phosphodiesterase,PDE)、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A,PKA)含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ides,TG)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①溶剂对照组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20和40 mg•L-1槲皮素组ACC、FAS、LPL、TG和PDE含量显著降低(P<0.05),cAMP和PKA含量显著增加(P<0.05);③3个槲皮素组AC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一定剂量槲皮素可通过调控cAMP信号通路抑制脂肪合成,并减少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疆南部棉区牧草盲蝽的寄主植物种类及其寄主取食季节性演替规律,为牧草盲蝽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15~2017年在新疆南部主要植棉绿洲生态区,采取普查方法调查牧草盲蝽的寄主植物种类.[结果]新疆南部棉区牧草盲蝽寄主植物共26科90属118种,主要集中于豆科、菊科、苋科、十字花科等;其中栽培作物(包括...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茶树对氟吸收、富集规律及其解毒机理。【方法】通过水培试验,结合差速离心方法研究平阳特早、乌牛早和凫早2号氟富集的特性及根和叶片中氟的亚细胞分布,比较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结果】3个品种茶树根、茎和叶氟含量均随着培养介质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0—10 mg•L-1氟处理下,地上部分氟含量大于根部氟含量(转运系数>1),且茶树吸收的氟中56%贮存在地上部分。除对照组外,大部分氟积累在叶片和根系的细胞壁(76.84%—91.58%)和可溶性部分(53.24%—80.35%),氟的添加均增加了氟在3个品种茶树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中的分配比例,减少了其在细胞器中的富集。加氟处理下,平阳特早和乌牛早叶片亚细胞组分氟含量的变化趋势为:细胞壁>可溶性部分>细胞器;凫早2号为可溶性部分>细胞壁>细胞器。低氟(0—5 mg•L-1)氟处理下,茶树根系亚细胞氟含量变化趋势为:细胞器≥细胞壁>可溶性部分;高氟(10—50 mg•L-1)氟处理下,则为细胞壁>可溶性部分≥细胞器。【结论】转运系数、地上部分氟的贮存率和氟在亚细胞组分的分布表明,茶树具有较强的向上运输氟的能力;氟在茶树根和叶中的亚细胞分布与茶树的品种和溶液氟处理的浓度有关,叶片中总氟含量与各亚细胞组分氟含量之间及其各亚细胞组分氟含量之间的关系与品种有关,根系表现与品种无关;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是茶树高氟处理下氟主要的存储部位,说明细胞壁沉淀和细胞内的区隔化作用可能是茶树能够解除氟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有柑橘属植物基本类型不同组织类黄酮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柑橘属五大基本类型不同组织(花、果皮和叶片)中类黄酮组成与含量差异,为合理开发利用柑橘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紫外-可见光检测器(UPLC-PDA)测定柑橘属五大基本类型10个典型代表种的花、果皮和叶中11种类黄酮含量。【结果】所分析的五大基本类型中,大翼橙类和柚类主要含柚皮苷,枸橼类、橙类和宽皮柑橘类主要以橙皮苷为主,其中广西沙田柚花中柚皮苷含量最高(11 987.1 mg•kg-1FW),鹅蛋红橘果皮中橙皮苷含量最高(14 794.4 mg•kg-1FW);代表类型各组织中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P<0.05),花、果皮和叶片中11种类黄酮总含量最高的分别为广西沙田柚(12 198.5 mg•kg-1FW)、鹅蛋红橘(16 744.1 mg•kg-1FW)和台湾椪柑(8 879.2 mg•kg-1FW);不同类型柑橘各组织中的类黄酮含量呈现不同变化模式,同一类型不同组织间只有丰度差异,大翼橙类中花>叶>果皮,枸橼类中花>果皮>叶,橙类中果皮>花>叶,柚类中花>果皮>叶,宽皮柑橘类中果皮>叶>花。【结论】中国特有柑橘属植物含有丰富的类黄酮,不同柑橘基本类型及其组织间类黄酮变化很大,应针对各自不同特点加以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17.
肺形侧耳高温后恢复期间海藻糖代谢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食用菌对高温胁迫后恢复响应差异的机制,为食用菌的高温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肺形侧耳热敏感型菌株CCMSSC 00494和耐热型菌株CCMSSC 00499为材料,通过测定高温胁迫后恢复培养期间菌丝体内海藻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研究海藻糖代谢途径的应激响应。【结果】高温胁迫后恢复培养期间,两株肺形侧耳菌株海藻糖含量迅速降至对照水平,CCMSSC 00494中海藻糖含量降低速率高于CCMSSC 00499。CCMSSC 00494中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TPS)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增加,而CCMSSC 00499中的TPS活性缓慢下降。两菌株中合成海藻糖反应方向海藻糖磷酸化酶(TP)活性急剧下降。降解海藻糖反应方向TP活性和中性海藻糖酶(NTH)活性分别在恢复前期和后期被激活,参与海藻糖水解。tps和tp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与各自酶活性变化一致,但nth基因的高效表达与其在恢复初期的NTH活性下降不一致。【结论】高温胁迫后恢复培养期间,热敏感型菌株中TPS活性和tps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耐热型菌株,是两者海藻糖代谢途径中的最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D3(VD3)对仔鹅钙磷代谢和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将300只健康、体重均匀的28日龄扬州鹅公鹅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添加500、1 000、2 000和4 000 IU•kg-1维生素D3的试验饲粮,饲养至10周龄。【结果】基础日粮中添加1 000 IU•kg-1的维生素D3显著提高了10周龄扬州鹅血清钙含量、胫骨钙含量、胫骨强度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含量(P<0.05);添加2 000 IU•kg-1维生素D3显著提高了血清钙含量(P<0.01)、胸腺指数和血清白细胞介素-4水平(P<0.05);但日粮维生素D3水平对血清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日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维生素D3(1 000—2 000 IU•kg-1)有利于提高扬州鹅仔鹅的钙代谢和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19.
棉花营养物质和单宁含量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系统研究不同棉花品种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并在室内测定不同棉花品种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组织的蛋白质、可溶性糖和单宁物质的含量,旨在明确棉花体内这些物质与品种抗性的关系。【方法】以12个棉花品种为材料,通过连续2年田间抗性鉴定确定这些棉花品种的抗性水平;然后分别采用Bradford法、蒽酮-硫酸法和香草醛法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不同棉花品种各生育期不同组织蛋白质、可溶性糖和单宁的含量;最后进行12个棉花品种蛋白质、可溶性糖和单宁含量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棉花品种对绿盲蝽抗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云南黄绒土棉和美中棉为高抗品种(综合抗性指数<1),AH-510、苏联棉、荆7516-1和池州红叶棉为高感品种(综合抗性指数>3)。棉蕾和棉铃中蛋白质含量随着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增强而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在苗期顶叶中随着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增强而增加,但在棉蕾中随着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增强而降低;单宁含量在棉蕾中随着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增强而降低,但在铃期顶叶中随着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增强而增加。【结论】12个棉花品种中云南黄绒土棉对绿盲蝽抗性最强,池州红叶棉对绿盲蝽抗性最弱。蕾期棉蕾及铃期棉铃中蛋白质含量与其对绿盲蝽抗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苗期顶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和其对绿盲蝽抗性呈显著正相关,而蕾期棉蕾中可溶性糖含量和其对绿盲蝽抗性呈显著负相关;蕾期棉蕾中单宁含量和其对绿盲蝽抗性呈显著负相关,而铃期顶叶中单宁含量和其对绿盲蝽抗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