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确定制种饲用甜高粱大马力918母本适宜种植密度,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了母本4种种植密度(11.76万株、10.00万株、8.70万株和7.69万株/hm~2)对制种饲用甜高粱大马力效益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制种饲用甜高粱母本种植密度与株高和生长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与茎粗、地上部鲜干重、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呈现负相关关系。随着母本种植密度梯度的增加,株高和生长速度在递增,但茎粗、地上部鲜干重、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在递减。种植密度10.00万株/hm~2,与11.76万株/hm~2、8.70万株/hm~2和7.69万株/hm~2比较,利润分别增收0.08万元/hm~2、0.73万元/hm~2和1.18万元/hm~2;投资效率分别增加0.19元/元、0.27元/元和0.44元/元。  相似文献   

2.
耐密性玉米冠层结构对密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华美1号和郑单958为材料,以1.5万株为梯度,共设置12个密度处理,种植密度自1.5万株/hm~2增至18万株/hm~2,研究探讨高产高效春玉米的冠层结构特征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华美1号在12.0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为15 912.8 kg/hm~2;郑单958在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3 685.9 kg/hm~2。在适当高的种植密度内(华美1号为9.0万~13.5万株/hm~2,郑单958为6.0万~9.0万株/hm~2),华美1号吐丝期最大LAI达4.19~5.30,群体穗位层透光率达17.57%~23.79%;郑单958吐丝期最大LAI达4.71~6.54,群体穗位层透光率达17.77%~23.66%。冠层内透光率、叶夹角、茎粗、叶片厚度、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均随密度增加而不同程度下降。华美1号穗位层及穗位层以上LAI占全株叶面积比例高,叶片小而厚,穗位层透光率好,各项冠层指标不同程度优于郑单958。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陇单3号、先玉335、郑单958在甘肃河西地区生态条件下的种植密度效应,分析了各个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陇单3号的适宜栽培密度为82500株/hm~2,先玉335的适宜栽培密度为90000株/hm~2,郑单958的适宜栽培密度为90000株/hm~2。分析结果还表明,各穗部性状中,随着密度的增加秃尖变长,其余性状的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都在降低。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甜高粱农艺性状、产量及含糖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4个种植密度(8.34、12.51、16.68和25.01万株/hm~2)对甜高粱品种BJ0603的主要农艺性状、生物产量及含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25.01万株/hm~2时,甜高粱株高、茎粗、节数、分蘖数、叶片数等农艺性状均较低;种植密度为12.51万株/hm~2时单株重最大;16.68万株/hm~2是武威地区BJ0603甜高粱最适种植密度,可获得最大生物产量和收获品质;甜高粱种植密度对其糖锤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ZD2040在江汉平原植棉区的高产栽培技术,以ZD2040为试验材料,设置种植密度和肥量两个因素共计6个处理的田间试验,阐明不同处理对ZD2040的籽棉产量、株高、铃数、和果枝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施肥量条件下,ZD2040获得最高产量与铃数的密度分别为60000株/hm~2与52500株/hm~2。在本试验条件下,ZD2040高产栽培的适合密度为52500株/hm~2、氮肥180 kg/hm~2、磷肥90 kg/hm~2、钾肥150 kg/hm~2。  相似文献   

6.
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索河西内陆灌区粮饲通用玉米超高产栽培优化农艺措施,研究密度(X_1)及氮肥(X_2)、磷肥(X_3)、钾肥(X_4)主要栽培因子对耐密抗倒玉米正德305产量的影响,建立产量与4个因素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解析寻优表明,4个因素对玉米产量效应的主次为氮肥密度钾肥磷肥,且密度和氮肥对产量的影响显著。本试验条件下,获得产量≥16 000 kg/hm~2的最优农艺措施方案,密度10.1万~10.8万株/hm~2,施N量264.3~289.95 kg/hm~2,施P_2O_5量155.48~187.8 kg/hm~2,施K_2O量152.6~166.5 kg/hm~2。高产创建示范田验证表明,构建的模型准确,可为玉米超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以郑单958和中单909为试验材料,设4.5万、6.75万、9.0万株/km~2 3个种植密度和0、100、300、500 kg/km~2 4种施氮水平,分析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在种植密度9.0万株/hm~2,其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总氮素积累量以及产量均显著高于4.5万株/hm~2密度处理。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总氮积累量和子粒产量。当施氮量为300~500 kg/hm~2时,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不再提加,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大幅降低。结果表明,郑单958和中单909种植适宜模式为施氮量300~500 kg/hm~2、种植密度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密度对高蛋白大豆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黄淮海地区高蛋白大豆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以冀豆2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6.5万、19.5万、22.5万、25.5万株·hm~(-2))下,高蛋白大豆不同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分配等指标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育期延长和密度水平增大,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均在鼓粒期达到最大;单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群体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鼓粒期达到峰值,鼓粒期以后开始下降,以密度22.5万株·hm~(-2)处理最大;单株及群体积累的干物质前期主要用于营养器官生长,后期主要分配给生殖器官;群体植株产量随密度水平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当密度为22.5万株·hm~(-2)时,群体产量最高,为3 726.67 kg·hm~(-2)。  相似文献   

9.
栽培密度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不同密度处理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选用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广薯87和福薯8号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水平对2个甘薯品种的蔓长、蔓重、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及商品薯率等主要农艺性状均有重要影响,2个品种表现不一;在不同密度水平下福薯8号产量水平部分间达极显著性差异,其中以5.4万株/hm~2的栽培密度时,其产量最高达45 562.50 kg/hm~2,不同栽培密度水平下广薯87无显著性差异。2个甘薯品种需选择适宜的栽培密度进行种植才能达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0.
密度对不同品种玉米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富民985、泽玉501、泽玉8911、翔玉211、翔玉198、登海618、MC278、天和2号为种植材料,以品种为主区,以3个种植密度6万、7万、8万株/hm~2为副区进行裂区实验,对8个不同品种在3个不同密度下其主要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合适的密度下翔玉211、翔玉198、登海618产量相对较高。综合因素分析,富民985、登海618两个品种呈现低密度且高产的趋势。试验数据得出,翔玉211在80 000株/hm~2处理下的产量最高,富民985在70 000株/hm~2处理下的产量次之,第3位的是登海618在80 000株/hm~2处理下的产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产量不同,品种密度互作影响产量具有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甜菊5种移栽密度试验示范数据综合分析,筛选出了河西地区最理想的移栽密度为15万株/hm~2,并系统地总结了甜菊育苗及栽培管理技术,为推动甜菊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氮肥与密度互作对红壤旱地秋芝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红壤旱地秋芝麻的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以赣芝5号为供试品种,设3个密度(D_122.5万株/hm~2、D_230.0万株/hm~2、D_337.5万株/hm~2)和4个氮肥水平(N_00、N_152.5kg/hm~2、N_2105.0kg/hm~2、N_3157.5kg/hm~2),分别于2014年在江西省东乡县和2015年在进贤县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芝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两地均表现为N_2条件下芝麻产量较N_0显著增加(分别增加49.82%和76.53%)。2014年东乡点D_3处理的芝麻产量较D_处理显著增加18.44%,但2015年进贤点较D_显著减少12.35%。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芝麻籽粒含油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含量则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施用氮肥显著减少了17.8%~20.0%的芝麻素含量,而对芝麻林素无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芝麻单株蒴果数和千粒重都随之降低,而不同密度对芝麻品质无明显影响;N_2水平时,不同密度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稳定在3.29~4.84和9.89~11.17kg/kg。综上所述,红壤旱地芝麻适宜氮肥用量为105kg/hm~2,进贤县及其周边区域的单秆型品种适宜密度为22.5万株/hm~2,而东乡县及其周边区域适宜密度为37.5万株/hm~2,能够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值得在红壤旱地上大面积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氮量和密度对吉单96冠层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田条件下设置纯氮用量0、150、225、300和375 kg/hm~2共5个氮肥量级和6万、7万、8万、9万和10万株/hm~2共5个密度梯度,研究不同氮肥量级条件和不同密度梯度下吉单96的冠层生理及结构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结果表明,冠层叶绿素含量的敏感时期为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其中,大喇叭口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受氮肥影响最大,抽雄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受密度影响最大。225~300 kg/hm~2施氮量且分配60%的追肥可以保持冠层叶绿素在较高水平;叶面积指数受密度调控更显著,7.7万~8.0万株/hm~2为试验最适密度,可维持最大叶面积指数在5.5左右。在中高肥力条件下,采用7.7万~8.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和225~300 kg/hm~2的施氮量,可维持冠层结构和功能,协调穗粒数和百粒重同步增长,产量可达到12 780.9 kg/hm~2。  相似文献   

14.
单粒精播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原理,研究了适宜湖南种植的高产优质花生品种‘湘花2008’不同密度下单粒精播对花生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花生出苗率有下降趋势,主茎高、侧枝长在21万株/hm~2下最大,分枝数、结果枝数、叶龄数、单株荚果数均随着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单粒精播高密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个体生产力;产量和品质均在18万株/hm~2时表现最佳,且高于常规生产上双粒穴播30万株/hm~2。因此,花生单粒精播在一定程度上可达到减少用种量,提高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是实现花生高产高效的一项切实可行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核麦间作模式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于2016-2017年设置450万株·hm~(-2)(M1)、525万株·hm~(-2)(M2)、600万株·hm~(-2)(M3)、675万株·hm~(-2)(M4)和750万株·hm~(-2)(M5)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核桃树冠下区和远冠区下冬小麦旗叶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特性及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核桃树冠下区冬小麦旗叶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II))和产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在远冠区各指标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基本在M2处理达到最大,且冠下区各种植密度处理的冬小麦旗叶P_n、T_r、G_s、F_v/F_m、Φ_(PSII)均低于相应远冠区。冠下区和远冠区的籽粒产量分别以M1和M2处理最高,分别为3 212.19和3 911.12kg·hm~(-2)。综合来看,在核麦间作模式下,冬小麦种植密度应控制在450万~5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早熟油菜直播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和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四川成都平原稻油轮作系统下早熟油菜直播高产的适宜氮肥用量及种植密度,以优质甘蓝型早熟油菜新品种‘重蓉油1号’为试验材料,开展了直播条件下不同施氮量(0、135、180、225 kg/hm~2)及种植密度(30×104/hm~2、60×104/hm~2)对农艺性状、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株高、主花序长度和一次分枝数均随氮肥施用量增多而显著增加,株高和一次分枝数则随种植密度加大而下降;籽粒产量(2766.5~3186.5kg/hm~2)随施氮量增加(135~225 kg/hm~2)而呈升高趋势,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的籽粒产量并无显著差异;氮肥偏生产力(20.5~14.2 kg/kg)和氮肥农学利用率(9.3~7.4 kg/kg)均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氮肥贡献率(45.0%~52.4%)则随施氮量增加而呈升高趋势;在施氮量135~225 kg/hm~2范围内,籽粒含油量无显著差异。在成都平原稻—油轮作系统下,甘蓝型早熟油菜直播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180 kg/hm~2,种植密度为3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湘东地区三熟制直播油菜不同播期下的适宜栽培密度,2010 ~2011年度,以偏早熟油菜品种丰油730为材料在醴陵市进行了播期与密度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湘东地区三熟制栽培,10月10 ~30日播种,播种越早产量越高,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前.10月10日播种,密度以37.5万~45.0万株/hm2较为适宜;10月15 ~20日播种,适宜的密度范围为45.0万~52.5万株/hm2;10月25日播种,52.5万~60万株/hm2的密度较合适;10月30日播种,密度应达到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种植密度对大麦群体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2013—2014年度,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以饲料大麦品种驻大麦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大麦株高、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株高影响差异显著,种植密度过大,大麦群体抗倒伏能力降低。不同种植密度对驻大麦8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也具显著差异,密度为450万/hm~2时,其有效穗数和产量最高。通过种植密度与产量间函数方程得知,密度在419.57万/hm~2时,产量可达到6 702.61 kg/hm~2。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通过对大麦新品种蒙啤麦1号、垦啤麦7号不同栽培密度对产量影响的研究,探索确定内蒙古东部旱作生态区啤酒大麦最佳栽培密度.试验表明:在同一栽培密度水平下,蒙啤麦1号的生产潜力高于垦啤麦7号;蒙啤麦1号的平均最高单产为383.90 kg/667 m2,垦啤麦7号的平均最高单产为364.63 kg/667 m2;蒙啤麦1号的最佳栽培密度为30万~50万株/667 m2,其单位产量变幅为372.78~383.90 kg/667 m2,考虑到啤酒大麦千粒重在43~48 g适宜的质量标准,蒙啤麦1号旱作最佳栽培密度以45万~50万株/667 m2为宜.垦啤麦7号最佳栽培密度以30万~50万株/667 m2为宜,其单产变幅为355.70~364.63 kg/667 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冀张薯8号在榆林地区实现优质优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冀张薯8号为试材,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冀张薯8号生育期、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在同一栽培密度下,各处理间生育期随着播种期推迟而逐渐缩短。处理A2全生育期最长,单产最高,为24415 kg/hm2;在同一播期条件下,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产量随密度增大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处理B2产量最高,单产达21 315 kg/hm2。[结论]冀张薯8号在榆林地区最佳播种时间为4月底,最佳栽培密度为4.50万~5.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