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河南省17个省辖市为研究单元,探索了不同研究年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部协调性及其演变格局。研究表明:(1)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部协调性测度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2)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部整体协调性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且其水平高低与城市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工业基础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密切相关。(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4个子系统(土地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内部局部协调性呈逐步上升的态势,且从总体上由拮抗阶段,经磨合阶段,向协调阶段推进。(4)河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但同一研究年份不同城市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却逐渐增大。(5)在不同研究年份,4个子系统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力大小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范辉  王立  周晋 《水土保持通报》2012,32(3):160-164,169
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缓解人地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17个省辖市的城市土地利用为研究对象,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构建一套衡量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物元模型2种方法对各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种方法测评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在测评结果排序、集约利用等级划分和空间分布等方面虽有差异,但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豫北、豫西南和豫西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而位于豫东和豫东南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则相对较低。2种方法在分析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内部因素时差异较大。研究结论认为,未来河南省各城市要加大土地投入力度,改善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以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下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格局特点,促进土地可持续及集约利用。[方法] 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测度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指数,然后利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其时空格局分布特点。[结果] ①时序方面,根据最佳自然断裂点方法将广东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值划分为Ⅰ,Ⅱ,Ⅲ,Ⅳ 4个级别。在2012—2019年期间,该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值呈现上升趋势。广东省各地级市城市之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在缩小。②空间方面,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集聚的特点,在空间上的集聚态势分别为低—低、低—高、高—高3种类型的区域。高值区域主要分布于珠三角部分区域,低值区分布在粤北等区域,存在明显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同时区域间的相关性表现出整体减弱的特点。③广东省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时序上存在差距,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升。部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具有集聚的特点且存在关联性。[结论] 广东省各城市应朝着因地制宜的方向发展。珠三角区域应继续优化产业结构,而粤西、粤北等地区则要在政府政策的帮扶下加强区域间的联系,进而缩小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重点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较少考虑环境因素以及土地集约利用对环境的效应.本文从生态健康的角度入手,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大评价因子、20个评价指标,并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贵阳市云岩区为例,运用GIS方法对云岩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岩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属较集约水平,还有一定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在空间上,云岩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从中南部向北部、西部、东部递减的特征.土地集约区域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障碍,粗放区域面临社会经济投入产出不足的障碍;针对不同集约水平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时空分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分析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程度及其时空规律,以广西为研究对象,采用TOPSIS模型开展2008-2017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分,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综合评分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城市之间差异明显;(2)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性逐渐提高,各市由中低度协调发展转向中高度协调发展并以中度协调发展为主,协调类型呈现由片状分布向线性排列的空间演变特征;(3)广西各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以同步发展型为主,部分城市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4)广西城市间的协调性呈弱相似随机分布状态,空间集聚效应不断减弱,空间分异愈加突出,桂林市和梧州市成为区域极化两翼。协同推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自然生态修复工作是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通报》2015,(1):48-53
科学分析评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格局特征,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科学决策具有实践意义。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2~2011年间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合GIS空间分析法和重心模型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从时序特征上看,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呈波动上升,由46.65提升至75.44,区域间差异日趋缩小;从空间特征上看,呈现"中东部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各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程度呈现显著差异;随着沿海战略的实施,集约度重心向沿海地区转移,用地集约性提高。研究结果对推进城镇化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分析了济南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间演变和空间格局。研究发现:1时序上,济南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不断向集约化、高级化演化,但是各子系统之间评价指数变化趋势相差较大,表现出明显的不协调特征;2空间上,济南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的空间差异较大,呈现由市中心向外围递减的特征,大致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但由于受各地区建设用地面积及扩展强度的影响,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该结果对促进济南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实现城市集约化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首先,采用指标频率统计法和德尔菲法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强度、利用效益及利用可持续性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西(2005—2014年)及其14个地级市(2014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4年,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14年,广西14个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较大,表现为:桂北、桂南、桂中地区较高,桂东次之,桂西较低的特点,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与各市的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效益、生态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2001年、2005年、2008年、2011年4个时点的8个地级市建成区土地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将评价结果划分4种土地集约利用类别,进而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时间演变。整个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长沙始终处于集约利用水平,且与其他城市保持一定差距;株洲和湘潭基本保持在较集约利用水平;岳阳、常德和娄底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上升;衡阳和益阳的土地集约利用处于低水平波动状态。(2)空间演变。整个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东部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且以长沙为中心向北、向南递减。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关系日益密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制约着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质量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以山东省作为研究区域,建立城市化指标体系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和引进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全省17个地市的城市化和土地集约利用指数及二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结合计算结果综合分析各市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1) 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作用.(2) 山东省17个地市中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相匹配,且处于较低水平或低水平的城市协调发展阶段.(3) 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必须将城市化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