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MISA软件挖掘长江刀鲚(Coilia ectenes)肌肉和肝脏转录组中的微卫星标记,为刀鲚选育群体的种质资源评估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结果显示,从71869条Unigenes中共获得33896条重复单元长度为1~6碱基的微卫星序列;刀鲚转录组中不同类型微卫星的重复基序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其中,单核苷酸重复、二核苷酸重复和三核苷酸重复为主要的微卫星重复类型,分别占总微卫星数目的34.94%、49.47%和13.34%;不同微卫星重复类型的优势重复基序亦有所不同,其中,A/T为单核苷酸重复基序的优势重复基序占86.25%,AC/GT为二核苷酸重复基序的为优势重复基序占75.25%,AGG/CCT为三核苷酸重复基序的优势重复基序占28.57%;不同微卫星重复基序核苷酸的数量和重复次数亦有所不同,重复次数伴随着重复单元中核苷酸数量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从100对四核苷酸重复的SSR引物中筛选获得了16对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并以此为基础,对长江刀鲚选育群体(F3)的遗传学特征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显示,长江刀鲚选育群体F3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观测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1.7580、0.3414、0.3977和0.6278。以上结果表明,基于刀鲚转录组数据批量开发微卫星是切实可行的,所开发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能够应用于长江刀鲚选育群体的遗传背景评估和进一步的遗传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2.
使用mtDNA作为分子标记,基于1022 bp和1322 bp左右的部分序列分析刀鲚(Coilia nasus)、湖鲚(C.nasus taihuensis)、七丝鲚(C.grayii)及凤鲚(C.mystus)成鱼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刀鲚和湖鲚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6±0.0008和0.0038±0.0008,凤鲚与刀鲚、湖鲚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215±0.0111、0.1228±0.0111(Cyt b)和0.1075±0.0108、0.1067±0.0107(D-loop),七丝鲚与刀鲚、湖鲚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342±0.0056、0.0351±0.0057(Cyt b)和0.0527±0.0069、0.0529±0.0070(D-loop),七丝鲚和凤鲚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158±0.0111和0.1123±0.0111。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2种序列的NJ分子系统树均显示,湖鲚和刀鲚不能形成独立的分支,而是混合聚在一起形成1个分支;七丝鲚和凤鲚则形成另外2个分支。首先根据采样点不同可初步断定未知仔幼鱼为刀鲚,稚鱼为湖鲚,而后对未知种仔幼鱼、稚鱼和刀、凤鲚鱼卵的2种序列的分析发现,不同采集点内部的这些早期生活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4~0.0032和0.0025~0.0082。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中,未知种仔幼鱼、稚鱼、刀鲚鱼卵与刀鲚、湖鲚聚为一类,凤鲚鱼卵与凤鲚聚为一支。由此可见,Cyt b基因序列和D-loop序列作为分子标记,虽然可以区分刀鲚、凤鲚以及七丝鲚的仔幼、稚鱼及鱼卵,但不能有效区分湖鲚和刀鲚的早期生活个体。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刀鲚(Coilia ectenes)生长性状遗传改良的分子遗传标记,基于现有刀鲚转录组数据,利用基因克隆技术获得养殖刀鲚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的全长序列,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SNaPshot技术分别进行基因多态性的筛选和分型,并将不同基因型与刀鲚的生长性状(体长、体高和体质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养殖刀鲚MSTN基因的DNA序列主要由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组成,经SNP位点筛选,仅在第1内含子上筛选到2个颠换突变位点(g.564G>T和g.755G>T)和1个转换突变位点(g.786C>T);将3个SNP位点与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发现,SNP位点g.786C>T与刀鲚的体长、体高和体质量呈显著性负相关,具有TT基因型个体的体长、体高和体质量显著低于CC型和CT型(P<0.05),而SNP位点g.564G>T和g.755G>T的不同基因型仅与刀鲚的体高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3个SNP位点对养殖刀鲚的群体遗传分析显示,刀鲚养殖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 O)、期望杂合度(H 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280~0.480、0.332~0.455和0.277~0.351,3个SNP位点均属于中度多态(0.25T有望作为剔除劣质刀鲚繁育亲本的候选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刀鲚遗传多样性的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长江口刀鲚(Coilia ectenes)3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从4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7个对每个刀鲚的D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17个引物共检测到148条清晰且重复性好的条带,分子量在200~2000bp之间,其中多态位点为86个,占58.11%;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1905,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280;个体间最大遗传距离为0.212,最小遗传距离为0.092。通过与其他鱼类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比较可初步判断,刀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5.
正8月22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刀鲚种质资源与繁养创新团队发表了刀鲚卵巢发育不同步调控机理的研究成果。刀鲚享有"长江三鲜"之首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生殖洄游性鱼类。该物种的保护开发具有较大的生态价值、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刀鲚雌鱼群体卵巢发育呈现明显的不同步性,这严重困扰着刀鲚苗种规模化繁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刀鲚种质资源与繁养创新团队针对刀鲚卵巢发育群体不同步的问题,应  相似文献   

6.
徐钢春  杜富宽  黎燕  张勇  徐跑 《水产学报》2016,40(8):1186-1194
为了丰富刀鲚人工繁殖理论,探明LHRH-A2对刀鲚的催产效果及其雌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以2冬龄人工养殖刀鲚为研究对象,通过注射LHRH-A2进行人工催产,并分析催产效果;同时应用放射性免疫、化学发光等方法,对人工催产过程中刀鲚雌鱼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按照雌鱼30μg/kg、雄鱼减半的剂量注射LHRH-A2,刀鲚亲鱼死亡率为16.67%±3.34%;存活刀鲚亲鱼群体中,效应时间为21~24 h,催产率为83.33%±3.34%,受精率为75.06%±6.19%。注射催产素21 h内,血浆中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催乳素(prolactin)、甲状腺素(thyroxine,T4)、皮质醇(cortisol)、总蛋白(total protein,TP)、乳酸(lactate)在人工催产过程中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三碘甲腺原氨酸(three iodine thyroid,T3)、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Cl–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K+、Na+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比较以上血浆指标在产卵组和未产卵组的实验结果,产卵组形成高皮质醇、TP、TG、渗透压、Na+、K+的血浆环境和低E2、催乳素、乳酸、T4、T3、Cl-、ALT、AST的血浆环境,而未产卵组的这些指标与产卵组相反。结果表明,人工催产过程对肝脏、肾脏等正常功能造成了影响,从而抑制催产素LHRH-A2对卵子的正向调控作用。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人工催产应激对刀鲚雌鱼成功排卵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优化刀鲚的规模化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东北地区刀鲚(Coilia nasus)的生活史履历特征,2020年7月对丹东鸭绿江水域刀鲚进行调查,获得传统长颌鲚10尾、短颌鲚3尾,并首次采集到“杂颌鲚”6尾。通过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不同刀鲚进行了研究。耳石Sr和Ca定量线分析及Sr面分布图谱分析结果显示,长颌鲚既有具江海洄游生境履历的生态表型,亦有仅具淡水定居生境履历的生态表型;而短颌鲚及“杂颌鲚”个体则全为河口孵化起源、具江海洄游生境履历的生态表型。结果表明,丹东鸭绿江刀鲚类型的组成非常复杂,生境履历极富多样性,显示其可能是一个独特资源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的形态特征和生化遗传特性,为其种质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测定样品的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对人工养殖翘嘴鲌群体的6种组织(心脏、眼晶状体、肾脏、脾脏、肌肉和肝脏)的乳酸脱氢酶(L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翘嘴鲌的主要形态特征为:头背平直,口上位,下颌厚,向上翘起,突出于上颌之前;鳍式为背鳍D.ⅲ—7和臀鳍A.ⅲ—20~24;左侧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为23~26;2)翘嘴鲌的心脏、眼晶状体、肾脏、脾脏、肌肉和肝脏中的LDH酶带条数分别为6、6、6~7、6、6和8条;MDH酶带条数分别为6、1、6、6、4和4条。翘嘴鲌的LDH和MDH具有组织特异性,肌肉组织LDH可作为鉴定翘嘴鲌种质的特征生化遗传参数。本研究可为翘嘴鲌种质鉴定及良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刀鲚(Coilia nasus)在半咸水(盐度为8.7~12.5)和淡水养殖条件下消化、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及代谢能力的差异,本研究采用池塘套养方式,以同批次人工繁育的刀鲚1+龄鱼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210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半咸水养殖刀鲚(以下简称半咸水刀鲚)的生长速度显著大于淡水养殖刀鲚(以下简称淡水刀鲚)(P<0.05),其对蛋白质和淀粉的消化能力均高于淡水刀鲚,而对脂肪的消化有所减弱。其中,半咸水刀鲚的4种内脏器官的淀粉酶(AMS)活力均大于淡水刀鲚,但差异不显著(P>0.05);胃和肝中蛋白酶活力均显著大于淡水刀鲚(P<0.05),肝和盲囊中脂肪酶(LPS)活力均显著低于淡水刀鲚(P<0.05)。半咸水刀鲚的AMS、蛋白酶活力大小顺序均为盲囊>肠>胃>肝,而LPS活力大小顺序为肠>盲囊>胃>肝;淡水刀鲚的AMS、蛋白酶和LPS活力大小顺序均为盲囊>肠>胃>肝。半咸水刀鲚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刀鲚(Coilia nasu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PPARγ)基因的应激调控表达,克隆并获得了刀鲚PPARγ基因的cDNA全长。刀鲚PPARγ基因的cDNA全长1951 bp,开放阅读框1470 bp,预测编码489个氨基酸。刀鲚PPARγ包括4个功能结构域,即A/B区, DNA结合区(DNA binding domain, DBD区),铰链区,配体结合区(ligand binding domain, LBD区)。运用荧光定量PCR (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检测刀鲚PPARγ基因在不同组织、运输胁迫和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结果显示,刀鲚PPARγ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中表达量最高,在脑、肠、心脏、肾、头肾、肌肉中相对高表达,在鳃和脾中微量表达。运输胁迫过程中, PPARγ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在4 h达到峰值,随后显著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PARγ在胚胎发育时期各时期均表达,其中在受精卵时期高表达,随后表达量急剧降低,并在此后的时期一直处于较低的表达水平。PPARγ基因在应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重要的基因。本研究为刀鲚的人工繁育和应激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