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供电方式发生了改变,10k V配电线路与城乡生产和生活也变得高度相关,也更是因此,配电线路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的故障对国家生产安全及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其中,10k V配电线路接地故障因其易发、频发而备受国家和人民重视,因此,对10k V配电线路的接地故障分析和处理工作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加强,使配电线路得以更加可靠、安全地供电,所以,本文在此浅析10k V配电线路接地故障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和完善,10k V配电线路以其自身运送电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优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占据了极高的地位,它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但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使用10k V配电线路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些故障,这些故障往往会直接影响用户的用电水平和用电质量。我们只有找出这些故障并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才能保证10k V配电线路的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日常用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则主要分析了关于10k V配电线路的常见故障并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
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促使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而供电需求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为10k V以下配电线路的发展迎来契机。但是,由于线路配置时间长、配电设备多、负荷分散和线路老化等问题的出现,致使10k V以下配电线路故障频发,若缺少有效性检修及维护工作的开展,将会对社会稳定及居民生活带来影响。因此,本文侧重剖析10k V以下配电线路的故障及检修维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供电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只要有一个地方发生故障,其中的损失将是无法计量的,10k V配电线路更是如此。本文将结合10k V配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的故障对其管理技术措施提出详尽的分析与阐述,以实现配电线路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供电方式的改变,必须要对配电线路的故障进行深入分析,切实加强对工作的处理力度,才能使得配电线路更加可靠和安全,但是,在新的供电方式改变的前提下,这就必须要对尽量避免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才能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下保障供电线路的安全性,为此,本文笔者就从10kV配电线路单相接地的故障着手,重点分析了配电线路单相接地的故障问题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处理的措施,以便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供电方式工作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6.
杨健承 《山东饲料》2015,(3):157+188
对配电线路出现的故障进行及时的分析和解决有利于配电线路运行的稳定和安全。本文对10k V配电线路几个常见的主要故障进行说明,并对引起这些故障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给出了解决这些故障的具体技术措施和相关的注意事项,为10k V配电线路故障的分析及解决提供了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7.
农电网在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建和改造工程竣工后,配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10kV配电线路采取中性点不接地"三相三线"供电方式,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减少了线路损耗,增强了配电线路的绝缘水平,降低了跳闸率。但是线路中某相导线一点对地绝缘性能丧失,该相电流便会经由该接地点流入大地,形成单相接地,它是电气故障中出现机会最多的一种故障,其危害主要在于使三相平衡系统受到破坏,非故障相电压将会升高原来的几倍,可能会引起非故障相绝缘的破坏。本文就配电线路单相接地的原因及预防办法作如下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10k V配电线路使用中发现其配电线路长、负荷分散、设备老化,同时受天气情况等多方面的影响明显的特点,常常出现一些配电故障的问题。本文简单介绍了10k V配电线路施工特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指出施工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10k V配电线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的电力工业也走向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配电系统是构成整个电力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在日常供电的过程中,加强配电线路的日常维护并且及时的排除线路故障可以全面提升配电线路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导致电力系统出现故障的原因非常多,主要是因为线路工作环境非常复杂所导致的。因此在配电线路正常运行的过程这能够,需要及时的对故障进行检测,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消除故障,进而提高供电线路运行的安全性,保障人们日常用电需要。  相似文献   

10.
10kV配电线路现实运行经过中常见的故障之一就是配电线路接地故障,作为电网基础设施的配电线路,其优劣是电网可不可以正常运行的前提。本文把基于10kV配电线路单相接地,分析其形成故障的因素,并依据个人工作多年的实战经验,提出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