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拓宽棉花育种的遗传基础,在广泛收集国外种质资源的基础上,筛选优良种质资源作为育种亲本.以60份中亚地区引进的棉花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进行主要表型性状与纤维品质的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及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并以主要农艺性状为指标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 表明:叶色、株型、铃形等6个表型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42与11.32之间;在8个农艺产量性状中,单株铃数的变异系数最大(36.02%),第一果枝位节数(31.15%)和单铃重(29.89%)变异较为明显,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小(5.01%);在5个纤维品质性状中,伸长率的变异系数最大(16.99%),整齐度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1.95%),相较于农艺产量性状,纤维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较小.13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91 ~2.07,以整齐度指数最大(2.07),单铃重最小(0.91);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聚类分析表明60份材料可聚为五个类群,Ⅰ、Ⅱ类共有30份种质资源,其纤维品质性状较好、籽指较高,可作为改良棉纤维品质的杂交亲本来利用,Ⅲ、Ⅳ、Ⅴ类共有30份种质资源,其表现为高衣分、高果枝节位,但纤维品质一般.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甘蔗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其遗传变异规律,为甘蔗遗传育种亲本的选择、核心种质群体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以来自国内8个不同地区的160份甘蔗品种/亲本为材料,参照《甘蔗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进行表型性状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性状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0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0.07~1.40之间,平均为0.84,以芽型最大,茎形最小;5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CV)在8.74%~38.26%之间,平均为17.69%,有效茎的变异系数最大(38.26%),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小(8.74%),多样性指数(H’)分布在1.46~1.83之间,平均为1.64,株高的多样性指数最高(1.83),有效茎的多样性指数最低(1.46);不同地区供试材料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3.56%~22.33%,来自海南的品种群体的变异系数最大(22.33%),数量性状的离散程度最大;来自福建的品种群体的变异系数最小(13.56%)。以4个数量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160份种质材料分为7类,其中,第5类占总资源量的90.62%,该类群资源具有高产高糖的特性。该研究结果为甘蔗种质资源的利用、亲本选择及品...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评价和利用广西斑茅种质资源,扩增甘蔗遗传基础。对183份广西斑茅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斑茅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比较低,13个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0000~1.2349之间,平均为0.3070,以毛群较高,生长带形状较低,空心、气根、根点排列和脱叶性4个性状无多态性表现;不同地区的斑茅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2851~0.5072之间,且以钦州的多样性最大,其次是桂林和崇左,以来宾的多样性最小。5个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3.54%~29.11%之间,平均为19.59%,以叶宽比较大,叶长较小;10个地区的斑茅资源变异系数在16.48%~21.92%之间,以桂林最大,百色最小。通过聚类分析,183份资源可以分为10个类群,各类群遗传分化不明显,与地理来源无密切联系。本研究揭示了广西不同地区斑茅的表型特异性和遗传多样性,为斑茅资源的采集、保育和杂交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油棕种质资源进行深入、高效的利用,本研究对新引进的9个油棕品种,90份油棕种质资源的20个农艺性状进行田间观测和记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90份材料果穗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3.26),最小的为果实形状(0.865)。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不同,最大的为果穗重(43.99),茎高的变异系数最小(10.41)。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主要因子,分别为株高、果穗重、果实总重量、果肉含油率及种仁含油率,累计贡献率为70.272%。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大类群,其中类群I的36份油棕材料总体表现为矮株、矮茎、产油量高、棕榈油品质较好的品种,是选育高含油量、高品质棕榈油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利用茄子种质资源,基于17个表型性状对113份茄子种质进行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变幅为8.2%~62.3%,平均32.7%,果形指数变异系数最大(62.3%),商品果光泽变异系数最小(8.2%);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2~2.03,平均1.32,以始花节位最高(2.03),商品果光泽最低(0.12)。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主茎高与始花节位互为正相关,熟性与主茎高、株高、始花节位正相关,与单果重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将17个性状提取为6个主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0.936%,包含了全部指标的大部分信息;通过计算综合得分,有9份材料综合表现优良(F0.8),可作为优势亲本材料加以利用。聚类分析显示,在遗传距离23.5处,将供试的113份种质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30份种质,多为早熟、紫黑色棒形果实;第Ⅱ类群包含26份种质,以中晚熟、果实紫红色棒形种质为主;第Ⅲ类群包含22份种质,平均果型指数最小,主要为紫色扁圆形或卵圆形果;第Ⅳ类群包含35份种质,大部分为中晚熟种质。本研究结果可为茄子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辣椒生产国和消费国,青皮辣椒和黄皮辣椒是市场上主要的蔬菜辣椒品种,为了解目前市场上主流黄皮辣椒和青皮辣椒品种在表型性状上的特点和区别及遗传多样性,对目前市场上较为主流的36份黄皮辣椒品种和38份青皮辣椒品种的25个田间表型性状进行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皮...  相似文献   

7.
以海南引种的86份睡莲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对45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相关性、聚类、主成分等分析。结果表明:86份睡莲表型性状存在着丰富的变异。13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612~2.041,最高的是花瓣宽度(2.041),最低的是萼片枚数(0.612);32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259~1.648,最高的是花色(1.648),而柱头盘颜色(0.259)和中轴突颜色(0.259)两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最低。13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9.98%~122.06%,其中具有强变异的性状有两个,分别为雄蕊个数(122.06%)、花瓣总数(109.87%)。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叶宽等6对性状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聚类分析将86份睡莲分为4个类群,依次为:广热带睡莲品种群、澳大利亚睡莲品种群、古热带睡莲品种群、广温带睡莲品种群。主成分分析共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5的8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60.838%。86份供试睡莲综合评分排名最高的为‘澳洲白巨’睡莲,最低的为‘小白子午莲’睡莲。  相似文献   

8.
为育种提供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信息,对341份胡麻种质资源的11个数量性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变幅2.000~2.069;性状间的变异系数不同,有效分茎的变异最大,为42.51%,成熟日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4.18%。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19对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16对性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3对性状呈正相关,2对性状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将11个数量性状简化为彼此互不相关的4个主成分,即千粒重因子、单株有效果因子、主茎分枝因子和开花日数因子,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76.48%。聚类分析可将341份种质划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Ⅰ和Ⅲ类群的种质产量和综合性状好,这两类品种的特点是单株粒重大,分茎、分枝、有效果和每果着粒多。  相似文献   

9.
对东北三省15个小区3 069份大豆种质资源的11个主要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野生大豆资源的多样性指数在0.580~0.952;吉林省野生大豆资源的多样性指数在0.757~0.865;辽宁省野生大豆资源的多样性指数在0.666~0.922。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集中在黑龙江南部、中部及辽宁辽中地区;而黑龙江极早熟地区的多样性较贫乏。研究表明松嫩平原东北部、三江平原及辽河平原北部为东北野生大豆遗传多样性富集区。15个小区11个主要性状的多样性均以蛋白含量的多样性指数最大,脐色和花色的多样性指数最小。东北三省野生大豆资源综合变异系数辽宁最高(35.03)、吉林次之(33.31)、黑龙江略低(30.23)。  相似文献   

10.
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及遗传多样性初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广东湛江地区种植了50份国内外甜高粱种质资源,测定其生育期、单株鲜重、株高、茎粗、锤度5个主要数量农艺性状,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相关性、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除生育期外,株高、茎粗、单株鲜重和锤度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生育期、株高、茎粗和单株鲜重指标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锤度与其它4个主要性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甜高粱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幅度为0.1039%~0.2931%;各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50份甜高粱资源可分为4个类群,其中Ⅰ类群5个数量农艺性状均表现良好,产量为90t/hm2,乙醇产量3360L/hm2,可作为今后开发利用的推荐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云南野生茄资源的遗传背景,对其进行分类鉴定,本研究利用9个形态性状和8对SSR引物对从云南省搜集的43份野生茄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6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4.89%~95.64%之间,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单果重,最小的是果实横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638~1.993之间。3个质量性状中,果实颜色主要为绿色和绿紫色,果实形状主要为圆球形和卵圆形,而果肉颜色主要是白色和绿白色。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有3个,累计贡献率为69.453%,其中果实特征占主要成分。8对SSR引物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276,Shannon’s信息指数为0.641 1,多样性指数为0.385 0。非加权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0.48处,43份野生茄资源划分为2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7份野茄材料,其余36份为第二类群。以上结果可为野生茄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广西乐业野生春兰种质间的亲缘关系,提高其利用效率,对66份春兰种质资源的43个表型性状(13个数量性状和30个质量性状)进行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对乐业县各来源的春兰资源进行聚类分析,并从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春兰种质表型多样性丰富。数量性状变异程度较高,变异系数(CV)为11.62%~41.56%,其中花梗长的CV值最高。质量性状变异系数为9.26%~55.7%,以开花习性、唇瓣主色和花瓣形状的CV值居高。说明花梗长、开花习性、唇瓣主色和瓣形都是春兰观赏性状的重点选育方向。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侧萼片宽(SSW)和花中萼片宽(SMW)、花侧萼片长(SSL)和花中萼片长(MSL)、花侧萼片形状(SSS)和花中萼片形状(MSS)、花瓣内侧主色(PIMC)和花萼片主色(SM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951、0.7648、0.771、0.741;花侧萼片夹角(SSA)和侧萼片先端形状(SSPS)、唇瓣形状(LS)和中萼片先端形状(SSPS)、唇瓣色斑数量(LSN)和叶色(LC)之间则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4557、-0.4316、-0.4181。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主成分分析分别提取5个和11个主成分,共10个因子,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8.193%和73.023%,可反映乐业春兰的总体形态表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为18.77处可将66份春兰种质划分为4组,其中第Ⅰ组只有一个55号品种,第Ⅱ组包含9个品种,主要以来源地相同为主,第Ⅲ组28份种质以红色花为主,第Ⅳ组28份种质,主要特征是花朵较大。研究筛选出19138-38、19138-40、18011、18007、19134-1共5份种质综合评价较高。该结果为了解广西野生春兰种质间亲缘关系及其评价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文心兰77份种质资源的28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与评价,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获得其表型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1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值达1.85,变化区间为1.36~2.07,其中数值最大为株幅(2.07);在7个质量形状中,除叶色性状外的其他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均值为1.23,最大表现为唇瓣颜色(1.79)。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数量性状之间关系复杂,大部分性状之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筛选出4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4.079%,由蕊柱长、中萼宽、花枝长、花朵数量、侧萼长和宽、唇瓣宽7个表型特征向量组成。聚类分析表明,文心兰种质划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的15个品种为小株型,适合作为办公室小盆花;第Ⅳ类群由30个品种组成,为农艺性状综合表现良好,较适合做鲜切花的品种。研究结果可为文心兰新品种的培育及杂交亲本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茄子青枯病是茄子的主要病害,对茄子的质量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国内外学者已从多个方面对茄子青枯病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茄子青枯病抗性的遗传规律、抗性品种的筛选和选育、茄子青枯病的综合防治,同时对茄子抗青枯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与讨论,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86份澳洲坚果种质资源为试材,分析澳洲坚果种质叶片表型多样性,并根据其多样性进行数量分类。结果表明:8个描述性状平均变异类型3.8个,嫩叶颜色和叶片形状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各为5个;4个数量性状中,叶柄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3.33%,叶片宽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3.59%;Q型聚类分析将86份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为6.85时分为光壳种及光壳种与粗壳种的杂交种2个组群;R型聚类分析将12个表型性状在相关系数1.16处聚为4组,多数性状表现两两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将12个表型性状简化为5个主成分,解释的总变异为71.120 9%,更为直观展现了叶片表型特点,其结果与聚类分析基本一致。因此,澳洲坚果种质资源的叶片表型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叶序、嫩叶颜色、叶尖形状、叶缘形状、叶缘刺、叶柄长度、叶形指数对数量分类起重要作用,基于叶片表型多样性的数量分类为构建澳洲坚果种质分类体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抗性不同的2个茄子品种为试材,通过水培试验,探讨青枯菌侵染下外源硅对茄子青枯病的抗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茄子青枯病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Si+Rs可显著降低病情指数,同时,显著提高茄子根系活力;对于感病品种而言,接菌前,加硅与否对茄苗叶片中的PAL和PPO活性无显著影响,接菌后,Si+Rs的PAL和PPO活性显著高于Rs;而在抗病品种中,不论接菌与否,加硅处理的茄苗叶片中PAL和PPO活性均显著高于不加硅处理。说明施加外源硅能提高叶片中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并增强茄子对青枯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湖北省小麦种质资源特性并发掘可供育种利用的优良基因资源,对保存的874份湖北省小麦种质资源从地理分布、农艺性状、品质及抗病性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湖北省小麦种质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江汉平原麦区分布数量最多,而鄂西北山地麦区小麦资源最为富集,除东经112°74′至114°15′之间、北纬31°18′至32°09′之间和北纬29°37′以南地区分布较少外,其他地区分布较为均匀;(2)供试小麦种质以具有长芒、白壳、红粒、弱冬性和中熟等性状为主,4个产量性状(株高、穗长、千粒重和穗粒数)和4个品质性状(硬度、沉淀值、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的变异幅度大,多样性指数高;(3)抗病性以对根腐病、黄矮病和条锈病抗性最强,而对赤霉、叶锈、秆锈及白粉病的抗性较差;(4)各性状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粗蛋白含量=赖氨酸含量>株高>穗粒数>沉淀值>穗长>硬度>条锈病抗性=黄矮病抗性>根腐叶病抗性>成熟期>赤霉病抗性>根腐穗病抗性>冬春性>芒>壳色>白粉病抗性>粒色>叶锈病抗性>秆锈病抗性。  相似文献   

18.
橄榄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农业部福州橄榄种质资源圃中80份橄榄种质资源叶片12个表型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这一群体橄榄种质资源的嫩叶颜色、成熟叶颜色、叶面光泽度、叶片形状、叶尖形状、叶基形状、小叶数、复叶主轴长度、小叶叶柄长度、小叶长度、小叶宽度、叶形指数等表型性状均存在丰富的多样性;不同来源地橄榄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差异明显.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形状、叶形指数、嫩叶颜色、成熟叶颜色、小叶数是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构成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9.
假木豆(Dendrolobium triangulare)为多年生灌木,假木豆叶量大、产量高,营养价值高,是优良的高蛋白青饲料。目前仅有山蚂蝗亚族之间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假木豆属的形态学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研究比较匮乏,缺少大范围的种质形态学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优质育种资源植物学性状综合评价是育种的前提。为了培育优质豆科牧草品种,满足南方畜牧生产需求,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材料为76份假木豆属种质资源,对35个植物学性状进行观测,分析假木豆属的遗传多样性特点,为假木豆选育工作提供基础材料。通过形态学观测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5个植物学性状中叶背面毛况(CV=46.92%),茎的颜色(CV=39.77%)和叶柄毛况(CV=39.52%)变异系数(CV)最大,说明假木豆属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多个植物学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叶长与叶宽(r=0.887)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长宽比在2.0左右,叶形比较接近椭圆形。茎的形状与叶长(r=–0.459)、叶宽(r=–0.491)存在相关性,这表明如果假木豆产量以叶面积为主,应尽量选择圆柱形的茎。中央小叶叶形与荚果长(r=0.360)存在极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