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念丽 《河北渔业》2020,(4):16-17,62
将传统养殖池塘划分为养殖区和净水区,养殖区进行高密度养殖,净水区通过生物絮团技术、生物操纵技术、添加微生物制剂等多种方式对养殖区的水体进行有效净化,通过气提推水装置在养殖区和净水区形成水循环,实现养殖水循环利用,构建起一种“零换水”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2.
灌云县地处苏北平原,海水养殖区主要集中在县城东部的燕尾镇和洋桥农场,水产养殖面积6 666.7hm2,自1980年起开发虾池从事中国对虾的养殖,到1984年养虾面积达到3 333.3hm2,1993年对虾养殖区疾病暴发,一度使对虾养殖处于绝境,1994年逐步海改淡从事淡水鱼的养殖,至目前,高涂上淡水养殖面积6 000hm2,海水养殖面积只有666.7hm2左右,其中,鱼类和贝类养殖面积533.3hm2,中国对虾养殖面积只有66.7hm2.  相似文献   

3.
张剑波 《河南水产》2005,(2):12-13,24
2004年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组织9市40个县(区)开展了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测报期从4月到12月。由于10月以后,水温较低,鱼类吃食量较小,病害少有发生,大部分市只监测到10月底,个别市监测到12月。参加测报的9个市为我省主要养殖区。测报的养殖品种由市、县根据当地情况自己决定,但多为当地常见主要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4.
大亚湾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沉积物中Pb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个航次的调查,研究了大鹏澳海水网箱养殖海域沉积物中铅(Pb)的时空分布特征。网箱养殖区沉积物中的Pb含量明显高于贝类养殖区和对照区;网箱养殖区0~15cm层沉积物的Pb含量明显受到环境扰动的影响,呈垂直梯度减少趋势,而对照区沉积物的Pb含量垂直变化不明显;网箱养殖区,贝类养殖区和对照区沉积物的Pb含量均以春、夏季较高,秋季最低;网箱养殖区沉积物的Pb含量高于其它区域。大鹏澳网箱养殖区沉积物中的Pb含量主要受到网箱养殖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省海洋与渔业局2008年度发布的《福建省重点池塘养殖区水环境质量通报》获悉,邵武市重点池塘养殖区除2008年8月份鳗鱼养殖个别水环境指标偏高外,其他月份水环境18项指标均为合格。为掌握全省重点淡水渔业环境质量状况,进一步推进省、市、县三级渔业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去年初,省海洋与渔业局将我市水产养殖列为全省10条江河和2O个重点淡水池塘养殖环境监测区之一。邵武市水产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5年4月和10月同步进行厦门海域贝类养殖区海水、表层沉积物和养殖贝类体中有毒有害物质(Cu、Pb、Zn、Cd、Hg、As、石油类、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大肠菌群、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调查资料,采用海水质量评价指数(Sj^w)、表层沉积物质量评价指数(Sj^s)和养殖贝类质量评价指数(Sj^o)以及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SI)对厦门海域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类别划分。结果表明,海水质量、表层沉积物质量和养殖贝类质量水平范围均为2~7级,平均值分别为3级、5级和4级。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范围为2~7级,平均值为4级。总体上,贝类养殖区海水质量处于较好水平,表层沉积物质量处于较差水平,养殖贝类质量处于一般水平。贝类养殖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一般水平。其主要污染物为大肠菌群、石油类。厦门贝类养殖区1类区两个,属清洁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8%。2类区共18个,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72%。其中2a类区9个,属较清洁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36%,2b类区6个,属轻度污染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24%;2c类区3个,属中度污染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12%。3类区5个,属重度的污染区,占贝类养殖区总数的20%。厦门贝类产地环境质量的评价和类别划分的结果与厦门贝类养殖区环境污染现状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出现了较严重的病害,从海南、广西等地到广东的湛江市、珠江三角洲和惠州、汕头一带的各大对虾养殖区均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病害情况,导致严重失收,有的甚至全军覆灭,损失惨重。针对此问题,笔者走访了各大对虾养殖区.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规定了淡水池塘嵌入式集装槽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池塘条件,养水区、养殖区功能划分、建设要求及配套设施的要求,为淡水池塘嵌入式集装槽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
李兵 《科学养鱼》2004,(9):32-32
2002年我们对500亩潮间带滩涂进行改造,建成了低坝蓄水养殖区,进行泥蚶养殖。通过两年来的低坝蓄水泥蚶养殖试验,泥蚶亩均产600千克,最高产量可达800千克,是平涂泥蚶养殖产量的1.5-2倍。现将低坝蓄水泥蚶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美洲鲥引种、繁育和养殖的发源地,一直以来都是国内美洲鲥的主要养殖区,常见于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工厂化模式不但能够较好地满足美洲鲥的养殖条件要求,而且非常适合该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价格昂贵的特点,因而被养殖户广泛采用。根据养殖经验,美洲鲥鱼种养殖水温应控制在10~32℃,鱼苗和成鱼养殖阶段温度耐受范围更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广州市重点渔业增养殖区为期2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大多数养殖区养殖水体和底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养殖水体主要受到总大肠菌群污染,油类和Cu的污染也较为严重。养殖区表层沉积物受到了油类和Hg、As、Cu的污染,属于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2.
夏季极端高温是制约我国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池塘养殖发展的关键环境因素。本研究基于文献拟合了北方养殖区仿刺参存活率与水温的关系, 确定了仿刺参半致死温度; 收集了 1980—2020 年夏季每小时气温数据, 分析了仿刺参养殖区域极端高温的时空特征和仿刺参池塘养殖受灾频次; 根据受灾频次判定了仿刺参池塘养殖敏感区, 最终预测了 2046—2050 年 3 种 CMIP5 典型浓度路径(RCP)情景模式(RCP2.6、RCP6.0 和 RCP8.5)下仿刺参养殖高温敏感性。结果显示, 仿刺参半致死温度(LT50), 即致灾温度, 为(31.7±0.15) ℃; 中国北方沿海区域是气候变暖的显著响应区, 2011—2020 年中国北方沿海区域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以 1.27 ℃/10 a 和 2.15 ℃/10 a 的速率上升, 导致北方仿刺参养殖区普遍遭遇致灾温度, 其中渤海西南海域受灾频次最高; 在 3 种 RCP 情境下, 渤海大部分海湾仿刺参池塘养殖风险加大。结论认为, 仿刺参产业发展需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空间发展规划, 建立基于高温预警预报系统的应对策略, 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对象山港南沙岛不同养殖模式(贝类养殖、藻类养殖及网箱养殖)表层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共获取136个OUT。其中,贝类养殖区、藻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OTU分别为58、48和57个。各站位OTU分布差异明显,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基于16S rDNA序列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分析表明,网箱养殖区丰富度指数ACE为739,香浓指数H?为3.8,均为最高值,丰富度指数Chao为245,略低于于贝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丰富度指数Chao为303,在各养殖区中最高。藻类养殖区丰富度指数ACE为174、Chao为89,香浓指数H?为3.6,均为最低值。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南沙岛各养殖区的优势种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但是藻类养殖区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他养殖区域相比,16S rDNA克隆文库差异显著,其中根瘤菌属(Rhizobium)及其他光合细菌在藻类养殖区分布较多。网箱养殖区沉积物表层微生物群落中出现了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菌群,如志贺氏菌属(Shigella)、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和ε-变形菌纲的微生物种群,揭示网箱养殖对底质沉积物环境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虾海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对虾具有养殖周期短、活力强:耐低温、抗病力强等优点,是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2010年寿光市海洋与渔业局在老河口养殖区进行了日本对虾安全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攻关,推广日本对虾海水池塘养殖333.3hm^2(5000余亩),每667m^2产量达N80kg以上、纯利润达到1500元。现将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文蛤池塘养殖几种模式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是一种埋栖性贝类,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齿亚纲,帘蛤目,帘蛤科。一般生活在河口附近沿岸内湾潮间带沙滩或浅海细沙底质以及泥沙滩中,广泛分布于我国4个海区,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重要经济贝类,也是我国及我市出口创汇主要水产品之一。因此文蛤池塘养殖发展前景良好。但因文蛤池塘养殖产业起步晚,种苗来源杂,养殖技术不规范,导致养殖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量高低不一、病害爆发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出口创汇效益。为此,笔者从2001年开始对慈溪市文蛤池塘养殖有关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对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开展文蛤幼苗培育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于2003年9月-2004年10月,在慈溪市龙山海水养殖区文蛤养殖基地进行了文蛤池塘养殖几种模式对比试验,并通过生产试验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周围是中国对虾的主要养殖区,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中国对虾集约化池塘养殖以来,虾病不断。1993年,发生了全国范围内的对虾暴发病。此后持续多年,连年发病。发病池内中国对虾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没,使养殖户蒙受巨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刺参池塘大规模人工养殖的快速发展.病害问题日趋严重。自2003年以来.部分海参养殖区。相继出现了海参肿嘴、烂皮、排脏、不摄食、形体萎缩乃至死亡等病害(经专家确定为刺参腐皮综合症)。特别是今年入春以来,该病呈暴发趋势。几乎波及所有刺参养殖区域,发生了大规模死亡现象。并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该病死亡率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陈毕生 《水产科技》2004,(1):29-29,21
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又称凡纳对虾、万氏虾、南美虾、白虾等,是1987年我国从南美引进的新品种。经过多年的探索,上世纪末已完成全人工养殖的研究水平,在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生根、开花、结果。南美白对虾在南方三省(区)的养殖面积超过4万hm^2,产量达12万吨。苗种生产量超过50亿尾,供应国内沿海对虾养殖区。南美白对虾成为对虾养殖的主导品种,产量超过50%,成为南方对虾养殖的当家品种。  相似文献   

19.
大连地区池塘养殖刺参已走过十多个年头,从2002年全市养殖面积不足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40余万亩,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形成一个年产值超百亿的新兴产业.目前刺参已成为辽宁沿海水产养殖业的主打养殖品种,近年来随着刺参养殖生产的迅速发展,各地区总结了很多养殖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但我们在深入养殖区指导生产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企业和养殖业户由于对北方地区池塘养殖刺参中投放苗种、水质、底质调控等诸方面的管理技术欠缺或操作不规范,在实际生产中管理粗放,致使养殖产量不稳定、严重影响收益.完善养殖工艺,普及推广刺参健康养殖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根据几年来的养殖实践,我们总结大连地区的池塘养殖刺参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广西沿海主要海水贝类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2006年—2007年对广西沿海钦州茅岭近江牡蛎增养殖区、合浦廉州湾文蛤养殖区进行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广西主要海水贝类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在监测和评价的环境质量因子中,广西主要海水贝类养殖区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及沉积物中重金属锌、砷等,这些监测指标在贝类养殖区局部出现超标情况;分析无机氮超标的原因来自养殖区外源污染而非贝类养殖的自身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