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揭示花岗岩红壤崩岗发育区桉树(Eucalyptus spp.)林种植后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过程,对全面理解与评价桉树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广东省五华县选择立地条件相近的8 a(位于中等侵蚀区)和13 a(位于强侵蚀和弱侵蚀区)桉树林样地作为研究对象,以附近裸地、次生马尾松林为对照,对各样地坡上、坡中和坡下位置0~<2 cm, 2~<10 cm, 10~<20 cm, 20~<30 cm, 30~<50 cm, 50~100 cm共6个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崩岗侵蚀区桉树林0~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对照裸地,弱侵蚀区坡下部位高于天然次生林,说明桉树林对红壤崩岗侵蚀区坡面有机碳恢复作用主要体现在表层土壤。此外,3个不同林龄的桉树林样地不同坡位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67~4.65 kg/m2,弱侵蚀区13 a桉树林所有坡位土壤碳储量均高于裸地,强侵蚀区坡中、中等侵蚀区坡上土壤碳储量低于裸地,但两者坡下位置土壤碳储量接近天然次生林。桉树林在弱侵蚀区或者坡下位置具有较好的土壤有机碳恢复效果,而在中等或强侵蚀区...  相似文献   

2.
南方红壤侵蚀区退化马尾松林改造治理模式及实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下植被的逆向演替是南方红壤侵蚀区退化马尾松林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改造治理退化马尾松群落,对于扭转其逆向演替、提高治理成效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分析马尾松林退化成因,并提供配置模式和改造治理实施技术,探索退化马尾松林植被治理恢复,可以为南方红壤侵蚀区退化马尾松群落的改造治理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3.
实用抗旱保苗造林技术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红壤和黄壤适于多种林木生长,但侵蚀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底土裸露,沟壑纵横,急需植树造林,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同时,亚热带气候有干湿季分明,春夏多雨,秋冬干旱,特别是喀斯特地区土壤瘦薄,  相似文献   

4.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是植被所需碳、氮的重要“源”或“库”,是公认的综合评价土壤质量或肥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研究其动态变化,可为退耕还林及后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深入研究林地碳氮循环及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方法】以农田( FL)为对照,研究华北土石山区10年生刺槐林、43年生刺槐林、自然恢复植被( NRV)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四季动态变化,并对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各样地微生物量碳、氮随土层加深而逐渐下降,其季节动态变化差异显著;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0~20 cm 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分别为251.94,290.68,150.66,197.34 mg·kg -1和30.95,46.46,36.55,45.27 mg·kg -1。其中:自然恢复植被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四季均值最高,其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是农田、10和43年生刺槐林的1.15,1.93和1.47倍,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是它们的1.50,1.27和1.03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刺槐树龄增大而升高,43年生刺槐林0~20 cm 土层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是10年生刺槐林的1.31和1.24倍。各植被样地不同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季节差异明显,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年和43年生刺槐林 0~20 cm 土层碳氮比四季均值分别为8.64,6.26,4.12 和4.36;10,43年生刺槐林碳氮比分别是农田的0.48和0.50倍,是自然恢复植被的0.66和0.70倍。在 0~20 cm 土层中,农田、自然恢复植被、10和43年生刺槐林地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88%,2.00%,1.54%和1.24%,土壤微生物量氮对土壤全氮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21%,5.44%,3.55%和2.26%。【结论】各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显著相关,它们与土壤全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相关;除此之外,土壤微生物量碳还与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相关。随着树龄的增加刺槐林土壤微生物量尤其是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提高,因而土壤的生物肥力也显著提高;由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其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可知,自然恢复植被更利于土壤微生物结构、功能的恢复和生物活性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通过土壤剖面调查与室内土壤有机碳测定,对木兰林管局5种主要林分类型的土壤层厚度、容重、有机碳含量与碳密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表层O~40cm的有机碳含量较高,应作为衡量土壤碳密度差异的重要指标;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碳密度排序为山杨林>落叶松林>白桦林>蒙古栎林>油松林;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后土壤碳密度降低1...  相似文献   

6.
南方山丘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山丘区雨量充沛且分布不均,以及红壤的结构特性决定的生态脆弱性,使该区域成为仅次于黄土高原的严重水土流失区,其中的严重侵蚀红壤区和石灰岩分布区是该区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困难立地区.本文针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提出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原则,并从困难立地区的立地特点,提出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7.
赣南红壤侵蚀区植被退化和恢复演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赣南典型红壤侵蚀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资料论述了赣南红壤侵蚀区植被退化和恢复演替的基本规律,并结合退化和恢复过程提出了重要植被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亚热带天然林改造成人工林后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林)改造成人工林后土壤碳排放量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为评估森林类型转换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的常绿阔叶林及由其改造而来的38年生闽楠人工林与35年生杉木人工林中分别设置4块20 m×20 m样地,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于2014年9月—2016年9月进行定点观测,并同期观测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碳含量(SOC)、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可溶性有机碳含量(DOC)、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和年凋落物量及凋落物碳氮比(C/N)。【结果】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闽楠(38年后)和杉木人工林(35年后),年均土壤碳排放通量由16. 22显著降为12. 71和4. 83 tC·hm-2a-1,分别减少21. 60%和70. 20%;各林分类型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值表现为常绿阔叶林(1. 97)<闽楠人工林(2. 03)<杉木人工林(2. 91),转换为杉木人工林后,Q10值显著升高(P<0. 05);土壤温度能分别解释常绿阔叶林、闽楠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89. 70%、88. 50%和87. 90%,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含水量相关不显著(P>0. 05);土壤呼吸速率和SOC、MBC、DOC、年凋落物量及0~2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均极显著正相关(P<0. 01);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和凋落物C/N极显著正相关(P<0. 01),而与年均土壤呼吸速率及MBC极显著负相关(P<0. 01);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MBC和SOC含量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2个最重要因子,而凋落物C/N在影响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中的贡献最大。【结论】中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改造成闽楠(38年)或杉木(35年)人工林后,土壤碳排放通量显著降低。林分类型转换后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发生改变,凋落物数量、质量及细根生物量显著降低,土壤SOC和MBC含量显著下降可共同导致土壤呼吸通量的下降。土壤温度是3种林分类型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而土壤总有机碳库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库的差异是不同林分之间土壤呼吸差异的主导因素,凋落物C/N对土壤呼吸的Q10影响最大。为提高模型预测森林类型转换影响土壤碳排放的精度,应综合考虑土壤有机碳库、易变性有机碳库及底物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对黄河小浪底库区不同恢复阶段土壤机械组成及碳库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各植被恢复阶段,土壤风化度上层高于下层;从裸地到乔木阶段,土壤风化度逐渐增大,土壤的发育逐渐成熟,从草本到乔木阶段,随着进展演替,对土壤的形成及发育作用依次升高;(2)各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随着进展演替,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逐渐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粘粒与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涌翔  魏晶  吴钢  姜萍  王宏昌 《林业研究》2007,18(2):109-113
本研究分析了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凋落物-土壤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动态.冻原植被中年净储存有机碳约17251 t;凋落物中有机碳储量为15043.1 t,凋落物中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格局:TA>LA>MA>SA>FA;冻原土壤(0~20 cm)中年均储存有机碳为1054 t·a^-1,土壤中有机碳储量为3.16×10^5 t;每年约有1.4×104 t·a^-1土壤有机碳通过土壤呼吸释放到大气圈.植被-凋落物-土壤系统共储存碳452624 t.长白山高山冻原年均固碳为3146 t·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