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公司建核桃园7年来,现面积已近667hm2。我们 在管理中逐年积累经验,摸索出一套成形的核桃采收 及处理技术,现将其技术介绍如下。 1 采收适期及方法核桃果实成熟的标志是:总苞的 皮色由深色变蛋黄,部分总苞裂口,个别果实脱落,此 期为采收适期。采收时期掌握不当,直接影响其出仁 率、出油率、果品质量及商品价值。因此,适时采收是保 证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7年的实践,在适期的时间段 内适当晚采,可提高产量、出仁率、含油率,并提高果品 洁净度。但在实际生产中,存在过早采收的现象。所以 在核桃近熟期,应该注意观察核桃的发育状况,真正做 到适时采收。  相似文献   

2.
正当核桃的青果皮由绿变黄,部分果皮顶部开裂、容易剥离,种仁饱满、幼胚成熟和子叶变硬时,为核桃最佳采收期。此时果仁的风味浓香,品质最佳。但是,不适当的采后处理也会使核桃品质大为降低。1采收方法核桃的采收方法有人工采收和机械采收两种。前者是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在果实成熟时,用竹竿或带弹性的长木杆敲击核桃所在的枝或直接击落果实。人工采收应该从上至下,从内向外顺枝击打,以免  相似文献   

3.
<正>1采收适期核桃果实的适时采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适时采收,才能保证核桃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核桃总苞与种仁的成熟期不一致,往往是种仁先熟,总苞后熟。核桃必须达到完全成熟期才能采收。采收过早,青皮不易剥离,种仁不饱满,出仁率低,加工时出油率也  相似文献   

4.
王龙 《河北果树》2013,(6):46-47
<正>1采收适期核桃成熟期多在9月上旬至中旬,核桃果实成熟标志是青果皮由深绿变为淡黄,部分顶部开裂,果皮易剥离,个别果实脱落,此时为采收适期。2采收方法核桃采收方法分人工采收和机械振动两种。人工采收是在果实成熟时,人工采摘或用长木杆顺枝敲击,敲打时应从上而下,从内向外顺枝进行,以免损伤枝芽,影响翌年产量。国外,近年来多使用机械振动采收,是在采收前1020 d,在树上喷布50020 d,在树上喷布5002000 mg/kg  相似文献   

5.
黄乙 《中国果菜》2004,(6):32-32
板栗适宜的采收期.应以总苞呈黄褐色,苞口十字形开裂时为宜,采后直接人工脱蒲。目前.大多数地区均以“击落法”采下来成熟的栗蒲,并堆积发热3~4天.再人工脱蒲。这种采收和脱蒲的方法会造成害虫和病菌的大量滋生繁殖,为贮藏期间的变质留下了严重的隐患。采收宜选择晴天,阴丽或雨后初晴或晨露未干时都不宜来收.否则易招致病菌寄生。  相似文献   

6.
1核桃的采收1.1采收时间9月中下旬,核桃青皮变为黄绿色或浅黄色,茸毛变少,部分果实顶部出现裂缝,青皮易剥离,少量成熟种子已自然脱落,中果皮已完全骨质化,此时为核桃的最佳采收期。1.2采收方法核桃因树体高大,一般用竹竿从内向外顺枝打落,敲打时,应尽量避免打落枝叶和损伤枝芽。另外可在采收前10~20d(天)喷500mg/kg~2000mg/kg的乙烯利,再摇动树干即可,但喷药后会造成大量叶片脱落,对采后树体营养贮藏造成不利的影响。2核桃的采后处理2.1脱皮将采回的青皮果放在阴凉或通风的室内(因含水量高,严禁在室外阳光下曝晒),堆成50cm高,上覆10cm左右…  相似文献   

7.
《果农之友》2014,(10):48-49
近年,我省各地核桃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核桃即将成熟,为保证核桃生产最后一道工序得到落实,现将核桃采收技术介绍如下: 1采收时期 核桃果实成熟的外部特征是:青果皮由绿变黄,部分果实顶部出现裂纹或自然开裂,青果皮容易剥离。此时的内部特征是:种仁饱满,幼胚成熟,子叶变硬,种仁颜色变浅,风味浓香。此时是核桃采收的最佳时期。河北省核桃一般在9月上旬(白露节气)成熟。  相似文献   

8.
黄乙 《山西果树》2005,(4):57-57
1 适时采收 板栗适宜的采收期,应以总苞呈黄褐色,苞口十字形开裂时为宜,并在晴天采收,采后直接人工脱蒲。目前,大多数地区均以“击落法”采下未成熟的栗蒲,并堆积发热3~4d(天),再人工脱蒲。这种采收和脱蒲的方法会造成害虫和病菌的大量滋生繁殖,为贮藏期间的变质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相似文献   

9.
任志 《落叶果树》2014,(2):21-21
核桃要适期采收才能保证产量和品质。采收过早,青皮不易剥离,种仁不饱满,出仁率低,脂肪含量降低,不耐贮藏。采收过晚,果实易脱落,青皮开裂后停留在树上的时间过长,会增加感染霉菌的机会,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0.
核桃果实的采收与采后加工处理是核桃栽培生产上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核桃品质和商品价值。现将核桃采收及加工处理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采收:①采收时期。核桃果实的成熟期因品种和气候条件不同而异。北方地区的成熟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南方相对早些。  相似文献   

11.
核桃果实的采收与采后处理是核桃栽培后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核桃品质的优劣,在脱青皮或干燥过程中操作不当,会大幅降低果品的商品价值。现将核桃采收及加工处理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1 核桃举枝蛾 危害情况:该虫6―8月份以幼虫蛀食青果,使果实变黑而早期脱落(俗称黑蛋),是影响核桃产量、品质的主要害虫,其发生数量与树下荒芜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3.
1我市核桃采收、果实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核桃果实采摘普遍偏早果实即将成熟前20d,是果实坚果重、出仁率、含油率及其他主要营养成分增长的高峰期。如果提前采收,脱青皮难、种仁不饱满、含油率低、涩(口感差)、商品率低。2006-2010年调查结果表明:早实核桃在迁安地区的最佳采收期在9月上中旬(不同年份物候期相差4~...  相似文献   

14.
1防治果实病害 果实采收前后及贮藏期也是果实病害的主要发生期,尤其是苹果轮纹病多在贮藏30d内发病。因此,采收时要避免碰压伤、枝划、刺伤等。  相似文献   

15.
一、果实采收(一)采收时期根据品种特性、果实用途、销售距离、运输工具等条件,确定采收时间。如果就地销售,可在九成熟时采收;近距离运销,在八成熟时采收;远距离运销,则七八成熟就可以采收。(二)采收方法桃果含水量高,稍有损伤,即易腐烂。所以采收时应全掌握桃,均匀用力,稍稍扭转,顺果枝侧上方摘下。对果柄短、梗洼深、果肩高的品种,则应顺枝向下拔取。采收的顺序是从下往上,从外向内,逐枝采摘。大棚内桃果,因花期不同成熟期也不相同,所以要做到边熟边采。应注意轻拿轻放,避免碰伤和挤伤。采下的桃果应放在阴凉处包装…  相似文献   

16.
板栗易受栗果害虫特别是栗实象甲的为害以及青霉菌、红粉霉菌等的侵染,且怕热、怕干、怕冻,其贮藏技术要求较高。笔者根据多年观察及贮藏研究,对板栗的采收与贮藏方法有以下见解。1适时采收,保证栗果充分成熟 板栗在充分成熟前10-15天增重最快,生产中以球苞(又称栗苞)由绿色变为黄褐色,并有30%-40%的球苞顶端微呈十字开裂,菜果为褐黑色且有光泽时开始分期分批采收较为适宜,切忌一次将成熟和不成熟栗苞全部打落。采收偏早,果实没有充分成熟,影响产量,且不耐贮藏。采收过晚,栗果落地易沾上污泥,影响外观,且因失…  相似文献   

17.
<正>1核桃采收时期核桃果实外部青果皮由绿变黄,部分青果皮侧面开裂,青果皮易剥离,此时为核桃采收的最佳时期。我省核桃一般在白露节气(9月上旬)成熟,此时核桃内部种仁饱满,风味浓香。采收过早或过晚均不利于核仁品质的提高。在生产中普遍存在抢青早采现象,且日趋严重。若采收过早,青皮不易剥离,种仁瘦瘪,色泽度表现较差,对坚果的产量和种仁品质影响极大,商品价值明显减低,且不耐贮藏;采收过晚,果实易脱落,同时青皮开裂后  相似文献   

18.
柑桔因受其常绿树种特性的限制,机械化采收水平一直落后于大多数落叶果树,距离普及实用尚远。目前,柑桔机械采收主要包括空气振摇式采收(Air shake harvesting)、枝干振摇式采收(Trunk shake harvesting, Limb shake harvesting)、冠层摇床式(Canopy shake harvesting)采收三大类别,其中冠层摇床式采收发展前景较好;不依赖化学脱落剂采收、大小选择性采收、过行采收应是今后重点研发方向。机器人采摘作为当前研究热点,已经在采摘路径规划、避障、分割识别果实、定位采摘果实等方面的智能算法和执行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未来的研发重点应放在机器人系统的整合优化上,使末端执行器、机械臂、移动平台和视觉等感知系统和执行系统充分融合与协调。  相似文献   

19.
<正>大棚栽培的桃树4月底5月上旬果实采收后,6月份进入露地栽培管理阶段。果实采收后的栽培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按时修剪按原定树形调整树势,继续保证主体延长头的生长优势,调整方位和高低角度。按冬季修剪的方式,配置结果枝组。1.1修剪病弱枝如果枝条近处有空间,可留2~3个短截,促发新枝,留作预备枝,无空间者全部疏除。1.2对多年生较粗壮的下垂枝可在基部留1~2个  相似文献   

20.
在核桃生产中,有部分果实没有种仁,这种现象称为“空苞”现象,“空苞”现象的发生,严重的影响核桃产量的提高,是造成核桃低产的原因之。 1引起核桃“空苞”的原因 1.1环境不适 核桃栽植在温暖地带或气候反常.极端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种仁的发育.特别是当气温超过40℃时.果实易受日灼伤害.形成“空苞”的机率大大增强。核桃对水分敏感.如果降雨少.旱象严重.又没有浇水条件补充水分时.常导致核桃水分供给不足.果实发育受阻.易造成“空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