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疆杏树苹果锈果类病毒的检测与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英  牛建新 《园艺学报》2008,35(6):805-810
 在以往研究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的基础上,以通过斑点杂交检测ASSVd为阳性的杏树为试验材料,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苹果锈果类病毒全长特异片段,通过回收克隆测序,发现杏树苹果锈果类病毒基因组长为330nt,将克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登录,获得10条序列,登录号为:EU031487-EU031496。在此基础上,利用原位RT-PCR检测技术,进一步证明杏树叶片中有苹果锈果类病毒存在,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该研究证实苹果锈果类病毒也能侵染杏树,丰富了苹果锈果类病毒的寄主。  相似文献   

2.
应用RT-PCR和斑点杂交法检测新疆梨树上的苹果锈果类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英  牛建新 《果树学报》2007,24(6):761-764
利用自行设计的方法分离提取总RNA,通过一对特异引物,分别扩增出不同梨树品种上苹果锈果类病毒的特异片段,通过对库尔勒香梨品种上获得的特异片段回收、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长250bp,与已发表的AF421195同源性为99%,在此基础上利用克隆的ASSVd质粒,通过RT-PCR合成了生物素标记的cDNA探针,利用该探针对梨样品进行了斑点杂交检测,取得了很好的检测效果。进一步证明该反应体系能很好地用于梨树苹果锈果类病毒的RT-PCR检测。  相似文献   

3.
为了开发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快速、准确的RT-PCR检测方法,以感染苹果锈果类病毒的田间苹果枝条为试材,对苹果锈果类病毒RT-PCR反应体系和程序进行选择和优化,利用优化的检测体系对保定市曲阳县苹果园苗木及3~5年生母本树苹果锈果病的发生情况进行检测,验证该体系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自行设计引物ASSVd QCxin3特异性最好,优化体系灵敏度达到能够检测3.75 ng新鲜样本中的病毒,可准确、灵敏检测苹果锈果类病毒田间样本;曲阳县苹果园48株苗木中携带苹果锈果类病毒13株,带毒率为27.1%;18株母本树中携带苹果锈果类病毒5株,带毒率为27.8%。  相似文献   

4.
苹果锈果类病毒新疆分离物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赵英  牛建新 《果树学报》2006,23(6):896-898
利用自行设计的方法分离提取总RNA,通过一对特异引物,扩增出苹果锈果类病毒的全长片段,该片段通过回收、克隆和测序,结果发现该片段全长330bp,与已发表的NC_001340同源性为99.7%,仅在第126有一个碱基差异。由此证明该片段是苹果锈果类病毒的全长序列,进一步证明该反应体系能很好地用于苹果锈果类病毒的RT-PCR检测,为快速鉴定类病毒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赵英  牛建新 《果树学报》2008,25(5):682-685,F0004
采集新疆焉耆地区的老果园的苹果树枝条、叶片和韧皮部,利用自行设计的方法提取总RNA,根据GenBank中的X99487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苹果凹果类病毒(ADFVd)特异条带,通过回收克隆测序,结果表明,获得的7条序列,有5条同源性很高,均在98%以上,另外2条的同源性只有85%左右,这7条序列均已在GenBank中登录(登录号:EU031497_EU031503)。在此基础上利用插入ADFVd目的DNA的质粒为模板,成功合成了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该探针能很好地用于ADFVd的检测。同时利用原位RT-PCR技术,做了进一步检测,证明苹果叶片中有苹果凹果类病毒存在,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的细胞核中。  相似文献   

6.
苹果锈果类病毒火焰海棠分离物全基因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从山东青岛采集的有"花脸"症状的火焰海棠(Malus‘Flame’)果实是否带有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方法】提取带有"花脸"症状的火焰海棠果皮总RNA,设计ASSVd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方法进行检测。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ASSVd基因组全长,并进行克隆、测序,利用CLC RNA Workbench4预测其二级结构。用DANMAN软件比对来自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的苹果锈果类病毒分离物基因序列。用MEGA-7软件分析山东火焰海棠ASSVd分离物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寄主ASSVd分离物的遗传关系。【结果】从山东青岛采集的表现"花脸"症状的火焰海棠果皮中检测到ASSVd,推测火焰海棠果皮的"花脸"症状可能由ASSVd引起。利用基因特异性引物克隆4条ASSVd基因组全长序列,其长度为333~334 bp,在GenBank的登录号依次为MK102981-MK102984。ASSVd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来源于不同寄主的分离物存在差异。系统进化树显示ASSVd不存在明显的地区专化性,进一步对ASSVd二级结构分析发现不同寄主的ASSVd致病区(P)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从山东青岛采集的带有"花脸"症状的火焰海棠果实带有ASSVd。本研究从火焰海棠检测到ASSVd,明确其为自然寄主之一,且火焰海棠果实的"花脸"症状形成可能与ASSVd侵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近年来,苹果病毒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对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但是其在苹果新品种瑞阳、瑞雪、瑞香红上的发病状况尚不明确。【方法】在2021—2022年采用RT-PCR方法对白水地区198份新品种样品进行病毒病检测,并对感染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植株的果实症状进行了调查和基因克隆、测序。【结果】检测结果显示白水地区新品种潜隐性病毒的感病率显著高于非潜隐性病毒,其中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CLSV)的检出率最高,达到了91.72%,其次是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和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ASPV),检出率分别达到了77.16%、37.13%,苹果坏死花叶病毒(apple necrotic mosaic virus,ApNMV)的检出率为30.31%,苹果锈果类病毒和苹果凹果类病毒(apple dimple fruit viroid, ADFVd)的检出率接近10%;通过对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苹果锈果病又名花脸病或裂果病,是严重影响苹果生产的主要病毒病之一.广泛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各苹果产区,目前仍有扩大蔓延趋势.其病原物为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主要侵染苹果和梨,最新研究发现还可侵染桃、杏、樱桃核果类果树.感病苹果因品种和环境条件的变化果实表现为5种病状:锈果型、花脸型、锈果-花脸型、环斑型和绿点型,发病较重的果实发生畸形龟裂,大大降低果品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对文登峰山地区富士苹果进行ASSVd扩增和克隆,以期明确ASSVd在文登地区富士苹果上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9.
系统调查了云南省昭通、马龙与丽江3个苹果产区主栽品种叶部病毒病与果实锈果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苹果叶部病毒病与果实锈果病在云南省3个产区都有发生,不同产区与品种发生有明显差异。应用ELISA与RT-PCR方法检测来自以上3个产区苹果主栽品种的主要病毒与类病毒带毒率,结果显示:苹果花叶病毒(ApMV)、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与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分布普遍,在昭通、马龙与丽江3个产区均检出,检出率最高的是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苹果茎沟病毒(ASGV)只在昭通、丽江产区检出;不同品种对不同病毒与类病毒具有不同的检出率,苹果锈果类病毒检出品种最多,检出率也最高,苹果花叶病毒次之,苹果茎沟病毒与苹果褪绿叶斑病毒分别只在少数品种检出,检出率不高。研究结果为云南省建立无病毒种苗检测体系、指导病毒病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苹果锈果类病毒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检测灵敏的方法。【方法】根据Gen Bank中ASSVd的R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ASSVd-F和ASSVd-R,利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并对体系的特异性、灵敏性及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实时荧光PCR体系能检测至1×10-6的模板浓度,而常规RT-PCR只能检测至1×10-4,由此可知,实时荧光PCR体系灵敏度高于常规RT-PCR 100倍;引物特异性强,能特异检测ASSVd,对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苹果茎沟病毒(ASGV)、苹果茎痘病毒(ASPV)均不能检出;适用性广,可检测出植物不同部位的ASSVd。【结论】所建立的方法能够灵敏检测ASSVd,特异性强,适用性广。  相似文献   

11.
利用140个单个和混合随机引物对桃布日早生及其早熟芽变品种'大观一号'基因组DNA的多态性进行RAPD分析。其中有一个引物能检测出两者之间DNA的多态性,在1.1kb处'大观一号'多了一条特异性条带,将该片段克隆到pUC19载体,并作了酶谱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果树类病毒的发生及其研究进展(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国平  洪霓  Ahmed Hadidi 《果树学报》2005,22(1):51-54,F003
概述了在中国发生且己鉴定明确的5种果树类病毒,即苹果绣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梨泡状溃疡类病毒(Pear blister canker viroid,PBCVd)、葡萄黄斑类病毒-1(Grapevine yellow speckle viroid-1,GYSVd-1)、柑橘裂皮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roid,CEVd)和桃潜隐花叶类病毒(Peachlatent mosaic viroid,PLMVd)的研究进展,包括病害的首次发现、症状特征、发病规律、检测方法与防治对策以及这些类病毒的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桃果实ACC合酶cDNA的克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金勇丰  张耀洲 《园艺学报》2000,27(4):257-262
根据其它植物ACC合酶氨基酸保守区设计两组简并引物,用套式PCR技术从桃成熟果实cDNA中扩增出1.1kb大小特异性片段,将其克隆至pGEM-T载体上,对重组克隆pPACSI进行全序列测定表明,插入片段全长1100个碱基,编码366个氨基酸,该基因与番茄、笋瓜、小西葫芦、康乃馨、苹果ACC合酶cDNA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2.7%,71.3%,71.1%,69.1%,65.4%。RNA点杂交表明pPACSI基因随着桃果实成熟表达活性增强,乙烯处理能诱导桃果实该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桃果实离核性状的RAPD分子标记及克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英军  张开春  林珂  姜全 《果树学报》2007,24(5):585-588
为获得桃果实离核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以桃(Prunus persica L.)品种京玉和美味的69株正反交F1代为试材,采用RAPD分析技术和BSA法,获得了控制桃果实离核性状基因的RAPD分子连锁标记OPI07-1000,该标记与目的基因的连锁遗传距离为2.5cM。对该片段回收、克隆后进行测序,得到全序列,长度为1054bp,该序列可作为进一步合成检测桃果实离核性状探针的基础,用于早期检测果实性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5.
查尔酮合酶基因对桃果实花色苷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桃(Prunus persica)果皮中克隆了493 bp的查耳酮合酶(Chalcone Synthase,CHS)基因片段,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GS)构建干扰载体TRV-LIC-CHSi,通过农杆菌渗入法沉默目的基因CHS的表达,从而研究CHS在桃果实花色苷代谢途径中的功能。干扰CHS基因的表达后,CHS的表达量降低88.8%,果皮中花青素糖苷含量下降87%,槲皮素糖苷含量下降35%,绿原酸含量升高57%,原花青素含量、儿茶素含量和山奈酚糖苷含量无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沉默CHS基因,会使整个花色苷代谢途径转向绿原酸及其复合物方向。CHS基因调控着类黄酮类物质的代谢方向,是花色苷代谢途径中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16.
与桃果实非酸/酸性状连锁AFLP特异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AFLP技术从京玉、美味正反交F1代69株群体中筛选到3个特异扩增片段,与桃果实非酸/酸性状紧密连锁。回收特异片段并将其克隆、测序,结果表明特异片段A、B、C均来自于EcoRI与MseI两内切酶酶切片段,大小依次为140、199、408bp,利用序列分析软件推测片段B、C中可能含有与糖水平调控作用相关的因子。上述结果对AFLP标记向SCAR标记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桃果实非酸/酸性状AFLP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桃果实的甜酸是影响其风味品质和经济价值的重要因素,也是育种中的重要选择目标。筛选与桃果实非酸/酸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于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指导意义。试验以69株京玉、美味正反交F1代群体为试材,采用AFLP与BSA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与甜酸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通过64对AFLP引物组合在两分离集群间的分析,结果表明,11对引物组合产生多态性。单株验证结果表明,只有2对引物组合E-TA/M-CTC、E-AT/M-CTA产生的多态性片段与果实酸性状连锁,片段大小约140、200 bp,连锁距离分别为1.47、2.99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