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2020(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将于2020年10月在湖南长沙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加强交流合作,确保粮食安全",旨在推动国际稻作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水稻生产绿色、高效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稻农致富。本次论坛将由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稻作发展论坛理事会、湖南省袁隆平农业科技奖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津巴布韦的纳玛索拉·西蒙巴施不远万里来湘向袁隆平拜师学艺,和他一样,来自"一带一路"21个国家的86名学员到设在湖南农业大学袁隆平国际高端农业人才培养中心学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此为平台,加快人才培育,推动以杂交水稻为核心的杂种优势利用"走出去",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2014世界种子大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在国际上具有"绝对优势"。袁隆平介绍,中国杂交水稻海外的播种面积在2012年就达到520万公顷,在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与国外品种相比,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可谓"超级稻"。在越南,由于中国杂交水稻的单产(亩)产达到420公斤,比当地品种高出120公斤,杂交稻种植面积近66.7万公顷;在美国,杂交稻种植面积有40  相似文献   

4.
<正>"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关于农资简单而又深刻的精辟比喻,无论是在种业界,还是在农化圈,都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典的至理名言:种子、农药、化肥是确保粮食和农作物丰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种子好比发动机,农药、化肥好比两翼,三者缺一不可。早在1964年,袁隆平在洞庭早籼稻稻田中发现"突然雄性不育株",1973年,他发明杂交水稻,并于1976年开始全面推广,为中国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在青岛实地测产结果,最高亩产达到620.95千克——这意味着我国在"海水稻"研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探索出了一套盐碱地改良综合配套技术——即"四维改良法",整合了要素物  相似文献   

6.
《种业导刊》2010,(4):44-44
近日,中化化肥有限公司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领导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湖南长沙签署合作协议,在今后5年内,中化化肥将发挥资源和产品优势,使中化农用钾等优质肥料在超级稻增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超级稻与优质肥的强强结合,为“杂交水稻900kg”和“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提供强力支持。中化化肥同日还聘请袁隆平院士为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相似文献   

7.
日前在江西南昌召开的杂交水稻产业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称,根据目前的技术发展进度,他主持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已提出了第三阶段的超级杂交水稻计划目标,将在2010年之前实现每公顷13.5吨的产量目标。  相似文献   

8.
张军  黄利飞 《种子科技》2016,(10):11-12
<正>北纬30°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有人说,中国的道家学说诞生在南方是因为南方的气候最适合灌溉种植,适合水稻及其他植物的"道"之发生。于中国种业龙头隆平高科而言,种植水稻本身与天体运行造成的节气变化、四季循环息息相关,故稻中有"道"。"布道"的人,除了在全球家喻户晓的袁隆平院士,还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隆平高科海外研发人员、项目人员以及推广人员等。吃得苦、霸得蛮!他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让美洲的大农场,缅甸、菲律宾的热带雨林,印度的高原以及非洲的大草原,都洒满杂交水稻的芳香。  相似文献   

9.
《种子科技》2013,31(3)
农户纪录震惊世界 近日英国《卫报》报道称,在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的小村达瓦什普拉,一位名叫苏曼特·库马尔的农户所种的水稻,"每公顷单产高达22.4 t","超过"了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创出的每公顷19.4 t的世界纪录,甚至超过了国际稻米研究协会等农业机构在试验室条件下所创造出的纪录.据说"创造世界纪录"的那片稻田,"既没有使用化肥,也没有使用除草剂,仅仅依靠非杂交也非转基因的普通水稻就创造了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10.
<正>自从袁隆平领衔的"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培育的杂交稻横空出世以来,凭借杂交稻增产优势和发展远景开创了水稻扩张的新路径,一路高歌猛进覆盖全国50%以上的水稻种植面积,此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发明奖。而随着优质高产常规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杂交稻占水稻面积的比例逐年减少,部分地区呈现下滑态势,质疑杂交稻优势的声音也常见报端。中国水稻正在悄悄地"去杂交化"。杂交稻种植面积正在减少新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5年来,南方稻区提倡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我们正在向新目标——亩产1130公斤即每公顷17吨攻关,我有把握说,有90%的可能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近日在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上说。与他同台发表观点的还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其他9位院士。他们围绕水稻育种科技创新方向,稻种稻米产业发展模式,水稻产业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正袁隆平团队联合28家国内外科研团队,组成了海水杂交水稻科研战略合作联盟,将利用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争取3年内培育出耐盐碱度达0.8%~1%、亩产产量达300公斤的海水杂交稻品种。近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的首届国际海水稻学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如是说。(中国科学报)  相似文献   

13.
谭新跃  单彭义 《种子》2005,24(1):64-66
虽然1926年美国科学家Jones就已提出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水稻的杂交优势才被大面积应用,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首的一大批科学家在实践中突破重重障碍,先后创立了"三系法"、"两系法"和超级稻的育种理论,从而使我国的杂交水稻育种基础理论和生产利用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在"总体供应平衡,丰年有余"的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资讯     
中国种业技术交易平台助力长沙建“国际稻都”
  “今年,我在中国种业技术交易平台上用低价买到了最新、最先进的育种技术。”正在田间忙活的湖南省隆回县种粮大户王建辉笑着说,“减少了很多中间交易环节,价格也便宜了不少。”王建辉所说的中国种业技术交易平台位于长沙市芙蓉区,由水稻专家袁隆平牵头成立,是我国第一个专注于种业技术交易的平台。“我希望通过这一平台,把最好的种子以最低的价格提供给农民”,袁隆平说。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近日,由科技部命名的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长沙挂牌成立,这是继袁隆平领衔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之后,落户湖南的第五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它的成立将推动我国农药由仿制向创制跨越。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具有五十多年农药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8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科研团队,在湖南省怀化市市长、市农业局局长、溆浦县县委书记等人陪同下来到"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超级杂交稻亩产千公斤项目"溆浦县攻关片基地,考察水稻长势及病虫害防治情况。溆浦县超级杂交稻攻关片是全国24个攻关片基地之一,组合面积102亩,连续几年作为超级杂交稻攻关试验田。袁院士在田间看到水稻长势均衡、生长繁茂,结实率高,高兴地竖起大拇指,对随行人员说:"很好啊,这块地今年肯定可以进  相似文献   

17.
《种业导刊》2012,(11):46-46
国际杂交水稻大会日前在印度海德拉巴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袁隆平提出,超级杂交稻未来株型将走“超模”路线,身高将长到1.8米,甚至2米,三年内大面积超级稻每667m2产量将实现超过1000公斤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中国杂交水稻在印度尼西亚品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亚洲的主要作物,亚洲水稻面积占世界稻作面积的 88.87%,而亚洲稻谷产量则占世界稻谷总产的 90.75%( FAO,2003).因此,水稻生产在亚洲粮食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特别是近年中国的杂交水稻迅速走向亚洲,对亚洲近年的粮食增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了解中国的杂交水稻在印尼的适应性,为中国杂交水稻进入印尼,实现袁隆平院士的"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心愿,我们在印尼开展了杂交水稻品种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记者从在长沙召开的"三一工程"总结会上获悉,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牵头主持的该工程,今年赢得"大满贯"。其中,双季优质超级杂交稻种植模式在该省县市建立12个示范基地,实施核心示范面积3.26万亩,除一基地受灾害影响外,11个基地均达周年1200公斤产量目标,并辐射带动种植面积117.44万亩。临澧县双季超级稻平均亩产1365公斤,更创下我国长江中游双季水稻单产新高。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种子及其技术"走出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 2004年为"国际稻米年",水稻生产受到国际重视.中国是水稻生产大国,其总产量和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推广,为世界水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杂交水稻无论是在研究、应用技术方面,还是在种子繁、育、加工技术方面都领先世界水平至少五年.然而杂交水稻技术在世界的推广应用却发展缓慢,使这项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优势却没有带动经济贸易的发展.为此,本文特就杂交水稻种子及其技术"走出去"问题略陈拙见,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