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通过不同密度单双株大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高产栽培水平下,移栽双株(穴)产量随栽植密度的增大而相应增加,移栽密度低于5000株/667m2产量递减,穴双株移栽3000~3500穴/667m2具有很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夏玉米适宜种植方式的光合生理机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9.3万,8.1万,6.9万,5.7万株/hm~2)、空间布局(等行距1穴1株,等行距1穴3株和宽窄行1穴3株)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夏玉米郑单958开花后不同生育时期(开花期、抽丝期、灌浆前期、灌浆后期和完熟期)净光合速率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1穴3株能显著降低夏玉米开花期和完熟期穗位叶净光合速率,而8.1万株/hm~2密度下的净光合速率不受空间布局的影响;等行距1穴1株空间布局下,种植密度不会显著影响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种植密度、空间布局以及它们交互作用对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显著。等行距1穴3株空间布局下,9.3万株/hm~2种植密度显著降低前3个观测时期类胡萝卜素含量,而6.9万株/hm~2在宽窄行1穴3株以及5.7万株/hm~2在等行距1穴1株空间布局下显著降低完熟期类胡萝卜素含量。种植密度、空间布局及其交互作用均对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无显著影响。综上可知,8.1万株/hm~2种植密度不受空间布局的显著影响,而等行距1穴1株空间布局不受种植密度的显著影响,均能保证夏玉米郑单958植株的净光合作用及其相关指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果也为从光合物质基础和光合水分生理基础方面(色素含量、荧光特性、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解释种植方式-光合产物源-产量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3.
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翔油一号双株移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油菜育苗移栽为单株移栽,致使油菜移栽密度低,是生产上大面积油菜产量上升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为了提高油菜单产及生产效益,本试验对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翔油一号采用一穴双株栽培方式、设5种不同密度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高产栽培水平下,翔油一号一穴双株移栽适宜密度范围3 500 ~4000穴/667 m2,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4.
玉米高产栽培中,密度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因此,确定玉米最适种植密度是玉米栽培技术研究的关键问题,而培育和选择耐密植的品种则是玉米高产育种、栽培发展的趋势。本试验对多个玉米优良品种进行种植密度试验,以期为玉米品种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与示范推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品比试验筛选出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种都100、正大12等,经密度、施肥、苗龄、适应性等各类栽培试验研究.总结出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针对河北省玉米种植区气候复杂多样的现状,通过在邯郸、石家庄和唐山 3 个生态区对国审玉米新品种德丰 C919进行 5 种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研究不同生态区德丰 C919 最适宜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邯郸地区夏播最佳种植密度为75000 株 /hm2 左右,石家庄地区夏播最佳种植密度为 82500 株 /hm2 左右,唐山地区夏播最佳种植密度为 75000~82500 株 /hm2,为德丰 C919 在河北夏播区构建更加精细具体的高产、高效栽培配套技术规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美国利用矮秆、早熟、耐密植玉米杂交种使种植密度达到5 000株/667 m2的成功经验,昔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采用一穴双株栽培模式,通过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来提高玉米产量,即每667 m2地种植2 777穴,每穴播2粒,密度达到了5 554株/667 m2,使种植品种晋单55产量达到1 154 kg/667 m2。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第六师共青团农场开展6 000株/667 m~2、7 000株/667 m~2、8 000株/667 m~2、9 000株/667 m~2 4种不同密度玉米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品种中,郑单958在种植密度为7 000株/667 m~2时,单产可达1 267.31kg/667 m~2,位居第1;而玉米品种德美亚2号、克玉16、先玉38P05适宜的种植密度分别为7 000株/667 m~2、6 000株/667 m~2、7 0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9.
通过开展合阳县玉米主栽品种种植密度的调查试验,获取了其实际产量和大田种植密度等有关数据,为当地玉米种植提供了有效的栽培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辣椒间作玉米的最佳栽培技术模式试验,在辣椒密度不变,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情况下,间作模式的发病率较净种低,辣椒果重和玉米千粒重均增加,合理的栽培密度可使单位面积的产量、产值增加.通过试验综合评价出辣椒间作玉米的最佳栽培模式:辣椒与玉米行比6:2,每公顷辣椒与玉米的株比等于53550:17850.  相似文献   

11.
甘薯/鲜食玉米套作模式下产量与效益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完善“甘薯/鲜食玉米”模式的配套栽培技术,寻求甘薯玉米套作体系下获取甘薯、玉米共同高产的最佳玉米播期和密度,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玉米播期与密度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玉米群体对玉/甘薯模式下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薯/鲜食玉米套作模式下以B1M1处理(6月5日播种,密度1.5万株/hm2)最高,总产值98609.19元/hm2,其次为B1M2处理(6月5日播种,密度1.8万株/hm2)和B3M2处理(6月25日播种,密度1.8万株/hm2),产值分别为87423.65元/hm2、82179.4元/hm2,分别比最低的B4M3处理(7月5日播种,密度1.8万株/hm2)高65.43%、46.66%、37.87%。薯玉套作体系中玉米在6月5-15日播种,密度为1.5万株/hm2的条件下有利于总产量和总产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玉米工厂化育苗最适穴盘穴数。在智能温室进行玉米工厂化育苗,以包玉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穴盘穴数,于玉米3叶期测量地上部农艺性状、根系生长、整齐度和壮苗指数等相关指标,综合评价穴盘穴数对玉米育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穴盘穴数的减少,显著提高了株高,提高了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通过株高整齐度、壮苗指数和经济成本来评价综合育苗效果,穴盘穴数以50穴为宜。  相似文献   

13.
以具有相同特性的玉米品种作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主要的任务在于查看玉米的空秆率、穗夹角、株高与穗位高等。对影响玉米产量的相关种植密度进行了分析,通过试验证实种植密度对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上的试验研究,筛选出最佳处理组合,在大面积生产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利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制种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制种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都有显著的影响。在6000~7500株/667m~2的密度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穗数、穗位高和秃尖长度依次递增;茎粗、穗长、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呈递减的趋势,在7500株/667m~2的密度下出现空秆。该制种玉米组合在密度7000株/667m~2时制种产量最高,此时各农艺性状表现也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烟田油菜免耕适宜密度,以行距为固定的烟垄行、穴距为33.33 cm,穴定植留苗2株、3株、4株、5株4种不同定植密度,进行了烟田油菜免耕直播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烟田油菜免耕直播最佳密度,在现有施肥水平和管理条件下,以穴定植3株,定植密度6000株/667m2最佳.  相似文献   

17.
通过玉米健壮素化控时期和用量试验,研究其对不同种植密度玉米的增产作用,结果表明,于玉米抽雄后10 d喷施健壮素,对降低玉米株高和穗位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我国常见的农作物之一,提高玉米质量与产量可实现农民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选取了高产玉米杂交种隆平638,设置60 000株/hm2、67 500株/hm2、75 000株/hm2、82 500株/hm24个处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可以提高玉米产量,降低倒伏倒折的风险,是隆平638在德州市种植的理想密度。  相似文献   

19.
陈康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6):108-112
为实现半岛地区小麦玉米双高产,探明适宜的配套栽培技术,通过选用玉米品种‘登海605’,采用5个播期和3个密度的试验方法,研究‘登海605’在半岛地区适宜的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登海605’适宜播期是6月15日至6月21日,在适期内争取早播,以实现高产,最佳密度为7.2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用玉米杂交种尖玉999作为试验材料,按低密低施尿素量、高密高施尿素量试验设置,对其产量等各个性状进行比较试验,通过试验表明在密度为4 200株/667m2,施尿素量在20kg/667m2的处理下产量最高,从中选出较好的密度和施尿素量的组合,为探讨玉米尖玉999的栽培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