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麦20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和郑州大学河南省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合作,用高产、抗病、早熟、多穗型亲本偃展1号为母本,超高产、多抗、中早熟小麦品种温麦6号为父本杂交,F1种子进行离子束照射处理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抗病、早熟小麦新品种.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国审麦2007012),已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CNA20060364.7).  相似文献   

2.
不同穗型高产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多年多点的高产攻关,对不同穗型高产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穗型品种,栽培的主攻方向是穗重,但其分蘖成穗率低,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以获得理想穗数;多穗型品种,栽培的主攻方向是穗多,但其分蘖成穗率高,应适当减少播种量,既要获得足够穗数,又要防止倒伏;中穗型品种,栽培的主攻方向是在穗足的条件下,争取穗重.中穗型品种,取得高产的机率高,因此,超高产育种,应选育中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3.
新麦21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用偃展1号为母本、新麦9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抗寒、抗病、中早熟小麦新品种,为促进新品种在生产上的推广利用,特提出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大穗型小麦形态特性与产量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穗型小麦形态特性与产量结构李民栋李惠民杨洁莉李鑫(陕西省咸阳市农科所712034)小麦品种一般可分为多穗、大穗和中间型3种类型,其各有不同的高产模式。北方麦区以多穗取胜,南方麦区则多属大穗或中间型。虽然不同麦区的高产品种各具特点,但在高产栽培条件下...  相似文献   

5.
新麦29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和河南九圣禾新科种业有限公司,以偃展4110作母本、周麦16号作父本杂交,经多年定向选择育成的弱春性多穗型中熟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好,抗逆、抗病性好,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介绍了新麦29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新麦26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所培育,审定编号为2010007,品种权号为CNA20100645.5,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新麦26是强筋优质小麦,品质与加麦2号相当,为了突破"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关,新麦26经过多年的栽培实验,总结出一套适用新麦26配套高产栽技术。1选择适宜播种期10月10~15日播种。1.1精细整地按照"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播种必须耙实"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用高产小麦新品种山农15号和济麦22号,在田间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亩基本苗在8万~12万株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加,两品种小麦穗数增加,穗粒数、结实小穗数降低,不孕小穗率提高;济麦22号穗粒数降低幅度小于山农15号。山农15号亩基本苗12万株的密度处理的穗干物质积累率,在开花16天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济麦22号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两品种对密度的反应不同,济麦22号耐密性较好,密度过大显著降低山农15号的穗粒数和穗干物质量。在本实验条件下,两品种均以亩基本苗10万株的密度处理籽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麦18号国家、河南省中间试验结果分别进行多年多点联合方差分析、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系统程序分析,采用DPS统计分析方法,通过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构成因素的动态结构分析,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新麦18号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强;500~550 kg/667 m2产量水平时,产量三因素变异系数均较大,但是,通过各种途径均容易达到高产;550~700kg/667 m^2产量水平时,产量三因素变异系数较小,产量三因素对产量的效应依次为千粒重>穗数>穗粒数.新麦18号的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是:在保证有足够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千粒重是夺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小麦品种,按照产量构成的特点,可分为多穗型、中间型和大穗型3种。在栽培管理上,不因品种制宜,常出现品种与地力不适应,密度、施肥不合理等问题,造成高产品种不高产。为了更好地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我们对不同类型品种的特点、特性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优质专用小麦聊麦18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麦18小麦是由山东省聊城市农科院育成的一个优质馒头小麦新品种,2006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2006052号。经多年定向选择系谱选育而成,它具有鲁麦23的优点,克服了鲁麦23的缺点,突出表现在抗病、抗干热风,抗倒伏、落黄好、大穗多粒、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等优点。高产潜力在9000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1.
龙粳3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于1980~1982年以[(合江21×雄基9号)×合江16]×滨旭的组合方式复合杂交,1983年接种其复交后F1花药离体培养选育而成的早熟、高产、抗病、偏大穗型水稻新品种。1992年通过省农作物品  相似文献   

12.
大穗大粒型高产小麦新品种——众麦998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麦998是小麦育种家郭根选育而成的大穗、大粒、高产、抗倒小麦新品种。200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8010,是河南大众种业有限公司继众麦1号、众麦2号之后的又一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现已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保护公告号:CNA004304E。  相似文献   

13.
利用早熟大穗品种偃师4号与抗病,灌浆快的大粒品种陕农7859杂交,通过协调穗粒数与千粒重的矛盾,保持适中的成穗数,确定合理的株型模式,选育成高产,稳产,抗病,落黄好,灌浆快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多穗大粒型冬小麦新品种豫麦39号。  相似文献   

14.
偃亳1886是河南省亳都种业有限公司、河南省杰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洛麦21作母本、洛旱6号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多穗型、高产、抗病、广适、耐旱小麦新品种。从亲本来源、特征特性、突出特点等方面介绍了偃亳1886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贵丰一号小麦高产栽培的研究,明确了该品种的适宜穗数范围(净作)为25-28万/667m^2,由于单位面积穗数较为稳定,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要夺取高产,应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降低群体,主攻单产,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强光合生产力,扩大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穗粒数和粒重,使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最统筹兼顾这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玉米制种已发展为甘肃河西、沿黄灌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沈单10号是沈阳市农科院以K12为母本、137为父本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新杂交种.现将新沈单10号的覆膜高产制种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亲本特征特性母本K12幼苗茎绿色,长势弱,顶土能力差;株高240cm,穗位高135cm,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全株18片叶,穗位叶片数10~11片;雄穗分枝5~7个,花丝红色,雌雄协调;果穗圆筒型,穗轴红色,穗长14.5cm,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30粒左右;籽粒桔红色,硬粒型,千粒重350g;生育期125~130天,高抗倒伏,中抗玉米大小斑病和黑粉病,感红叶病和穗腐病.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1985~1995 年云南省农科院中日合作课题新育成的42 个粳稻品种农艺性状的分析表明, 云南粳稻育种由穗数型向穗重型演变。今后我省高产育种要以穗重型品种为核心, 在保持或适当增加现有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正>新麦26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小麦所培育的强筋优质小麦品种,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10007,品种权号为CNA20100645.5,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品质与加麦2号相当。为了突破"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的难关,经过多年的栽培试验,总结出一套新麦26适用的配套高产栽技术。1整地播种1.1精细整地按照"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播种  相似文献   

19.
中麦 9号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冬小麦高产品种 ,1 998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中麦 9号品种的特点是矮秆 (株高 80cm左右 )、大穗 (穗粒重 1 .5 g左右 )、大粒(千粒重 5 0 g左右 )。穗数中等 (穗数 6 0 0万 /hm2 左右 ) ,茎秆坚韧抗倒伏。适应在黄淮北片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种植。根据中麦 9号的生理特性 ,经多年试验和生产示范 ,已总结出一套既节水省工 ,又增产增收的中麦 9号高产栽培技术。在全生育期浇 2~ 3水 (比传统管理方法少浇 1~ 2水 )的情况下 ,应用此项技术单产可达 75 0 0kg/hm2 左右 ,在土壤肥沃的…  相似文献   

20.
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子粒灌浆与同化物供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穗型品种豫麦66号与多穗型品种豫麦49号相比,在灌浆中后期旗叶光合速率具有明显优势,在花后0~30d子粒WSC含量较高,显示出子粒灌浆较强的同化物供应能力。豫麦66号旗叶WSC在灌浆中后期含量较低,淀粉含量在整个灌浆期均较低,表明大穗型品种同化物外运能力可能较强,流系统生理活性比较活跃。两品种淀粉积累速率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豫麦66号的峰值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最大积累速率高,子粒灌浆速率亦呈现同样的趋势,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豫麦66号在子粒灌浆后期仍可保持较强的库活性和具有较大库容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