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文章以北京2012年实施的百万亩造林工程项目为背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研究平原造林对北京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原造林显著增加了北京市市域森林生态资源,提高了平原区整体景观的均匀度,使平原区生态空间分布的均匀性和覆盖度范围增加,促进了平原区生产和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融合分布;平原造林同时也促进森林、湿地等生态空间的形状更加趋于自然化的形状发展,有利于增加林地、湿地的边缘效应,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2.
利用ArcgIs及Fragstats软件,从景观类型组成、多样性、优势类型、破碎度及离散度、形状等方面对江川区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川区景观格局以林业为主,景观类型间的聚合程度较高,属于多种要素的密集景观格局,农业景观、针叶林景观面积占比最大,景观生态系统抗风险能力较低,林业景观中竹林破碎度高、针叶林破碎度低,林业景观中阔叶林形状最不规则,非林地景观中农业景观最不规则。提出加大实施退耕还林、湖泊治理保护工程,在未来土地利用规划中,应注重以生态保护核心区为约束条件、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限制星云湖周边建筑开发强度,适当增加阔叶林人工种植比例等景观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济源市2007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和2008年绿化数据以及卫星遥感图、城市绿地现状图等相关信息作为数据源,选取多样性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城市绿地破碎度指数等3个景观生态格局评价指标,对济源市城区森林和市域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济源市城区森林绿地景观的均匀度指数较低,景观多样性整体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域森林景观格局分布不均匀,少数森林景观类型控制着整个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4.
包头市城区及近郊景观格局与景观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景观生态学中地理学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借助于3S技术等现代化的计算方法,获得各类景观的空间数据,通过数据关系来分析景观格局,从而得出:人类干扰度大的地区,景观多样性高,景观类型复杂;城市基础设施齐全,生态环境建设好的区域,景观多样性高,景观类型丰富;为此,在城市发展中应保持城市景观格局的异质性,才能保持城市景观生态的平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V iewG IS软件和韶山森林分布图等资料,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有关原理,选取斑块特征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空间构型评价指标,对韶山风景名胜区的植物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韶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可划分为9个类型,其具有较高的分维数和多样性指数,但韶山风景区的植物景观仍存在一定的人为干扰,且风景区外围干扰严重,景观有破碎化增加的趋势;从景观组成来看,植物景观以马尾松、阔叶林景观为主.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特大城市城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成效,以深圳市大鹏半岛和 田头山 2 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 Landsat 影像分类和景观格局指数计算,分析 1995-2015 年 2 个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类型 均以林地为主,且林地都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过程;近20 a 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均呈现景观破碎化指 数和景观分割指数增大,而香农多样性指数降低的趋势。快速城市化进程使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破碎化程 度不断提高 , 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深圳市森林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以秦岭火地塘林区1958年、1988年和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利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分析比较该林区3个时期景观格局变化情况,探讨人为干扰对林区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火地塘林区高强度的外界干扰,增加了该地区的景观多样性和丰富度;干扰形成的次生森林景观比原生森林景观类型数增多,同时引起部分景观类型的消长变化;森林采伐后林区景观分维数降低,斑块形状变得规则,但随着植被的恢复,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逐渐复杂,景观的异质性增加。火地塘林区景观格局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外界干扰对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及森林自主恢复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8.
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粤西南华农场3个时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生产性用地中,斑块类型、块块数目与面积变化较大。70年代,景观优势度较高,多样性和均匀性较低;80年代,随斑块类型和斑块数量的增加,景观多样性、均匀性显著增加,破碎化指数增大,景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90年代,一些斑块类型逐渐消失,景观优势、多样性和均匀性较80年代有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 技术,以怒江流域中段典型地区(福贡县)为研究区域,利用1986 年、1994 年和2004年TM卫星遥感影像,分析了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中段典型地区(福贡县)整体景观以有林地为基质,灌木林以及其它景观类型镶嵌于其中.有林地的面积1986~2004年呈持续减少趋势;灌木林、荒草地、耕地、滩涂和城镇则是持续增加.斑块数持续增加,景观破碎化趋势明显;景观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减小,景观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斑块被分割严重,景观总体连通性下降.人为干扰是导致该区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0.
林火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林火生态和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林火生态特性、生态过程及景观研究方法,阐述了林火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分析了林火与景观结构、功能、动态、格局和景观多样性的相互关系;简要概括了目前对林火与景观格局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份分析法获取能反映城市生态景观格局的关键指标,以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景观生态概念,从整体景观结构特征与变化趋势、绿色空间连接情况与控制能力、土地保障能力与集约用地水平 3 个方面建立深圳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关键景观指数的动态变化分析深圳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并采用 AHP-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计算出2009、2011、2013 年深圳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整体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良好,在新的政策引导下有一定的上升趋势,景观破碎化严重、生态空间不足、土地利用粗放等问题是深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通过对深圳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黄平利  王红扬 《辽宁林业科技》2006,(2):8-11,27,F0003
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一个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文章首先对大连市域自然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和识别,然后有针对地综述相关的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总结斑块、生态廊道的设计原理及总体布局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应用生态边缘效应原理、生态网络原理,提出了大连市域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模式,并提出实现该格局的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如何平衡建设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校园生态规划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文章应用校园生态规划的相关理论.对湖南大学湘江学院景观规划进行生态敏感性和GIs技术分析,详细讨论了校园生态规划的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14.
浅析营建生态景观林带的效益和设计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景观林带是重要的景观资源和生态屏障,是展示区域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新领域,是广东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项目.文章重点探讨营建生态景观林带的背景、意义、效益分析和设计路径,提出建设立体、复合的生态景观林带,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5.
植物景观是滨江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生态自然、亲水性强的滨江景观起着重要作用。以株洲市河西湘江风光带为研究对象,采用实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株洲市株洲河西湘江风光带植物景观特色和创新,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改进要点,以期为更好地营造滨江景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县域森林景观格局研究——以河北省大名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IS软件支持下,结合2008年大名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取景观异质性指数(景观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和景观斑块形状特征指数(近圆指数和分维数)等,系统地分析了大名县森林景观要素格局及规模,以期为实现大名县森林景观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技术,对云南清华洞国家森林公园2010—2019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和统计,选取分维数、景观形状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破碎度、分离度、脆弱度指数、生态环境脆弱度等8个景观评价指标,探讨在景观格局变化背景下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森林公园的景观格局以林地为基底,建设用地、农地、水域零...  相似文献   

18.
城市园林生态设计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园林生态设计与城市园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资源的利用、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等具有直接的关系,对园林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探索生态设计的有效途径,是园林健康发展和发挥其服务功能的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文中从园林的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效应、大众行为心理适宜性等方面进行了生态设计的探讨,提出园林生态设计可以采取的策略和一些可操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化公园是现代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化公园的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塑造文化环境。通过总结石家庄市石津灌渠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探讨了生态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为生态公园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白河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所知的四川岷山山系川金丝猴种群最大、密度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保护区,对该地区在地震前后的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有利于物种资源的保护。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平台,结合2008年汶川地震与2017年九寨沟地震发生的关键时间节点,从2003—2018年每隔5年,选取了Landsat5 TM和Landsat8 OLI的遥感影像,利用生态景观格局类型及景观生态指数来分析两次地震前后15年间白河自然保护区在景观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尺度上的生态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白河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由裸岩、草地/灌木、温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5种类型组成。在Fragstats4.2中选取8个景观指数,分别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保护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斑块类型水平上,2003—2018年白河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景观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其次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且两次地震均导致主要景观类型所占面积下降,各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增多,景观类型平均面积减小,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水平上,两次地震导致景观多样性降低,景观整体形状趋于复杂,景观空间异质性程度下降,各景观类型面积所占比例的差距增大,整体景观朝着非均衡化方向发展。本研究结果对地震前后的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灾后生态恢复重建,以及物种资源尤其是川金丝猴的栖息地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