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不同密度下大豆叶部性状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种不同密度大豆群体的研究,探讨了不同密度下大豆叶部几种主要性状的生长发育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大豆不同密度下的单株叶干重、单株叶柄重、单株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呈抛物线型变化,单株叶柄的平均长度呈S型曲线变化,比叶重的变化呈"升-降-升"的趋势;单株叶干重、单株叶柄重、单株叶面积及比叶重均随着群体密度的降低而增加,叶面积指数及单株叶柄的平均长度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叶片性状的变异与相关关系能够反映植物的资源利用方式和适应生存策略。为探讨不同树龄国槐叶片性状特征及其变异规律,以聊城市不同树龄国槐叶片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面积(leaf area, LA)、叶鲜重(leaf fresh weight, FW)、叶干重(leaf dry weight, DW)、叶长(leaf length, LL)、叶宽(leaf width, LW)、叶柄长(petiole length, PL)、叶厚度(leaf thickness, LT)、叶轴长(rachis length, RL)、叶形指数(leaf shape index, LI)、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叶干物质含量(leaf dry matter content, LDMC)、叶组织密度(leaf tissue density,LTD)、比叶重(specific leaf weight, SLW)共13项指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探究不同树龄叶片性状特征,经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究各树龄国槐叶片的适应规律。结果表明,后备资源的DW、LL、PL极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3.
番茄不同节位叶片形态特征与干物质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3个番茄品种植株叶片的形态特征及干物质含量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番茄不同节位叶片之间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干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品种之间叶长差异不显著;月光、樱桃番茄SLA、LDMC平均值差异不显著,佳丽与月光、樱桃番茄之间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平均值差异显著。各品种叶面积与叶长、叶宽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SLA与LDMC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探讨了红背菜生长过程中的出叶速度、不同时期不同叶位叶重的变化、鲜重和干重增长、叶面积变化、叶片和叶柄的变化、叶片和叶柄的重量比例等。 红背菜出叶速度以8—20片叶长出最快,平均每两天约长1片新叶。最重叶的叶位随着生长而变化,对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的是第8—23叶位的叶。叶的鲜重和干重呈直线增加。红背菜扦插后40天左右叶数和叶面积增长较快,叶片的重量约为叶柄的8倍。  相似文献   

5.
分析植物叶片性状种内水平的异速生长关系有助于加深理解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的资源利用模式。分析了东灵山3个主要林型(白桦林、胡桃楸林、辽东栎林)中五角枫成树、幼树、幼苗的叶面积、叶体积、叶含水量与叶干重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成树叶面积增长速度小于叶干重的增长速度,幼树、幼苗叶面积与叶干重保持同速增长;成树、幼树叶干重与叶体积保持同速增长,幼苗叶体积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干重的增长速度;成树叶含水量的增长速度小于叶干重的增长速度,幼树、幼苗两性状间保持等速增长。叶含水量与叶干重的异速生长指数在不同的林型间有显著差异,白桦林叶含水量的增长速度小于叶干重的增长速度,其余两个林型均为等速增长趋势。这些结果揭示了不同发育阶段五角枫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随叶干重的增加,成树将更多的叶生物量投资于同化和支持结构;幼树则保持对光合面积和光合同化结构的稳步投资;而幼苗主要投资于叶面积的增大。叶含水量与叶干重的异速曲线在不同林型间的差异说明叶片代谢活性相较于其他叶性状可塑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量采集和测量胡杨叶片的叶柄长度、叶厚度及各叶形指数,探讨同一植株及多植株间的变异程度,分析叶柄长度与叶厚、叶形指数的相关性,并尝试建立叶柄长度与各叶形指数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叶柄长、叶厚度(除植株10)及各叶形指数均为中度变异,且多以叶长/叶宽的变异系数相对最大,叶厚或周长的变异系数相对最小;胡杨各叶形指数中,除长宽比与叶柄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外,其他指数多与叶柄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分析时,叶面积、叶周长、叶宽、叶长×叶宽与叶柄长度的一元线性方程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7.
《吉林农业科学》2016,(1):38-42
农作物叶片性状特征反映了其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以乌兰布和沙漠绿洲最主要的两种农作物(向日葵和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面积、叶饱和鲜重及干重,计算了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结果表明:两种农作物叶面积和叶重的关系均为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001),因此用叶重推算叶面积是可行的。其中,通过叶饱和鲜重推算的叶面积值准确度更高、误差更小。两种农作物的SLA、LDMC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01),向日葵和玉米的SLA分别为(17.77±5.41)m2/kg、(11.29±2.22)m2/kg,LDMC分别为(170.93±31.15)mg/g、(266.85±43.91)mg/g。SLA和LDMC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9005,P0.0001),可用幂函数y=ax-b来表述。SLA和LDMC较好地反映了农作物利用资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植物功能性状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对策,对揭示植物的环境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不同水分生境(草地、河岸)的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种不同水分生境条件下芦苇功能性状变化特征、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土壤含水率与芦苇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生境的芦苇株高、叶长、叶面积、比叶面积显著小于河岸生境,而叶片厚度显著大于河岸生境(P<0.05),说明芦苇对生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发生了改变,其在草地生境下表现为保守的生存策略。芦苇株高与叶长、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片厚度与株高、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叶片厚度与比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P<0.05),株高、叶长、叶面积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叶片厚度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深度(h)为10 cm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中亚热带木兰科乐昌含笑(Micheliachapensls)、深山含笑(Micheliamaudiae)和观光木(Tsoongiodendronodorum)2年生幼苗在生长季节的叶厚度、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氮浓度、叶磷浓度和叶氮磷比6种叶片性状的种间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3树种的6个叶片性状表现出了一定的种间差异性,观光木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氮磷比最大,叶氮浓度最高;乐昌含笑叶干物质含量最小,叶氮浓度、叶磷浓度最低;深山含笑叶磷浓度最高,比叶面积、叶氮磷比最小,但3树种叶片的叶厚度无显著性差异(P0.1)。(2)3树种叶片的叶厚度与叶干物质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比叶面积与叶氮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叶干物质含量与叶磷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叶氮浓度与叶磷浓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3)3树种叶片氮磷比均在9~12,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3种木兰科树种幼苗叶片的6种功能性状表现出了一定的种间差异性,但同一功能性状的大小顺序和种间差异的显著性不同;同时所有树种幼苗叶片各功能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显著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新疆薄壳核桃叶片与果实性状间的相关性关系,对新疆地区树龄在10年以上的87株薄壳核桃实生后代叶片的5个性状、果实的17个性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叶片、果实性状指标间存在相关性。(2)叶片与果实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的有:叶长度与具青皮果重、青皮重,相关系数为0.36、0.37;叶面积与坚果湿重,青皮重,相关系数为0.33、0.37。(3)叶片与果实性状间呈显著正相关的有:叶长度与具青皮纵径、坚果湿重、坚果干重、壳厚,相关系数为0.23、0.21、0.25、0.21;叶面积与具青皮纵径、坚果干重,相关系数为0.21、0.23。(4)叶长、叶宽、叶面积与出仁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23、-0.27。(5)叶型指数、叶厚度与果实性状相关性不显著。通过研究核桃叶片的长宽及叶面积来评价果实部分性状,可缩短核桃优良品种鉴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叶面积(SLA)是植物关键的功能性状,受气候及系统发育影响且与叶片元素含量关系密切,探讨SLA和这些因子的关系,能够反映植物环境适应及资源收支的策略。同时,乔木、灌木是两种不同生活型植物,研究相关的适应策略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长白山海拔梯度上森林样地内常见乔木和林下灌木进行比较,利用DNA条形码序列建立了系统发育树。分析了SLA与叶片元素含量、气候因子和系统发育间的关系,并研究了SLA与叶片元素含量关系及这类关系所受气候和系统发育的影响在乔、灌木间的差异。结果(1) 乔木、灌木SLA均与年降水负相关,与温度条件(最冷月均温、潜在蒸散量)正相关。和灌木相比,乔木SLA受系统发育的影响更大。(2) 乔木、灌木SLA均与TN(全氮)、TP(全磷)含量正相关,与TC(全碳)含量负相关;乔木、灌木SLA和TN、TP间关系的斜率差异显著,和TC间关系的斜率差异不显著。(3) 系统发育影响乔木、灌木SLA与TN、TC间关系的斜率;气候因子影响乔木、灌木SLA与TC间关系的斜率,这两类因子也影响灌木SLA和TP关系的斜率;但乔木SLA和TP关系的斜率不受上述因子影响。结论乔木、灌木SLA对环境的适应及资源收支的策略基本相似,但SLA和TP间关系的影响因子在乔木和灌木中存在一定差异。相对于乔木,林下灌木有趋同进化趋势、SLA普遍较高且对气候更敏感,可能会在叶片内存储更多的磷来满足生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恩施州分布的171种抗污染树种的绿化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为恩施州绿化树种的选用和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以抗病性、耐高温高湿、耐瘠薄、吸收有害气体、滞尘、吸噪、观花、观叶、观果、观树形、无飞絮、无落花落果、无异香恶臭13项指标为综合评价指标,对恩施州171种抗污染树种的绿化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综合评价为I级的树种共31种,其中有针叶乔木1种,阔叶乔木25种,灌木5种;综合评价为II级的树种有69种,其中有针叶乔木5种,阔叶乔木46种,灌木12种,藤本6种;综合评价为III级的树种共44种,其中有针叶乔木2种,阔叶乔木23种,灌木19种;综合评价为IV级的树种共27种,其中有针叶乔木1种,阔叶乔木13种,灌木12种,藤本1种。[结论]I级树种可作为城市绿地首选树种,II级树种可作为城市绿地一般树种,III级树种应根据实际情况慎重选用,IV级树种不宜选用或可采用一定栽培措施适当选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比较枝叶功能性状变化规律及其协同与权衡关系,研究不同叶片质地树种对硬化地表环境的响应,并分析各类树种的资源利用与分配策略。  方法  以济南市常见绿化树种国槐、悬铃木、大叶女贞分别代表纸质叶、蜡质叶、革质叶树种,以20%等值设置5个硬化地面覆盖度梯度环境,采取典型抽样方式获取枝叶功能性状样品。  结果  (1)不同叶片质地树种的枝叶性状对冠下硬化地表覆盖响应的敏感性不同,小枝功能性状对冠下硬化地表覆盖响应的敏感度随着叶片表面的蜡质层厚度增加而显著降低,悬铃木的叶功能性状对冠下硬化地表覆盖面积的变化更加敏感,而表征枝叶关系的性状(出叶强度和枝叶质量比)均对冠下硬化地表覆盖环境的响应较敏感。(2)光合产物的分配随着硬化地表覆盖程度的提高而减少,树木的枝叶生长量、叶片着生空间、叶片面积随硬化地表覆盖度增加显著降低。随着硬化地表覆盖程度升高,3个树种均采取减小叶片面积、维持叶片数量的方式适应环境。(3)异速生长关系表明:在硬化地表覆盖的胁迫条件下,树木对叶片的资源投入要高于小枝。在小枝内部中,小枝加粗生长的资源投入要多于伸长生长。叶片内部资源的利用方式随叶片质地变化而变化:纸质叶片树种倾向于将资源更多地分配到叶片资源获取的组织建成上,革质叶片树种则倾向于将资源更多地分配到叶片防御机制的建成上。  结论  硬化地表覆盖环境会显著影响树木的枝叶生长情况。不同叶片质地树种的叶片应对硬化地表环境所采取的适应策略有所区别,纸质叶片树种倾向于采取“低消耗?快收益”的适应策略,而革质叶片树种倾向于采取“高消耗?慢收益”的适应策略,蜡质叶片树种的适应策略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草甸草原优势种羊草群落重要值(IV)和其功能性状对放牧强度的响应规律,观察羊草是否通过调整自身各功能性状(如个体、茎、叶等)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以便为草原合理放牧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控制试验设置6个放牧强度,即对照(G0:0)、轻度(G0.23:0.23 cow.AU/hm2)、轻中度(G0.34:0.34 cow.AU/hm2)、中度(G0.46:0.46 cow.AU/hm2)、重度(G0.69:0.69 cow.AU/hm2)、极重度(G0.92:0.92 cow.AU/hm2),3个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在每个处理中分别测定优势种羊草IV以及其植株性状(株高、茎重、叶重、茎叶比、单株重)和叶片性状(形态性状:叶面积、单片叶重、比叶面积(SLA)、叶长、叶宽;生理性状:叶片C、N含量、C/N),其中羊草IV通过随机选取试验小区内5个1 m×1 m群落样方调查得到,羊草功能性状通过随机选取每个试验小区内的羊草单株进行测定。【结果】 (1)与不放牧G0相比,羊草IV的降低幅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依次为42.9%、66.0%、82.7%、91.8%、91.2%;(2)羊草植株性状(株高、茎重、叶重、茎叶比、单株重)随着放牧强度增加逐渐降低。不同放牧强度下羊草植株茎叶比均小于1,并且与G0相比,G0.92显著降低39.22%;叶片性状中叶面积、单片叶重、叶长、叶宽均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而SLA却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在G0.92时最大,为136.61 cm2·g-1,其与G0、G0.23、G0.34、G0.46、G0.69相比,增加幅度分别为23.7%、19.0%、17.8%、20.2%、13.2%;(3)羊草叶片C、N含量在极重度放牧(G0.92)下分别为44.2%、2.8%。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羊草叶片C含量整体变化相对稳定,但叶片N含量则不断增加,相比于G0,G0.69与G0.92中N含量分别增加21.8%、43.2%;(4)相关分析表明,羊草叶片SLA与N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C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叶片形态性状与生理性状存在显著相关。同时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形态性状中主要以单片叶重为主,生理性状中以C/N为主。【结论】 放牧强度改变了羊草的优势度,使羊草植株个体变小,茎叶比降低,但羊草为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叶片SLA、N含量,尤其在极重度放牧条件下,SLA与N含量协同增加。  相似文献   

15.
扬州地区乡村绿化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植物群落学方法对扬州地区45个村庄的绿化植物群落的植被类型、物种组成、物种来源、物种多样性、使用频度、垂直与水平结构及植株健康状况等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扬州及周边地区的乡村绿化提供理论指导。采用样方调查法,共设置了标准样地121个,其中公共绿地(公园绿地、村口绿地等)的标准样地为20 m×10 m,道路绿地为100 m×2 m,河道绿地为20 m×10 m。结果表明:①扬州地区乡村绿化植物群落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物种类达227种,隶属于88科169属,乔、灌、草的应用比例依次为25.6%,32.2%,42.2%。②绿化植物使用频度在20%以上的乔木5种,灌木7种,草本0种。69.0%的乔木种与67.1%灌木种的使用频度都在5%以下,仅4.2%的草本种使用频度在10%以上。③绿化植物群落中Patrick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大到小依次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平均物种数量依次为5.3,6.5,3.5种,Pielou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④大部分绿化植物属于小径级,中等高度,植物健康状况的平均得分为2.31,总体健康状况处于一般偏下,且绿化植物群落健康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城镇型村庄、乡村型村庄、城郊型村庄。  相似文献   

16.
浙江野生樱花枝干及叶片形态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浙江省野生樱花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以野生樱花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对枝干、叶片的50个形态学性状进行测定,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其种间及种内各性状的变异,探明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除株高外,其余17个数值型性状在8个种(变种)间差异显著(P < 0.05),其中16个性状为极显著(P < 0.01)。各性状在种间的变异系数为14.05%~64.15%,其中,叶长的种间变异系数最小,胸径的最大。叶片性状中托叶长、叶面积、托叶宽、叶柄/叶片长、叶柄长的种间变异系数均大于30%;除分枝角度外,其他枝干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30 %;大部分性状的种内变异小于种间变异。②二元及多态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03~1.28,其中,叶形、幼叶颜色、成叶反面颜色、嫩枝、小枝和老枝颜色7个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均在0.95以上。③叶片、枝干各性状间彼此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将数值型性状和7个多样性指数较高的多态性状综合为8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可达76.85 %。④根据主成分值将91份樱花种质资源分为5大类,分别为大叶早樱Cerasus subhirtella类,华中樱C. conradinae类,迎春樱C. discoidea类,尾叶樱C. dielsiana和山樱花C. serrulata类,其中2个变种也分别聚在了相应的种内,而浙闽樱C. schneideriana并没有成为独立的一类。研究认为:野生樱花种间及种内各性状的变异幅度大,差异显著,多样性丰富,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在枝干、叶片性状分析中是可行的,可提高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17.
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决定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模式和物种的丰度。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研究了海南热带山地雨林3个层次的6个优势种与10个伴生种的光合作用参数,并测定了相应叶片的比叶面积。结果表明:16个树种的比叶面积为71.16~139.90 cm2·g~(-1)、单位面积最大光合速率(A-area)为2.95~13.27μmol·m~(-2)·s~(-1)、单位干质量最大光合速率(A-mass)为22.7~126.5μmol·kg~(-1)·s~(-1),单位面积暗呼吸速率(Rd-area)为0.02~1.15μmol·m~(-2)·s~(-1)、单位干质量暗呼吸速率(Rd-mass)为0.19~12.61μmol·kg~(-1)·s~(-1),光补偿点(LCP)为2.5~32.2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Ф)为0.006 6~0.042 8μmol·μmol~(-1)。幼树的比叶面积随物种成树所在层次降低而减少(上层种中层种下层种),与单位干质量最大光合速率的次序一致,而与光补偿点的次序相反,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中层种的幼树具有较高的暗呼吸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优势种的单位面积最大光合速率显著大于伴生种(P0.05);优势种的单位质量最大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Rd)和表观量子效率也大于伴生种,但差异不显著(P0.05);优势种的比叶面积和光补偿点低于伴生种,但差异不显著(P0.05)。优势种的暗呼吸速率和比叶面积显著正相关(P0.05);伴生种的暗呼吸速率和比叶面积不相关(P0.05)。不同类型幼树的叶片结构与功能的生态位分化,从功能性状的角度,为热带雨林维持高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持物种长期共存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典型草原14种植物叶片性状对模拟降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14种植物的叶片性状对模拟降雨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典型草原植物比叶面积(SLA)、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与降水之间不存在简单线性关系,而叶片氮含量(LNC)与降雨量间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了解城市快速路林带不同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选择乌鲁木齐市河滩快速路林带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和灌木等12个树种为试验对象,分别从树冠向车道和背车道方向上不同高度处采集叶片,通过测定其滞尘量和采用Hitachi台式TM3000电镜观测叶片显微结构,探讨树冠不同位置叶片的滞尘量及叶表面显微结构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叶片滞尘量具有显著差异(P<0.01),12个树种滞尘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为:樟子松、云杉、榆树、刺槐、黄金树、山桃、水蜡、山楂、丁香、白蜡、红瑞木、火炬树;2)各树种叶面滞尘量在不同生活型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0.01),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由大到小排序为常绿乔木(201.71 μg/cm2)、灌木(83.68 μg/cm2)、落叶乔木(58.97 μg/cm2);3)常绿、落叶乔木树种向车道方向的叶片滞尘量均大于背车道方向的叶片滞尘量,而灌木则相反,对树冠高度而言,12个树种叶片滞尘量在树冠高度由大到小均呈现为:1、2、4 m;4)不同树种叶片微结构的差异均表现在叶面气孔大小、密度、数量、蜡质结构和周围细胞的褶皱度等指标,而这些差异对滞尘量的排序影响较大;气孔分布不规则、粗糙或平滑、有无叶毛等指标对叶片滞尘量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城市林带对颗粒污染物的阻滞规律、干旱区绿洲城市绿化方案的优化和城市绿化树种的科学选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综合反应了植物利用资源的能力,是植物适应环境所体现出的关键叶性状。为深入了解SLA和LDMC沿冠层高度的垂直变化规律,该文对云南省永仁县万马乡2株云南松(树高14.4 m,树龄29年;树高30.2 m,树龄138年)不同冠层高度叶片SLA和LDMC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不同年龄树木、不同叶龄SLA和LDMC的差异,初步探讨了SLA和LDMC在云南松冠层中的垂直空间分布。结果表明:①对于SLA,29年生云南松当年叶和1年叶比138年生云南松分别高27.66%和16.71%;对于LDMC,138年生比29年生分别高14.67%和5-10%;②SLA与LDMC成负相关;③各龄叶SLA随冠层高度的增加均具有对数递减趋势;④约在22 m高度以下,LDMC随冠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加;22 m以上,当年叶LDMC呈现下降趋势,但1年叶变化不明显。研究结果指出,光照和水分资源在冠层不同高度的分配,共同导致SLA和LDMC沿冠层垂直方向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