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发展林下经济成为林改后促进农户增收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但是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行为抉择却受到内外在因素影响而面临诸多困难。为此,以山西省沁源县为例,借助Heckman两步法从微观层面对农户是否选择参与林下经济和影响林下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户主健康程度、外出务工收入、种养殖经济效益、政府扶持力度、林地面积对农户是否选择参与林下经济和林下经济收益高低有重要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的重要结论提出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集体林区农户林下经济经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生态经济复合发展模式,对实现农户增产增收、促进林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浙江省临安、开化、庆元和龙泉4个县(市、区)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在分析集体林区农户不愿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观原因及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需求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定量分析了影响农户林下经济经营意愿的客观因素。研究发现:不愿经营林下经济的农户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劳动力、没有资源优势、交通不便、资金不足以及收益不理想等。多数农户最希望政府出台的林下经济发展扶持政策是资金补贴,其次是技术推广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回归结果表明:户主特征、林地资源禀赋以及家庭特征中的老年劳动力占比、林业收入占比和是否参加森林保险是农户林下经济经营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浙江省山区19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二元选择的Probit模型分析了关系网络对农户林地流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宗族网络对农户林地流入行为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亲朋网络对农户的林地流入行为则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户主受教育程度、是否为党员、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是否有成员参加林业生产培训、林业收入占比和林地面积等因素对农户林地流入行为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由于林业资源可利用周期长,可利用资源面临枯竭等因素导致林业整体经济快速下滑。发展林下经济,增加林业附加值,改善林业经济局面势在必行。林下经济的发展应该以国有林场为主力,注重林下经济发展,使之成为振兴国有林业经济、加快林业职工致富的好途径。一、林下经济及其意义林下经济是以林地生态环境为基础,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能源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  相似文献   

5.
林下经济是指在林地中间,有效利用林地空间,实施农、林、牧等各种形式的立体式的生产经营模式。林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短林业的经营周期,提高林业的附加值,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可以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以及生态发展的目标。近期,对于西吉在林改后林下经济的发展情况实行了调研分析,总结得出西吉林下经济的一些做法,以供西吉的林业工作者以及发展林下经济的农户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部分欠发达地区与生态功能区呈显著的耦合关系,被划入限制开发的生态功能区时常陷入"贫困-生态破坏-限制开发-贫困"的恶性循环。突破"生态致贫"的窘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需要探索一种统筹兼顾的生态扶贫路径。基于2015年福建省24个欠发达乡镇486位林农林业经营行为和决策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有助于提高林农脱贫概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林种植面积、林下经济收入和其他收入可显著提高林农脱贫概率。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生产特色林产品;完善林地流转制度,明晰产权,发展集约化林下经济;创新林业生态发展体制,推广新型林业经营模式等路径是未来实现林业生态扶贫的发展方向。本研究旨在探索创新的林业发展路径,对生态建设和扶贫事业实现双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林下经济是现代林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型的林业发展模式。林下经济不仅充分的利用了林业资源,利用了生态环境的优势,还促进了人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对于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林业经济发展对于脱贫攻坚的意义,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发展策略,希望为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出一点力量。1.发展林下经济和脱贫攻坚的含义林下经济就是指利用森林资源来进行林地养殖和林地种植业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贫困地区的林地资源为依托,  相似文献   

8.
<正>林下经济,主要是指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等。林下经济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潜力大、前景好等特点。发展林下经济,可缩短林业经济周期,提高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香河县近年来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大力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林业资源有了迅猛增加,林地面积达20余万亩,林下闲置土地  相似文献   

9.
红花岗区是遵义市中心城区,受林地面积和资源量的影响,全区林业产业基础薄弱,林业开发空间不足。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大生态、大扶贫、大数据"战略,遵照市委产业发展的有关精神,全面振兴林业产业,推进林业供给侧改革,实现我区林业产业发展三年目标,红花岗区加大林业生态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大力营造特色经济林、发展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积极发展森林康养项目等,已取到较好的成效,同时实现了对贫困人口的尽量覆盖,带动和直接促产业经济与脱贫攻坚同步的经济增长增收。  相似文献   

10.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近年来,林下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安阳市林业用地面积19.76万hm2,其中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13.33万hm2,已发展的林下经济利用林地资源面积4.58万hm2。有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灌木林等各种林类。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适宜该市综合效益较高的4种林下种养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喀左县不断加大林业产业结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合理利用林地空间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林下中药材强林兴业,提质增效助农增收。喀左县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3.1万hm2,森林覆盖率为42.4%,现有林下野生中药材封育1.5万hm2,人工林下种植0.4万hm2,而且每年以400 hm2左右递增,实现林农人均年增收1500元。随着产业扶贫的不断深入,林下中药材在林业精准扶贫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精准扶贫”视角下湘西州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精准扶贫的视角,对湘西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进行探讨,总结出当前湘西州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主要有特色农产品基地种植模式、"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民俗旅游"观光模式、"飞地经济"精准扶贫模式和山区林下经济综合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模式,政府要发挥服务和引导作用,龙头企业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产业扶贫,以及增强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功能等促进湘西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退耕还林问题跟踪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武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776-22778
从后续产业、能源燃料、外出务工、耕地与粮食收入、家庭经济收入等角度对退耕户与非退耕户进行对比,揭示退耕农户存在的后续问题及成因,探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途径,指出新时期必须将退耕还林与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结合,特别是与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才能促进退耕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1+5"畜牧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是由"政府+龙头企业、金融、合作社、农场主、贫困户"6方构成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新模式。该模式对县内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再集中投向贫困村和贫困户,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做到精准"滴灌"。把扶贫政策、项目、资金和贫困群众的现有资源资本化、产业化,创新推广股份合作、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利益兜底、二次分红等产业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扶贫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了解有关地方开展土地整治促进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典型经验和取得的成效,为下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对贵州省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贵州省近年来有效运用土地整治平台,通过建设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增加贫困地区农民就业、促进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等措施,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加强了生态保护、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通过优化用地结构保证了扶贫开发的用地需求。但是,土地整治在促进扶贫开发中也存在诸如涉农资金整合难度较大、项目管理滞后实际需要、激励政策尚未形成体系和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等问题和不足,需要在脱贫攻坚中予以重视和解决。建议针对前述问题找准定位并精准施策,需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创新项目管理方式、健全激励政策体系和做好相关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6.
花江低热河谷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植被恢复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跃军  刘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439-1440,1459
对贵州花江低热河谷区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柚木林模式在退耕还林中高生长和茎生长以及植被覆盖率都取得了较大的效益,其次为花椒生态经济林模式,而林草结合模式以及柿树林模式因农户管护力度相对滞后导致效果不如前者,但总体水平上退耕还林后花江地区植被覆盖率增加,恢复了石漠化植被景观。表明退耕还林模式的建立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农户经济收入,实现可持续的林业生产机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从真正意义上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面貌和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决战阶段,为了更好的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 工作,该文针对义县实际,从生态扶贫的内涵、义县实施林业生态扶贫的必要性、林业生态扶贫的措施 及成效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为今后的深度贫困地区进行林业生态扶贫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喀左县地处辽宁西部,一年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非常适宜果业发展,多年以来,虽然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全县果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好多经济林园无水电房配套,交通闭塞,制约经营和长远发展;二是产权分散,一家一户,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贫富分化严重”;三是缺乏管理技术,凭天由命,弃管现象较多;四是品种单一,蜂拥而上,苹果园基本是韩富,梨园多为安国梨。价格低廉,滞销较为严重;五是缺少示范作用的“龙头”。 随着为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同时,林果产业扶贫成为县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重要力量。一是鼓励贫困户通过参与果园建设,取得务工、管理等额外收入,扩大增收渠道,并不断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强化部门技术服务。二是继续推动扶贫标准化果园建设与农业共营制建设相结合,新组建一批以种植果产品为主的合作社,以实现特色产业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三是进一步强化果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配水、配电、道路修建等工作,确保达到标准化果园要求,真正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四是结合“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及“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工作,全方位推动林果产业向绿色、有机方向迈进,把喀左打造成为有机果产品供给基地。五是将扶贫标准化果园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相结合,将果园采摘及乡村旅游发展成最直接、最稳定、最持续、最生态的精准扶贫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云南贫困山区非木材林产品资源优势与发展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和山区“四位一体”的省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在一些贫困山区境内孕育着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的丰富生物种类,非木材产品资源非常丰富,其中野生食用菌产品、竹和竹制品及山野菜等占有较为重要的经济地位。目前,非木材林产品的开发利用为该地区的人们维持生计、增加收入和发展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于国内有关研究成果,在分析云南省非木材林产品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认为云南贫困山区非木材林产品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非持续性的采集,导致非木材林产品和森林资源的破坏;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低;非木材林产品营销方式的落后影响了农民的权益;政策扶持不够,科技、资金投入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出以理顺体制,加强宏观管理;采取科学合理的采集方法,建立非木材林产品采集利用的评估与监测体系;合理布局规划,推进非木材林产品资源产业集群的形成;组建“龙头企业+林农+基地”的发展模式,提高其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建立并完善非木材林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及产品的研究开发体系等综合发展的路径对策,旨在促进该地区非木材林产品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结合文献资料与扶贫工作实践,就增强呼伦贝尔沙区生态保护、发展林业精准扶贫进行分析,阐述了林业在呼伦贝尔沙区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地位,就呼伦贝尔实际情况提出了沙区林业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