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建立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1)从生态敏感性角度,研究区高度脆弱和极度脆弱面积分别为756.50 hm2和773.58 hm2,占比之和>50%,主要集中分布于北部和中部,而主要影响要素为土壤侵蚀强度,其次为距水源距离;2)从生态恢复力角度,研究区不脆弱和轻度脆弱面积分别为777.71 hm2和676.73 hm2,占比之和>50%,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和西南部,主要影响要素为生物多样性,其次为植被覆盖度;3)从生态压力度角度,研究区不脆弱和轻度脆弱面积分别为551.33 hm2和1 205.12 hm2,占比之和>60%,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及东部,而主要影响要素为GDP密度和人口密度;4)研究区整体生态脆弱性较高,中度及以上脆弱性面积之和达到67.72%,主要集中于研究区的中部和北部,其中生态敏感性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最大,说明研究区整体生态脆弱性较强,应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境破碎化问题日益突出,大型生境被行政区划等人为因素分割,而生态网络格局的构建是协调城市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的有效手段,因此构建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曲靖功能核心城市麒麟区、沾益区、马龙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SPA和MCR模型对研究区生态网络进行构建和优化。结果表明,1)核心区景观“麒沾马”三区分布相对均匀,核心区景观面积185 525.19 hm2,占整体生态景观总面积的74.06%;2)景观连通性选取的20个重要生态源地,面积共95 049.63 hm2,沾益区分布最多,麒麟区次之,马龙区分布最少。斑块连接性重要程度(dPC值)与其面积相关性不显著;3)重力模型构建20个重要生态源地间的相互作用矩阵,提取相互作用力最大的16条重要廊道。其中斑块18~19的相互作用最强,斑块8~10的相互作用较弱;4)通过对生态廊道的提取,构建“一区、三核、七片、六廊、多点”的生态网络空间结构,以期构筑山湖相拥、林水相依的高原山地城市的生态网络格局。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区域空间尺度的生态空间网络规划和生态修复及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为了构建有效的稀土矿区植被覆盖信息提取方法,准确掌握矿区土地治理的动态变化,对矿区周边的生态恢复效果进行评价,以江西省赣州市南部的稀土矿区为研究区,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和随机森林算法,结合Sentinel-2 MSI和Sentinel-1 C波段雷达数据组成的多源遥感数据集,对稀土矿区的植被覆盖信息进行提取。结果表明:与像元二分模型相比,随机森林算法能更有效地提取矿区的植被覆盖分类结果,且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提高了8.49%和0.05。对2016—2020年矿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得出,稀土矿区裸地面积不断减少,从3 246 hm2减少到1 779 hm2;植被面积呈增加趋势,从2 806 hm2增加到4 272hm2。整体来说,赣南各地的稀土矿区植被恢复效果均较好,其中赣县的植被恢复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东山岛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通指数提取连通性较好的生态源地斑块,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识别重要生态源地斑块,定量筛选廊道,构建了由19个生态源地和171条生态廊道组成的“源—廊—点”互通的海岛景观生态网络。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网络面积共11 852.298 hm2,其中生态源地占52.76%,生态廊道占47.23%,生态踏脚石占0.01%。生态源地以林地、淡水水域为主;生态源地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差异显著,总体上南高北低;生态廊道分布东南密、西北疏;生态源地与建设用地无明显冲突,廊道与建设用地冲突由南向北递减,二级廊道与建设用地冲突更加剧烈。研究结果可为东山岛生态网络构建和优化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安阳县位于河南省北部,西部为山区,东部为平原,中部环绕安阳市区。全县面积1201 km2,辖21个乡镇,608个行政村,人口94万。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3万hm2,其中集体林地面积2.2万hm2,国有林地面积146.7 hm2。安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标面积为2.2万hm2。其中,均分到户林地面积为8746.7 hm2,均股均利林地面积为1.3万hm2,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地面积为53.3 hm2;解决林地纠纷5起,解决纠纷林地面积82.3 hm2;全县共办理林权证4244本,涉及宗地数4540宗,平均宗地面积4.9 hm2;签订各种经营承包合同2万余份,合同签订面积2.2万hm2。  相似文献   

6.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系统识别与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生态系统问题诊断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与修复的方法路径。以武汉市蔡甸区为研究区域,从数量、质量、空间格局等3个方面系统诊断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退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基于生态源地的识别,并以土地覆盖类型、距离水源距离、植被覆盖度、坡度、高程等5种因子构建生态阻力面,通过最小阻力模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综合生态系统问题诊断与生态安全格局需求,系统地辨识出了武汉市蔡甸区的生态保育区、自然修复区、人工修复区和生态廊道建设区。结果显示,共提取出1 901.52 hm2林地和水体作为生态源地,识别出18 168.12 m潜在生态廊道。从生态保育、自然修复、人工修复、生态廊道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克拉玛依市1995、2005、2015和2019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应用ENVI 5.3和ArcGIS软件计算了克拉玛依市土地利用/覆被面积的变化,并采用IPCC系数法计算了研究区各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在1995─2019年期间,研究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新增面积分别为111506.49、14436.99、3509.28、40861.08、6325.65 hm2,而未利用地面积则较大幅度减少,减少面积为176639.49 hm2;1995─2019年研究区碳源地类的碳排放量和净碳排放量均逐年增加,分别增加了2125.115万、2123.945万t,而碳汇地类的碳吸收量变化不明显;在1995─2019年期间,研究区的地均碳排放强度、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均逐年增长,分别增加了28.12、643.15 t/hm2,而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逐年减弱,减小了6.66 t/元。总之,克拉玛依市面临较大的碳排放压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确定耕地利用的优先序,对耕地的“非粮化”行为进行合理利用与管控,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切实增加农民经济效益。综合自然、经济、社会、生态多方面因素构建指标体系,以耕地地块为评价单元确定耕地利用优先序,并结合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定不同耕地利用分区,针对分区内的耕地提出差异化的利用策略。结果表明:以耕地利用优先序评价结果来看,安阳市一级粮作区面积为91 789.0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2.48%;二级粮作区面积为216 329.5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2.97%;三级粮作区面积为100 255.1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4.55%,可以看出安阳市大部分耕地粮食生产的优先级很高,适合作为粮食生产用地使用;叠加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将安阳市耕地利用保护划分为重点保护区、补划潜力区、质量提升区、可调整区4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基于MCR和重力模型下的厦门市生态空间网络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高密集土地开发,城市内部生态栖息地被严重侵蚀,致使区域生态走廊分散度、隔离度剧增,削弱生态斑块间的有效连接,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最小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对厦门市重要生态源地进行提取,并模拟构建其生态走廊。结果表明:1)根据MSPA分析结果,厦门市核心区在所有景观类型中占比最高,为89.29%,且景观类型多为林地,占核心区总面积49.69%;2)结合重要生态源地景观连通指数,共选取17块生态源地,其中,1号生态源地的dPC值最高(81.369),面积最大(59 726.385 hm2);3)基于MCR和重力模型构建142条生态廊道,廊道分别占林地景观、水体景观和草地景观面积的21.57%、41.56%和17.42%。根据研究结果,在湖里区北部及集美区、海沧区南部等生态栖息地空白区适当建造小型或中型“踏脚石(stepping stone)”是十分必要的,以维持生态服务功能和区域内生态系统平衡。该研究结果可为厦门市构建更为完整结构的区域生态模式,并为类似高密度沿海建设区域生态空间网络营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程爱国  吴楠 《安徽农学通报》2023,(1):99-102+109
林地变化关系到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并影响区域的环境变化。该文对东至县2期土地覆被数据进行叠加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0年间,东至县林地面积小幅减少共449.4 hm2,全县15个乡镇中,仅洋湖镇林地面积增加0.18 hm2,9个乡镇的林地面积不同程度减少,其中面积减少的林地类型主要是有林地,5个乡镇林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2)林地面积的减少主要来自于建设用地扩张对林地的侵占,其中对林地影响最大的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其次是工矿用地,然后是城镇用地;(3)林地面积变化强度最高的2个乡镇分别是沿江的香隅镇和东流镇,具体表现为农村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对林地的影响,上述乡镇需加强林情监测,控制工矿开发强度,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灌水量和种植密度对新疆无膜棉生长指标、结铃特性的影响,设置了以主区为灌水量(W1:3 000 m3/hm2,W2:4 500 m3/hm2,W3:6 000 m3/hm2)、副区为种植密度(M1:29.24×104株/hm2,M2:26.32×104株/hm2,M3:23.92×104株/hm2,M4:21.93×104株/hm2)的2因素裂区田间试验,研究灌水量和密度对‘中619’无膜覆盖栽培下的农艺性状、棉铃空间分布及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膜棉株高、茎粗、叶片数、节间数、果枝数均随密度增大而减少,第一果枝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导致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空间网络的破坏,因此合理构建生态空间网络可以促进生态源地之间能量的流动,有效缓解生态环境的恶化。  方法  以松花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提取生态源地,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MCR模型,筛选生态源地及潜在生态廊道;其次,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计算生态源地“度”,运用引力模型计算松花江流域潜在生态廊道“边权”,依据复杂网络中“边权”和“度”得到研究区生态源地“权重”;最后,通过权?度相关性对研究区生态空间网络进行模拟增边优化,分析生态空间网络鲁棒性。  结果  (1)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网络由450个生态源地和1 019条潜在生态廊道组成。(2)在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网络中,齐齐哈尔市、大庆市、松原市生态源地斑块聚集度低,生态廊道结构简单,呼伦贝尔市、牡丹江市斑块聚集度高,生态空间网络错综复杂。研究区生态空间网络出现两极分化,生态环境亟需优化。(3)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松花江流域进行模拟增边优化。共识别增边节点20个,模拟增边24条,模拟增边优化后,网络连接鲁棒性有了明显的增强,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网络连通性以及抗干扰能力有很大提升。  结论  基于MCR模型构建生态空间网络,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对松花江流域进行增边优化,提升生态空间网络的鲁棒性,为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湖南省湘乡市18个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调查统计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识别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一步挖掘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从规模特征来看,平均每个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规模为32.14 hm2,总体上湘乡市南部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的规模大于北部;从景观形态特征来看,各个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的平均景观形状指数为1.582,图斑较为规整;从空间集聚特征来看,湘乡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平均核密度为1.38个/km2,南部的核密度值总体上高于北部;从空间自相关分析来看,市域尺度上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HH型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HL型和LH型区域只在潭市镇、毛田镇、泉塘镇等零星分布,LL型区域主要集中于中北部区域;4种影响因素中农村居民点到道路的最近距离的影响程度最高,与道路的距离直接影响着村民们的出行,是村民们建房选址的首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结合GIS技术,采用核密度、扩展强度、平均斑块面积、紧凑度等方法分析了近20多年来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和演变过程,希望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与合理规划、科学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方案。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点面积由1990年的105186.71 hm2扩展至2013年的111718.61 hm2扩展至2013年的111718.61 hm2,增长了6531.90 hm2,增长了6531.90 hm2;(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在西南、东南城市周边及环鄱阳湖东北地带;农村居民点用地初期扩展较快,且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地域分化较明显,在20102;(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在西南、东南城市周边及环鄱阳湖东北地带;农村居民点用地初期扩展较快,且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地域分化较明显,在20102013年扩展呈减缓趋势;农村居民点规模大多分布在5.152013年扩展呈减缓趋势;农村居民点规模大多分布在5.1514.77 hm14.77 hm2之间,新建、安义、德安、永修县等地农村居民点的平均斑块面积增长显著;农村居民点面积较大的区县其紧凑度偏低,用地相对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城市型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缓冲区潜在生态斑块的空间分布,提升自然保护地的连通性及优化方案的整合。【方法】基于2020年0.8 m高分二号数据,利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PC、IIC)分析方法,分析河南伊川伊河国家湿地公园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矛盾冲突问题和识别缓冲区中的潜在生态斑块。【结果】(1)公园内部存在用地类型复杂矛盾突出,其中工矿仓储用地、耕地、住宅用地面积79.24 hm2,占研究区面积5.70%。(2)500 m缓冲区内相较于1 000、2 000 m两个缓冲区斑块结构性好,核心区在该区占比28.10%。(3)公园连通性指数总体呈“中间高、南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4)公园内重要斑块最小累积阻力路径45条,最小阻力路径9条,8条最小阻力路径斑块分布在缓冲区内。【结论】将城市型河流的自然保护地内部矛盾冲突用地类型工矿仓储用地、耕地、住宅用地调出;退沟渠、坑塘为河流水面;基于识别连通性较好生态斑块作为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的构建利于物种栖息、迁徙,建议将连通性较好的生态斑块列为保护空缺,能使整体连通性指数增加1.2倍;维护500~2 ...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绿色空间是城乡发展的生态基础,良好的绿色空间体系是协调城市发展和自然保护的重要保障。全面测度黄河下游城市区域绿色空间时空演变规律并探究其演变机制,有助于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和滩区生态综合整治中的规划应对。【方法】以黄河下游4个城市济南、菏泽、郑州、新乡为研究对象,以1990、2000、2010、2020年为时间节点,基于土地利用二级分类和植被覆盖密度划分区域绿色空间类型,进而运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城乡梯度、地理探测等方法,对绿色空间时空演变的规律与机制开展定量研究。【结果】(1)30年间,绿色空间合计向裸露地表转出3 223 km2,裸露地表向各类绿色空间转出1 181 km2;绿色空间之间互相转换735 km2,其中较高密度向较低密度绿色空间转出466 km2,较低密度向较高密度绿色空间转出269 km2。(2)各类绿色空间斑块数量减少,斑块平均面积、功能连通度增加,低密度绿色空间斑块面积比、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减少是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的普遍规律。(3)城乡梯度上...  相似文献   

17.
陕北地区生境破碎、生态脆弱,分析区域内用地格局及生态风险的变迁对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陕北地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评估了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变迁及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结果表明:(1)区域用地类型主要以草地和耕地为主,约占77%;2000年—2020年间,耕地、森林、水体面积分别增加3.65万hm2、0.34万hm2、0.03万hm2,草地、灌木地、湿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快速。(2)区域整体生态破碎化程度减弱,但是耕地和林地的破碎化程度增加且形状趋于复杂多样,湿地和水体的景观斑块趋于分散。(3)区域内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的占比分别从4.41%、5.40%下降到4.12%、5.28%,整体生态风险得到改善,高生态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榆林市靠近内蒙古乌审旗的一些地区。当前,生态环境仍是制约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需要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高质量治理与生态工程建设,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夯实陕北地区社会生产基础,也是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产业高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云南省宣威市高海拔烟区优质烤烟品种的适宜施氮量,于2020年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3个烤烟品种在高海拔烟区不同施氮量的经济性状、物理特性、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云烟105施氮量为97.5 kg/hm2时,经济效益最好,施氮量为112.5 kg/hm2时,烤烟综合品质最好;云烟301施氮量为97.5 kg/hm2时,有助于提高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感官评吸质量及外观质量,且综合品质较好,施氮量为112.5 kg/hm2时,经济效益最好;中川208施氮量为97.5、112.5 kg/hm2时经济效益和综合品质均有较好的表现,施氮水平较低时,有利于提高烟叶感官评吸质量,并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施氮水平较高时,有助于提高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协调性和外观质量的形成,经济效益较好。综合来看,在宣威市高海拔烟区,云烟105、云烟301和中川208的适宜施氮量为97.5~112.5 kg/hm2。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改善农田生态,实现耕地用地养分平衡,达到培肥土壤、提升稻田土壤的质量、增加土地生产力的目的,2022年晚造开展水稻施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配方施肥、有机肥+90%配方施肥、有机肥+85%配方施肥、有机肥+80%配方施肥的不同施用量对比试验,对水稻生育期的表现、产量性状、土壤养分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在施用纯N 177 kg/hm2、P2O535.7 kg/hm2、K2O141.8 kg/hm2的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4 500 kg/hm2,能有效提高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使产量提高1 323 kg/hm2,增产23%,此施肥方案对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提升耕地质量、促进水稻增产、提高品质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划分的基础上,以吉林省汪清县为例,依托ArcGIS平台,根据不同空间功能主要限制因素初步确定适宜性等级,同时结合地类转移梯度综合确定其城市开发建设适宜程度。研究表明:(1)2017年汪清县生态空间面积为792848.98 hm2,占汪清县国土总面积的90.54%,在各乡镇均大面积分布;生产空间面积为74457.29 hm2,占汪清县国土总面积的90.54%,在各乡镇均大面积分布;生产空间面积为74457.29 hm2,占8.50%,主要集中分布在汪清县东部及罗子沟镇;生活空间面积为8384.05 hm2,占8.50%,主要集中分布在汪清县东部及罗子沟镇;生活空间面积为8384.05 hm2,占0.96%,主要分布在各乡镇中心地区。(2)汪清县不适宜开发建设区域居多,面积为794725.35 hm2,占0.96%,主要分布在各乡镇中心地区。(2)汪清县不适宜开发建设区域居多,面积为794725.35 hm2,其中生态空间面积最大;临界适宜空间面积为72055.08 hm2,其中生态空间面积最大;临界适宜空间面积为72055.08 hm2,以生产空间为主;一般适宜空间面积为4615.24 hm2,以生产空间为主;一般适宜空间面积为4615.24 hm2,以生活空间为主;而比较适宜空间面积为4294.65 hm2,以生活空间为主;而比较适宜空间面积为4294.65 hm2,也以生活空间为主。(3)汪清县各乡镇土地经改造后可用于国土空间开发建设的区域较少,占比较高的有汪清镇、大兴沟镇以及罗子沟镇,但占比均不到20%,其余乡镇比例更低,未来开发建设应着重考虑其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