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大都市区的城市融合区域成为发展重点,其景观格局动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影像,应用景观指数、空间统计学、网格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2007-2018年郑州白沙组团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空间自相关动态特征.研究表明:(1)整体景观破碎化加剧,多样性提升,连通性降低.斑块面积比中农用地虽然保持最大值,但减小幅度最大,建设用地增长较快,绿地和水体增幅不大;(2)总体上各指数的Global Moran's I都大于0,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及农用地、交通用地的空间正相关性随时间增强. 2018年1.5 km×1.5 km尺度上景观破碎化和多样性的空间正相关性较高,高值区聚集现象突出;0.5 km×0.5 km尺度上水体的空间正相关性最高,绿地的高值聚集区域较多;(3)聚集特征逐渐呈南北差异:南部建设用地的斑块面积比、交通用地的斑块面积比和绿地的斑块面积比(PLAND)、边缘密度(ED)、景观破碎度(SPLIT)和景观多样性(SHDI)指数高值区聚集,是景观整合与重构的主场地,北部逐渐成为农用地集约发展地,蔓延度(CONTAG)指数高值区聚集;(4)规划政策等人为因素驱动着景观格局的改变,研究区存在绿地、水体发展滞后、景观破碎化区域广等问题,建议南部要加强绿色网络体系的发展,北部要提高农用地保护水平,禁止建设用地无限制扩张.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上海市社区绿地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优化策略,作者选取了上海不同建设年代的3个典型城市社区:黄浦瑞金社区、闵行莘城社区和松江方松社区,通过对比分析各社区绿地景观斑块的平均分维数、聚集度指数、破碎度指数、蔓延度指数、连接度指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数,来研究上海城市社区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瑞金社区、莘城社区和方松社区的破碎化指数分别为0.77、0.45和0.40,瑞金社区的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莘城社区和方松社区的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低于瑞金社区。2)瑞金社区、莘城社区和方松社区的蔓延度指数分别为76.16、69.02和66.14,反映出方松社区绿地分布较为均匀。3)瑞金社区、莘城社区和方松社区的连接度指数分别为40.07、53.18和70.61,表明方松社区中各类型绿地斑块间的空间联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3.
利用乌鲁木齐市2002年QuickBird遥感数据,采用eCognition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技术提取城市绿地信息,应用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城市绿地景观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系统分析.乌鲁木齐市建成区绿地斑块面积3 612 hm2,斑块数量47 280块,新市区绿地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数量最多,水磨沟区绿地面积较小斑块数量最少.附属绿地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数量最多,生产绿地斑块面积最小斑块数量最少.乌鲁木齐市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98,最大多样性指数2.58,绿地分布不均匀.景观斑块密度为1 308.97块/km2,沙依巴克区绿地斑块破碎,水磨沟区绿地斑块相对较完整.各种绿地类型中,居住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公共绿地、生产绿地景观较完整.  相似文献   

4.
贵阳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GIS支持下对贵阳市绿地景观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阳市绿地景观斑块数量以小型斑块为主。贵阳市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0.34,均匀度指数为0.21,破碎化指数为0.78,城市绿地景观类型分布不均,各种类型相差较大,破碎度较高,多样性程度低。乌当区和花溪区均以巨大型绿地斑块所占面积最大,白云区和小河区分别以小型和中型绿地斑块所占面积最大,云岩区和南明区以小型绿地斑块为主。花溪区和乌当区景观结构最为合理,小河区次之。贵阳城市绿地总体表现为面积小、以小型和中型绿地景观为主、分布不均匀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上海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选取了绿地景观构成、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最小距离指数、景观连接度指数和景观分维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标对上海市建成区范围内的7个公园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城市公园绿地总体上趋于随机分布,公园平均连接水平较低;公园绿地中平均林地景观面积最大,其次是林灌草综合体景观,草地面积最小;林灌草综合体破碎化程度最高;草地景观次之,林地斑块破碎化程度最低;公园中景观斑块分维数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6.
以长河镇航空影像为基础,结合Arcgis、Fragstats 等相关软件,对长河镇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定性评价绿地斑块组成及破碎化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河镇4个生态绿地网络预案。通过分析不同网络预案廊道数量、长度和密度指标,以及网络结构α指数、β指数和γ指数,确定适合长河镇生态绿地网络构建最优预案。结果表明,长河镇生态绿地斑块数量为6 329块,总面积1 517.24 hm2,各类绿地类型斑块数量及面积差异较大,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通过比较研究,确定预案四具有较高的廊道连通性、网络闭合度和连接度,以及较低网络结构成本比等,优化了生态绿地网络绿地建设,有利于促进长河镇生态绿地连通性,增强生态绿地系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7.
近15年南京都市圈区域绿地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3-2017年时间段为例,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2003、2008、2013年和2017年4期区域绿地斑块,利用动态度、景观指数以及变化程度等方法,从规模与格局的角度对南京都市圈区域绿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区域绿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2003-2017年,区域绿地面积不断减少,由2003年的6 090.33 km2减少至2017年的5 577.92 km2。其中2008年前,区域绿地规模变化较大,动态度为-1.55%,2008年后规模减速放缓,动态度为-0.09%;2)研究期内,区域绿地面积减少率位于70%~100%区间的单元数呈递减趋势,粗放式的区域绿地开发得到控制,但区域绿地总体稳定性不断下降。区域绿地面积增长率主要位于0~30%,面积总体增幅较小,增长率≥100%的单元分布离散,并呈现由山体周边向山体内部、沿江沿河处转移的特征;3)区域绿地的斑块密度、形状指数不断增加,斑块大小中位数、连接度以及聚集度总体下降。区域绿地在斑块特征上呈现小型化、破碎化,在空间分布上趋于离散的特征;4)高程、第二产业占比、公路里程等因素是影响南京都市圈区域绿地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选取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水磨沟区、高新区)为研究靶区,以2008、2013、2017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Envi、ArcGIS以及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2008—2017年研究区生态类型格局面积变化及转移矩阵进行分析,并选取7个景观特征指标,即绿地斑块面积、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形状指数、斑块类型占景观面积比例、斑块聚集度,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绿地景观转入量主要来自裸地及农田,绿地面积从2008年的90.38 km~2增加至113.34 km~2,2017年绿地面积相较2013年增加了22.96 km~2,面积所占比例增加了2百分点。研究区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高新区绿地面积较小,斑块个数最多,斑块密度最大,破碎化程度最高,绿地生态功能较弱。绿地斑块形状及绿地景观结构的复杂性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城市绿地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其中因水磨沟区部分山区绿地景观连通性较强、破碎度小,城市绿地聚集度最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绿地优化建议,为研究区城市绿地景观优化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参考,同时为乌鲁木齐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目标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贾鲁河郑州段植物多样性与景观格局梯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郑州市2009年航片与1990年郑州市地形图、2005年土地利用图,结合2007年郑州市绿地普查数据及2009年8月份的野外调查数据,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景观均匀度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景观距离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丰富度、pielou均匀度、优势度等指标对贾鲁河郑州段的景观格局及植物多样性梯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依赖于耕地、林地、河流等景观的生态系统的减少,景观多样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下游河流区、上游近郊区、上游远郊区、城市河流区;景观距离指数及破碎化指数顺序表明城市河流区与下游河流区的生境的景观破碎化程度与人类干扰的程度关系密切,明显高于郊区河流区;城市河流区植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而上游远郊区的优势度最高。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贾鲁河郑州段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2年Landsat TM、2005年SPOT影像为信息源,一个斑块为基本研究单位,GIS为平台,结合GPS定位调查,研究了广州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景观格局. 分析结果表明:各区公园绿地覆盖率差异较大;公园绿地建设重点放在天河、白云和黄埔区;公园绿地景观人为干扰减少;公园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平均连接水平较低;公园绿地服务盲区大量减少,服务能力大大提高,但仍不尽完善. 通过景观格局指数、服务盲区的分析,探索公园绿地合理布局,为广州市公园绿地规划、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空间关联的视角出发,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安徽省17个地市旅游开发的空间关联度进行数据分析.选取2009年安徽省17个地市人均旅游收入为观测值,通过计算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Global Moran's I),发现其旅游开发在整体上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进一步计算各地市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Local Moran's...  相似文献   

12.
了解C3和C4植物光能利用效率(L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对光的响应关系,对揭示植物的光能利用与需水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辣椒(Capsicum annuum)、高粱(Sorghum bicolor)和玉米(Zea mays)为研究对象,用LI-6400光合仪测量了这4种植物的气体交换参数,并利用光响应机理模型所构建的叶片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光的响应模型分别研究了它们的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栾树和辣椒的最大光能利用效率(LUEmax)和最大水分利用效率(WUEmax)比高粱和玉米低,所对应的饱和光强(IL-sat)也小于高粱和玉米;(2)高粱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和饱和光强(Isat)均比玉米小,但它的LUEmax和WUEmax却比玉米大。由此可知,C3植物的栾树和辣椒LUEmax和WUEmax比C4植物的高粱和玉米低,而相应的饱和光强(IL-satIW-sat)则没有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收集于云南和四川的52株滇杨优树为试验材料,并以1株大叶杨、1株北京杨和2株黑杨做类外对照,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基因组DNA水平检测。结果表明,筛选出的8对EcoRⅠ+3/MseⅠ+3引物组合对52株滇杨优树共扩增出264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74条,多态带百分率为64.52%,检测到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184,基因多样度(H)为0.121,Shannon信息指数为0.201,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77;对56份杨树样本共扩增出32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共247条,多态带百分率为75.21 %,检测出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185,基因多样度(H)为0.122,Shannon信息指数为0.209,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76。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除滇杨优树QXB007与QXJ030外,其余杨树分析样本均能够被鉴别。基于采集地和遗传相似系数的模糊聚类分析表明,52株滇杨优树除开远采集地外,丽江采集地样本与其他采集地样本之间均有交集,说明丽江可能是滇杨的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该研究结果为滇杨人工选择育种、遗传改良、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乡土景观保护研究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选取温州三垟湿地乡土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借鉴与运用景观破碎度分析研究方法对2012、2017年乡土景观的空间构成特征、空间构成变化、景观破碎度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环境更新与产业转型是引发乡土景观空间动态变化与景观破碎度时空演变的主因。(2)总体景观破碎度由0.006 3降至0.005 9,城乡绿地、现代建筑空间、现代公共空间、田地这4类斑块是主要驱动因素。(3)内核区域景观破碎度降低趋势比外环区域更显著,现代建筑空间、传统建筑空间、田地、水塘是内核区域景观破碎度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城乡绿地、现代建筑空间、现代公共空间、传统工业用地是外环区域景观破碎度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从营造良性社会基础、延续空间构成特征、监测空间构成变化、调控主要驱动因素4个方面,提出快速现代化与城市化背景下三垟湿地乡土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北京景观格局及其热环境效应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北京市1992、2000、201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分析分离度指数、聚集度、景观形状指数的变化,使用TM/E TM+的热红外波段数据反演北京市的地表温度,分析北京市区热效应的时空变化规律,并以2010年为例,分析景观格局指数、植被归一化指数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1992-2010年北京市地表温度升高,且城市热岛范围增大;景观形状指数与分离度指数能很好地反映本区域地表温度,分离度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SRA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浙产栀子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浙产栀子种质遗传多样性,进一步开展该物种保护及品种选育,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从多态性检测、遗传多样性水平及聚类分析揭示栀子种质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从88对SRAP引物中筛选6对引物用于浙江居群、华中居群、西南居群的21份栀子的SRAP-PCR,共获得98条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7条,在物种水平上,多态性比率(PPB)为88.7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15 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08 9,Shannon's指数(I)为0.465 1;在居群水平上,PPB为53.06%~77.55%,H为0.212 0~0.258 1,I为0.309 4~0.390 4;3个居群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35 6,即76.44%的遗传变异在种群内进行,基因流(Nm)为1.621 8,证明居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Nm>1);UPGMA聚类结果表明,21份样品分成4组,华中和西南居群各聚成一支,浙江居群被分成二支。本研究表明,栀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居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可为栀子新品种选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浙江柑橘黄龙病菌PCR阳性病株空间分布信息和染病特征,2017—2018年对7个柑橘黄龙病发生样地2 900株橘树进行黄龙病菌PCR检测,按10株1样方取得290组样本资料,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对其空间分布型进行数据测定,结果达到C>1、I>0、K>0、CA>0、M*/$\bar{x}为了揭示浙江柑橘黄龙病菌PCR阳性病株空间分布信息和染病特征,2017—2018年对7个柑橘黄龙病发生样地2 900株橘树进行黄龙病菌PCR检测,按10株1样方取得290组样本资料,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对其空间分布型进行数据测定,结果达到C1、I0、K0、C_A0、■,均为聚集分布格局,表明柑橘黄龙病菌PCR阳性病株田间分布趋向聚集分布。经Iwao的M~*-线性模型回归检验表明,柑橘黄龙病菌PCR阳性病株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病株间相互吸引,表现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经Taylor的■幂法则模型检验分析表明,黄龙病菌阳性病株的空间分布具有密度依赖性,阳性病株密度越高越趋向聚集分布,即聚集强度随阳性率上升而增强。其理论抽样数模型为■及序贯抽样公式为T_n=1.6976/[D■+0.9296/n]。应用这些参数特征对提高田间柑橘黄龙病早期预警效率和决策防控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耕地、林地、草地、湿地及水域共同构成的绿色空间有利于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清福建省绿色空间的景观结构组成以及空间配置演变情况对构建生态屏障、打造全国生态示范省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绿色空间为对象,分析其景观格局在2000-2020年的演变,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构建回归模型,分析福建省绿色空间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整体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较明显。福建省整体绿色空间破碎化程度上升,总体连通性降低和多样性降低。空间分布上,整体绿色格局破碎化、连通性和多样性变化随着空间位置不同而变化。2)GWR模型在空间位置层面对不同时期的绿色空间格局演变影响因素的解释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模型。GWR模型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对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破碎化、连通性、多样性的影响以负相关为主,且具有较显著的空间差异。自然因素中,地形、温度、降水对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影响也具空间差异。分析揭示了福建省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在空间层面上量化影响因素对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影响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福建省绿色空间格局并构建福建省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与生态功能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城市绿地数量和结构时空动态变化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城市绿地斑块和廊道连接的景观格局指数法和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交互作用以及可达性分析方法,比较了城市绿地沿城乡分布的梯度分析方法.并总结了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研究的热点领域,包括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空间显式表征和多尺度分析,以及格局的定量研究与规划的结合,并应用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