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甘薯小象甲又名甘薯小象鼻虫、甘薯蚁象等,常造成甘薯产量损失20%~30%,严重田块高达40%以上。农户应根据甘薯小象甲的发生特点,加强防治,确保甘薯优质高产。1危害特点甘薯小象甲主要以幼虫为害,幼虫在薯块内和粗蔓中取食,形成隧道,并将  相似文献   

2.
2010~2012年对河北省甘薯主产区易县和雄县甘薯田蛴螬的发生和为害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蛴螬在易县和雄县甘薯田普遍发生,主要种类为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黄褐丽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一般地块蛴螬对甘薯的为害率10%,严重地块为害率20%,最高可达49.1%。易县暗黑鳃金龟成虫的发生高峰期为7月,铜绿丽金龟成虫的发生高峰期为6月下旬~7月下旬,黄褐丽金龟成虫的发生高峰期为6月下旬~7月上旬。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危害甘薯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其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通过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危害陕西甘薯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生物型主要为A型,其1年发生8~10代,在27~28℃、20~24℃、6~10℃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的时间分别为18 d、20~26 d和68 d。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主要以卵、幼虫、成虫在薯块、土壤、粪肥中越冬,种薯和种苗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本文提出了严格进行种薯检测、建立无病留种田和挑选健康种薯、温汤浸种、覆膜栽培、轮作倒茬、清洁田园、高剪苗、药剂防治等适宜陕西区域推广应用的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减轻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对甘薯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发生规律甘薯叶甲主要寄主植物是甘薯,另外还有旋花科的雍菜和打碗花,是为害甘薯的一种主要害虫。成虫吃薯汁。喜食甘薯顶端嫩叶,常使薯苗顶端折断,幼苗枯死,造成缺苗现象。幼虫生活在土壤中,啃食薯块,造成薯块表面深浅不同的伤疤,影响薯块膨大。一般1年发生1~2代。我国北方成  相似文献   

5.
甘薯小象虫属鞘翅目蚁象虫科,又称甘薯象甲。甘薯小象虫是国内外检疫对象,是甘薯主产区的重要害虫之一。莆田市秀屿区甘薯常年种植面积10000hm^2左右,近几年,由于农民普遍不培土、管理粗放,致使薯蒂裸露多,甘薯小象虫极易侵入为害,加上干旱或农田水利设施毁坏致使薯田得不到及时灌溉,导致小象虫严重发生,且呈逐年加重趋势。据田间调查,近3年秀屿区甘薯小象虫为害面积达45%~63%,  相似文献   

6.
甘薯天蛾是甘薯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在阜阳地区每年发生三至四代,大发生为害多是第三或第四代幼虫,时間在8—9月間,正值甘薯結块时期,造成甘薯大量減产。据調查研究.成虫繁殖率高,一头雌虫平均能产卵一千零三十五粒。幼虫食量大,一头幼虫一生可吃中等大小的胜利百号甘薯叶片三十五个左右。6—9月雨水偏少,則有利发生。6月中旬,第一代幼虫发生在春甘薯地里,春薯面积小,这时虫口密度也稀,不仅防治成本低,而且收效大,是防治有利时机。天敌有小茧蜂、悬茧蜂、寄生蝇等,卵寄生以第二代为最高,寄生率达41.6%,幼虫寄生率以第三代最高,在28.5—38.5%之間。1965年,甘薯天蛾第一代发生早、数量大,成虫多、落卵稠。6月上旬在田間調查,百株甘薯上有卵和幼虫五十个左右,多的百余个,比1964年同代虫期高两倍。全专区二百多万亩春薯,块块都有发  相似文献   

7.
稻秆潜蝇在重庆市巳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该虫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越冬。越冬代.幼虫在3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5月上旬为产卵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期,6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2代成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期,8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3代成虫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并迁至越冬寄主上产卵,10月初至11月底孵化为幼虫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后1—2h即可交配,但多数于羽化后1—3d才交配。更尾后越冬代于4—9d,第2代于3—7d后产卵,一般1叶仅产1卵,偶有数粒。单雌产卵量2—81粒不等。成虫寿命为20d左右。  相似文献   

8.
<正>甘薯黑斑病在甘薯苗期、生长期及贮藏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薯苗、薯块,一般不会危害绿色部分,黑斑病又名黑疤病。这种病会随着种薯、种苗的引进而产生传播,黑斑病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薯苗发病部位一般在幼苗茎基部产生长椭圆形略微凹陷的黑褐  相似文献   

9.
甘薯茎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红薯种植区普遍发生,造成严重产量损失。症状甘薯茎线虫病主要危害薯块,其次是薯苗、薯蔓基部和粗根,不仅在田间危害,还造成储藏期烂窖和育苗期烂床。薯块受害后表皮龟裂,内部糠腐。苗期受害,  相似文献   

10.
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发生普遍,我国各甘薯产区均有发生。甘薯黑斑病在甘薯整个生育期和贮藏期都可发生,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薯苗受害,多在茎基部白色部分产生黑色圆形或近椭圆形的病斑,病斑稍凹陷。  相似文献   

11.
性诱剂在甘薯小象虫防治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薯小象虫是福建薯区重要的害虫。研究表明,甘薯小象虫在福州薯区年发生有5个高峰期,分别在4月中旬、7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下旬和10月下旬;甘薯小象虫性诱剂对雄成虫具有很强的引诱活性,持效期达110d,引诱范围达15m;选用橡皮塞诱芯、2%洗衣粉溶液和1.25L可乐瓶制作的诱捕器诱捕效果较佳,在莆田、惠安两地薯区进行周年诱捕结果,田间雄成虫数量分别下降了55.4%和57.7%,防治效果分别为69.5%和72.6%。实践证明,应用甘薯小象虫性诱剂防治小象虫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防治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甘薯小象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多年的系统研究 ,建立了一套以新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甘薯小象虫的技术体系 :即采用小象虫性诱测报技术 ;应用诱捕器诱杀技术 ;诱捕虫源人工感染白僵菌释放传病技术 ;Bb - 1白僵菌生物防治技术和应用低毒的混配杀虫剂化学防治技术。通过大面积示范应用 ,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2003年7月~2005年5月对沙湾县乌兰乌苏镇东海子村甘薯腐烂病展开调查研究,发现甘薯腐烂病对甘薯造成严重损失,发病率高达43;.从大田中采样,通过室内分离,形态描述,测量,结合相关参考文献,最终确定甘薯腐烂病即甘薯茎线虫病,该病原线虫鉴定为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  相似文献   

14.
梨花象甲于1991年在五三农场园艺分场青山坡队桃园小区域范围内暴发,造成该园十余亩春蕾早桃失收。本文对其在该区桃园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初步探讨。据观察和分析认为,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主要以成虫在桃树枝条复芽缝隙间越冬,每缝一头,无聚集越冬现象,越冬成虫无明显的越冬休眠状态,抗冻能力很强。对该虫的防治应以逐株清除越冬成虫为主,以摘拾虫花以及成虫期人工捕杀为辅,尽可能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及时彻底将该虫控制在局部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稻水象甲的生态防控措施。[方法]通过在稻田生态食物链的环节中放养鸭子,研究了稻-鸭共生对稻田生态系统中稻水象甲成虫发生规律及其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稻-鸭共生对稻水象甲具有显著的生物态控制效应,其中对稻水象甲成虫的防效达92.56%,对水稻白叶率的防效达98.15%,均优于化学防控效果。[结论]稻-鸭共生特别适合对如稻水象甲等繁殖力强、化学防治难度大的虫害,为生态控制稻水象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黄芩白粉病在河北承德的发生规律,并用不同肥料、不同药剂对黄芩白粉病进行处理。[方法]结合施肥、施药处理,田间实地观察记载黄芩白粉病的发生规律。[结果]黄芩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果荚,病菌以菌丝体和闭囊壳在黄芩病残体上越冬,发病高峰期在8月上旬~9月中旬;多晴少雨有利此病发生发展。施用尿素有利于发病,施用磷酸二氢钾、复合肥可减轻发病;40%氟硅唑EC10000倍液防治黄芩白粉病效果最佳,防效达87.33%。[结论]为生产区有效地防治黄岑白粉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吴跃开  陈波涛  欧国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348-3349,3382
[目的]咖啡豆象是世界性仓储害虫,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与重要能源植物麻疯树的生态区重叠,有必要调查其对麻疯树的危害性。[方法]以贵州罗甸种植区为调查点,对野外麻疯树林分及室内果实储藏物进行调查,掌握害虫发生情况及其为害后果,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确定。[结果]咖啡豆象在罗甸麻疯树种植区普遍分布,室内及林间均见其发生为害;成虫取食真菌,对麻疯树果实的直接为害性很小,但成虫将卵产于果皮内,幼虫在其中孵化并取食,最终可将果皮蛀空,从而对果实造成直接为害;另外,咖啡豆象还可能具有一系列的潜在危害性,包括直接蛀食种子、传播病原物、威胁产区其他经济作物等。[结论]麻疯树是咖啡豆象的新寄主,咖啡豆象对其有一定的危害性,对其产品、其他经济作物有潜在的危害性,应加强对咖啡豆象的研究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1995年以来金坛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的发生动态与防治方法,从冬后基数调查、灯诱成虫数量、秧田期与大田期的防治药种、成熟期考察等几方面分析了二化螟种群的消长动态,总结了二化螟的测报与防治经验。  相似文献   

19.
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是我国水稻产区最重要的害虫之一.本文综述了苗床施药防治稻水象甲技术及其防治机制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该项技术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