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穗粒数的多少受小穗数、分化的小花数、小花结实率决定的。穗粒数的形成:穗分化形成总小花数→总小花数在短期内迅速退化一部分,剩余部分的可育小花→可育小花接受花粉进行萌发形成幼胚→形成的幼胚进行灌浆形成籽粒。本文主要总结了小麦小花分化及退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营养调节。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19个春麦品种为材料,试图探讨影响春麦穗粒数的生育阶段。结果表明,小花数多是穗粒数多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受精前的退化小花数相对来说要少于受精败育数和成胚后籽粒的退化数,也即受精前的退化小花数并不是限制穗粒数的主要因子;增加小花数同时减少小花的退化、减少受精败育数和成胚退化数是现阶段提高春麦穗粒数的关键。对于穗粒数多于40粒的品种减少小花数的退化提高可育小花数是增加穗粒数的关键;对于穗粒数在30 ̄40粒之间的品种减少成胚后籽粒的退化是提高穗粒数的关键;对于穗粒数低于30粒的品种,要增加受精前的小花数,同时要针对不同的品种,采取措施减少受精败育数或成胚后籽粒的退化数才能有效地提高穗粒数。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冬小麦(Triticum activum L.)地膜覆盖增加穗粒数是由于促进了小花的分化和发育,覆盖提早了小花原基分化时间,延长了小花分化发育持续期,提高了分化速度,显著增加了小花原基数量覆膜还促进了上位小花的退化,从而改善了中下位小花的营养条件研究还表明:覆膜植株体内的碳、氮营养充足,碳氮比高,这为小花的分化和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观察了氮、磷肥不同施用量对冬小麦不同小穗的小花分化、退化与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施肥水平下,小花分化始期每穗小花数均增长缓慢,尤其是施氮不施磷时更加缓慢,进入雌雄蕊分化期后速度加快,进入药隔形成期后速度又减缓,到减数分裂期不再增加。施磷量(P2O5148.5 kg/hm^2)相同时,施氮多(N270 kg/hm^2)的小花退化晚、分化和每小穗结实小花数多,有利于增加下部和中部小穗的结实粒数,籽粒在整个穗部的分布较均匀,产量高;施氮少(N 135 kg/hm^2)的小花退化早、小花数少,其中下部小穗的小花数较多;不施氮肥的分化的小花数较少,中部小穗结实率较高,顶部结实率急剧下降。只施氮肥不施磷肥,小花早期发育慢,高峰期到来迟,停止发育也迟,单穗小花数目多,小花退化晚且集中,粒数降低。只有氮磷配合施用才能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大穗多花,增加分蘖,提高成穗率,且施氮多的产量高,只施氮肥的产量高于只施磷。  相似文献   

5.
1.江淮地区小麦生长季节具有南北方气候的过渡特征,郑引一号、宁麦三号等春性品种小麦穗器官可在低温短日的越冬期间分化小穗原始体;而在春季升温不高的条件下进行小花的分化发育,因而有利于多小穗和可育小花的形成。2.郑引一号、宁麦三号等春性品种在江淮地区中等以上肥力地上,一般每穗能分化19—20个左右小穗,150—170朵小花,但由于小花发育过程中贯穿着小花退化,生产上每穗平均结实数只有30—35粒上下,仅占其总小花数的20—23%。3.小麦小花退化无论全穗或每个小穗都是从上而下进行,退化时期从中部小穗发育最早的小花形成四分体以后不久开始,到开花受精时停止。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短,退化快,退化数占总退化小花70%左右,退化小花均未达到四分体期;第二阶段时间长,退化慢,退化数占总退化小花30%左右,退化小花均未达到柱头羽毛状。4.江淮地区选择多花高结实的优良品种,在提高施肥水平的基础上,适当降低基本苗数,并通过适期早播延长小花发育时间和利用生长激素促进小花发育,是减少基部小穗退化,提高小穗结实性从而增加穗粒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1989~1990年,在大田条件下对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粳稻等12个品种的每穗颖花退化数等穗部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水稻不同品种每穗颖花退化数差异很大(10~184朵),颖花退化率变化在7.90%~42.04%。依据退化颖花着生的不同枝梗位置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颖花退化主要系伴随2次枝梗退化而发生。随着颖花分化数的增加,颖花退化数有显著的增加。2次枝梗退化数、退化率分别与抽穗期每个分化2次枝梗占  相似文献   

7.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以果实入药,具有温中、散寒、燥湿、疏肝、止呕、止痛的功能.吴茱萸有大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之分.小花吴茱萸主产于贵州省的铜仁市、玉屏县和江口县.小花吴茱萸最大的特点是雄蕊退化,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果实只有果皮,不含种子.小花吴茱萸以其果皮厚、绿豆色、香气浓、有效成分含量高等特点而优于大花吴茱萸.小花吴茱萸通常只能进行无性繁殖,而长期无性繁殖会使其抗病虫能力下降.因此小花吴茱萸优质高产栽培的关键在于其病虫害的防治.笔者从事小花茱萸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多年,现将研究经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对长穗苜蓿穗长、小花数、荚果数和种子数调查的基础上,对长穗苜蓿品种的穗部性状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穗苜蓿植株群体穗长、小花数、荚果数、种子数出现的频数均近似呈正态分布.以德福和甘农三号为对照,通过穗部有关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穗长、小花数、荚果数与种子数相关系数依次为0.278、0.321和0.727,穗长与小花数、荚果数、种子数的相关系数依次为0.930、0.342、0.278,且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对长穗苜蓿和德福、甘农三号穗长、小花数、荚果数和种子数方差分析表明:长穗苜蓿的穗长、小花数、荚果数和种子数分别和德福、甘农三号的穗长、小花数、荚果数和种子数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穗长是苜蓿种子高产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出苗率低、成穗率低、结实率低是严重影响冬麦高产高效的主要障碍因子.据多年田间调查,喀什冬麦出苗率一般不到80%,666.7m2基本苗不到30万株;成穗率只有40%左右,其中分蘖成穗率一般不到20%,666.7m2收获穗数不到40万穗;结实的小花数最多仅占小花原基的20~30%,穗粒数只有23粒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不同EC值营养液对大花蕙兰生长及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花蕙兰大花品种金门和小花品种红祖为材料,研究了不同EC值营养液对大花蕙兰生长及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花品种金门以营养液EC值为1.4~2.8 mS/cm时植株生长发育较好,开花品质最佳,其中EC值为2.1 mS/cm时效果最好,平均单株花箭数为6.15枝,平均花箭长度达到60.28 cm,平均单枝小花数达到13....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拔节期低温胁迫对小麦穗花发育与籽粒淀粉粒分布的影响,以‘宁麦13’、‘华成3366’等8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拔节期夜间低温处理,研究低温对小麦籽粒产量、穗花发育与胚乳淀粉粒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低温显著降低小麦籽粒产量,低温处理产量较对照降低46.55%~66.09%。低温处理穗数、穗粒数与籽粒质量分别较对照降低2%~31%、17%~55%与4%~26%。可见,拔节期低温对小麦穗粒数影响最大,籽粒质量次之,穗数最小。拔节期低温显著降低小麦的总小穗数,主要是由顶部败育小穗数与基部败育小穗数增加造成。低温显著降低小麦总小花数、结实小花数,其中对基部结实小花数和弱势结实小花数影响更大。低温胁迫显著降低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其中与2.8μm淀粉粒组相比,低温对2.8~10μm淀粉粒组体积、表面积百分比的降幅更大。拔节期低温对B、A型淀粉粒数目百分比无显著影响。可见,本试验中小麦拔节期低温不利于籽粒B型淀粉粒的生长,即其个体体积的增大。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高粱的杂种优势利用始于1933年,目前,我国高粱杂交种种植面积占高粱种植总面积的70%。但随之出现了杂交高粱退化的问题,其原因一是制种过程中的生物学混杂;二是不育系小花的败育和杂交一代小花不实,以及亲本本身杂合基因的分离等。解决的办法是首先应三系同时提纯,把配合力和性状典型性作为提纯选择的中心环节;另外,就是用中国高粱转育不育系可减轻小花败育,即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降雨、光照、土壤水分和肥力,也可以减轻小花败育和小花不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987~1989年对扬麦5号在不同播期和基本苗下的单株成穗规律以及单株成穗数、小穗数、每穗粒数和干粒重等穗部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基本苗4~20万、播期10月9日~11月9日范围内,基本苗越少、播期越早、个体的潜力越大;表现在单株成穗多,结实小穗数增加,退化小穗数减少,小穗平均结实粒数增加,以及穗型大、粒重高。单株成穗数(x)与每穗粒数(y)的关系可用y=ax~b方程加以描述。每穗结实小穗数(x)与每穗粒数(y)的关系可用y=ax+bx~2方程加以描述。每穗退化小穗数(x)与每穗粒数(y)的关系可用y=ae~(bx)方程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14.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97鉴1、杨麦158和河南8679为代表基因型,研究了特大穗型、大穗型和小穗型小麦品种在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小麦小花的化动态符合二次曲线方程模式,小花的退化动态符合一次方程模式,不同穗型品种在方程参数上有明显区别。特大穗型小麦小花分化速率快每穗分化小花数多,形成的中孕小花数和结实粒数量最多。不同穗型小麦的小穗结实率、小花结实率和可孕花结实率均为穗型越大,结实率越高,其中以可孕花结实率的级差最为明显。不同穗型小麦的强势位小花在结实特性上差异较小,但弱势位小花依穗型不同有明显的级差。特大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在幼穗分化后期输入穗中的干物质相对较多,穗茎比较高,因而穗中较高的干物质输入是大穗形成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1989~1990年,在大田条件下对杂交籼稻和常规籼、粳稻等12个品种的每穗颖花退化数等穗部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水稻不同品种每穗颖花退化数差异很大(10~184朵),颖花退化率变化在7.90%~42.04%。依据退化颖花着生的不同枝梗位置可将其分为5种类型,颖花退化主要系伴随2次枝梗退化而发生。随着颖花分化数的增加,颖花退化数有显著的增加。2次枝梗退化数、退化率分别与抽穗期每个分化2次枝梗占有干重,全穗颖花退化数、退化率分别与抽穗期每个分化颖花占有干重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负相关。品种内与品种间的表现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当麦田50%以上的小麦植株主茎基部第1节伸出地面2厘米时,叫拔节期.此时幼穗分化进入小花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和药隔期.拔节期施肥浇水能显著减少不孕小穗和不孕小花数;旗叶露尖(药隔期)时施肥浇水不会引起贪青晚熟和倒伏;拔节肥水还能促进旗叶增大,延长上部叶的功能期,有利于籽粒的形成和灌浆;对提高成穗也有一定的作用;还能促进穗下节间伸长加粗,有利于穗的发育.一般拔节期的肥水能增产20%~30%,中低产田能增产50%左右.可见加强拔节期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小麦小花的分化和退化及其与氮素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穗粒数一般偏低,且变化幅度较大,又不易控制。从近几年北京小麦高产联合试验的结果来看,亩产千斤的小麦,平均穗粒数只有30粒左右,而一般田只有20几粒。据我们1978年观察每穗上分化的小花数多达166朵,尽管到开花期形态上正常的小花减到40余朵,但最后也只有30余粒。可见,提高穗粒  相似文献   

18.
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Poppius)是桃蚜Myzus pericae(Sulzer)的重要天敌之一.为更好利用其防治桃蚜,我们研究了它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桃蚜的功能反应.研究证明在25±1℃下,东亚小花蝽完成1个世代需20d~33d,其中卵期为1d~3d,1龄若虫期2d~4d,2龄若虫期2d~4d,3龄若虫期2d~3d,4龄若虫期2d~3d,5龄若虫期3d~4d,成虫期6d~19d.东亚小花蝽一生可捕食桃蚜345头,其中1龄一生捕食桃蚜12头,2龄捕食桃蚜19头,3龄捕食桃蚜20头,4龄捕食桃蚜27头,5龄捕食桃蚜42头,成虫捕食桃蚜225头,捕食量随龄期而增加.东亚小花蝽成虫羽化时间多集中在6:00am~10:00am,羽化当天即可交尾,产卵开始于交尾后的第6d,产卵高峰期在交尾后的第8d,一生可产卵42粒/♀.东亚小花蝽成虫对桃蚜的功能反应呈Holling Ⅱ型,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0.9753N0/(1+0.0088N0).  相似文献   

19.
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法,对小麦2个春性品种、3个半冬性品种的穗部维管束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表明:(1)小麦穗部大维管束数随小穗位上升而递减,每上升1个穗轴节片,大维管束数减少1个,该大维管束进入同一穗轴节片节上着生的小穗中。顶小穗一般有3~5条大维管束,可认为顶小穗是由3~5个未能完全分化的小穗联合构成。(2)小穗上各位小花维管束数目随小花位上升而递减。第1,2朵小花一般有5~7条分支维管束进入,它们与小穗轴直接相连;第3,4朵小花有3~5条维管束分支,其中1条是下位花维管束的分支;第5朵小花以上各位花均只有3条维管束,且自上而下依次相连于邻花的维管束。  相似文献   

20.
氮肥处理对春小麦穗粒数形成阶段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研究氮肥对小麦穗粒数形成中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以穗粒数和结实率有差异的3个春小麦品种为材料,拔节期进行追肥,设置3个氮肥处理.结果表明,N1处理下3个品种的穗粒数均较其他两个氮肥处理下的穗粒数高.开花期增施氮肥能够延长小花分化的时间,增加小花分化的数量,减少受精成胚退化率,从而提高穗粒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