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碳中和背景下,共享单车的减排能力受到广泛认可。文中针对共享单车系统中未被满足的隐性需求,研究了其对降碳的可能贡献。在量化隐性需求的基础上估算其减排潜力,通过构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政府及企业效用以确定实际减排量。根据研究数据推算,呼和浩特市共享单车系统中每年的隐性需求量约为36748次,可以减少约2364kg的碳排放,博弈模型的算例结果显示,权衡政府及企业效用后,释放了90.35%的隐性需求,对应的碳减排量为2136kg,因此研究隐性需求有助于提高共享单车的减排效益。  相似文献   

2.
基于入户调研数据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碳足迹计算软件,测算出福州市居民消费碳排放量的总量及分量,运用PLS-SEM模型,构建居民消费碳排放结构模型,分析相关要素对居民各类消费行为及碳排放量产生的影响.结果 表明:居民人均每年因日常生活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产生1.55t的碳排放量,直接能源、食物、交通、日常用品以及废弃物...  相似文献   

3.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供给基地,合理的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整理新疆各类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对新疆2000—202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天山东坡碳排放强度较高,准噶尔北缘、天山北坡和昆仑山北坡则相对较低,并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3)在全球变暖与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新疆需要从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入手,建立差异化的能源结构调整策略,通过构建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网络,促进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广义费雪模型的天津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测算1995至2010年天津市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基础上,基于广义费雪模型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利用脱钩指数测算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的脱钩程度,分析天津市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以及造成的碳排放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三类一次能源引起的碳排放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煤炭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最多;经济发展因素是天津市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对碳排放增长始终起着正向拉动作用;能源效率因素则始终对天津市碳排放增长起着反向抑制作用;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有增强趋势,但难以抵消由经济发展拉动的天津市碳排放量增长。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平衡视角的陕西碳通量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OD13A1和MCD12Q1遥感数据、气温和降水数据以及一次能源消费、水泥生产量、生物质能源消费等统计数据,基于生态平衡视角,运用CASA模型、碳排放测算模型,分别估算2000-2010年陕西省及各市地表植被NPP和人类活动碳排量,并进行差量分析,进而探讨其碳通量和碳平衡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陕西省地表植被每年NPP总量在5.00×107~8.00×107 t,波动中呈现升高趋势,NPP总量空间分布为:陕南>关中>陕北;陕西省人类活动碳排放从2.61×107 t增加到了7.76×107 t,碳排放空间分布为:关中>陕北>陕南;2000-2010年西安和渭南一直处于碳赤字状况,宝鸡、延安、汉中、安康和商洛碳盈余,承载着陕西省大部分碳吸收功能,在维持省域碳盈余中起关键作用,铜川、咸阳和榆林则由碳盈余逐渐变为碳赤字。最后提出陕西省应逐步着手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内蒙古多伦县为研究区,结合1985-2015年间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借助土地利用碳排放计算模型和STIRPAT模型,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动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年均增加值为0. 684×10~4t,呈逐年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起主导作用;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呈逐年减少趋势;人均碳排放强度则呈逐年增加趋势。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因素是GDP,其次是第一产业,其三是第三产业,最小的是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7.
作为农村节能的重要工具,户用沼气池被广泛应用,对其碳减排效果的量化评估,有助于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的落实。对此,文中借鉴生命周期方法的研究思路,结合EIO模型和能源替代等方法,对我国户用沼气池在建设和使用阶段的碳排放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单个户用沼气池在建设阶段将产生0.645吨的碳排放,但是结合使用阶段的碳减排效应,其寿命内将净产生34.77吨碳减排当量,平均每年实现3.48吨碳减排当量,其中能源替代效应是主要减排原因。从全国层面来看,户用沼气池每年将产生1.32亿吨的碳减排当量,约占农村生活用能碳排放总量的15%,减排效果颇为显著。因此,推广和应用户用沼气池依然是有效的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基于总量控制的省域配额分配是我国碳减排的现实途径。本文先从公平角度出发,采用世袭制、平等主义和支付能力原则对碳排放进行分配,然后赋予三者同等权重进行加权组合,获得2020年我国省域碳排放配额初始分配值;然后考虑就业人员的社会效应、其他能源对煤炭的替代效应,构建存在非任意变化量的零和收益NDV-DEA模型进行优化,实现碳排放总量约束下的省域分配方案效率最优。分配结果表明,方案基尼系数小于0.2,有效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结合各省碳排放强度下降比例值,将30个省划分为四类,提出每类省份的碳减排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碳排放减排成效评估、目标重构与路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在测度我国及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碳排量的基础上,对其碳减排成效进行了综合评估,进而完成了对减排"后进地区"的目标重构与路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从国家层面来看,农业生产部门有能力实现政府所承诺的预期碳减排目标,但具体到各省区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基于相对目标与绝对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利用矩阵构建可将31个地区划分为9种类型。2)对于减排较为困难的13个地区,在遵循可行性与公平性原则的基础上,科学调整了各自的农业碳减排目标并优化了其实践路径。其中,贵州、山西等4地要求2020年农业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减少40%;安徽、江西等4地要求2025年农业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减少45%;湖南、宁夏等5地要求2030年农业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减少50%。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俱乐部收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差异明显的客观事实,文中考察1995-2010年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构建人均碳排放收敛模型,研究不同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低人均碳排放区域已跨入中度人均碳排放型;中度人均碳排放型地区也已跨入较高人均碳排放型地区或者高人均碳排放型地区.(2)考虑时空效应,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加强,且空间集聚呈连片分布的特征.(3)通过Moran§I指数对我国区域进行内生分组,采用空间面板模型估计技术,结果发现L-L地区人均碳排放存在空间俱乐部收敛,其他地区收敛趋势并不明显;结论启示了在一个区域俱乐部内部,建立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将可能对相邻地区产生良性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减排潜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白城市为例,基于农业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区域农业碳排放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其时序演变过程;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探究了区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演进关系;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基准情景与基于碳约束的低碳情景的比较研究,探析了区域农业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1999-2013年,研究区农业碳排放量的时序变化分为三个阶段:低速增长阶段→高速增长阶段→波动阶段,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时序变化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状态;组成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化肥、水稻种植、牛养殖、羊养殖、猪养殖所占比例较大,化肥和水稻种植为其中较活跃的增长因素;研究区农业碳排放量、农业碳排放强度的EKC分别呈二次、三次曲线,均符合EKC假设的"倒U型";2014-2020年,低碳情景较基准情景共可累计减排850.4009万t。研究结果基本反映了区域农业碳排放的普遍规律,对于评判区域农业的生态经济效益,以及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西安市居民问卷调查数据,以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居民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五大因素对其使用共享单车行为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大因素对居民使用共享单车的行为意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各因素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呈现"行为态度>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的递减特征,表明居民使用共享单车的行为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共享单车的行为态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IPCC关于碳排放的计算方法,测算了1980-2012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并运用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了碳排放量与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的关系.结果显示:近30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9.05%;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和产业增长呈增长联接状态,但脱钩指数呈增大趋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倒“U”型曲线.接着,采用回归模型分析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产业增长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产业比重和从业人口增长对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能源效率是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最后,提出了交通运输业减少碳排放的建议,即促进交通运输业低碳技术开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适当控制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大力倡导低碳交通方式等.  相似文献   

14.
过去三十年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文中分析了城镇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时间效应,用协整的方法检验了我国城镇化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并采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影响的短期波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镇化进程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且短期内也存在波动效应。协整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碳排放增加1.4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碳排放相应增加1.86个百分点;中国的能源效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排放相应减少0.04个百分点。而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短期波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和工业化会向负向调整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碳排放趋向均衡。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碳排放数学模型,根据2001-2010年中国电力能源实物消费量测算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演变特征和产业间差异性。结果表明:电能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0.3035Gt逐年上升至2010年0.7454Gt,平均增长9.99%。碳排放强度从276(kg/万元)波动下降至182kg/万元,平均下降4.42%。第二产业电能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碳排放量平均增长9.77%,碳排放强度平均下降4.95%;2010年工业部门的电能消费碳排放量为0.5488Gt、占总排放量的73.62%,碳排放强度为341kg/万元。第二产业及其工业部门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明显超过第一、第三产业;但是第三产业碳排放的快速增长值得关注。期望为优化电力能源结构、发展生态产业经济以及制定行业间差异化的碳排放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如何基于国家整体碳减排目标,进行中国各省区碳减排责任的分摊,以落实区域间"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在分析国内碳减排责任分摊的公平性准则基础上,确定了各省区碳减排责任分摊的公平性区间,构造了分配满意度和公平偏离指数。以公平偏离指数最小化为目标,以国民经济效益指标为约束,构建了各省区碳减排责任分摊的公平与效率权衡模型。采用1995-2009年我国各省区碳排放和经济发展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规划求解,得到使公平偏离指数最小的各省区碳减排责任分摊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估算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不包括西藏)1997-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各省域间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空间依赖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而随距离增加不断衰减.2)LISA分析显示,多数省域碳排放在局部空间上存在”俱乐部”现象,即形成HH型和LL型集聚,各省域碳排放类型在时空演进上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3)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对省域碳排放量影响显著,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正向作用也不容忽视,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并未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已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要求各领域妥善处理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探寻兼顾区域发展需求与碳减排需要的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方案,是建筑部门响应碳排放“双控”国家战略,实现建筑领域安全降碳的关键。基于公平-效率耦合的视角,文中提出地区内“公平与效率的适度兼顾”以及地区间“公平与效率兼顾程度相当”的原则,以碳排放总量目标为约束,构建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模型。通过蒙特卡罗与数值模拟技术,获取2030年建筑能耗省级配额,并将其与以能耗总量目标为约束的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无论是约束条件的满足程度,还是碳减排潜力的实现深度,以碳排放总量目标为约束的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方案都是符合多维度要求的最优选择,其公平与效率兼顾程度为12%,公共建筑与城镇居住建筑将是未来节能减排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城市碳增汇减排的精准调控,以东莞市为研究区,构建宏观层面碳排放预测、中微观层面增强城市碳增汇能力的碳代谢格局优化框架,将LEAP模型情景预测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落实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上,并叠加LANDIS模型预测的城市固碳潜力区,识别城市未来碳代谢的薄弱区,进而提出城市碳代谢格局的优化思路。结果表明:1)东莞市未来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目标背离,减排情景比高限情景更加贴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工业需求侧节能减排。2)东莞市固碳潜力相对有限,在减排情景下仅有9个增汇节点,碳减排增汇需要建设生态廊道网络骨架、设置碳排扩张带、修复生态基底等措施为保障。3)利用LEAP-LANDIS实现未来碳代谢格局优化的关键是将LEAP模型预测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落实到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天津市经济的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攀升,城市交通系统与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文中基于LEAP模型设立了基准情景、规划情景和限制情景3种情景,预测不同情景下天津市城市交通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限制情景下2020年天津市交通能源消费量比基准情景减少52.9%,比规划情景减少35.3%,碳排放量比基准情景减少59.1%,比规划情景减少41.2%,其中机动车尾号限行和小客车限购的碳减排潜力较大。根据研究结果,文中对天津市实施低碳交通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