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生态治理与黄河文化共同推动流域经济发展,绿色旅游发展提高人民社会生活福祉,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文中以黄河流域沿线九省(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变异系数法和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模型,测算并分析了2001-2021年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识别出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空变化来看,两系统整体增势向好,东强西弱明显,山东在全流域居于高水平发展。2)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水平尚处于初级协调,青海、宁夏处于濒临失调,山东和河南处于中级协调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驱动效应明显。3)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重心分布为东北-西南方向,陕西处于全流域的重心。4)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的障碍因子是旅游经济发展,两系统的主要障碍因子分别是旅游市场规模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转型发展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需因时、因地制宜。文中采用SBL-ML模型,构建了在社会效益最大化下统筹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分析框架,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58个地级市人力、资本、能源、碳排放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测度了各地区碳全要素生产率及低碳经济发展倾向。研究发现:1)从区域维度看,2010-2019年黄河流域地级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状态,技术进步是推动黄河流域地级市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2)从城市维度看,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高的10个城市是洛阳市、朔州市、新乡市,西安市、郑州市、榆林市、鹤壁市、太原市、青岛市和烟台市,城市之间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的城市动力源泉也不相同。3)从低碳发展倾向来看,黄河流域整体表现处于初级阶段,大多为经济扩张型和增长倾向型,需进行低碳经济转型。4)从低碳转型协同路径来看,能源消耗和经济水平、能源消耗和人口规模、资产投资和产业结构、人力投入和碳排放量、人力投入和产业结构、碳排放量和产业结构在空间叠加后,对黄河流域碳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异格局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黄河内蒙古流域为研究区,利用GIS/RS技术获取流域水循环空间分布信息,选取黄河上游石嘴山、中游万家寨水文站为研究区的入、出站,利用近30年的降水等气象资料和近10年的水文资料,构建了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黄河流域内蒙古区间的降雨径流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校准、验证,初步分析了该区间降水与径流量的关系及水量平衡。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蒙古区间农用灌溉、池塘蓄水等人为因素对径流量的影响要大于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且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降水少,蒸散发量较大,从年尺度上看,通过降雨形成的径流量是非常有限的。构建的模型基本能够反映黄河流域内蒙古的月径流水文过程,水量平衡分析也揭示了当地干旱气候下径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协调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要求.基于区域PRED(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发展理论,构建黄河流域人地协调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利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剖析2010-2019年黄河流域人地协调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10-2019年黄河流域人地协调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2)全局空间正...  相似文献   

5.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中国创新,是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要求的积极探索,是凝练民族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基于线性文化空间视角,以黄河流域沿线九省为研究区域,推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内涵,运用熵值法、相对优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文化资源禀赋和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量二者耦合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截止2020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沿线九省文化资源禀赋综合评价值均值为0.44,整体水平偏低且空间差异显著;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数处于0.1-0.5之间,呈高低交替、错落分布的空间态势。2)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居于0.82-0.33之间,总体处于中低水平,由东向西表现为良好协调逐渐向轻度失调变化。3)旅游相对优先度测试表明旅游发展水平与文化资源的优先程度呈不平衡关系,旅游滞后型省份未能充分将文化资源禀赋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规划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文中以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劳伦茨曲线、密度分析、规模分析、优越度分析、捷夫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在空间呈现不均衡的两核集聚分布;2)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的规模度与优越度较低;3)内蒙古地区A级旅游景区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与捷夫模型构建的简单理想状态差异很大,表明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与蒙古国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为发展中蒙旅游与贸易提供了独特的地缘条件,是本区扩大对外开放和发展国际旅游与贸易的首选伙伴。文中选取1998年~2011年统计数据,通过两个断面四组指标的分析,揭示了内蒙古与蒙古国旅游与贸易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内蒙古与蒙古国旅游与贸易的互动呈对数直线关系,2006年前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贸易推动旅游的发展;2006年后进出口贸易继续增长,而出入境旅游增速逐渐趋于平稳,贸易对旅游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旅游与贸易进入水平较高的平缓发展阶段。内蒙古与蒙古国旅游与贸易的互动关系,对于推动内蒙古向蒙古国全面开放并推动旅游与贸易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效率是衡量区域旅游经济运行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5~2015年山西省旅游业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业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整体上呈下降态势,规模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内部差异明显。2)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年均增长3.3%,平均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城市数量增多,其中经济或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上升幅度较大。3)就影响旅游业综合效率提升的因素而言,产业结构、交通条件和旅游业集聚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市场化水平作用不显著,科技信息发展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市、土地、人口和产业视角,构建黄河流域水资源与区域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水资源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借助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水资源与区域发展的时空相关性,引入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区域发展对水资源的影响。研究表明:2010-202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与区域发展的相互作用程度不断增强,空间上耦合协调关系呈“东部优于西部、南部优于北部”的格局。黄河流域局部地区水资源与周边地区的城市发展、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的空间集聚效应减弱;水资源与土地规模的空间集聚效应增强。黄河流域城市、土地、人口和产业发展对水资源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人—水矛盾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4-2014年内蒙古12个盟市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探索了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内蒙古全域、边境地区、非边境地区的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之间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2)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内蒙古全域的出口贸易、进口贸易是入境旅游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边境地区的出口贸易、进口贸易是入境旅游的单向格兰杰原因,非边境地区的入境旅游是出口贸易的单向格兰杰原因;3)内蒙古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间的关系表现为两类:贸易促进旅游型,包括内蒙古整体和边境地区,表现为进口、出口贸易推动入境旅游发展;旅游推动贸易型,主要指非边境地区,表现为入境旅游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矛盾日益加深,提高粮食作物用水效率势在必行。文中以河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和GTWR模型,对河北省1995-2019年多要素投入产出框架下粮食作物用水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1995年以来,河北省粮食作物水足迹呈上升态势,灰水足迹年增长率幅度最大。2)研究期内河北省粮食作物用水效率呈现下降(1995-2000年)-上升(2000-2015年)-下降(2015-2019年)的变化态势,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格局,且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3)有效灌溉程度、产业结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力密度对粮食作物用水效率存在显著正向效应,种植结构和化肥施用强度则存在显著的负向效应,且各影响因素对粮食作物用水效率的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文中研究为各地区制定因地制宜的用水效率提高对策提供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体旅融合已然成为一种新趋势,如何进一步提高体育旅游景区的综合效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运用DEA模型、地理学相关方法和Tobit模型,针对2010-2022年中国49个体育旅游景区进行了效率测度,并对景区效率的时空格局、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体育旅游景区综合效率较低,主要原因是由于纯技术效率低造成的,且景区规模投入的边际效应已不断递减。2)从空间上看,体育旅游景区效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不均衡态势,东部沿海地区景区形成集聚且效率相对较高;从时间格局上看,2010-2022年体育旅游景区的规模效率整体处于高位,纯技术效率2010-2019年效率稳步提升,2020-2022年有所波动,西部地区景区、刺激冒险型景区效率提升明显。3)体育旅游景区效率受交通通达性、气候条件、当地经济环境、体育发展状况及旅游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景区需注重减少规模投入和体育内容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文中基于矩阵指数空间规范(MESS)模型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与传统的SAR模型和SEM模型相比,MESS模型能够更加有效的识别我国地区间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和旅游接待能力对我国地区旅游业发展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外开放程度、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便利程度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均产生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中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旅游研究相对滞后,对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的探讨也刚刚开始。遵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个性化原则、文化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美观性原则,构建旅游资源开发的RM IP模式框架,从资源、市场、形象、产品四个方面展开内蒙古中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以此来推动内蒙古中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并以期为内蒙古文化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及弘扬具有战略意义,文化旅游景区承载着黄河流域特色文化,是增强文化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物质载体。文中从文化底蕴(C)、自然环境(N)、经济基础(E)、社会条件(S)四个维度构建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CNES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分布不均衡,呈现空间集聚形态。2)影响景区空间分布的单因子影响强度具有差异,交通、GDP、气温为影响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降水、旅游收入、博物馆、人口、河流为重要因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政策为一般因素。3)景区空间分布受多因素共同影响,以双因子增强类型为主。4)分析框架中各维度作用不尽相同,经济维度作用>社会维度作用>自然维度作用>文化维度作用,CNES分析框架在黄河流域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旅游生态效率是衡量区域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客观评价区域旅游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文中以山东省为例,在考虑区域自然环境异质性的情况下,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10-2019年山东省及16地市旅游生态效率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并采用Tobit回归模型从高质量发展视角识别了山东省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旅游生态效率处在较高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但是旅游业发展质量仍处在中等水平,区域差异较为明显,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旅游生态效率才能达到高质量发展标准。2)自然环境因素对山东省及16地市旅游生态效率有积极影响,有助于提升旅游生态效率。其中,东营、滨州、聊城3市受影响较大。3)山东省旅游生态效率主要受业态创新、城乡协调和对外开放等因素的正向影响,受环境规制和城市规模的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对旅游生态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综合运用区位熵、泰尔指数、空间错位模型及面板回归模型系统探索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错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集聚通过集聚经济释放产业关联效应与乘数效应以扩展旅游影响的地域范围、产生地方化经济及专业化经济以发挥旅游正向外部效应、发挥富民效应与推动城乡融合的方式以促进居民增收,共同作用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空间错位格局。2)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空间错位程度不断提升,空间错位关系由以负向错位为主转变为负向错位与正向错位势地均衡的局面。3)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空间错位格局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正向影响,旅游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宏观调控对二者空间错位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动能,将数字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韧性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耦合协同的开放性系统,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基于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模型,构建了黄河流域数字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韧性—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耦合协调模型、Kernel密度估计、局域Moran’s I指数和引力模型对黄河流域三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2013-2021年黄河流域沿线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经济韧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整体发展向好,其二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锁定”效应,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态势,但上下游间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程度较弱,空间联系强度呈多核心集聚的态势,且辐射能力随着地理距离逐渐衰减。  相似文献   

19.
正确判断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及其演进特征,对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工业化的内涵与特征,文中构建了工业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标准与模型,运用层次分析和加权合成法,对1978~2010年间内蒙古工业化水平及其演进特征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33年间工业化综合指数年均递增2.39%,2006年开始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研究时段内内蒙古工业发展速度逐年提升,近20年间其工业化年均增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9倍,已经步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与全国的工业化差距逐渐缩小。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整个研究时段中内蒙古工业化综合指数均值较全国低6.15个百分点,年均增速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1.57%,其工业化水平及其整体增速仍然偏低且进程滞后,地区间的发展亦不均衡。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是内蒙古工业化推进的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科技投入的加大共同推动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引发了学界对乡村旅游研究的高度关注。文中从微观情境的视角出发,将对乡村旅游者体验的研究转向对当地居民幸福感问题的关注。文章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恼包村和陕西省兴平市马嵬驿为调研地,以乡村旅游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揭示出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生成机制。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场、互动仪式、真实性获得、认同和恋乡情结构成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形成的主要范畴。2)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产生受乡村旅游场、互动仪式和真实性获得三大环节共同影响,每个环节都伴随不同层面的认同与恋乡情结,进而促成乡村旅游地居民幸福感的形成。3)乡村旅游地居民在面对不同主体时会存在认同差异,且这种差异与认同主体的社交距离和对其交往主体的尊敬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