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河流域面临水资源保障、水污染防治、水生态安全三重问题的挑战。《黄河保护法》已将“协同推进”列入基本原则。协同治理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黄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客观需求和有效路径。在《黄河保护法》实施框架下,要充分运用协同理论,建立长效机制和体系,积极推进流域协同治理的法治体系建设,通过黄河流域协同治理的法治化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河生态治理与黄河文化共同推动流域经济发展,绿色旅游发展提高人民社会生活福祉,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文中以黄河流域沿线九省(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变异系数法和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模型,测算并分析了2001-2021年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识别出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空变化来看,两系统整体增势向好,东强西弱明显,山东在全流域居于高水平发展。2)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水平尚处于初级协调,青海、宁夏处于濒临失调,山东和河南处于中级协调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驱动效应明显。3)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重心分布为东北-西南方向,陕西处于全流域的重心。4)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的障碍因子是旅游经济发展,两系统的主要障碍因子分别是旅游市场规模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渭河流域陕西段近50年生态环境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其中下游的关中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开发历史久远。随着人类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增大,流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灾害频繁发生。通过对该流域各地理要素近50年的分析比较得出,该流域的生态问题主要有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下游河道淤积、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盐碱化、洪涝灾害突出等。同时各生态问题之间有相互关联性、积累性等特点。该流域的经济发展应从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从公众意识、水利建设、水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等方面入手,根据该流域资源特点发展流域经济,使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泾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泾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泾河流域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协同论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泾河源头地区在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的背景特征,论述了该地区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目标和产业基础,提出树立流域系统协调发展的观念、高效利用自然、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流域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的流域生态补偿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评价流域生态风险是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流域水资源时空变化直接制约着流域尺度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也蕴含了生态风险的程度及状况。从引起塔里木河流域生态风险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状况出发,选择地表水矿化度、地下水埋深、大风和沙尘暴日数、NDVI指数、水利基础设施密度等作为生态风险评价的指标,并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定量评价表明,塔里木河干流上、中、下游的生态风险量化值分别为2.25,2.7,3-4.2,生态风险程度上游小于中游及下游。明确生态风险与生态补偿主体的关系、拓展生态补偿的思路与途径、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区域,探究其生境质量变化能够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基础信息。本研究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揭示内蒙古黄河流域生境质量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内蒙古黄河流域生境质量总体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生境质量等级为低的区域面积占比为23.50%,主要分布在库布齐沙漠以及研究区东南部;(2)1990—2020年,研究区生境质量呈现先降低后小幅回升的变化趋势。生境质量退化的区域面积占比为11.97%,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北部和黄河两岸附近,是耕地扩张和沙地分布区域;(3)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等自然因子是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特征的主要驱动因子,任意两种进行交互探测的因子对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解释力都要大于其单一因子的解释力。建议未来生态治理和恢复工作应重点关注研究区北部生境质量发生退化的区域,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流域上下游间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与收益的区域错配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流域整体发展的效率与公平,对流域上游因保护水生态环境而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如何补偿,即如何在补偿主体之间进行补偿份额的分摊直接影响社会整体效用最大化的实现。文中基于福利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原理,依据各补偿主体所享有的流域生态服务价值份额,确定补偿的分摊机制。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结构熵权法,测算各补偿主体因享有上游供给的生态服务价值而应分摊的权重。以渭河流域为例,测算得到中央政府、下游地方政府、下游居民对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分摊权重分别为32.65%、36.92%、30.43%,从而得到能使社会效用提高的各补偿主体的补偿份额。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近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规律,预测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黄河流域紧张的水资源供需形式。在流域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对多目标规划的水资源配置规则研究,探讨了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方法。在考察了21世纪各水平年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寻求提高流域水资源承载水平的调控手段,系统地研究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为分阶段提出黄河水资源利用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十余年之后,工程对黄河与长江流域农户福祉影响的变化与差异情况。研究根据全国6个省15个县1995-1998年,2008-2012年的农户面板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比较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对黄河与长江流域农户福祉的影响。分析表明:工程使两流域农户收入及物质需求、社会关系、安全方面的福祉有所提升,其中黄河流域的提升幅度大于长江流域,另外在农户健康、选择与行动自由方面,退耕还林对黄河流域农户的影响较为显著,但对长江流域农户的影响较小。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在黄河长江流域的影响比较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在国家投入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对两流域分配资金,使资金的效用最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与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生态林业的角度出发 ,结合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 ,分析了黑河中游地区的植被、水资源、土壤等的类型和该区域荒漠化的成因 ,阐述了生态林业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从生态林业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是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中综合开发重点地区之一。本文分析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指出了目前面临的城市大气污染、局部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盐渍化、矿产资源的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的生态环境战略和搞好环境规划,合理工业布局;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治理污染源,净化水环境;发展生态农、林业、保护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等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秸秆焚烧污染具有多重危害,秸秆禁烧困境从公共政策学维度分析在于缺乏可以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政策规制工具组合,而从经济学维度分析的关键解为如何将农户焚烧秸秆的外部效应内在化,两个分析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汇合为两大藩篱:政策工具的组合、秸秆的综合利用。具体解决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治理困境的政策工具选择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重视经济激励型政策工具、创新命令与控制型政策工具、引入环境自愿型政策工具,且在这三个方面中都渗入了秸秆的综合利用因素。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自然资源产权的交叉问题日渐凸显。虽然,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但关于自然资源交叉产权的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相应的法规规定,进而带来生态补偿制度的系列问题。文中分析了自然资源产权交叉问题的制度根源,认为中国大陆法系下自然资源产权的规制特点不可避免地带来“产权公共域”问题,且因资源不同用途的产权规制程度差异,产权的界定程度也不同。这是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产生错位、隐性“寻租”、资源价值扭曲等问题的产权制度原因。文中基于甘南黄河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216户居民的调研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产权争议草地的生态补偿责任主体不明、生态补偿资金错位、补偿草地面积与实际面积不切合、隐性“寻租”、“混合”产权土地流转后生态保护责任主体不清晰等问题。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以上问题会进一步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生态保护积极性及对生态保护公平程度看法,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态补偿纠纷。文中进而提出加强自然资源产权协同立法,生态补偿资金用于扶贫等其他用途要有法理依据,完善相应的法律和政策规定以避免“切割”补偿带来的利益失衡问题,补充关于生态补偿中涉及土地流转的相应法规规定等...  相似文献   

14.
黑河流域生态用水与产业发展研究--以张掖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主要的内陆河流域之一。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日益退化,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经济问题。通过结构用水研究,得出黑河流域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用水所占比重较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耗用了大量的稀缺水资源,挤占了生态用水。位于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市既是整个流域经济的主体,也是流域内用水量最大的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用水矛盾突出。在分析张掖市产业发展现状与流域生态建设之间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生态用水优先的前提下,应优化调整大耗水产业,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经济系统,以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耕地生态管护呈现主体与政策双重碎片化倾向。一方面,国土、农业、环保、水利、林业、发改、财政等部委皆在耕地生态管护中发挥作用,"九龙治水"的格局明显;另一方面,耕地生态管护相关政策在理念和工具层面也存在着空白、重叠和冲突,未能形成合力。鉴于此,文中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基础,结合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相关部委"三定"规定,以协调与整合为手段,以破解碎片化困境为目标,提出优化中国耕地生态管护制度的实现路径。即,在管护体制层面,清晰决策者、参与者、监督者和协调者的职责,建立国家耕地生态信息平台,明确剩余治理权归属;在管护政策层面,建立耕地生态管护政策的三级协调与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开发条件的总体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黄河流域的地理范围与区位特点,进而较全面地分析黄河流域开发的优势与有利条件;流域开发的主要制约性因素与不利条件。同时,从流域开发的外部环境着眼,探讨了黄河流域开发与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可以利用的发展机遇,从而为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新疆奎屯河流域平原区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新疆奎屯河流域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国民经济需水与生态需水已成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因此,为了实现奎屯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对生态需水进行研究。本文以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分析了奎屯河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干旱区生态需水概念与分类的基础上,给出了奎屯河流域生态需水的界定范围。在此前提下,从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未来需求出发,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对流域生态需水进行了计算,可为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表明:奎屯河流域生态需水达5.65×108m3,占流域水资源总量16.98×108m3的33.3%,占径流总量15.41×108m3的36.7%。其中天然绿洲生态需水为2.41×108m3,占生态需水的43%;人工绿洲生态需水达3.24×108m3,占生态需水的57%。  相似文献   

18.
以黄河内蒙古流域为研究区,利用GIS/RS技术获取流域水循环空间分布信息,选取黄河上游石嘴山、中游万家寨水文站为研究区的入、出站,利用近30年的降水等气象资料和近10年的水文资料,构建了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黄河流域内蒙古区间的降雨径流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校准、验证,初步分析了该区间降水与径流量的关系及水量平衡。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内蒙古区间农用灌溉、池塘蓄水等人为因素对径流量的影响要大于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且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降水少,蒸散发量较大,从年尺度上看,通过降雨形成的径流量是非常有限的。构建的模型基本能够反映黄河流域内蒙古的月径流水文过程,水量平衡分析也揭示了当地干旱气候下径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草原生态奖补政策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转型,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生态奖补政策的实施对牧民生计、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未来的政策实践过程中,需要建立政策评估反馈机制,不断提高生态奖补标准,完善奖补资金发放办法,着力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力求实现奖补手段的多样化,不断提高政策的法制化、系统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艾比湖流域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生态退化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的开发和气候变迁,湖泊水域面积剧减,湖周平原区呈现了沙漠化扩展、次生盐渍化严重和自然植被大量衰败等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分析认为,形成这些问题的根源(驱动力)是:1)持续的干旱和大风等气候特征控制了生态环境的总体面貌;2)地质地貌控制了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3)水文状态特别是地下水控制了生态环境系统的演化方向和生态结构与功能,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大气降水均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流域的植被和生态;4)人类水资源利用和土地开发影响了生态环境的规模和稳定性。以此为基础,用各自的表征指标构成基于驱动力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atlab中的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定量评价了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流域生态环境从山地向平原到湖泊逐渐变差,最差的地段是艾比湖湖滨的盐土平原、沼泽湿地,这说明保护艾比湖是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要实现流域协调发展必须保证足够的入湖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