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湖北省石首市是中部传统欠发达农区的一个典型代表。地处长江中游岸边,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结合部,拥有多样化地貌、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的美誉。2016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制定了《中部传统农区(石首)绿色发展试验示范总体方案》,提出试验示范区将以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文化挖掘、生态乡村社区、绿色经济活动等四大支柱作为切入点,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积极探索在中部传统农区走出  相似文献   

2.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对2000-2020年“三生”空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测算,多尺度对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五期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使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地区生态环境效应的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以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为主,研究期间农业生产用地面积持续性减少,生态用地和生活用地面积持续性扩张。2)2000年-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正向效应在空间上体现为中低周高,时间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该地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正向发展趋势。3)土地利用强度、耕地面积占比、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效应的关键驱动力,剩余自然和社会经济因子共同塑造研究区生态环境效应;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大于单因子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优先,发展绿色产业,重视城市建成区绿化和生态建设;同时严守耕地红线,提高已有耕地的生产效率以保护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适宜性评价是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厘清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从国家公园管理要求和生态旅游开发面临的矛盾入手,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以下简称“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选取生态保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接待条件等4个维度、18个因子构建了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对其进行单因指标分级评价和加权叠加分析,定量评估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水平,并将其适宜性从低到高依次划分为Ⅰ-Ⅴ的5个等级。结果表明,祁连山国家公园整体适宜发展生态旅游,Ⅰ-Ⅳ类适宜区的面积基本持平,特别适宜区(Ⅴ)面积占比较小,空间异质性明显,整体呈“八宝镇为核心,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适宜性评价结果、国家公园管控分区与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区划分为6类生态旅游空间布局,并提出不同片区的主导服务功能与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提供规划与管理指导。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H县2018-2020年2004户家庭相对贫困治理追踪数据,文中分析了提升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发展工具)和财政再分配(财政工具)在降低收入差距,改善相对贫困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发展工具带来的增长效应能够缓解相对贫困,但收入差距会恶化增长效应的积极作用。2)相对贫困治理推动了收入差距缩小,大大降低了相对贫困发生率。3)帮助家庭实现非农就业的“去农化”发展工具有助于抑制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降低相对贫困发生率;促进家庭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再农化”发展工具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相对贫困更加严重;财政工具对相对贫困的治理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农药》2004,(1):4-4
农业部从2004年开始,全面推进种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建设。到2010年,形成支持保障有力、服务快捷高效、监管规范有序的农业“七大体系”,使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重大动植物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空间协同的区划研究对于区域整合资源优势、加强合作及提升旅游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文中基于生态旅游景区和基础设施POI数据,利用密度场热点探测器、协同区位商及空间约束多元聚类模型探讨了青藏高原生态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协同水平,并以生态旅游资源和空间协同水平为基础进行区划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旅游资源热点呈现“多核心集聚”的环状格局,餐饮设施和住宿设施热点呈现“多核心集聚+多核心分散”的格局,医疗设施和交通设施呈现“多核心分散”的格局。2)生态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的空间协同水平总体较差,餐饮设施、医疗设施的协同等级呈现“东北向西南递减”趋势,住宿设施、交通设施的协同等级呈现“东北、东南向西南递减”趋势。3)青藏高原可划分为八大旅游区,分别为:唐古拉山湖沼冰雪地旅游区(交通协同最差)、藏北高原湖沼旅游区(基础设施协同均最差)、祁连山-柴达木盆地植被景观旅游区(基础设施协同均最优)、藏南谷地非物质类文化遗存旅游区(住宿协同较差)、川西北高原物质类文化遗存旅游区(餐饮、医疗协同较差)、横断山区自然标记与自然现象旅游区(交通协同较差)、共和盆地地表形态旅游...  相似文献   

7.
数字基础设施作为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动能,将数字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韧性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耦合协同的开放性系统,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基于三元系统耦合协调模型,构建了黄河流域数字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韧性—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耦合协调模型、Kernel密度估计、局域Moran’s I指数和引力模型对黄河流域三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2013-2021年黄河流域沿线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经济韧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整体发展向好,其二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锁定”效应,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态势,但上下游间耦合协调的空间关联程度较弱,空间联系强度呈多核心集聚的态势,且辐射能力随着地理距离逐渐衰减。  相似文献   

8.
“四水四定”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概括性表述,也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新原则,要求区域“城-地-人-产”发展与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也即“四水四定”协调性发展。本文以商河县为例,构建了县域“四水四定”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开展了多水平年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受多因素综合制约,该县近年来“四水四定”协调程度处于基本协调状态,未来通过多措并举可有序提高协调程度。2)综合不同水平年评价指标演变情况,产业结构、城镇化率、用水效率等是影响“四水四定”协调性程度的主要因素。3)统筹各评价指标反映出的“水”与“城、地、人、产”间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该县通过多部门协同管控,着重提高城镇化率、促进服务业发展、扩大再生水源利用等可更有效提高“四水四定”协调性程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外部性视角,探究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推动区域高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20年百度指数、人口迁徙、列车通行、经济联系等数据构建城市综合网络,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网络联系呈明显的“小世界”特征,主要联系分布在“胡焕庸线”东侧;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特征,自东向西呈“热点-过渡-冷点”阶梯状结构。2)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集聚外部性和网络外部性均能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其中集聚外部性(专业化)具有正向影响效应,网络外部性存在“集聚阴影”效应。3)集聚外部性、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集聚外部性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网络外部性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最新验收的168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所在的133个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量化模型探究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示范区创建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强度明显增强,旅游经济协同格局初步形成,呈现单一“极核”向“多中心、多群落”的演变态势。2)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突破空间邻近性限制,受旅游产业基础、目的地供给、客源市场和旅游通道四维要素驱动,各因素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3)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可达性促进其资源生产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增进其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构成其服务支撑力,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政策形成其社会经济支持力。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是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中综合开发重点地区之一。本文分析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指出了目前面临的城市大气污染、局部水体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盐渍化、矿产资源的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的生态环境战略和搞好环境规划,合理工业布局;调整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治理污染源,净化水环境;发展生态农、林业、保护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等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精准测度产业生态化水平是太行山区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基础需要。以PSR为基础框架,构建产业生态化实现过程PSRE模型,结合太行山区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主要矛盾,建立太行山区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太行山区全域各县的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测度、过程耦合协调与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全域产业生态化水平低,产业活动形成的生态压力较大,自然生态状态较差,产业响应不足,生态效率较低,生态压力及自然生态状态、产业响应、生态效率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程度较高,但不相协调。2)太行山区内各地区间产业生态化水平综合得分河南>山西>河北、市辖区(县级市)>县城,产业响应差异是各地区综合得分差异的主要原因。3)太行山区内各地区间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一致,河南>河北>山西、市辖区(县级市)>县城。各地区间政府资源环境规制差异、市场机制的信息传递效率差异,以及产业响应能力差异是空间耦合度差异、协调发展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强化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助力企业规模化和园区化发展、支持园区生态化改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政府资源环境...  相似文献   

13.
2002年7月23日,在国务院召开全国“菜篮子”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强调指出,新阶段“菜篮子”工作的任务是:以保障“菜篮子”产品长期稳定供给为目标,以提高“菜篮子”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为核心,加快实现由比较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保证卫生和安全转变,真正让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逐步实现由阶段性供求平衡,向建立长期稳定供给机制转变,让城乡居民长期吃上“放心菜”、“放心肉”,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温家宝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  相似文献   

14.
气象灾害和新冠疫情给黄土高原农户生计带来了重大风险,分析农户生计恢复力的影响因素成为农户战胜灾害、抵御疫情、提升恢复力的关键。构建“气象灾害+新冠疫情”下的农户生计恢复力框架,基于黄土高原陕甘晋地区497个农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生计的主要风险,应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农户风险认知和适应性行为影响生计恢复力的机制。结果表明:1)气象灾害和新冠疫情导致的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健康风险对农户生计恢复力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往期的外部风险对农户风险认知有正向影响。2)在“气象灾害+新冠疫情”下,农户风险认知正向影响农户适应性行为及其恢复力,农户适应性行为正向影响生计恢复力;适应性行为在农户风险认知影响生计恢复力的过程中有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5.
文中基于2020年、2021年全国1795个县域数据和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使用OLS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乡村数字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机制,使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检验乡村数字经济增收效应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1)乡村数字经济及乡村数字化生产、乡村数字化供应链、乡村数字化营销和乡村数字化金融四个子维度能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长。2)乡村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升创业活跃度和非农就业规模促进农民增收。3)乡村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空间差异明显,由东向西逐渐增强,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缩小了农民内部收入差距。4)乡村数字化生产和乡村数字化供应链的增收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乡村数字化营销和数字化金融的增收效应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差异。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进一步推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县域创业和非农就业,鼓励乡村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预期未来人口密度加速增长和绿色GDP(GGDP)重启的背景,参考2004年国家绿色经济核算公告,核算出各省2004-2013年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然后运用面板模型分析了人口密度、能源消费、绿色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检验了能源消费的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和部分化石能源较贫乏省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主要化石能源开采省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密度与能源消费、绿色经济发展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且人口密度的拐点值都大于现实值;能源消费与绿色经济发展呈线性关系且在人口密度与绿色经济发展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而调节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2001年,湖南省政府在郴州召开全省茶叶工作会议以来,湖南茶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大家认为有“四喜”:一喜近几年湖南茶业发展的步伐加快,可以说是“超常规发展”。特别是茶叶基地建设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二喜茶业发展的效益提高,形成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税的局面;三喜湖南茶业在全国排位明显上升,特别是茶叶出口数量和创汇收入跃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浙江、福建;四喜茶业发展的后劲明显增强。特别是近几年加大了生产投入,发展了生产基地,办了新的加工企业,同时茶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魏家玉 《植物保护》2020,(2):I0003-I0003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管是儒家崇尚的“天人合一”、道家追求的“道法自然”,还是佛家“戒杀护生”的戒条,无一不在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相处和谐的重要性。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却遭到破坏而严重恶化。面对这一现状,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理论主张为人类提供了深刻的智慧,显示出其独特、卓越的价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经济发展不能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代价。如何克服生态危机、改善环境质量,以良好的生态促进经济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生物防治》2006,22(1):77-77
经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生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协商,决定于2006年7月下旬在哈尔滨市联合召开“第四届全国绿色环保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暨第三届生物农药研讨会”。会议将围绕“绿色环保、协作发展”这一主题,就我国绿色环保农药科技创新体系、“十一五”期间生物农药、腐植酸类农药等的研究进展、产业化与应用、登记与市场准入、新型农药创制、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内容展开研讨和交流。具体会议时间、地点详见第二轮通知。征集论文的具体要求如下:(1)论文应是未正式…  相似文献   

20.
交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科学评估交通驱动乡村振兴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巩固拓展“三区三州”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中以怒江州为例,结合多源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动力学(SD)进行交通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状态模拟,利用涵盖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生态环境情况的乡村振兴指数分析自然增长、交通高速发展、环境友好以及协调发展四种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怒江州公路里程与居民交通消费水平每增加5.04%和2.9%,乡村振兴指数上升0.03个单位,经济指数上升0.027个单位,社会福利指数上升0.0656个单位,生态指数下降0.018个单位。2)交通高速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提升怒江州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但会产生显著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3)在所有发展模式中,协调发展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怒江州乡村振兴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