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锡林郭勒盟入户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草原流转对牧户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与未流转牧户比,流转牧户的家庭人均收入提高52. 4%,因此草原流转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相比较而言,草原流转更利于转出户收入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劳动力转移效应和学习效应的非牧增收机制在起作用。对于转入户而言,较小规模的草原转入对其收入影响并不显著,而较大规模的草原转入对其收入影响为正,这主要是因为规模效应和拉平效应的牧业增收机制在起作用,但就其平均水平来说,草原转入的增收效果有限,毕竟转入户的实际草原经营规模与最优草原经营规模之间差距过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5大草原类型15个旗(县) 896户牧户的调研数据,提出研究假设,建立计量模型,分析牧户生计策略对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结果表明:1)牧户选择参与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愿与牧户生计策略呈相关关系,由高到低依次为:纯牧户>非牧户>牧兼户>兼牧户。2)纯牧户生计策略牧户倾向于转入草原承包经营权,非牧户生计策略牧户倾向于转出。3)选择不同生计策略的牧户对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参与程度不同,非牧户随着非牧程度的加深其转出草原面积的比重增加;转入牧户的生计策略与转入草原面积比重不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4年初内蒙古农村牧区实地调研数据,建立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内蒙古农牧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验证了这样一个问题:土地资源禀赋、兼业行为、家庭特征、社会保障、区域特征是否对内蒙古农村牧区农牧户土地流转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承包地总面积、土地肥沃度、亩均农业补贴、非农业总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土地流转管制、社会养老保险等因素会促进农牧户土地流转;而土地合作组织、土地经营权调整等变量对农牧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由于没有赶上草场承包,加上非牧就业的困难,占总牧户数近四分之一的年轻牧户将租赁作为获取土地维持生计的重要途径。然而,与年长牧民相比,年轻牧民面临更高租赁价格从而更难于租到土地。文中采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12个纯牧业旗422个牧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了社会资本对年轻牧民租赁草地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能显著提高整体牧户的草地租赁,但对年轻牧户的影响要显著弱于年长牧户。社会资本的代际差异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鼓励年轻牧户更多参与社区事务、获取信息和赢得信任,从而降低草地租赁门槛成为年轻牧民获取生计途径、促进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牧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牧区经营方式正在从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逐渐向联户、合作、家庭牧场、股份公司等新型牧区经营方式转变。这四类经营方式之间既有关联又有区别,通过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牧区经营方式变革的两种发展路径,即"个体经营-联户-合作社-股份公司"和"个体经营-家庭牧场-股份公司"。随着牧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内蒙古牧区经营方式的变革趋势将不可逆转,它将大力促进牧区草牧场自由流转,调动牧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对内蒙古牧业发展、牧区繁荣和牧民增收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草原确权作为稳定草原产权的正式制度安排,对激励牧民生产性投资、促进草地流转,实现草原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牧民的产权认知受当前确权环境和以往产权经历的影响而不同,文章采用多分类有序Logit模型,探究基于不同类型牧户异质性视角下的草原确权对牧民产权安全认知的影响.结果 表明:1)区域内,已完成草原确权颁证的牧户占87...  相似文献   

7.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目的是通过给牧户发放补贴鼓励其减畜,并不断拓宽牧户增收渠道,保障其收入水平的稳定提高。为了科学的评价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效果,基于内蒙古8个纯牧业旗511户实地调研样本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处理样本选择偏误和内生性问题,实证分析了内蒙古草原补奖政策对牧户收入结构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下,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对不超载牧户的总收入和非畜牧业收入有显著提升作用,分别较其不参与政策情形下的收入增加了49. 4%和142. 8%,但对畜牧业收入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这表明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基于此研究结论,草原补奖政策应调整补偿方式,在原有资金补偿的基础上,更应注重提升牧民执业技能,提高牧民非畜牧业就业质量,进一步保障草原牧区牧民民生水平的稳定提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锡林郭勒盟实地调研数据,运用DEA方法对草原流转牧户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其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转入户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667,仍有81.36%的牧户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因此,草原流转是提高牧户技术效率的有效途径。基于要素投入、户主特征、家庭特征、社会资源禀赋、草原流转特征、地区经济状况对转入户规模效率产生的不同影响,建议重视教育与本土文化,提升牧业人员素质;鼓励草原向养殖大户等效率高的主体适度集中;推进牧业产业链融合,让牧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降低生产成本,规范民间信贷的发展,合理评估草原流转价格。打破草原流转的低水平陷阱,把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市场经营的效率优势。  相似文献   

9.
以30m分辨率土地覆盖栅格数据为基础,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位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1990-2021年耕地与森林、灌木、草地等其他农用地的相互转化情况、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对耕地适宜性的影响,为科学实施“进出平衡”制度、保障黄河流域粮食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21年黄河流域耕地向其他主要农用地净转出183.51万hm2,非耕农化率为4.9%,其中畜牧业发展对耕地的挤出效应最为明显。2)净转出耕地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陕西、山西以及蒙中等地区,其中乌兰察布、延安、榆林、忻州、吕梁、庆阳等地级行政区净转出面积较大,而蒙西、宁夏、豫北、山东等地区则以净转入为主。非耕农化率呈现与耕地净转出不同的分布格局,玉树、果洛、阿坝等地区耕地净转出较少但非耕农化率较高。3)黄河流域耕地与其他农用地转化空间格局演变对耕地的坡度、侵蚀风险、≥10℃积温、土壤pH等生态因子适宜性的影响是正向的,对年降水量、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等因子适宜性的影响是负向的,对综合适宜性的影响在整个流域层面是负向的,但在地级行政区层面,对更多数量地...  相似文献   

10.
游牧民定居条件下草地利用空间分异及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牧民定居后,牧区生产生活方式、草地资源利用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对草地资源利用空间特征、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都会产生一定影响。选取西藏自治区当雄县,在当曲流域和郭庆村等不同空间尺度,采用部门座谈、村户调研和样方调查等方法,辅以GPS跟踪及GIS数据,分析游牧民定居条件下的草地空间功能分异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发现定居条件下草原牧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空间趋于分化,不同功能区其资源生态效应不同。定居可能引发资源利用过度和资源利用不足,草场过牧退化与欠牧萎缩等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和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区域,扩大非农就业对实现农户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770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OLS方法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将非农就业细化为非农经营、本地务工和外地务工三类,进一步探讨不同非农就业类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对农户总收入具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2)不同非农就业类型均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户增收,且对农户增收效应具有差异性,其中本地务工的增收效应最强,其次是非农经营,最后是外地务工。3)非农就业对异质性群组收入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对于一兼农户、二兼农户和非农户、不同受教育程度农户、低于平均经济水平农户收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大力发展非农就业产业,促进农户多渠道转移就业;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农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加强农户人力资本积累,定期为农户开展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土地流转效率的改进不仅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意义,而且具有福利改进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文中以晋西北地区29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例,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当前土地流转对土地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户的土地转入行为对土地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农户的土地转出行为对其影响则不显著.耕地规模、物质投入是土地产出的影响因素.2)农户的土地转入行为对农户的劳动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农户的土地转出行为对其影响则不显著.耕地规模、物质投入、劳动力投入是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文中提出农地流转可区分为内生性和外生性两种模式。在靖远县沿黄灌溉区、高扬程提灌区各选两个乡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了原始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定量分析不同流转模式背景下的农地收益差异及其对农民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不管从转入角度还是转出角度,外生性流转和内生性流转的农地收益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其sig值均小于0.05,达到了95%的显著水平;2)两种流转模式背景下农民非农收益的差距较大,外生型流转模式的收益大于内生型流转模式,靖远县更适合外生性农地流转;3)流转类型对农户收益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但影响程度不同,对转入方和转出方农户收益的影响程度分别是0.547和0.836。选择适宜的农地流转模式是增加农户收益的重要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4.
草原补奖政策兼具恢复草原生态环境与促进牧民增收双重目标。文中以青海省共和县牧户微观调研数据为基础,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有序Logit模型,评估草原补奖政策参与对牧户收入水平与结构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草原补奖有效促进了牧户增收,且该促进作用随着牧户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补奖政策参与反而抑制了牧户收入来源多样化,拥有较大承包草地面积的牧户获得更多的补奖,继而将其用于扩大畜牧业生产,降低了牧户选择多样化生计策略的积极性,与该补偿政策实施初衷相悖。  相似文献   

15.
以锡林郭勒盟牧户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Probit模型分析草原流转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比较利益差异是草原流转主导因素和根本动力,牧户禀赋是草原流转原始驱动力,而外部政策是影响草原流转的加速器。牧户通过比较非牧就业收入与草原畜牧业经营收入、家庭劳动力生产所需草原与家庭现有草原规模以及草原流转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确定是否进行流转。加入合作社与获得贷款对草原转入的边际效应较大,牧户承包草原面积也是其影响因素。对于转出牧户而言,非牧就业的影响程度较大,获得贷款、投保养老保险、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家庭人口数也对其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内蒙古372户牧民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熵值法评估了牧民生计资本状况,随后检验了生计资本对牧民减畜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牧民生计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其次是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最后是自然资本。2)生计资本中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能显著促进牧民减畜意愿,自然资本则反之。其中,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和参与集体活动情况、物质资本中的牲畜数量、人力资本中的劳动力数量、金融资本中的家庭现金收入均能显著促进牧民减畜意愿,自然资本中的草场面积和草地质量能显著抑制牧民减畜意愿。  相似文献   

17.
分析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因素,揭示其影响机理,可为加快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完善流转政策提供有益参考。文章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利用山西省欠发达地区5307份农户样本,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的作用效应强于感知易用性,其中经济感知有用性的作用效应最强。2)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土地环境通过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感知而间接影响其土地流转行为。3)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决策路径为:外部环境因素→感知有用性→土地流转行为;外部环境因素→感知易用性→土地流转行为;外部环境→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土地流转行为。由此可见,基于特定环境所形成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会对土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推动土地流转,应当立足当地实际,重点提增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提升流转交易的便捷度。  相似文献   

18.
农业保险不仅可以保障农户收入,还能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文中基于黑龙江、湖南、河南3个省9个市1173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业保险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效果及其作用机理,进一步探究,在不同收入结构和风险态度下,农业保险对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1)购买农业保险显著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尤其更倾向于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组合。2)种植规模在农业保险影响农户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发挥中介作用。3)农业保险对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激励效应受到收入结构和风险态度的影响。建议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农地流转市场体系,拓宽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丰富保险条款,制定差异性保险保障水平,分散农户技术采纳风险,促进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助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探讨土地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路径,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自由转移及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的农村土地改革提供现实参考.在Logistic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土地因素对农户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农户农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劳动力数、劳均年龄、收入相对贫困和劳均农地面积平方对劳动力转移具有直接影响,同时前三者还通过农地转出行为对其产生间接影响;需照料人口比例、劳均农地面积、块均农地面积、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及所在村对外交通状况仅通过影响农户农地转出行为而间接影响劳动力转移决策.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应从农地流转、劳动力转移两方面进行相应的政策设计和制度改革,进而推动两者的同步协调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基于青海省牧户微观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探讨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对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政策显著影响牧户生产决策行为,且对不同区域牧户影响差异较大。2)牧户对草原补奖补贴响应差异较大。3)该政策促进了农区半牧区中小户的劳动力转移与草场流转,抑制了牧区大户的畜牧业生产积极性。4)退牧牧户与继续生产牧户的家庭特征差异显著。研究认为,草原生态政策对各区域牧户的生产决策行为影响差异显著。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牧户的特征完善现有草原生态补奖补贴,这有助于提高牧区牧户生产积极性,促进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保障畜牧业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