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综合运用区位熵、泰尔指数、空间错位模型及面板回归模型系统探索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错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集聚通过集聚经济释放产业关联效应与乘数效应以扩展旅游影响的地域范围、产生地方化经济及专业化经济以发挥旅游正向外部效应、发挥富民效应与推动城乡融合的方式以促进居民增收,共同作用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空间错位格局。2)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空间错位程度不断提升,空间错位关系由以负向错位为主转变为负向错位与正向错位势地均衡的局面。3)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空间错位格局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正向影响,旅游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宏观调控对二者空间错位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以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旅游经济规模的主要指标,借用等级钟理论、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位序-规模法则、差异度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了2002-2011年山西省旅游经济的位序、规模类型、等级规模结构等的演变趋势。结果显示:中等旅游收入城市的位序变动相对较为频繁;城市的旅游经济规模类型缓慢地向高层次发展,旅游经济规模较小的城市的类型转移较为频繁;旅游经济规模分布基本遵循位序-规模法则,但具有双分形特征,标度区一的旅游经济规模结构较为均衡,标度区二则集中程度较高,并且二者表现出不同的演变趋势;从差异度来看,旅游经济规模结构总体持续处于高水平的均衡分布状态,但标度区一和标度区二的演变趋势却又不太一致。  相似文献   

3.
以最新验收的168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所在的133个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量化模型探究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示范区创建后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强度明显增强,旅游经济协同格局初步形成,呈现单一“极核”向“多中心、多群落”的演变态势。2)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突破空间邻近性限制,受旅游产业基础、目的地供给、客源市场和旅游通道四维要素驱动,各因素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3)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可达性促进其资源生产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增进其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构成其服务支撑力,市场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政策形成其社会经济支持力。  相似文献   

4.
新疆旅游特色资源界值体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根据一整套衡量旅游特色资源的评价体系,采用模糊聚类等方法分析了新疆旅游特色资源的界值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新疆旅游特色资源基本类型主要有六种,同时从新疆旅游特色资源的知名度界值排序、特色度的界值类型、知名度界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六种基本类型的区域分布和评价指标贡献度等方面详细地评价了新疆旅游特色资源界值体系的分布规律,对各地州市旅游风景地的性质、规模和开发方向的科学论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陕西省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省是我国西部的旅游大省,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文中基于空间错位理论,运用重力模型、二维矩阵等方法,探讨了陕西省10地市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之间的错位程度.研究发现:陕西省A级旅游景区和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存在空间错位,两者重心错位0.25个纬度,0.13个经度.二维组合矩阵来看,陕西省60%的城市发生错位,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区域都集中在陕西地形最狭窄的地方,如延安、渭南和咸阳.具体错位可以分为5种类型,双高区,双低区,双中低区,正错位区和负错位区.西安为双高区,榆林为双低区,双中低区为商洛和安康,正错位区为铜川、咸阳和汉中,负错位区为渭南、宝鸡和延安.总体研究表明,陕西关中城市群总体高质量错位,陕南和陕北城市群低质量匹配,陕西省旅游发展两极分化较严重.  相似文献   

6.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中国创新,是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要求的积极探索,是凝练民族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基于线性文化空间视角,以黄河流域沿线九省为研究区域,推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内涵,运用熵值法、相对优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文化资源禀赋和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量二者耦合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截止2020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沿线九省文化资源禀赋综合评价值均值为0.44,整体水平偏低且空间差异显著;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数处于0.1-0.5之间,呈高低交替、错落分布的空间态势。2)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居于0.82-0.33之间,总体处于中低水平,由东向西表现为良好协调逐渐向轻度失调变化。3)旅游相对优先度测试表明旅游发展水平与文化资源的优先程度呈不平衡关系,旅游滞后型省份未能充分将文化资源禀赋转化为旅游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收集2015年网络关注度数据,利用季节性强度指数、旅游需求偏好系数和重心模型,揭示居民对5A级景区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居民年内总旅游需求呈山岭形变化,季节波动明显;对单个景区的旅游需求存在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W型、U型5个类型;居民对景区旅游需求的年内时间变化主要受到景区资源特性、气候舒适度、节假日、景区景观的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居民的旅游需求主要集中在长白山为中心的东北偏好区、以故宫为中心的华北偏好区、以九寨沟为中心的西部偏好区和以泰山等景区为纽带的环形偏好带4个区域;居民旅游需求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旅东,夏游北,秋赏西,冬观南;居民对景区旅游需求空间分布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景区类型、空间距离、气候适宜性、可进入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旅游活动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人类活动。科学评估青藏高原县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发展状况,既能够丰富旅游目的地评价范畴,又可以助力青藏高原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文中建构了青藏高原情境下县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模型,并运用基于熵值的层次分析法、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实现合理赋权、问题诊断与类型识别。主要结论如下:1)虽然青藏高原有着西宁城区、拉萨城区等较优质旅游目的地,但各县域评价值总体仍较低且差异较大,呈现“东北边缘向西南高地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各县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在五大维度上表现迥异,参差不齐。3)各县域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障碍因素不尽相同,但旅游可达性和旅游接待能力是制约青藏高原地区县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4)青藏高原各县域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现状可分为四种类型:优质型旅游目的地、资源突出型目的地、辅助体系突出型目的地和待开发型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9.
运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和资源空间开发模式理论,针对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模式应有所创新。由于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散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模式应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旅游城镇为节点,重要旅游景区为支点,专题和特色旅游热线为纽带,按照"12356910"的总体布局与发展模式选择来实现空间开发格局,牵引式、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旅游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优秀旅游城市是我国旅游经济活力的主要释放点,对其进行空间分析有助于认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通过最邻近指数计算,判断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空间形态上呈凝聚型。进一步探究这种不均衡性的区际分异,则发现不仅存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区的分布态势差异,在同一个区内,还存在不同等级优秀旅游城市的分布态势差异。文章分别从区域经济水平、城市体系结构以及旅游资源分布三个方面给出解释。最后针对不同区域给出相应的城市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黄河生态治理与黄河文化共同推动流域经济发展,绿色旅游发展提高人民社会生活福祉,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文中以黄河流域沿线九省(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变异系数法和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模型,测算并分析了2001-2021年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识别出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空变化来看,两系统整体增势向好,东强西弱明显,山东在全流域居于高水平发展。2)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水平尚处于初级协调,青海、宁夏处于濒临失调,山东和河南处于中级协调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驱动效应明显。3)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重心分布为东北-西南方向,陕西处于全流域的重心。4)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的障碍因子是旅游经济发展,两系统的主要障碍因子分别是旅游市场规模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新疆主要旅游资源的地州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填补目前新疆区域旅游资源整体优劣势评价的空白,本文选取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类四种主要旅游资源,从旅游资源的丰度,组合状况以及整体优势度等方面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阐述新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和旅游业的区域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省际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与解决经济、生态、旅游三大系统协调关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中国31个省区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区域经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基础上,运用加权TOPSIS对各省三大子系统及综合发展排序予以评价;其次,借鉴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生态-旅游三大系统耦合协调指数的省际差异;最后,引入空间自相关法对各子系统排序值及耦合协调度在我国的空间集聚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与旅游两大系统发展排序值的省际分布具有相似性,经济-生态-旅游综合发展水平与耦合协调度在我国呈沿海地区>西部内陆>中西部省区,经济、旅游系统与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属显著集聚分布,而生态环境与经济、旅游系统间不存在显著空间关联与发展冲突。  相似文献   

14.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规划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文中以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劳伦茨曲线、密度分析、规模分析、优越度分析、捷夫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在空间呈现不均衡的两核集聚分布;2)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的规模度与优越度较低;3)内蒙古地区A级旅游景区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与捷夫模型构建的简单理想状态差异很大,表明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15.
大银川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地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大银川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类型及空间分布.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针对大银川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地资源属性特征的评价模型。运用专家征询法对19处乡村休闲旅游地进行了实证评价,为该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地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历史文化悠久,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被誉为"中华古代建筑的博物馆"。以山西省421处国保级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可视化手段,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算、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洛伦兹曲线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且分布不均衡。晋南分布最多,晋中次之,晋北最少。11地级市中,运城、长治、晋城、晋中4市分布较多,朔州、阳泉、大同3市分布较少;2)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集中程度较为集中,且在空间结构上呈聚集形态,形成3个高密度核心区和4个次核心区;3)地形地貌与海拔、坡度、河流水系、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延续性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因素对山西省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对陕西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异因素与特征做了理论上的探讨,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划依据,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对陕西省旅游资源进行了区划研究。研究结果将陕西省旅游资源划分为4个旅游资源区,16个旅游资源亚区,各旅游资源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特征,在开发利用上也具有不同的方向,采用不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05年和2010年影响甘肃省各地级市旅游经济发展的9个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测算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的旅游经济综合规模,在GIS软件的支持下计算各城市的旅游场强,运用空间变差函数、ESDA和小波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城市旅游场强的变化,揭示了区域旅游场强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地级市州的旅游场强呈现明显的区段性特征,形成了“斗笠”型空间分布格局,在5年时间中格局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极化效应更加突出,接着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缩小地区之间旅游经济差距、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分析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资源群是指把区域内同类旅游资源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从横向角度来研究区域间旅游资源的竞争,同时从纵向角度来研究旅游资源间的屏蔽作用,进而从区域空间整体上把握某类旅游资源个体和整体的特征,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本文以旅游资源群的概念为研究思想,结合陕西旅游资源普查最新数据,利用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计算了陕西区域各大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并从区域间和区域内以及类型等方面对旅游资源群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中开发潜力最大的是杨凌的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其开发潜力为1.6415,杨凌的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次之,为1.1653,开发潜力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安、咸阳和杨凌,开发潜力较大的类型为人文活动和建筑与设施资源群。  相似文献   

20.
以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为比较,采用2005、2010和2015年云南省16州(市)的旅游统计数据,利用等级结构、旅游经济联系度等方法,揭示10年来旅游规模分布及扩散与景区品质的关系。研究表明:1)入境旅游规模集中分布在世界级景区所在城市,随世界级景区变化而演化;国内旅游规模主要分布在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并呈现以昆明为中心的集聚特征,但整体向高品质景区演化。2)入境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呈二次函数关系;国内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显著正相关,但比景区品质等级结构更加扁平化。3)入境旅游规模在世界级景区城市和边境城市之间点点扩散;国内旅游规模以昆明为中心向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圈层扩散,圈层内形成了资源品质不高但旅游规模大的过渡城市,圈层外出现景区品质高但旅游规模小的过滤城市,即"错位发展"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