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研究如何基于国家整体碳减排目标,进行中国各省区碳减排责任的分摊,以落实区域间"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在分析国内碳减排责任分摊的公平性准则基础上,确定了各省区碳减排责任分摊的公平性区间,构造了分配满意度和公平偏离指数。以公平偏离指数最小化为目标,以国民经济效益指标为约束,构建了各省区碳减排责任分摊的公平与效率权衡模型。采用1995-2009年我国各省区碳排放和经济发展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规划求解,得到使公平偏离指数最小的各省区碳减排责任分摊方案。  相似文献   

2.
以天津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松弛测度的环境SBM-DEA模型,利用各区县面板数据测算2006-2013年天津大气环境效率,并从投入产出变量松弛率和决策单元环境效率变异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非期望产出SO2排放过量和资源投入冗余是导致大气环境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受保障北京奥运大气质量、污染物减排考核、雾霾治理等环境政策影响,区县环境效率差距在2008年到波谷后逐渐扩大,直到2013年才停止。借助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人均GDP和产业结构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贸易开放对大气环境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所得评价结果反映被评估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真实水平,并可为天津市及其他城市治理大气环境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中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中国三大城市群53个城市全要素能源技术效率和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对其节能潜力与减排潜力进行分析,并运用二维矩阵法探索各城市节能减排实施路径。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偏低,全要素能源技术效率与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大致上呈现正相关关系;三大城市群节能潜力与减排潜力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减排潜力远大于节能潜力,其中城市群之间呈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分布;三大城市群53个城市分别落在节能减排潜力状态矩阵的A、B、C区域,B区域的城市可以选取单边突破式节能减排实施路径,C区域的城市可以选取渐进式和飞跃式两种节能减排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已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要求各领域妥善处理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探寻兼顾区域发展需求与碳减排需要的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方案,是建筑部门响应碳排放“双控”国家战略,实现建筑领域安全降碳的关键。基于公平-效率耦合的视角,文中提出地区内“公平与效率的适度兼顾”以及地区间“公平与效率兼顾程度相当”的原则,以碳排放总量目标为约束,构建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模型。通过蒙特卡罗与数值模拟技术,获取2030年建筑能耗省级配额,并将其与以能耗总量目标为约束的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无论是约束条件的满足程度,还是碳减排潜力的实现深度,以碳排放总量目标为约束的建筑能耗总量省级分配方案都是符合多维度要求的最优选择,其公平与效率兼顾程度为12%,公共建筑与城镇居住建筑将是未来节能减排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根据“十二五”期间的我国各个省、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单位生产总值CO2排放下降指标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指标,中文构建了非参数方向距离函数测算模型,对2015年我国28个省、直辖市的边际碳减排成本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大多生产效率较高,边际碳减排成本较大,实施CO2减排的难度从而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双碳目标下中国各省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额度以支撑省级电力规划的制定,文中以碳达峰为总量目标对电力行业开展自上而下的省域碳配额分配研究。在考虑电力流动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熵权法-三阶段DEA与ZSG-DEA相结合的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分配模型,并以2030年碳达峰为例研究电力行业碳配额分配结果。配额分配结果显示:1)人口、碳强度、火力发电量和累积碳排放量四个指标适合作为电力行业碳配额分配的衡量指标。2)三阶段DEA模型效率评价的结果显示考虑碳转移的电力行业碳配额分配方案不仅更具公平性而且分配效率更高。3)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分配的碳配额由东南部地区向西北部地区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城市碳增汇减排的精准调控,以东莞市为研究区,构建宏观层面碳排放预测、中微观层面增强城市碳增汇能力的碳代谢格局优化框架,将LEAP模型情景预测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落实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上,并叠加LANDIS模型预测的城市固碳潜力区,识别城市未来碳代谢的薄弱区,进而提出城市碳代谢格局的优化思路。结果表明:1)东莞市未来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目标背离,减排情景比高限情景更加贴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工业需求侧节能减排。2)东莞市固碳潜力相对有限,在减排情景下仅有9个增汇节点,碳减排增汇需要建设生态廊道网络骨架、设置碳排扩张带、修复生态基底等措施为保障。3)利用LEAP-LANDIS实现未来碳代谢格局优化的关键是将LEAP模型预测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落实到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上。  相似文献   

8.
流域上下游间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与收益的区域错配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流域整体发展的效率与公平,对流域上游因保护水生态环境而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如何补偿,即如何在补偿主体之间进行补偿份额的分摊直接影响社会整体效用最大化的实现。文中基于福利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原理,依据各补偿主体所享有的流域生态服务价值份额,确定补偿的分摊机制。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结构熵权法,测算各补偿主体因享有上游供给的生态服务价值而应分摊的权重。以渭河流域为例,测算得到中央政府、下游地方政府、下游居民对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分摊权重分别为32.65%、36.92%、30.43%,从而得到能使社会效用提高的各补偿主体的补偿份额。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碳排放减排成效评估、目标重构与路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在测度我国及31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碳排量的基础上,对其碳减排成效进行了综合评估,进而完成了对减排"后进地区"的目标重构与路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从国家层面来看,农业生产部门有能力实现政府所承诺的预期碳减排目标,但具体到各省区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基于相对目标与绝对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利用矩阵构建可将31个地区划分为9种类型。2)对于减排较为困难的13个地区,在遵循可行性与公平性原则的基础上,科学调整了各自的农业碳减排目标并优化了其实践路径。其中,贵州、山西等4地要求2020年农业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减少40%;安徽、江西等4地要求2025年农业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减少45%;湖南、宁夏等5地要求2030年农业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减少50%。  相似文献   

10.
天津区域减排政策经济与排放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讨论了天津区域减排政策对经济和碳排放的影响。采用动态递归CGE模型,考察了4种不同的发展情景,包括1个基准情景和3个政策情景。经模拟,既定减排政策下的参考情景中天津会在2025年前排放达峰,排放峰值约为2.65亿吨;宽松情景下的经济增速比参考情景高0.3个百分点,但达峰时间推迟到2025年之后,峰值约2.91亿吨;低碳情景下经济增速比参考情景低0.4个百分点,但达峰时间提前到2020年,峰值约2.47亿吨。减排政策有助于调整天津产业结构,但不必然导致经济转型,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还需要其他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1.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和得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区域规划和治理方向,应用数学中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研究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问题,区域发展目标以及区域发展的战略重点,并提出流域内各生态区域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方向,为在该流域合理利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挖掘农业增产潜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水效率评估与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带一路"已成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其中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我国东北、西北、西南12余省份,多为干旱内陆区,水资源已成为这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升水效率尤为重要。运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以此12个省为研究对象,测算这些地区从2000-2013年的水资源禀赋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废水排放效率和综合水效率。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省份的不同水效率均有所增长,但不同水效率均呈现地区差异。以此提出这些省份应该采取的节水和治理措施,为新丝路经济带绿色建设与水效率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SEBS(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边地区的地表能量通量进行模拟估算。通过修正适合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的参数化方案,结合该地区的MODIS遥感数据,将同期同化气象资料输入模型中,模拟出该地区的地表净辐射、地表土壤热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空间分布。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的实测数据对比,得出:1)SEBS模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具有适用性;2)模型反演的沙漠腹地净辐射约为350W/m~2,感热通量在200W/m~2左右,潜热通量在±20W/m~2之间,其结果均与塔中站实测资料吻合较好。因此利用参数修正后的SEBS模型估计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能量平衡各分量具有一定精度,可满足区域地表能量通量的计算要求。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研究》2021,38(5):1235-1243
降水量预测是现代气候预测业务的核心和难点。耦合模型在新疆降水量预测的研究应用屈指可数,因此,通过尝试建立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Network,LSTM)的耦合模型对天山北坡经济带降水量进行预测研究。将1965—2019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共55 a的年降水量数据进行EEMD分解,转换成4个平稳分量和趋势项,通过谱分析得出各个分量的准周期,为后续训练LSTM模型提供基础。根据EEMD分解后的各分量训练得出LSTM网络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研究区降水量预测。结果表明:EEMD-LSTM耦合模型预测2010—2019年天山北坡经济带降水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3.38%,均方根误差为38.03 mm,认为EEMD-LSTM耦合模型对天山北坡经济带降水量预测精度较好。利用EEMD-LSTM耦合模型预测2020—2029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年降水量,其中有6 a降水偏多,4 a降水偏少,2025年可能为极端湿润年,降水偏多超过20%;而2021年为极端干旱年,降水量预计低于200 mm。本文探索了干旱区降水量预测的新方法,并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系统搜集1995年~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旅游客流量、旅游收入、GDP等数据序列,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旅游成长历程,借鉴物理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的惯性模型,提出旅游惯性概念,构建旅游惯性指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依据全域旅游成长分析,经过测算,不同典型年份旅游危机周期效应不同,旅游发展惯性强度也不同;2)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旅游客流量和旅游收入惯性强度在2003年以及2008年大致同步,规律明显;3)旅游惯性不同反应本区的不同抗危机能力,依据本区旅游成长分析与惯性测定,可评估本区可能产生旅游危机以及划定惯性级别,构建本底趋势模型进行趋势判定。文中采用定量指标体系衡量区域旅游发展的惯性强度,以期能够在理论上深化本区旅游研究,实践上为本区旅游发展以及旅游危机管理提供参考,为旅游危机操控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0-2013年新丝路经济带重点涉及的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各省级层面的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这些省份的能源效率、碳效率进行测算,并从时间序列和地区差异分别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各省份的能源效率和碳效率均不同速度逐年提升,但效率呈现显著的地区差异,西南地区两种效率均高于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依据不同效率情况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研究省份分成四种类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省份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为各省节能减排、提高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系统、定量的评价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有助于保障其合理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从资源特性和区域旅游发展适宜性两方面构建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构建了评价模型;以澜沧江流域为例,对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估与分析,依据评估结果将澜沧江流域民俗旅游资源潜力划分为优先开发区、重点潜力区、普通潜力区、有条件开发区和后备潜力区5个等级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以城市流强度模型计算和分析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26座节点城市对外服务功能强度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两经济带都形成了区域中心、副中心、地方中心城市相结合的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结构体系,但均表现出区域中心、副中心城市数量明显不足的特征;(2)2002-2012年,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对外服务功能水平超越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呈呼和浩特-包头、兰州、西宁三大"桥墩"分段式空间结构,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呈乌鲁木齐和西安东西端点带动下的"杠铃"式空间形态;(3)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中心、副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功能发展迅速,第二产业功能下降趋势明显,对外服务功能以综合性强为优势。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由于产业相对偏重化,服务业水平相对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仍较低,其高水平的对外服务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较高的城市功能效率。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农村土地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文中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为研究区域,在运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出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测算,得到较为符合实际的可实现潜力。并且在可实现潜力数量级别的基础上,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最终潜力级别的划分。结果表明:1)受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秦州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转化为可实现潜力的能力较小,可实现潜力不足理论潜力的一半;2)多因素综合影响下的潜力级别与可实现潜力数量级别有一定差异,前者更符合当地实际。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城市发展方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的首府,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今后有着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但是,在其发展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产业结构必须进一步调整、城市功能区与城市工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要达到并实现各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必须走可持续的城市协调发展之路。本文在综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根据乌鲁木齐市未来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生态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区与工业布局的对策与建议。根据国际商贸城市与可持续城市发展要求,初步提出了乌鲁木齐市的发展方略:乌鲁木齐市及以其为核心的城镇群区域,在新疆,尤其是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具有最重要的战略地位。以乌鲁木齐国际商贸城市为远景发展目标,通过产业结构、城镇空间布局与功能区结构调整,加速城市及其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不断改善各方面的环境,提高总体的集聚与辐射能力。通过结构与功能调整,在扩大和提高一、二产业的规模与效益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金融、保险、商贸、科教、交通、信息等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