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喷施锌肥对小麦籽粒锌铁铜锰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喷施锌肥是提高中国北方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上小麦籽粒锌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的有效措施,但这种措施是否会显著影响其它微量元素的吸收和累积,从而影响微量元素的整体营养状况问题值得研究。为此,在陕西杨凌潜在缺锌土壤上进行了连续两季的小麦不同生育期田间喷锌试验。结果表明,喷施锌肥对小麦无显著增产作用;第一季(2007~2008)和第二季(2008~2009)中,与不喷锌比较,不同生育期喷锌后除了小麦籽粒的平均锌含量分别提高51.7%和73.5%外,其平均铁含量也提高了12.4%和12.9%;拔节期和扬花期喷锌对小麦籽粒铜含量无明显影响,但灌浆前期和灌浆后期喷锌会降低其铜含量;而籽粒锰含量对喷锌则无明显反应;喷锌后小麦籽粒平均植酸含量则分别降低了11.1%和16.9%。施用氮肥增加了籽粒锌铁铜锰的吸收总量;同时还降低了小麦籽粒植酸含量。总之,在供试土壤上,喷施锌肥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籽粒锌铁含量,锌铁间存在着互助关系,同时喷锌也增加了其微量元素的吸收总量,降低了籽粒植酸含量,提高了小麦籽粒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外源Cd在施污黄土-小麦系统中的富集迁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和黄土为实验对象,通过室外盆栽试验研究了外源Cd在施污黄土-小麦系统中的富集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外源Cd的添加对小麦根部生长指标(根长、干重)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地上部的生长指标(株高、茎叶干重、籽粒干重)影响不显著;小麦各部位Cd含量总体趋势为根>茎叶>壳>籽粒,且小麦各部位中Cd含量与外源Cd的添加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籽粒中Cd含量也会随着外源Cd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土壤中Cd含量可以用来预测小麦籽粒中Cd的含量。小麦根与茎叶中Cd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在外源Cd添加量为12.0mg/kg时,根和茎叶中Cd含量达到最大,最大值分别为34.84mg/kg和18.98mg/kg;小麦壳与籽粒中Cd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在外源Cd添加量为9.0mg/kg时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分别为7.11mg/kg和3.64mg/kg;小麦不同部位富集能力呈现根>茎叶>壳>籽粒的趋势,不同部位迁移能力也不同,呈现茎叶>壳>籽粒的趋势,且迁移系数均小于1。  相似文献   

3.
锌肥、硼肥及其交互作用对春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页面喷施不同浓度的锌肥和硼肥,研究了锌肥、硼肥及其交互作用对春小麦籽粒降落数值、容重、粗蛋白质、粗灰分以及维生素(B1、B2和E)含量的影响,为优质、高产及绿色富锌春小麦的栽培以及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用硼肥和锌肥后春小麦籽粒粗蛋白质含量、降落数值均未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强筋小麦品质指标;但是容重达到了一等小麦的容重指标。施硼肥后维生素E的含量显著降低,平均降低19.79mg/kg。施用锌肥后极显著增加了籽粒的容重,同时极显著的降低了粗蛋白质的含量。硼肥与锌肥的交互作用在降落数值、容重、粗蛋白质、维生素B1、B2的含量上,均表现为正的交互作用效应,综合各个指标以锌肥用量在0.2-0.4%时这种1+1>2的互作效应最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城市污泥比例为4%的施污土壤为供试土样,小麦(Triticumaestivum L)为供试作物,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浸提法,研究不同Cd胁迫水平下施污土壤中Cd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当外源Cd进入施污土壤后,Cd的主要赋存形态转变为碳酸盐结合态(CAB)和铁锰氧化态(FMO)。一定程度的Cd胁迫可促进小麦的生长,随着Cd胁迫水平的进一步增加,这种作用由促进转为抑制。小麦根系和茎叶吸收的Cd主要为可交换态,而碳酸盐结合态Cd为小麦籽粒中的主要贡献形态。  相似文献   

5.
在采自陕西长武地区高、中、低三种肥力土壤上进行种植冬小麦盆栽试验,研究氮磷钾缺乏对小麦生物量、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及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缺氮条件下,小麦穗数、穗粒数大幅度减少,从而使小麦生物量和产量显著下降,缺氮还降低了小麦籽粒中硫、钙以及铁、锰、铜、锌的含量;缺磷条件下,小麦生物量下降、分集数降低,籽粒千粒...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千河下游土壤-小麦系统中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土壤污染风险,采集千河下游土壤和小麦籽粒各28份,使用ICP-MS测定8种重金属(As、Cd、Cr、Cu、Mn、Ni、Pb和Zn)含量,采用污染负荷指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进行分析,并运用GIS空间化和生物富集系数相结合的方法揭示研究区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之间富集关系.结果...  相似文献   

7.
施用纳米氧化锌对小麦籽粒锌含量和锌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锌、土施硫酸锌、喷施硫酸锌、土喷结合硫酸锌以及土施纳米氧化锌、喷施纳米氧化锌和土喷结合纳米氧化锌7个处理,研究了不同锌肥施用方式对小麦产量、锌等微量元素含量和累积量以及锌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锌处理对小麦籽粒产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而施用纳米氧化锌则显著增加籽粒锌含量,单独土施使锌含量从对照的18.9 mg·kg~(-1)增加至24.6 mg·kg~(-1),增幅达30%;单独喷施籽粒锌含量增加至28.4 mg·kg~(-1),增幅达50%;土喷结合处理籽粒锌含量增加至30.2 mg·kg~(-1),增幅达60%。单独喷施纳米氧化锌处理较硫酸锌处理提高籽粒锌强化指数近3倍,达到9.7 mg·kg~(-1);籽粒铁含量较喷施硫酸锌提高近2.5倍,达到58.9mg·kg~(-1)。同时,单独喷施纳米氧化锌显著增加了叶片锌累积量,使得地上部锌利用率达到35%,较硫酸锌处理增加近4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喷施纳米氧化锌较硫酸锌对提高小麦籽粒锌铁含量有更好的效果,可能由于纳米颗粒的小尺寸效应降低了叶片上锌的脱落。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小麦胞囊线虫田间分布及危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用涕灭威作播前土壤处理抑制土壤中线虫虫口,测定分析田间小麦孢囊线虫对3个小麦品种分蘖期和孕穗期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孢囊线虫田间分布模型为聚集分布,土壤中其卵密度范围为0~42.8粒/g土,平均密度为6.5粒/g土,已达到危害水平以上。小麦中前期生长调查表明,小麦孢囊线虫没有对分蘖期小麦生长造成显著影响;孕穗期小麦孢囊线虫的危害能造成小麦每株穗数减少13.8%、鲜重降低14.5%,但对株高没有影响;孕穗期小麦品种对孢囊线虫的反应差异显著,受小麦孢囊线虫危害后,新麦12和皖麦50的单株鲜重量分别降低23.3%和22.5%,孕穗数分别减少了25.9%和11.1%,但徐州8562孕穗数减少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小麦孢囊线虫田间分布及危害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田间用涕灭威作播前土壤处理抑制土壤中线虫虫口,测定分析田间小麦孢囊线虫对3个小麦品种分蘖期和孕穗期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孢囊线虫田间分布模型为聚集分布,土壤中其卵密度范围为0~42.8粒/g土,平均密度为6.5粒/g土,已达到危害水平以上。小麦中前期生长调查表明,小麦孢囊线虫没有对分蘖期小麦生长造成显著影响;孕穗期小麦孢囊线虫的危害能造成小麦每株穗数减少13.8%、鲜重降低14.5%,但对株高没有影响;孕穗期小麦品种对孢囊线虫的反应差异显著,受小麦孢囊线虫危害后,新麦12和皖麦50的单株鲜重量分别降低23.3%和22.5%,孕穗数分别减少了25.9%和11.1%,但徐州8562孕穗数减少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于2013—2014年小麦生长季,在陕西关中地区进行田间喷施试验,设置CK、喷Zn、喷三唑酮、喷Zn+三唑酮4个处理,以揭示锌与三唑酮配合喷施对小麦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喷施方式对小麦籽粒千粒重及产量均无明显影响;喷三唑酮、喷Zn+三唑酮及喷Zn使籽粒Zn含量由CK的25.9 mg·kg~(-1)分别提高到32.2、52.4 mg·kg~(-1)和52.7 mg·kg~(-1),增加幅度分别为24%、102%和103%;喷三唑酮和喷Zn+三唑酮处理降低了小麦籽粒植酸含量,相比对照分别降低23.8%、15.9%,使植酸/Zn摩尔比明显降低,从而显著提高了籽粒锌生物有效性。Zn与三唑酮配合喷施下提高籽粒锌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的效果十分明显,同时还能兼顾防治小麦白粉病、条锈病等。  相似文献   

11.
以干旱区绿洲土壤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镉-锌-铅复合污染物在土壤/芹菜系统中的迁移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外源添加重金属量的增大,芹菜根和叶中重金属含量也增大;芹菜根对Cd、Pb、Zn吸收量与土壤中Cd、Pb、Zn含量、外源添加Cd、Pb、Zn量之间都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芹菜叶对Cd 、Zn的吸收量与土壤中Cd、Zn含量、外源添加Cd、Zn量之间都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多元线形回归分析可知,芹菜根吸收Cd、Pb、Zn并没有受到共存元素的影响;重金属元素从土壤中分别向芹菜根/叶的富集能力顺序都为Cd>Zn>Pb,重金属元素在芹菜体内的迁移能力顺序为Zn>Cd>Pb.  相似文献   

12.
石灰性土壤硒含量与小麦籽粒硒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疆不同地区的39个小麦田耕层土壤及籽粒进行调查取样,研究土壤的全硒、有效硒含量与小麦籽粒硒含量的相关性及土壤硒含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全硒含量在0.144~1.153 mg·kg-1之间,其中10%属于少硒土壤(0.125~0.175 mg·kg-1),49%属于足硒土壤(0.175~0.450 mg·kg-1),41%属于富硒土壤(0.450~2.000 mg·kg-1),土壤硒的活化率平均为25.11%;小麦籽粒全硒含量在0.004~0.055 mg·kg-1之间,达到国家谷物类食品富硒标准(0.040~3.000 mg·kg-1)的仅有8%,92%小麦籽粒硒含量低于国家谷物类食品富硒标准,由此可知土壤全硒含量与小麦籽粒硒含量无相关性,而土壤有效硒与籽粒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所以要充分利用富硒土壤生产富硒小麦就必须提高土壤中硒的有效性;土壤有效硒与土壤p 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改善土壤条件的方法来提高土壤硒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小麦籽粒中硒的含量;土壤全硒含量随土壤质地粘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类化肥对塿土吸附解吸铅、镉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塿土对重金属Pb和Cd的吸附解吸试验,研究了5种不同类型氮、磷化肥对重金属Pb、Cd的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吸附过程中,添加不同种类肥料能够改变塿土对Cd的吸附量,对Pb影响不大;土壤对Pb~(2+)的等温吸附曲线用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好,对Cd的吸附曲线用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拟合均能达到显著水平(P0.01);由Langmuir方程拟合得到的最大吸附量可以看出,除磷酸二氢钾促进了土壤Cd的吸附,其余肥料的添加均抑制了土壤对Pb、Cd的吸附量。在解吸过程中,Pb的解吸过程受肥料影响显著,含磷肥料能促进铅解吸率的增大,解吸率最高可达90%以上。由于添加不同类型的肥料影响了土壤对Pb、Cd的吸附和解吸过程,因此,在已经受到Pb、Cd污染的农田进行耕作时,应谨慎选择施用对Pb、Cd影响强烈的磷肥,以避免增加Pb、Cd的迁移对作物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4.
为充分利用休闲期自然降水,提高旱地麦田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达到“伏雨春用”的目的,本研究在山西闻喜县旱地麦田将休闲期耕作与覆盖相结合,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前茬小麦收获后15d或45d进行深翻,而后立即采取渗水地膜或液态地膜覆盖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产量及其构成、品质形成的影响效果,试图探索旱地小麦蓄水保墒技术新途径。结果表明,前茬小麦收获后45 d深翻较15 d可显著提高麦收后65 d至孕穗期100~300 cm土壤蓄水量,可显著提高播前至孕穗期0~300 cm总土壤蓄水量,且覆盖的蓄水效果可延续至开花期,以渗水地膜覆盖效果较好。前茬小麦收获后45 d深翻覆盖较15 d可显著提高穗数、产量、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且以渗水地膜覆盖效果较好。此外,播前80~200 cm土壤蓄水量与穗数、产量显著相关;播前和开花期120~300 cm土壤蓄水量与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籽粒蛋白质产量显著相关,播前80~280 cm、开花期40~60 cm、100 cm、240~300 cm土壤蓄水量与谷醇比显著相关。总之,休闲期等雨后深翻并采用渗水地膜覆盖有利于提高旱地小麦土壤蓄水量,达到伏雨春用的目的;有利于优化产量结构,提高产量;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品质,实现优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Cd与Zn复合胁迫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在室内采用不同含量Cd~(2+)与Zn~(2+)溶液交互处理土壤-小麦-麦长管蚜系统,利用特定年龄生命表研究在不同含量Cd与Zn复合胁迫下麦长管蚜生命参数及繁殖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d、Zn以及Cd与Zn交互作用均极显著影响麦长管蚜的生命参数与繁殖,其中Zn对麦长管蚜种群参数的影响最大。在40 mg/kg Cd与400 mg/kg Zn复合胁迫下,麦长管蚜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净增值率显著高于单一Cd胁迫;但不同含量Cd与800、1 600 mg/kg高含量Zn或不同含量的Zn与120、240 mg/kg高含量Cd复合胁迫时,其内禀增长率与净增值率却逐渐下降;其平均世代周期在复合胁迫条件下显著低于单一Cd胁迫。生殖力曲线面积的变化规律与种群参数的变化规律相同,推测40 mg/kg和400 mg/kg分别为Cd与Zn复合胁迫的关键含量。研究表明,低含量Cd与Zn复合胁迫能显著促进麦长管蚜生长发育,而高含量Cd与Zn复合胁迫并不能促进麦长管蚜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通过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初步研究了干旱区绿洲土壤中Cd、Pb、Zn、Ni复合污染对芹菜生长的影响及重金属在芹菜体内的富集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外源重金属添加量的增加,芹菜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根据多元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芹菜地上部和根部吸收Pb量分别与外源添加Pb、Zn、Ni量和Cd、Pb、Zn、Ni量达到极显著相关,其中土壤Zn含量的增加极显著的降低了芹菜地上部和根部对Pb的吸收。芹菜地上部及根部对Cd、Pb、Zn、Ni四种元素的富集系数大小顺序均为:Cd>Zn>Ni>Pb,且根部对四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显著大于地上部。Cd在芹菜中的平均迁移能力最强,Zn、Ni次之,Pb的迁移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大豆各生育时期,不同地膜残留量土壤和植株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DEHP)、重金属Pb、Cd含量及大豆生长发育、品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大豆各生育时期,高倍地膜残留量土壤和植株中DBP、DEHP含量高于低倍残留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CK处理土壤中DBP和DEHP含量随着生育周期延长显著降低,而1倍、3倍和5倍地膜残留量则呈增加趋势,各处理DBP和DEHP与生育时期呈一定线性相关关系。按照美国土壤中PAEs的控制标准,除CK处理土壤中DBP和DEHP含量及1倍处理土壤中DEHP含量未超标外,其余各处理均不同程度地超标,DBP超标倍数较大,最高超标6.4倍,DEHP超标倍数较小。DBP和DEHP含量均低于美国土壤中PAEs的治理标准。植株中未检测出DEHP。各生育时期,高倍地膜残留量土壤中Pb、Cd含量均高于低倍残留量。大豆籽粒中重金属Pb、Cd含量低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在盆栽条件下,大豆籽粒中重金属含量是安全的。各处理对大豆生长发育、水分、蛋白质、脂肪含量影响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绿洲油菜根际土壤中Cd,Pb赋存形态特征及其互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设计了Cd、Pb以及Cd/Pb复合胁迫三种污染情景模式种植油菜,利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绿洲油菜地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含量及比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区绿洲油菜地原状土壤中Cd和Pb分别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及残渣态形式存在,而添加可溶性Cd和Pb后,两金属的主要赋存形态均为碳酸盐结合态。在任何浓度添加水平,可交换态Cd,Pb对外界浓度胁迫响应最大,残渣态响应最小。三种污染情景模式下油菜根际土壤中Cd,Pb形态拟合方程及生物活性系数的对比分析表明:两金属的互作对各元素活性的影响为:Pb的加入抑制Cd的土壤活性,而Cd的共存则促进Pb的土壤活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对宝鸡某冶炼厂周边农田土壤中铅镉含量及形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土壤中铅镉总量及各形态含量与小麦中铅镉含量的相关性,目的在于为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表征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土壤中Pb形态的高低顺序为:残渣态>有机硫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Cd形态为:可交换态>残渣态>有机硫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土壤中Pb总量及Pb、Cd铁锰氧化态在距离冶炼厂500 m处含量均显著高于1 500 m和2 500 m处,后两者之间无差异;而Cd总量及Pb、Cd可交换态、有机硫结合态和残渣态在三个采样距离并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克里金插值分析表明,除Pb可交换态外,Pb和Cd其余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均显示出与风向的一致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中Pb、Cd可交换态、铁锰氧化态与小麦Pb和Cd含量均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冶炼厂周边旱地土壤中,Pb、Cd可交换态和铁锰氧化态都可能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空间分布和有效性表征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铁含量的差异及其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铁含量差异的机理,采用土培方法,对北方35种不同基因型小麦进行籽粒含铁量筛选,并分析比较其农艺性状的差异以及籽粒铁含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5个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铁含量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变化范围为30.5~43.4 mg/kg(施铁)和22.6~40.9 mg/kg(不施铁)。土施和叶面喷施铁肥有提高小麦籽粒铁含量的趋势。籽粒高铁基因型与低铁基因型之间在产量、生物量及其他农艺性状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并与是否施铁有关:施铁时,高铁基因型小麦籽粒产量呈低于低铁基因型的趋势;与此吻合的是,高铁基因型小麦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也低于低铁基因型,其中千粒重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分蘖数和株高有类似的规律。小麦籽粒铁含量与籽粒产量、茎叶干重、颖壳干重、收获指数和穗粒数均没有明显相关性,而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小麦籽粒铁累积量与茎叶干重、颖壳干重、穗粒数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穗粒重和千粒重没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