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居民是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建立一种长效机制,鼓励农村居民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活动中去,对于切实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改善、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中选取南疆三地州1077户农户为调查对象,采用Logit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参与农村生活性公共基础设施管理与维护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政府支持、是否有补贴、补贴满足成本、财务透明度、农户对公共基础设施需求的满足程度、参与管护对提高管护效率是否重要、政策认知等8个变量会对参与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性别、外出务农占比、基础设施完好程度、补贴发放时间等4个变量对参与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是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并不会对参与意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喀斯特地区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湖南和湖北8省5704户调查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探讨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采纳对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边际效应为0.1057;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中,社会网络和信息渠道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信息渠道的中介效应更大;东部喀斯特地区、家庭收入高的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可能性更大。因此,建议扩大农村数字技术覆盖,拓宽农户社会网络和增加信息渠道,激发中西部地区、家庭收入低农户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3.
农地确权是推动农地规模经营、强化地权经济激励、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保障农民权益、改善农村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文中试图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讨农地确权对农地产出和农户收入的影响机理,并基于新疆七地州的10个县(市)40个村723份微观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实证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对农地产出和农民收入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1)农地确权通过强化地权经济激励,提升农业产出与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2)农地确权通过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户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最终影响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增加。基于此提出应持续切实巩固拓展农地确权的政策动态效果,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以提升农业生产绩效,持续关注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趋势以稳定农民收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夙愿的现实需要。文中通过构建农户人居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测量维度,围绕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利用黔东南州533个农户调查数据从微观视角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户人居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在村生活时间对农户人居环境治理参与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学历越低、家庭年收入越少、需求程度越低和信息公开越少反而农户参与行为发生概率越高。3)农户身体越健康、家庭离村委会越近、家中耕地面积越多、对治理项目了解程度越高、越认可人居环境治理和社会关系网络越好,则农户参与行为发生概率越高。综合看来,少数民族地区农户人居环境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且复杂的,治理需同农村文化习俗、经济水平和地理条件相协调,同农户实际需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农户作为退耕成果管护投资主体之一,其是否愿意持续管护投资退耕成果及管护的程度关系着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成败。利用陕甘宁554户调研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考察家庭禀赋、认知偏好对农户退耕成果管护投资意愿及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退耕成果管护投资意愿及程度不高,55. 42%的农户愿意管护投资退耕成果,平均管护投资414. 44元/亩/年。农户退耕成果管护投资意愿及程度受到其家庭禀赋、认知偏好的影响。且家庭禀赋、认知偏好对农户退耕成果管护投资意愿及程度的影响存在差异。由此,提出依据农户家庭资本禀赋特点,瞄准潜在退耕成果管护投资农户,分类优化其家庭资源禀赋;通过宣传、教育、示范户效应等针对性地提升农户认知偏好,进而增强农户退耕成果管护投资意愿及程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天津市1204名村民所做问卷调查,考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满意度及支付意愿,使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环境治理参与情况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满意度和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满意度高而支付意愿低.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农民参与度较低以及环境治理宣传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之一,研究公众感知能够有效检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能。选取fsQCA方法,基于CSS2021数据研究自我认同、污染感知、互联网使用、社会责任感、社会风气、经济治理、环境治理、行政透明8个前因因素及组态空间差异特征对农村人居环境感知混合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当地污染程度与政府治污是农村居民最为关心的生态环境指标;印证了公众对农村人居环境的要求已上升到高阶形式,提升至人文环境、社区治理等精神层面;农村环境污染程度与人居环境整治方案存在空间分异,东部环境感知高低核心条件为居民主观感知,中部为社会风气,西部则是政府治理。提出优化路径:农村环境整治重点与难点是污染源治理、持续强化改善并提升高质量农村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差异化环境治理,文中研究或可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治理绩效差异化现象与不平衡问题。基于“政府行政层-政社互动层-村民自治层”的整体性分析框架,以我国31个省份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动效应,以揭示高治理绩效的生成模式与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生成呈现出了一种超越“双轨式治理”传统的“复合型治理”逻辑:1)强有力的行政执行与高程度的村民自治相结合的“双轨式治理”仍为必要条件,发挥着普适性的作用。2)仅有“双轨式治理”并不构成农村人居环境高治理绩效的充分条件,资金投入、激励强化、协同互动与情感联结等四个条件变量相互作用,与“双轨式治理”一同形成了驱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生成的多样化组态,包括“双轨治理-情感激励”模式、“双轨治理-情感协同”模式、“双轨治理-财政激励”模式、“双轨治理-财政协同”模式与“混合型治理”模式。3)通过跨案例比较进一步发现,“双轨式治理”的超越逻辑是在政府工具介入属性(经济属性与情感属性)和治理主体关系面向(分立面向与合作面向)两大维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地区应结合自身实际...  相似文献   

9.
旅游是民族村寨农民实现可持续增收的关键途径,影响农民旅游可持续增收的因素众多,但民族村寨农民旅游可持续增收的影响机制却鲜有学者基于科学的理论框架进行系统化研究,更难以将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置于同一模型中进行研究。文章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基础,以DFID-SLA为理论框架,以广西桂林金坑大寨(瑶)、平安壮寨(壮),贵州黔东南肇兴侗寨(侗)、西江苗寨(苗)为案例地的540份问卷调查和63份访谈为数据资料,测度影响旅游可持续增收结果的因素,揭示旅游可持续增收机制,从农户尺度分析农民旅游可持续增收结果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发现:1)农民生计资本、制度环境感知和生计策略均对旅游可持续增收结果有正向效应,制度环境感知作为外源因素对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旅游可持续增收结果有显著正向效应,生计资本是影响旅游可持续增收的最主要因素。2)生计策略多元性在农民生计资本到旅游可持续增收结果这条路径上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但是不同村寨的传递效应存在差异。3)7种类型农户在农民生计资本、制度环境感知和生计策略存在差异显著,且在生计资本要素上差异最为显著。据此,研究构建的民族村寨农民旅游可持续增收机制框架得以检验,为民族村...  相似文献   

10.
文中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非农就业不稳定性总体上对农户收入产生负向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在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农户收入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具体而言,非农就业不稳定性通过减少农户纯非农劳动力配置降低农户收入;就业公平感知负向调节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劳动力资源纯非农化配置的影响;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起步期、稳定期、抚养期和赡养期农户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减弱,而对负担期和空巢期农户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对东部和西部农户收入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对中部地区农户收入影响不明显。为此建议,通过改善劳动力就业环境、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及加强就业信息精准传达,减少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不稳定性;发挥正式制度及非正式制度的积极作用,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公平感知;根据农户特征和地区产业经济水平,制定适宜的政策,引导农户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户增收。  相似文献   

11.
自1996年哥斯达黎加推出第一个大规模的国家环境服务付费项目PPSA以来,环境服务付费项目在世界各地不断出现和发展。虽然环境服务付费的根本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然而由于意识到穷人可以成为环境服务的相关提供者,所以各国的环境服务付费项目试图将减贫目标纳入其中。在我国的生态补偿扶贫实践中,存在小农户参与存在障碍、补偿标准偏低、岗位型补偿作用面有限、减贫缺乏长期可持续性、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和退出机制等问题。基于此,文中从贫困识别机制、多层次和差别化补偿、多元化补偿手段、对农户的生计关注和项目的绩效评估与退出机制五方面着手,分析国际上巴西、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厄瓜多尔和南非五国较为典型的环境服务付费减贫项目案例,总结提出可借鉴经验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我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大背景下,生态补偿要想实现环境改善和减贫的双赢局面,必须基于农户的异质性特点对生态补偿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12.
提高农户创业绩效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基于陕西和山西788户创业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绿色创业对农户农业创业绩效及其3个维度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1)绿色创业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农业创业绩效,且对不同分位数水平下的农户农业创业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对创业绩效低的农户提升幅度最大,对创业绩效中等的农户提高幅度最小。2)绿色创业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农业创业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且对不同分位数水平下的农户农业创业3个维度绩效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对3个维度绩效低的农户影响最大,对3个维度绩效高的农户影响最小。因此,绿色创业不仅可提升农户农业创业绩效,还可缩小农户农业创业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差距,绿色创业成为提升农户农业创业绩效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3.
闲置宅基地退出是实现耕地保护和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把握农户的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对于制定合理的宅基地退出机制至关重要。文中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河南省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与其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分异性,高城镇化率地区农户退出意愿高于低城镇化率地区,丘陵地区农户退出意愿高于平原地区。其中,"对退出结果的预期"、"生计类型"、"对相关政策的了解度"、"家庭年收入"、"闲置宅基地数量"与农户退出意愿均呈显著正相关;"附属建筑新旧程度"、"家庭规模"、"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与退出意愿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尊重农民意愿、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建立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有利于提高农户的退出意愿,促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合理有序的退出。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宅基地的多功能性是切实保障农民差异化权益需求的关键所在。文中基于451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调节效应模型,重点探究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功能因素及其区位异质性,同时兼论市场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影响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主要功能因素是生产功能和资产功能,生产功能促进农户选择抵押方式流转宅基地,资产功能促进农户选择入股方式流转宅基地,但抑制农户选择租赁方式流转宅基地。2)生产功能抑制城中村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资产功能抑制近郊村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但促进纯农村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3)市场环境可以削弱生产功能对城中村农户宅基地流转的负向影响,可以增强资产功能对纯农村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正向影响,但对近郊村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因此,建议重视宅基地多功能性及区位差异,加强制度“松绑”与“创新”、完善宅基地流转市场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差异化的权益需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陕西省关中地区977份样本数据,在考虑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利用SEM模型分析农户认知、制度环境对参与意愿的影响,验证信息信任对二者的中介效应,并利用多群组分析探究性别和地方依恋对农户认知和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认知和制度环境对农户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信息信任间接影响参与意愿;农户认知的不同维度...  相似文献   

16.
秸秆收集利用是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生态补偿是实现秸秆收集利用经济与生态双重收益的有力政策途径。以湖北省4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684户农户家庭为实证,将社会信任引入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UTAUT)形成理论分析框架,结合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二元Logit模型以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农户秸秆收集利用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90.35%的农户愿意接受秸秆收集利用补偿,其受偿额度为47.81~52.92元/667m2;2)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社会信任对农户接受秸秆收集利用补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农户受偿额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3)无论是高社会信任组还是低社会信任组的农户,经济绩效期望均显著正向影响其接受秸秆收集利用补偿,且两组之间的经济绩效期望系数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加快建立健全农户秸秆收集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差异化的秸秆收集利用生态补偿标准、加大对秸秆收集利用以及资源化利用的知识普及和技术宣传。  相似文献   

17.
基于河套灌区792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以探讨环境责任感与农业节水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关系中参与意愿的中介效应以及引导型政策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环境责任感对农业节水技术采纳意愿以及采纳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农户农业节水技术采纳意愿在环境责任感与农业节水技术采纳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98%。3)环境责任感通过农业节水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农业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间接关系,受到引导型政策的调节作用。据此提出需通过媒介宣传、技术教育培训等手段,提升农户环境责任感,加深技术易用性、有效性认知,进而促进其节水技术采纳行为。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384份农户调查数据,从资源环境治理视角构建解释农户种植行为决策框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因素,评价资源环境治理相关政策实施前后对农户种植行为决策的绩效,并测度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显示:资源环境治理、农户收入结构、生产投入、技术进步等变量对农户种植行为决策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对农户种植行为决策效应分解表明,资源环境治理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显著为负(-12.97%),表明资源环境治理政策实施并不一定促进农户扩大种植面积,但通过土壤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农业自然灾害补贴、农业发展基金等措施可显著改善农户种植行为,推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陕北是西北旱作农业生产的集中区域,也是我国"三农"问题较为集中和尖锐的地区,其整体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从人居环境学科视角出发,以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该地区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指出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旱作农业生产都对陕北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格局、进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人居环境建设应当从农村社会发展系统高度出发,将物质实体的建设自觉与农业生产、村落发展紧密结合,构建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适宜性模式,从而促进农村生产、生活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为今后该地区新农村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户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而农户对土地的流转意愿直接影响流转行为。通过对新疆和田地区7县1市43个乡镇的实地调研和524份农户调查问卷,建立了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传统绿洲农业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户对土地流转和土地政策的了解程度、家庭人口、户主汉语水平、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以及是否愿意在城里购房等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非常显著的因素;影响和田地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与我国中东部地区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地域差异。根据主要影响因素,从劳动力转移、土地政策实施力度、农民文化素质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