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圈养鸵鸟养殖规模的扩大,鸵鸟马立克氏病的快速诊断与防控显得越来越重要。该文介绍了圈养鸵鸟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快速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控措施,以为鸵鸟养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圈养孔雀养殖规模的扩大,孔雀沙门氏菌性白痢病的快速诊断与防控显得越来越重要。该文介绍了圈养孔雀沙门氏菌性白痢的临床症状、快速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控措施,以为孔雀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使鸵鸟养殖更加科学规范,本文主要从鸵鸟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两方面进行阐述。鸵鸟的饲养管理应熟练掌握鸵鸟的孵化与培育技术,严格控制饲养环境,并根据鸵鸟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饲养方式。疾病防控是鸵鸟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疾病的发生可以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4.
禽痘是现代化养鸡场养殖过程中依然会经常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本病由禽痘病毒所引起,极容易传播,而且能够造成鸡群发生大量死亡,常常给养禽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对本病的临床诊断方法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在现代养鸡当中,鸡痘属于一种高发的接触性传染性,此病具有急热性的发病特征,病鸡身体上毛发稀少处可明显见到痘疹,口腔或咽喉各处存在纤维素性坏死假膜,雏鸡是鸡痘病的易感群体。鸡痘是多年来一直危害鸡养殖的疾病之一,本文对此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进行简要阐述,结合诊断结果,提出一些防控措施仅供参考。1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禽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的活禽养殖(散养殖)越来越少,大型的规模化养殖方式越来越多。现今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对禽类的养殖方式改善了许多,大型的规模化的养殖方式提高了养殖的速率,保障了市场上人们的需求。但是对活禽交易市场疫病防控的监管困难很大。先谈谈活禽交易市场的现状,随着养殖技术的改善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禽肉产品的种类增多,数量增大,交易  相似文献   

7.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禽类动物。提到鸵鸟,我们马上会联想到在电视里曾见过这种大鸟在沙漠里疾“走”如飞的镜头,但同时又觉得它离我们非常遥远。可是,最近我们在采访了钱江鸵鸟公司以后,却想告诉大家:鸵鸟作为一种很有前景的养殖品种,正向我们走来。这是一个春雨潇潇的下午。本刊社长、主编严光鉴等一行四人来到了位于杭州钱江二桥南岸钱江农场五分场的钱江鸵鸟公司。在公司办公室里,公司总经理陆  相似文献   

8.
我国特禽养殖的主要品种有肉鸽、鹌鹑、乌骨鸡、火鸡、珍珠鸡、山鸡、鹧鸪、野鸭、野鹅、鸵鸟、孔雀、褐马鸡、金鸡(红腹锦鸡)、贵妇鸡和观赏鸟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猪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猪养殖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提高,养殖密度的增加导致疾病问题凸显,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很容易导致猪群患病,严重威胁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猪痘病是生猪养殖中一种常见的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猪痘病毒和痘苗病毒导致。患病猪只主要会呈现机体皮肤出现红色斑点、丘疹及结痂情况,同时显著降低了生猪养殖的生产性能和机体健康状况。文中对生猪养殖中猪痘病的流行病学,疾病临床症状,疾病实验室诊断措施及相关防治措施进行介绍,旨在为生猪养殖中猪痘病的科学防治及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正禽痘虽然病死率较低,但发病率高,可使病禽生长缓慢,影响产蛋率,诱发其他传染病。因此,禽痘病的预防和诊治对我国养殖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1流行病学禽痘传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蚊虫叮咬病鸡脱落和碎散的痘痂而导致病毒的扩散;也有的认为可经飞沫传播引起口腔、咽、喉部发生"白喉型"禽痘;饲养管理不善或饲料配比不当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雏鸵鸟卵巢组织结构的形态学特点,采用解剖学及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技术对90d非洲雏鸵鸟卵巢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非洲雏鸵鸟卵巢内主要由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组成,未出现成熟卵泡,各级卵泡卵母细胞的胞核大多为圆形,内有异染色质颗粒,核孔较明显,卵母细胞的胞质内有卵黄颗粒,胞质内含粗面内质网、线粒体、中心粒等细胞器;次级卵泡有一些特殊的超微结构,皮质颗粒出现在次级卵泡的卵母细胞内,并且主要位于靠近核周的胞质内,次级卵泡的卵黄膜较明显,并且形成放射带.另外,雏鸵鸟卵巢内网、连接网和外网上皮细胞的嗜碱性依次增强.结果提示,雏鸵鸟卵巢内次级卵泡的颗粒细胞的胞质内细胞器比初级卵泡的更丰富,尤其是具管状嵴的线粒体数量较多.雏鸵鸟卵巢内有卵巢网存在.  相似文献   

12.
对1998~2004年间48只非洲黑颈鸵鸟原种繁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非洲黑颈鸵鸟原种年平均产蛋47.13±23.20枚,变异系数49.23%,种蛋受精率70.93%±21.21%,受精蛋孵化率80.58%±22.62%,出雏鸟27.00±15.38只。研究了非洲黑颈鸵鸟产蛋曲线,以期为非洲黑鸵鸟的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鸵鸟前后肢动脉血管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鸵鸟前后肢部动脉血管的分布。[方法]采用注射器注射法,将ABS的丁酮溶液注入鸵鸟的主动脉使动脉血管显色,用甲醛固定后进行大体解剖剥离,观察鸵鸟前后肢动脉血管的分布情况。[结果]结果表明,鸵鸟前肢的主要动脉分别为腋动脉、臂动脉、臂深动脉以及尺动脉和桡动脉 后肢的主要动脉为股内动脉和坐骨动脉及其分支,股内动脉是从股动脉后方发出的,有分支到髋关节。坐骨动脉是降主动脉的最大动脉支。月国动脉、肾中动脉、肾后动脉和腓肠动脉等都为坐骨动脉的分支延续。[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有效地防治鸵鸟腿病的发生,以及鸵鸟形态学解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唐丽  位兰  张勇  彭克美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4):2999-3006
【目的】观察鸵鸟雏鸟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ic nucleus,PVN)的显微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发育特点,探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GABA)阳性细胞在PVN内的年龄增长性变化。【方法】以1、45和90 d健康非洲鸵鸟雏鸟为实验动物,利用H.E染色技术、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组化定位表达(SABC)技术,研究鸵鸟雏鸟下丘脑PVN的发育特点。【结果】①鸵鸟雏鸟下丘脑PVN的组织学结构随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发育成熟,其中PVN小细胞占细胞总数的比例在45 d时最低,明显高于1和90 d的小细胞核;②鸵鸟雏鸟下丘脑PVN内存在细胞凋亡现象,凋亡呈年龄增长性减少;③鸵鸟雏鸟下丘脑PVN内可检测到GABA阳性产物,表达量呈年龄增长性增加的趋势,其中 PVN大细胞部(mPVN)和小细胞部(pPVN)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均在45 d时最高,显著高于1和90 d的(P<0.01)。【结论】随着日龄的增长,鸵鸟雏鸟下丘脑PVN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完善,其在出生后早期(1—45 d)发育较快。  相似文献   

15.
成年鸵鸟曲霉菌病的显微形态学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报道在我国人工饲养的成年鸵鸟中发现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曲霉菌病。比较详细地描述被曲霉菌及其毒素损害的组织的显微病理形态特征,并对疾病的发生条件与控制问题进行了讨论。对经济价值很高的鸵鸟的疾病研究十分不足,本项研究为鸵鸟曲霉菌病的病理诊断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近年来我国房价名义增长率与GDP、居民收入增长率,发现房价增长率的波动明显大于GDP与居民收入增长率,并用HP滤波方法计算出我国的房价波动幅度;认为自2003年以来政府调控房地产的货币信贷政策主要是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调整开发项目资本金比例、限定贷款主体资格、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为主;认为货币信贷政策本身存在缺陷、地方政府与商业银行执行不力以及我国特殊的房地产业发展环境是制约货币信贷政策调控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鸵鸟屠宰性能测定及解剖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解剖两只14月龄的雄性鸵鸟,可知其屠宰率煤8.28%-71.64%,产肉率为38.25%-38.98%,瘦肉率53.39%-57.04%。另外对鸵鸟肌肉的分布、相关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发育过程中雌性鸵鸟脾脏中神经肽Y的分布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究神经肽(Y neuropeptide Y,NPY)在鸵鸟脾脏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幼龄期(10~30日龄)、青年期(11~21月龄)和性成熟期(2.5~3岁)3个生长发育阶段鸵鸟脾脏中NPY的表达及其变化。[结果]不同年龄阶段的鸵鸟脾脏内均有不同量的NPY免疫阳性细胞表达,与幼龄期相比,青年期的表达量增多,性成熟期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PY在鸵鸟性发育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