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鱼类生活在水体中,它与周围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生产者在鱼类养殖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条件,又要着力改造不利的环境因素,促使养殖鱼类健康快速生长。与鱼类生长有关的环境因素诸多,有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其中非生物因子有:  相似文献   

2.
鱼类是水生低等变温脊椎动物,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都表明,鱼类疾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息息相关。外界环境的恶化会对鱼类产生胁迫作用,使鱼类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防御体系的功能受到抑制,导致鱼体对各类病原敏感性升高。在工厂化养殖生产过程中,温度、溶解氧、酸碱度、氨氮和亚硝酸氮都是影响鱼类健康重要因子,本文主要从这几方面做一综述,以期能为健康养殖和疾病的预报预测提供一点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水温是鱼类养殖最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温度不仅直接影响鱼类生长和生存,且通过水温对其它环境条件的改变,也间接对鱼类产生作用。几乎所有环境条件都受到水温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水产科技情报》1985,(6):11-12
冷水性鱼类通常饲养在长方形的水池中,它要求较高的换水率。而对暖水性鱼类养殖,换水率要求不高。这是因为暖水性种类对环境条件具有较大的忍耐性。温水养殖的最佳温度为10~20℃,所以温水比冷水的溶解氧要少,成为温水养殖系统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养殖水体中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侵害会引发鱼类的各种病害,这些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属于水体中的生物性环境因子。而诸如水温、不良水质、食物缺乏、机械损伤等因素则属于非生物性环境因子。在鱼类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在鱼苗、鱼种培育阶段,不良非生物环境因子也会引发多种病害,影响鱼类生长,造成养殖成活率下降,导致经济损失。现将各种非生物性环境因子对养殖鱼类的影响及其对策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深水网箱养殖的现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深水网箱养殖拓展了养殖海域,其养殖海区通常在水深15~40m,某些网箱养殖区域可在40~100m水深,远离沿岸污染区。良好的养殖环境,是养殖鱼类获得高品质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良  焦长军 《黑龙江水产》2006,(3):31-32,29
由于养鱼业的迅猛发展,鱼类从适宜其生长的天然环境进入鱼类高密度聚集的人工养殖环境,鱼类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相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有鱼”已经是平日里普通的事了,人们对鱼产品的需求已由“食有鱼”向绿色、无污染、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方面转变,因此,对鱼类疾病的预防及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刘玲仪  金有坤 《水产学报》1994,18(2):153-156
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暴发期间鱼池水化学环境的初步调查刘玲仪,金有坤(上海水产大学,200090)关键词养殖鱼类,细菌性败血症,水化学环境PRELIMINARYINVESTIGATIONONHYDROCHEMICALENVIRONMENTOFFISHP...  相似文献   

9.
鱼池的环境保护,就是采取人为的手段,为鱼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栖息环境,要达到养殖生产的高效益,加强池塘自身环境保护就显得十分重要。人们一般认为渔业水质污染是指外来环境因子对池塘养殖用水的污染,往往忽视了池塘在人们养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身身污染。据我们调查了解,近几年来,我省池塘养殖因水质富营养化问题经常造成减产,甚至大面积暴发鱼病,给渔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另外还由于池塘本身的自然环境、饲养管理、放养品种搭配、鱼病防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池塘的自身环境污染。保障池塘高产稳产,给鱼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是我们渔业环保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沙县地处闽西北山区,养殖水域丰富,主要养殖鱼类有草鱼、鲢、鳙、鲤、鲫等品种。近年来,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养殖环境条件逐步恶化,主要养殖鱼类的病害也越来越多,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水产技术指导积累的一些成功经验,现就山区主养鱼类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归纳介绍如下,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日本的淡水鱼类养殖,大部分采用精养形式,因此需要投饵。在投饵养鱼中,就水质环境的基本问题来看,水温问题另作别论的话,大概有二个问题。一个是如何补充养殖鱼类和池水、底质等消耗的氧的问题,另一个是如何处理投饵所带来的池塘内大量有机物——粪便、饵料残渣等的问题。这里主要就静水式池塘的环境条件加以说明。同时也涉及一部分其他方式的鱼池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2.
淡水养鱼在我国水产养殖的历史非常悠久,由于养鱼的迅猛发展,鱼类已从天然环境的生长逐步转向人工养殖环境,鱼类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相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有鱼”向绿色、无污染、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方面转变,因此,对鱼类疾病的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我省浅海鱼类养殖的基础和条件,存在问题和难点入手,较为详尽地评述了包括规划布局,技术开发,环境,政策等在内的发展对策和措施,指出发展浅海鱼类养殖是适应当前渔业资源衰退,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新形势之力举。  相似文献   

14.
鱼类驯养是指在正常的养殖环境下,用以声响为主的固定信号,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用人工配合饲料驯化鱼类主动摄取食物从而形成条件反射的一种生产方式。它是随着饲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质优量足水产品的食用需求而兴起的一种养殖方式,不仅单产水平高、鱼类生长速度快、肉质好,而且提高了养殖水面的利用效率,弥补了北方地区鱼类生长期短,食用鱼或越冬鱼种规格小的缺点。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和实践认为,在鱼类驯化养殖生产中,除掌握常规养殖生产技术外,要特别注重对水、种、饲、管的理解和掌握。驯化养鱼的成败与“水、种、饲、管”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5.
网箱养鱼是一项新的养殖技术。网箱所设置的水体给养殖鱼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因此,在强化的饲养条件下能取得高产。如日本网箱养鲤最高平均产量41.5公斤/立方米(Kuyonuma 1968);荷兰网箱养鲤产量达到160公斤/立方米(Huisman 1976);美国采用小型金属吊式网箱试验,虹鳟鱼毛产为103公斤/立方米(Tatum 1973);象牙海岸科索湖利用网箱养殖尼罗罗非,  相似文献   

16.
赤眼鳟(Squaliobarbuscurriculus)为中层杂食性鱼类,是目前淡水养殖新兴的养殖品种。由于该鱼对生活环境适应性强。可自然越冬,对水质要求不高,又是杂食性鱼类,因而养殖成本低,是虾池混养的优良品种。通过实践证明,南美白对虾与赤眼鳟混养是一种较好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7.
生长性状是水产养殖鱼类最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意义重大。通过以不同的养殖鱼类为对象,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鱼类生长主要受环境、基因,以及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具体为:(1)环境是生长性状调控的外因,其对生长的影响一般呈现出剂量效应的规律。温度、光照、营养等主要环境因子的过量和不足均可能对鱼类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寻求最优条件是制定最佳养殖环境的终极目标,人为调控多种环境因子在现代水产养殖业中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2)基因是生长性状调控的内因,其对生长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因果效应的关系。某些基因的单碱基核苷酸多样性、基因结构变异、染色体倍性变化,以及转基因等都表现出对鱼类生长产生统计显著性的影响。鉴于生长是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寻找主效基因并在选育中加以利用是改良生长性状的重要基础。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生长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以及辅助分子育种方面展现出强大的优势。(3)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来自基因型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具有特异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目前对其量化研究非常有限。但在制定大规模商业育种计划之前,考虑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充分理解环境、基因,以及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对水产养殖鱼类生长的影响能更好地对其生长性状加以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养殖成本和发挥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随着鱼类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和名特优鱼类的引进,大银鱼的移植已成为很多地区的一种选择。但也有很多地区引入多次而未获得成功,因此一定要慎重考虑大银鱼移植对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世界渔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程度的加深,环境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各种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应激对鱼类的影响也日益严重。水产养殖环境的特点和它们对鱼类的影响,已经迫使养殖者在发展水产养殖的过程中注重各个实际操作的设计,以控制和减轻可能对鱼类产生的应激性反应。  相似文献   

20.
台风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台风给水产养殖带来了严重危害,表现在:狂风暴雨使部分养殖网箱、围塘堤坝损坏倒塌,鱼虾蟹逃逸;使养殖网箱内的鱼类碰撞、擦伤、继发细菌性溃疡病等病害;使围塘养殖的养殖环境发生突变,如盐度、pH值急剧下降。台风暴雨后养殖塘水质已经不适宜于池内虾、蟹、文蛤等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