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通过研究氮肥用量对水稻油菜轮作作物产量、氮素吸收、经济效益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探讨氮素利用与施氮量的关系,确定作物系统氮肥投入阈值,达到高产和环境友好双赢的目的,为重庆地区稻油轮作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2019年在重庆市典型水稻油菜轮作区,设置5个氮肥用量(0, 75, 150, 225, 300 kg/hm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氮肥用量对重庆地区水稻油菜轮作作物产量、氮素利用、土壤矿质氮空间分布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显著提高重庆地区水稻油菜轮作的作物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其中施氮量对产量促进作用以油菜季300 kg/hm2和水稻季225 kg/hm2最佳,分别提高125.75%和37.74%;对氮素积累量促进作用皆以300 kg/hm2最佳,分别提高187.29%和111.66%.油菜季氮肥偏生产力(PFPN)、氮肥农学利用率(AEN)、氮肥表观利用率(REN)及水稻季PFPN和AE...  相似文献   

2.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氮肥运筹下水稻产量形成的调控机制,提高水稻生产的氮素利用效率、保持水稻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盐丰47和盐粳188水稻品种,采用不同氮肥水平(0kg/hm2,165kg/hm2,210kg/hm2,255kg/hm2)和不同施肥比例(基蘖肥∶穗粒肥分别为8∶2、7∶3和6∶4)进行裂区设计试验,对水稻生长动态、氮素利用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盐丰47和盐粳188在施纯氮210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及7∶3时处理效果较好,具有适宜的有效穗数,总吸氮量和氮素回收率高。  相似文献   

3.
以北粳1号和铁粳11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每公顷施用7.5、15.0 t生物炭对2种穗型粳稻(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7.5 t/hm2生物炭对北粳1号和铁粳11在成熟期时叶、茎、穗的含氮量和吸氮量无显著影响,增施到15.0 t/hm2时,北粳1号的叶吸氮量和铁粳11的穗吸氮量提高,导致植株总吸氮量分别显著增加4.2%和6.8%。施用7.5 t/hm2生物炭时北粳1号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生理利用率无明显改变,但氮素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8.1%、18.0%和6.5%,而铁粳11只有氮素回收率显著增加9.6%;增施到15.0 t/hm2时,北粳1号的氮素回收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9.0%、20.7%、31.1%和11.2%,铁粳11的氮素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13.3%、20.1%和7.4%,氮素生理利用率没有显著变化。施用生物炭能...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播种密度对水直播稻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试验,采用水直播的方式,以盐丰47(Y)、盐粳939(J)为供试材料,设5个播种密度(B)水平,B1~B5分别为60.0、82.5、105.0、127.5、150.0 kg/hm2。在水稻生育期测定水稻形态指标、光合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分析不同播种密度对水直播稻的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丰47与盐粳939均在B3处理时成熟较早;盐丰47与盐粳939在B3播种密度下成苗率最高,分别为46.25%、45.65%,株高最矮,分别为94.64、91.37 cm;茎蘖动态、成穗率、SPAD值、灌浆速率、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相对较高。盐丰47与盐粳939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大,产量先增后减,均在B3播种密度下得到的实际产量最大,分别为8 479.20、7 391.40 kg/hm2。在适宜的播种密度(B3)处理下,随生育进程进行,水稻群体一直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生长条件。适宜的条件下,水稻形态、光合特性等指标均能达到最优,使后期水稻的产量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5.
针对滨海稻区过度施用化肥和氮肥利用效率较低的生产实际问题,采用3年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水稻品种对氮肥的响应,以产量作为评价指标划分供试水稻品种氮效率类型,筛选出氮高效品种,在此基础上结合食味品质鉴选出氮高效食味优良粳稻品种。2016—2017年试验主要测定产量及其构成,以产量为评价指标将参试品种划分为双高效型、高氮高效型、低氮高效型和双低效型。2018年试验主要测定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食味值,兼顾这些指标,最终鉴选出食味优良、氮高效水稻品种(系)6个:盐丰47、盐粳22、盐粳765、盐粳1402、ys28、ys24。其中,盐丰47为双高效型食味优良品种,即在低氮、高氮条件下其食味、氮肥利用率均较高;盐粳22、盐粳765为低氮高效型食味优良品种,即在低氮条件下其食味、氮肥利用率较高;盐粳1402、ys28、ys24为高氮高效型食味优良品种(系),即在高氮条件下其食味、氮肥利用率较高。这6个品种(系)可作为滨海稻区氮高效食味优良粳稻品种选择而在生产中应用,为滨海盐碱稻区提质增效、改善品质提供品种支撑。  相似文献   

6.
黄文  李金锦 《乡村科技》2023,(19):73-75
针对江苏省宿迁市水稻种植中存在的氮肥过量施加,导致氮肥利用率下降、氮肥淋失量增加、水稻产量下降等问题,通过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有机肥替代尿素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以期探寻出水稻种植生产中最佳有机肥替代比例,促进区域水稻种植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较常规尿素施加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尿素处理均可显著提升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能力、产量,在处理5即在当地常规尿素施用量为基础上,75%有机肥替代尿素处理下水稻各项指标表现最优,水稻地上部植株吸氮量、氮素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及产量分别为256.73 kg/hm2、33.28%、18.59 kg/kg、71.61 kg/kg、278.67万穗/hm2、108.85粒/穗、24.65 g、74.83%及9 834.26 kg/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增密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光氮分布、衰老特征、及其对光能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为陕西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支撑。【方法】于2017—2018年以陕单609(紧凑型)和陕单8806(平展型)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 000、60 000、75 000和90 000株/hm2),测定了冠层光氮分布、叶片衰老、物质生产、光能利用及产量构成等指标。【结果】陕单609和陕单8806分别在90 000株/hm2(13 824 kg·hm-2)和60 000株/hm2(9 566 kg·hm-2)达到了最高产量,与45 000株/hm2相比,90 000株/hm2下陕单609和陕单8806的穗粒数(17.8%和30.1%)和百粒重(15.2%和19.6%)均降低。同一密度下,2个品种的冠层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随着密度的增加,2个品种冠层上部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不断增加,中层和下层的光能截获率和叶片氮素浓度不断下降,当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8806冠层中部和下部的光能截获率分别较陕单609低8.8%和70.6%,且陕单609中层和下层的叶片氮素浓度较陕单8806高16.0%和40.5%。当密度从45 000株/hm2增至90 000株/hm2,陕单609和陕单8806成熟期相对绿叶面积分别降低36.4%和63.3%,叶片平均衰老速率分别增加40.2%和34.6%,冠层不同层次叶片衰老启动的时间顺序为下层>上层>中层,与陕单8806相比,90 000株/hm2下陕单609生育后期冠层中上部的绿叶面积较高,且下层维持较高的绿叶面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吐丝前后的氮素吸收量和氮收获指数显著增加,当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609吐丝前后的氮素吸收量、氮收获指数分别较陕单8806高23.5%、43.9%、12.7%。增密后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冠层光能截获量和光能利用率显著增加,密度增至90 000株/hm2时,陕单609的生物产量、冠层的光合有效辐射、光能利用率和收获指数分别较陕单8806高26.1%、10.2%、9.1%和14.8%。【结论】与陕单8806比,紧凑玉米陕单609密植下较好协同优化冠层光氮空间分布,增加了群体花后中下部光能截获量,延缓群体冠层花后中下层叶片衰老,促进群体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获得更高的籽粒产量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连续2年早、晚双季稻的大田试验,研究了硅基包膜控释肥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籽粒和秸秆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并分析了水稻产量、含氮量、吸氮量和氮素收获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一次性施用硅基包膜控释肥的效果较好,特别是施用80%量控释肥处理的水稻年均产量最高,达到16661 kg/hm2,与分次施肥(优化施肥和当地习惯施肥)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与优化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控释肥能显著提高水稻的表观氮素利用率;水稻籽粒吸氮量与产量呈正相关,籽粒含氮量与产量无相关性,氮收获指数随着秸秆产量、秸秆吸氮量、总吸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9.
以水稻品种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氮素穗肥不同施入时期对滨海盐碱地水稻生育、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倒4叶施入促花肥(N:37.67 kg/hm2)、倒2叶施入保花肥(N:16.15 kg/hm2)可提高水稻茎蘖成穗率、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及颖花量,提高水稻齐穗期群体高效叶面积指数、剑叶叶绿素含量以及剑叶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改善群体质量,促进干物质产量、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百分比的增加。获得单产9.32 t/hm2,氮肥利用率达到37.4%。  相似文献   

10.
郭标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158-159,162
为明确设施辣椒最适宜的氮肥用量,通过设置不同氮肥用量下的辣椒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用量氮肥N0(0 kg/hm2)、N1(120 kg/hm2)、N2(180 kg/hm2)、N3(240 kg/hm2)、N4(300 kg/hm2)、N5(360 kg/hm2)对辣椒产量、氮磷钾养分含量及品质(维生素C、硝酸盐和还原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氮肥可显著提高辣椒产量,增产率达26.05%~122.81%,以N4处理产量最高。施氮显著提高辣椒全氮含量,以N2处理最高,氮肥过量与不足均不利于提高辣椒氮素含量。施氮量为N2处理时辣椒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硝酸盐含量最低,氮肥过量与不足均不利于提高辣椒品质。综合辣椒产量、养分含量及品质结果,该试验条件下,氮肥适宜用量为180~300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杂交水稻品种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产量与氮素积累利用的差异,以4个高产优质的国审杂交水稻品种(宜香优2115、宜香优1577、冈优188、冈优1577)为材料,在低氮、正常氮和高氮肥3个水平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的产量和氮素积累利用性状均受品种和氮肥水平互作效应控制,宜香优2115在正常氮肥水平的产量与氮素收获指数均最高,其在正常氮肥水平表现为氮素高效利用;宜香优1577在低氮水平的氮素收获指数最高且产量也较高,其在低氮水平表现为氮素高效利用;冈优188在高氮水平的产量与氮素收获指数均最高,其在高氮水平表现为氮素高效利用;冈优1577在高氮水平的氮素收获指数最高且产量也较高,其在高氮水平表现为氮素高效利用。在不同氮肥水平下,4个杂交水稻的产量均受氮素收获指数影响最大。因此,不同杂交水稻品种对氮素的高效利用所适合的氮素水平不尽相同,在不同肥力水平的生态区域,需谨慎选择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配施不同用量的黄腐酸对新疆拜城县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拜城县膜下滴灌玉米的黄腐酸的用量。【方法】以新玉31号品种为研究对象,在施用相同氮磷钾(N 240 kg/hm2、P2O5 150 kg/hm2、K2O 90 kg/hm2)的基础上,以单施氮肥处理为对照,分析施不同用量的黄腐酸对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相对于单施氮肥处理,合理施黄腐酸(180~270 kg/hm2)能显著增加玉米的产量,增产率为10.2%~12.6%,玉米氮肥利用率提高8.0~10.5个百分点,但收获后土壤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没有显著增加。大量施用黄腐酸(450 kg/hm2)能显著增加玉米的生物量、氮肥利用率以及收获后土壤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但是产量降低,减产率为3.5%。【结论】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与黄腐酸用量进行综合分析,适宜的黄腐酸用量为180~270 kg/hm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氮水协同供应对驻玉216品种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与分配、氮素运移及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施氮和灌水2个因素,3个灌溉水平W0(0 m3/hm2)、W1(750 m3/hm2)、W2(1 500 m3/hm2);3个施氮水平N0(0 kg/hm2)、N1(150 kg/hm2)、N2(300 kg/hm2)。【结果】 W2灌水量(1 500 m3/hm2)和N1施氮量(150 kg/hm2)氮水协同供应下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效率最高,W1灌水量(750 m3/hm2)和N1施氮量(150 kg/hm2)氮水协同供应有利于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向籽粒内运移,提高营养器官氮素运移量,增加籽粒内的分配比重,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氮素运移效率、氮素运移贡献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结论】 综合籽粒产量与节肥节水因素,灌水量750 m3/hm2、施氮量150 kg/hm2是驻玉216品种灌水施肥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对不同品种滴灌棉花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不同品种滴灌棉花的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为种植棉花高效合理的施用氮肥和高产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供试棉花品种为新陆早50号、新陆早58号、鲁棉研24号,施氮量水平为0、120、240、360 kg/hm2纯氮。【结果】不同品种棉花吐絮期的各器官氮素分配比从大到小分别为:纤维+种子>叶片>铃壳>茎秆;不同施氮处理对不同品种棉花的平均氮累积量为N3>N2>N1>N0,不同品种氮累积量为新陆早58号>新陆早50号>鲁棉研24号;新陆早50号和鲁棉研24号在施氮量240 kg/hm2、新陆早58号在施氮量360 kg/hm2时的氮素利用率和产量达到最优,在获得高产的同时氮素达到有效的利用。【结论】3个品种中以新陆早58号的氮素分配率、氮累积量、生物量和产量达最高,鲁棉研24号的氮素利用率高于另外2个品种;滴灌棉花在360 kg/hm2处理下的生物量、氮素累积量和籽棉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适合粳稻品种高产优质栽培的机插密度及缓释氮肥、常规氮肥的配施模式,以盐粳15号为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置3种氮肥运筹模式,即300 kg/hm2常规氮肥按高产栽培施肥模式分次施用、240 kg/hm2缓释氮肥一次基施、180 kg/hm2缓释氮肥与60 kg/hm2常规氮肥配施;设置4种机插密度处理,即在机插行距均为25 cm下,株距分别设为11、13、15、17 cm。机插行距25 cm时,随着株距增加,盐粳15号的茎蘖数、有效穗数降低,穗粒数、1次枝梗数、2次枝梗数增加,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理论产量与株距呈二次曲线关系,根据曲线方程计算出盐粳15号高产最适株距为13~14 cm。300 kg/hm2常规氮肥高产施肥模式虽然产量高,但肥料用量多,且稻米食味品质下降;240 kg/hm2缓释氮肥一次基施影响大穗形成,不利于高产;180 kg/hm2缓释氮肥与60 kg/hm2常规...  相似文献   

16.
研究常规施肥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水稻株高变化对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甬优系列杂交稻的品种选育和氮素高效管理提供指导。于2016年在浙东沿海单季稻区(象山县泗洲头镇)开展田间小区试验,以高秆型(甬优12和甬优15)、矮秆型(甬优538和甬优1540)和中高秆型(甬优7850和甬优2640)为材料,设置N0(0 kg·hm-2)和N270(270 kg·hm-2)2种施氮水平,比较不同株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水稻产量均表现为甬优7850>甬优2640>甬优538>甬优1540、甬优12>甬优15,产量与最大分蘖数、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施氮能显著提高各品种的株高、最大分蘖数和有效穗。不同品种氮肥当季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趋势不同,甬优12和甬优15的氮肥当季利用率分别达37.4%和36.4%,显著高于其他品种(<30%),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低于甬优7850、甬优2640和甬优538,水稻氮收获指数以甬优12最低,植株中有较多的氮素成为奢侈吸收。施氮处理下,所有水稻品种均出现氮素盈余,甬优1540、甬优538、甬优15和甬优7850氮盈余量均大于60 kg·hm-2,显著高于甬优2640和甬优12。因此,在浙东沿海地区常规栽培条件下,高秆型甬优系列水稻品种氮素当季利用率高于矮秆型和中高秆型,但由于生物量大、秸秆“奢侈”吸氮较多,产量反而低于中高秆型和矮秆型品种。  相似文献   

17.
以强筋冬小麦商优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氮肥-固氮菌肥处理,研究不同氮肥-固氮菌肥用量对强筋冬小麦产量、品质和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氮菌肥用量为150 kg/hm2、施氮量在165~240 kg/hm2时,小麦品质最佳,穗数、产量等参数均达到较理想状态,施氮过高或不施氮都会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下降;施氮量在240kg/hm2时,湿面筋指数、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达到最优;施氮量在165 kg/hm2时,取得最大产量(9 060 kg/hm2),千粒质量达到峰值(47.7 g);不施氮处理下土壤硝态氮含量最低,随着氮肥用量不断加大,残留在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也不断升高;随着氮肥的追加,在0~315 kg/hm2之间,氮素的盈余量一直增加,变化幅度较大,在315 kg/hm2时达到最大值,对环境产生最大影响。生产实践中的施氮量可根据需要(侧重产量还是侧重质量)在这一范围内进行选择和取舍。推荐氮肥和菌肥施用量分别约为200、150 k...  相似文献   

18.
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适宜河北省低平原区冬小麦生产中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的最佳替代率,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比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吸收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推荐施氮量240 kg/hm2时,有机肥氮替代15%化肥氮(OPT-15%M)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最高,达6 145.7 kg/hm2,有机肥氮替代30%化肥氮(OPT-30%M)处理的冬小麦产量为5 918.8 kg/hm2,均与单施化肥OPT处理无显著差异;在有机肥氮处理中,随有机肥氮比例的增加,小麦产量逐渐降低。OPT-15%M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土壤无机氮含量较OPT处理低5.2%~13.9%,但较其余有机肥氮替代处理仍能维持较高水平,可以保证小麦对氮素的需求。OPT-15%M处理的小麦吸氮量为211.5 kg/hm2,与OPT处理几乎无差异,OPT-30%M处理的小麦吸氮量为203.6 kg/hm2,与FP处理几乎无差异,且OPT-15%M处理和OPT-30%M处理的冬小麦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利用率均高于...  相似文献   

19.
以北方超级稻铁粳7号为试材,重点分析了氮肥运筹对水稻生产干物质积累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铁粳7号的干物质重,在施纯氮255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8:2处理下成熟期的总干物重达到最高为15 570 kg/hm2;增加施氮量会提高铁粳7号的总吸氮量,但氮素回收率和氮素收获指数会下降,而氮素生理利用率以施纯氮210 kg/hm2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20.
以水稻品种"特优45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不同氮肥水平处理,研究不同氮肥水平对水稻生物性状、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在低氮条件下,施用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株高、千粒重、结实率、产量等生物性状;但当氮肥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株高、千粒重、结实率、产量等指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反而会逐渐变小。当氮肥用量为300kg/hm2时,经济效益达到最高,与对照区相比,经济效益增收率为72.2%。综合考虑生物性状、经济效益、肥料利用率和贡献率等因素,该地区最适合的氮肥用量为30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