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4—2015年在河南省信阳市开展氮肥和播种方式对豫南稻茬小麦信麦9号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设置0、150、225 kg/hm~2 3个氮肥水平,撒播和条播2种播种方式。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有利于信麦9号产量、干物质积累、子粒氮含量的提高。不同的播种方式下,单产均以施氮量为225 kg/hm~2达到最高水平。随氮素供应的增加,植株地上部吸氮量和子粒氮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农学效率、氮素偏生产力、氮素表观回收率等参数呈下降趋势,氮素生理效率呈上升趋势。在豫南稻茬麦区目前的生产水平下,条播处理的施氮量225 kg/hm~2可以获得较高的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在沙壤土高肥水平条件下,设置了不施氮肥和施氮肥270 kg/hm2 2个处理,研究了生产上常用的5个强筋小麦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施氮条件下,郑麦9023和豫麦68两个品种均表现为高产和较高的氮素利用率,有利于进一步改善郑麦9023和豫麦68的品质,提高小麦子粒的蛋白质含量.两种处理条件下,西农979均表现为产量较高,但该品种氮素利用率低,施氮后氮素利用率进一步下降;皖38的氮素利用率较低,但施氮后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率略有降低,子粒品质得到明显改善;施氮后豫麦34的产量显著提高,但品质未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施氮量与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于2014—2015年采用大田试验进行研究,选取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以后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不同的氮素水平,分别为150、225、375 kg/hm~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代品种和氮肥施用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随施氮量增加,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均表现出递增趋势;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2000s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高于1960s和1980s的品种,主要归因于冬小麦氮素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干物质积累速率在整个生育期均匀稳定,以及灌浆速率下降时间推迟,有利于"源"中积累的干物质向"库"中的转运。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的产量均在225 kg/hm~2的施氮量下达到最高水平。2000s以来选育的品种更注重小麦干物质的积累、氮素积累和氮素利用率,适量施氮(225 kg/hm~2)更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研究结果为冬小麦品种改良方向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120、180、240 kg/hm~2)对3种基因型优质小麦品种(郑麦0943、郑麦0856和郑麦7698)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旨在深入揭示优质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为发挥其产量潜力和优化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施氮可不同程度地促进3种优质小麦生长,施氮量在0~240 kg/hm~2时,功能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相关指标总体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郑麦0856除外)。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比较,郑麦7698所有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其他2个小麦品种,主要归因于其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较高,其中施氮240 kg/hm~2处理的产量(11 591.70 kg/hm~2)、小麦干物质转移率(29.45%)及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91.66%)最高,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变化幅度较大。郑麦0856在不施氮条件下产量最低,较其施氮180 kg/hm~2处理的最高产量(10 200.00 kg/hm~2)降幅最大,为18.63%,氮素农学利用率明显高于其他2个品种,说明郑麦0856对氮素较为敏感。郑麦0943在不施氮条件下干物质转移率及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其他2个品种,产量较其施氮240 kg/hm~2处理的最高产量(9 933.45 kg/hm~2)降幅最小,为8.89%,氮素收获指数则高于其他2个品种,且氮素利用效率在不施氮和高氮条件下均较高,说明郑麦0943具有氮素高效利用特征,且干物质积累以生育前期为主。综上,郑麦7698不施氮条件下具有较高的产量,最佳施氮量为240 kg/hm~2;郑麦0856产量对氮素缺乏较为敏感,最佳施氮量为180 kg/hm~2;郑麦0943产量对氮素缺乏不太敏感,具有氮素高效利用特征,最佳施氮量为240 kg/hm~2。  相似文献   

5.
长期定位氮胁迫对小麦碳氮代谢、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田长期氮肥定位试验,以施N 180 kg/hm2处理为对照,研究了氮胁迫(不施氮肥)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中筋小麦品种中麦895、强筋小麦品种石优20)碳氮代谢、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上的氮肥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胁迫条件下,2个小麦品种旗叶蔗糖含量(花后7~35 d)、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花后7~35 d)、籽粒蔗糖含量(花后21~35 d)、籽粒SPS活性(花后14~35 d)均较对照明显降低;2个小麦品种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和籽粒GS活性均较对照明显降低;2个小麦品种开花期氮积累量、成熟期氮积累量、开花前氮转移量均较对照显著降低,而开花前氮转移率和开花前氮贡献率均较对照显著提高;2个小麦品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理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较对照显著提高;2个小麦品种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均较对照显著降低。综上,氮胁迫下小麦灌浆中后期碳、氮同化能力明显下降,氮素积累量降低,但对氮素的吸收能力增加,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比例增加,进而小麦植株对氮素的整体利用率得以提升,但小麦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对氮肥的响应,为小麦氮高效育种、氮高效品种选择及氮肥优化施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置3个施氮量,选择新疆南疆种植12个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差异。【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品种收获穗数、穗粒数增加,千粒重降低,氮素积累量和产量增加;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素利用率较高品种为新冬40号,新冬60号,15/6317。氮高效品种达到高氮效率的途径不同,在不施氮(No)条件下新冬40号,新冬60号,15/6317氮素利用率高主要是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共同作用,以氮素利用效率为主;在施氮条件下新冬60号和新冬40号在氮素吸收效率高来自其较高氮素吸收能力,而15/6317氮素利用率较高是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共同作用。【结论】不同品种达到氮高效的途径不同,针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和利用特性进行调控,提高小麦氮素吸收和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在黄淮冬麦区,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利用规律的影响,为该区旱地小麦合理的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9-2010和2010-2011两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0、90、120、150、180和210 kg•hm-2),研究施氮量对旱地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在150 kg•hm-2及以下的处理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显著增加;在150 kg•hm-2基础上增加施氮量,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氮素吸收量与150 kg•hm-2处理无显著差异,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降低,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升高。施氮量为180 kg•hm-2和210 kg•hm-2,成熟期0-1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150 kg•hm-2处理,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施氮150 kg•hm-2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氮肥生产效率较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50 kg•hm-2,是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适宜施氮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性状对氮素的敏感性,为优质弱筋专用小麦生产及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中下游麦区105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低氮(纯氮120 kg/ha)和高氮(纯氮280 kg/ha)2个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测定不同品种籽粒品质相关指标,并依据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氮肥敏感性分析.[结果]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在不同品种和施氮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高氮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显著提高,沉降值、千粒重和籽粒硬度等品质指标也有增加趋势.不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5000以上.根据籽粒品质性状对氮素的敏感性程度,可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小麦品种分为氮敏感型(34个)、氮迟钝型(25个)和中间型(46个)三大类.15个生产应用弱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在不同施氮量下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弱筋小麦品种在低氮条件下均可达到GB/T 17893-1999《优质小麦弱筋小麦》的标准,其中宁麦9和扬麦15籽粒蛋白质含量对不同施氮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宁麦13、鄂麦520、扬麦9号和宁麦20等品种对氮素较敏感.[结论]根据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对氮素的敏感性差异,生产上应合理控制氮肥用量,以达到品质与产量的协调和平衡.  相似文献   

9.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相关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对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种质进行氮素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分析,明确不同种质材料的氮素利用特性,为小麦氮素高效育种及相关分子机理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探讨氮素利用效率与不同生育期性状的相关关系,为建立小麦氮素高效利用的评价指标提供参考。【方法】大田条件下,设置低氮(纯氮62.55 kg·hm~(-2))和正常氮(纯氮187.5 kg·hm~(-2))2种氮素水平,以主要来自于长江中下游麦区不同时期的小麦种质118份为材料进行氮素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分析,通过对苗期地上部干重、分蘖数、叶绿素含量;花期地上部干重、植株氮素浓度、氮素积累量;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成熟期籽粒产量、茎秆重、籽粒氮素浓度、茎秆氮素浓度、籽粒与茎秆氮素积累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和氮素收获指数等22个性状的测定与计算,研究氮素利用效率与不同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材料的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对不同种质材料进行划分。【结果】供试小麦材料在2种氮素水平下,各研究性状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植株成熟期茎秆重、地上部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穗数、植株花期生物学产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茎秆氮素积累量、氮素收获指数和花期氮素积累量均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植株氮素生理利用率除了与氮素收获指数显著正相关外,与茎秆重、穗数、籽粒和茎秆氮素浓度及氮素积累量均显著负相关。根据2种氮素水平下产量,供试材料被划分为双高效型、双低效型、高氮高效型和低氮高效型。双高效型和高氮高效型材料对增施氮素反应更为敏感。低氮高效型材料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类型,说明氮素胁迫条件下,旗叶持绿性有助于提高植株氮素利用效率。【结论】供试小麦材料氮素利用效率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差异显著。不同氮效类型小麦材料对氮素响应不同,高氮高效型对氮素反应敏感,适合于高氮种植;双高效型和低氮高效材料具有耐贫瘠的能力,是氮素高效育种的优质材料。在2种氮素水平下,除了植株成熟期及花期地上部干重、植株氮素积累量等常规指标外,植株穗数也可作为小麦氮素高效利用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氮肥对大豆结瘤及叶片氮素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3个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结瘤特性及氮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肥高施氮肥水平对不同品种大豆的根瘤形成均有抑制作用,其持续时间长短因品种而异。不同大豆品种叶片氮素积累动态相同,但长生育期品种(东农42)氮素积累峰值期出现时间晚。施用氮肥可提高叶片氮素积累量、拖后氮素积累峰值期。施用氮肥能促进大豆生长,优化产量构成因子,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不同供氮水平下小麦品种的氮效率差异及其氮代谢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明确不同氮肥生理利用率小麦品种的氮代谢差异,为小麦高产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实现小麦节氮增产。【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从16个小麦品种中筛选出氮素利用效率差异显著的低氮高效型小麦品种漯麦18、豫麦49-198和低氮低效型品种西农509、豫农202。然后进一步分析两类品种在N0(CK),N120(120 kg·hm-2)和N225(225 kg·hm-2)3个供氮水平下各小麦品种的产量、叶片GS活性、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NO3-及全氮含量等氮代谢指标的差异。【结果】不同供氮水平下,氮肥生理利用率、产量、地上部及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叶片的GS活性、硝态氮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全氮含量等均表现为低氮高效品种漯麦18、豫麦49-198显著高于低氮低效品种西农509、豫农202。增加供氮量,两类品种的产量、地上部及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叶片GS活性等氮代谢同化物指标均增加,而氮肥生理利用率降低。但两类品种对供氮水平响应不同,与N0相比,增加供氮量,低氮低效品种西农509、豫农202地上部及籽粒氮积累量、叶片的GS活性、硝态氮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全氮含量的增幅均高于低氮高效品种漯麦18、豫麦49-198,但是,产量的增幅却显著低于低氮高效品种;氮肥生理利用率的降幅则以低氮高效品种显著高于低氮低效品种。【结论】低氮高效品种漯麦18、豫麦49-198相对于低氮低效品种西农509、豫农202具有更高的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是因为其具有较高的GS活性,从而促进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与同化,使整个氮代谢过程利用效率提高,获得更高产量。低氮高效品种耐低氮能力较强,增产潜力较大;低氮低效品种对氮肥反应较为敏感,但是其氮素分配利用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2.
麦棉套作模式下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设纯氮施用量45、90、135、180、225、270和315 kg/hm2计7个处理,以不施用氮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孕穗期小麦旗叶SPAD、植株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植株氮素含量和吸收量、籽料氮素含量和吸收量、小麦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施氮处理的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植株干重、植株氮素含量和吸收量基本呈增加趋势,小麦籽粒氮素吸收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施氮量225 kg/hm2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次之。施氮处理的上述指标值均跃CK,除植株干重外,施氮量180~315 kg/hm2处理的其他指标值差异均不显著,且基本显著跃其他施氮处理。施氮处理的氮素农学效率和生产效率均约CK,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施氮量270和315 kg/hm2处理的氮素农学效率显著约其他施氮处理,氮素生产效率显著约施氮量45~180 kg/hm2处理。综合考虑产量和成本,认为麦棉套作种植模式下小麦季的适宜施氮量为180~225 kg/hm2。  相似文献   

13.
施氮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氮素高效利用优质小麦品种,采用盆栽试验,以氮高效品种漯麦18和济麦22、氮低效品种小偃6号为对照,研究了施氮对3种不同基因型优质小麦郑麦0856、郑麦0943、郑麦7698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施氮可显著提高3种优质小麦功能叶片SPAD值,其中拔节期郑麦0943增幅最大,扬花期郑麦7698增幅最大,且二者均高于同时期氮高效品种漯麦18和济麦22;净光合速率以郑麦0856增幅最大,郑麦0943增幅最小,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以郑麦0943增幅最大,水分利用效率除郑麦0856增加外,其余2个品种显著下降;同化物积累量以郑麦0943增幅最大,且明显高于氮高效品种漯麦18和济麦22;花后同化物积累率郑麦0943和郑麦0856增加(其增幅低于氮高效品种漯麦18,稍高于氮高效品种济麦22),郑麦7698无显著变化;产量和收获指数以郑麦0856和郑麦7698增幅较大,明显高于氮高效品种漯麦18和济麦22。不施氮条件下,郑麦0943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这主要归因于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较高,缺氮对郑麦7698和郑麦0856有效穗数降低的影响程度远大于郑麦0943。整体而言,3个优质小麦品种相比,郑麦0943不施氮减产幅度较小,郑麦0856和郑麦7698对氮素反应则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小麦增产与氮素高效利用的目标,以天津地区主推小麦品种'衡观35'、'衡4399'和'济麦22'为供试材料,于2018—2019年在冬小麦生长季内开展不同小麦品种和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施氮水平为不施氮(N1),225 kg·hm-2(N2)和300 kg·hm-2(N3)3个.结果表明,N2和N3比N1的小麦产量分...  相似文献   

15.
北方冬小麦区水资源匮乏,研究减少灌水次数对不同小麦品种氮素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为节水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模式不断完善提供理论依据。2019-2020年在豫北小麦高产区以5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漯麦26、商麦167、泉麦29、郑品麦25、新麦35),设置3个灌水处理(越冬水、越冬水+拔节水、越冬水+拔节水+灌浆水),测定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减少灌水次数,使小麦营养器官中氮素积累量和氮素转运量显著降低,不同品种小麦的土壤供水量均显著增高、总耗水量均显著减少、水分利用效率先增高后降低,不同品种小麦的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不断降低。在不同灌水次数处理下,小麦品种商麦167的产量均为最高。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小麦品种的节水特性,才能在稳定小麦产量的基础上,不断减少灌溉量。  相似文献   

16.
施氮量对小麦鲁原502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以小麦品种鲁原502为材料,通过设置0、75、150、225、300 kg/hm~2五个施氮水平,研究氮素对其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鲁原502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花前贮存物质转运量及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增加,进而提高产量,过量施氮则产量下降;小麦千粒重受氮素影响变化不大。综上所述,本试验大田条件下鲁原502的最佳施氮量为225 kg/hm~2。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烟农0428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济麦21为对照品种,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量水平(纯N 0、90、180、240 kg/hm~2),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烟农0428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烟农0428籽粒产量增加。同一施氮量条件下,烟农0428籽粒产量明显高于济麦2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烟农0428氮素养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降低。同一施氮量处理相比较,烟农0428氮素养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济麦21。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施氮量对烟农0428小麦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施氮量为180 kg/hm~2处理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施氮水平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花后碳氮同化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5个施氮水平下花后植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化合物的同化、转运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花后氮同化量约为转运量的10%~40%,而花后碳同化量则为转运量的0.5~2.5倍.高蛋白品种豫麦47花后氮素和碳水化合物的转运量均较高,低蛋白品种豫麦50花后碳水化合物同化量较高.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豫麦47的氮素转运量提高了45%,氮素同化量减少了84%,花后碳水化合物同化量提高了37%;而豫麦50的氮素转运量变化较小,氮素同化量减少了63%左右,花后碳水化合物同化量提高了63%,两品种碳水化合物转运量变化幅度较小.因此,适当提高施氮水平,对2种品质类型小麦可起到提高产量和改良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旱地麦田分次施氮、施肥水平及肥料品种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西临汾采用小区试验法研究了旱地麦田分次施氮、施肥水平及不同肥料品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水正常年型条件下,中、高施肥水平的分次施氮(氮素底施与追施相结合)与一次施氮(氮素全部底施)的产量间无差异,但其产量为氮素50%底施&gt;70%底施&gt;100%底施;不同肥料品种的中、高施肥水平的产量均值不存在差异;分次施氮、一次施氮及不同肥料品种的各施肥水平处理间存在差异,均随施肥水平(N0P0-N202.5P162)的提高其产量在增加。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施肥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氮素对两个马铃薯新品种全生育期生长发育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东农322和东农314为试验材料开展盆栽试验。试验设置3个氮素水平,分别为不施氮N0、常氮N1(CK)和高氮N2,比较分析植株形态、光合生理、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结果表明,以常氮N1为对照,两个品种在不施氮N0处理下各指标均显著降低,东农322生育前期根系活力、生育前期SPAD值、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及产量下降幅度较小,表现出低氮高效;东农314各指标下降幅度较大。与常规施氮水平相比,高氮N2处理下,两个品种各指标也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东农322各指标无显著差异,且增加幅度较小;东农314形态指标、净光合速率、SPAD值、根系活力、各器官氮素积累量等指标显著升高,增加幅度较大,表现出高氮高效。东农314在高氮条件下有较高氮素吸收效率,且产量较高,而东农322在仅依靠基础肥力条件下仍保持较高产量。全生育期植株各部位氮积累量、生育前期根系活力、叶片SPAD值、生育中期叶片净光合速率均与块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不同氮效率品种不同氮素水平下生长发育情况,为筛选马铃薯氮高效利用生理指标和挖掘氮高效利用品种生物学潜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