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蒜行株距调整研究旨在为适应大蒜生产机械化、改革种植模式提供依据。研究历经前期"保密度、扩行距、缩株距"的试验失败而重新调整、设计。调整后实施了"保密度、定株距、调行距"试验研究。保持株距统一为10cm不变、等行距20cm、2行行距固定值40cm不变,改成不等值的大行距和小行距。试验结果表明,行距30cm+行距10cm的大小行种植模式,蒜薹产量、蒜头产量比传统种植模式有所提高,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适宜当地现有生产水平下的大蒜生产以及后续多种机械综合作业。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水稻高产优质栽培,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垦稻26和龙粳31高产优质群体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垦稻26以5苗·穴-1、行距30.0cm,株距12.6cm为最佳群体,产量高达11 481.0kg·hm-2,较对照增产4.4%;龙粳31以5苗·穴-1、行距28.5cm、株距13.3cm为最佳配置,产量达8 553.0kg·hm-2,较对照增产3.6%。因此,合理配置穴苗数和行株距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最为快捷、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行距和株距对烤烟生长的影响效果,该试验以云烟9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行距和株距对烤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烟叶质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行距为120cm和130cm时,株距45cm和55cm处理更有利于叶长和叶宽的增加;行株距110cm×35cm处理产量最高,烟叶经济性状和烟叶质量下降,上等烟比例最低;行株距120cm×45cm处理和130cm×45cm处理经济性状和烟叶质量较好。综合分析认为,在皖南烟区云烟97适宜的行距为120cm、株距为45cm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籼粳杂交稻嘉优中科3号作连作晚稻机插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 7月5日播种, 最适合行距为25 cm, 株距10~18 cm皆可, 早播早栽前提下可采用18 cm株距;如行距为30 cm, 株距10~14 cm较为合适, 考虑到生产用工成本及栽插效率, 最适株距为14 cm。行株距为25 cm×14 cm时, 最适合每丛栽插本数为6本, 其次为3、4本。  相似文献   

5.
在8.25万株/hm2高密度条件下,以传统行株距(行距60 cm、株距20 cm)为对照,探讨了宽行密植(行距80 cm、株距15 cm)对夏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行密植的穗位高系数均比传统行株距种植有所下降,抗倒能力增强,收获密度、千粒重、穗粒数、籽粒产量显著增加,参试品种产量增幅为7.9%~22.0%。因此宽行密植协调了夏玉米高密度种植与抗倒性间的矛盾,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正>1种植模式覆盖间作的配比形式为4︰2,带宽2.5 m。棉花4行,行距50 cm,株距30 cm;油葵2行,行距40 cm,株距25 cm;棉葵间行距30 cm,棉花每亩3 500株,油葵每亩2 000株。2底肥要求选择肥力较高的地块,每亩施鸡粪3 000 kg,磷酸二铵25 kg,硫酸钾20 kg。3栽培技术油葵覆盖地膜及早播种,棉花不盖地膜。播种  相似文献   

7.
<正>1种植模式覆盖间作的配比形式为4︰2,带宽2.5 m。棉花4行,行距50 cm,株距30 cm;油葵2行,行距40 cm,株距25 cm;棉葵间行距30 cm,棉花每亩3 500株,油葵每亩2 000株。2底肥要求选择肥力较高的地块,每亩施鸡粪3 000 kg,磷酸二铵25 kg,硫酸钾20 kg。3栽培技术油葵覆盖地膜及早播种,棉花不盖地膜。播种  相似文献   

8.
栽培密度和基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武育粳3号为试材,设计行距(h)、株距(z)、施肥量(f)3个影响因素和各因素下5个水平的正交试验,收获时测定了不同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千粒重。[结果]处理组合为h2z3f5时产量最高,达1 090.36g/m2。处理组合为h2z2f4千粒重最大,为30.08 g。行距在45 cm产量平均值最高;株距25 cm时产量平均值最高;施肥量(基肥)600.0kg/hm2时产量平均值最高。行距、株距、施肥量均在在中间水平时获得最大千粒重值。[结论]各因素对于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施肥量>株距>行距;对于千粒重的影响依次为:施肥量>行距>株距。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共设6个处理,探讨了早春避温栽培马铃薯的不同种植带距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带距140 cm、小行距50 cm、株距20 cm的1带2行种植方式的鲜薯及商品薯产量最高,分别为48 541.67、44 077.38 kg/hm~2;较传统的等行距单行种植,带距110、120、130、150 cm的小行距50 cm的1带2行种植方式显著或极显著增产。因此,在承德中南部地区早春避温栽培马铃薯以采用带距140 cm、小行距50 cm、株距20 cm的1带2行的种植方式为宜。  相似文献   

10.
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机采棉适宜的种植方式。【方法】在同一密度(18×104株/hm2)下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一膜三行(76 cm+76 cm+76 cm等行距,株距7 cm);一膜四行(76 cm +66 cm +10 cm +76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0 cm);一膜六行(66 cm +10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4.6 cm),分析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一膜三行模式下的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度均优于其他模式;叶面积指数在盛铃期达到峰值,其中一膜三行处理叶面积指数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处理分别高出11.57%、4.50%。产量以一膜三行处理最高,为6 269.46 kg/hm2,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分别高出4.06%、4.85%,各处理间棉花纤维品质基本无差异。【结论】一膜三行等行距种植模式更适合作为机采棉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花生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试验对缩行距密植方式和缩株距密植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旱地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花生产量差异显著,密度相同时,缩行距密植比缩株距密植增产12.9%;株距相同时,缩行距密植比传统种植方式增产25.13%。花生产量达3421kg/hm^2时,密度以28.5万株/hm^2为宜,相对应的种植方式为行距35cm、株距10cm。  相似文献   

12.
行株距配置对寒地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寒地盐碱地区水稻高产栽培行株距和穴苗数配置及高产行株距配置下垦鉴稻5号产量及品质特征,采用裂区设计,于2009年对黑龙江大庆盐碱地区主栽水稻品种垦鉴稻5号进行不同行株距配置、群体结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大庆盐碱地区采用6株苗/穴、株距10 cm,行距30 cm的配置可以获得高产(9 896.90 kg/hm2),垦鉴稻5号理论产量较常规配置(4株苗/穴,30.0 cm×13.3 cm)增产31.42%,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株、行距与产量均呈负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株距是3个因子中对高产影响作用最大的;垦鉴稻5号不同处理随株距增大,粗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口感和综合评分均以每穴2株苗的处理最好,以每穴6株苗的处理品质最差.综合比较,处理16(6~8株苗/穴,30.0 cm×10.0 cm)产量和品质是最佳群体配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甘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食用型甘薯品种“冀秦薯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行距(60、70和80 cm)和3种株距(20、25和30 cm),研究不同行株距对甘薯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加宽行距或加大株距均可以提高甘薯的鲜薯产量、单株鲜薯重等指标.60 cm×20 cm,60 cm×25 cm以及70 cm×25 cm这3种行株距配置甘薯的鲜薯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6种行株距配置.当行株距为70 cm×25 cm时,单株鲜薯重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8种行株距配置.当行株距为70 cm×30 cm和80 cm×30cm时单株茎叶鲜重极显著高于其他7种配置.[结论]行距×株距互作除了对单株结薯数无显著影响外,对其他8个性状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育苗移栽条件下,研究了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20 cm×30 cm、30 cm×20 cm、30 cm×30 cm、20 cm×2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较理想,分别达230.0、221.5、203.5、199.0 kg/hm2,40 cm×4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最低,为80.5 kg/hm2;随着株距与行距的增加,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显著降低,单个枝条上的结荚花序数则呈显著递增的趋势,千粒重呈增加趋势,荚果数/100结荚花序、种子数/100荚果变化不明显。种子产量与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枝条数/m2)、种子数/100荚果、荚果数/100结荚花序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在育苗移栽条件下,研究了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株距对玛咖种子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20 cm×30 cm、30 cm×20 cm、30 cm×30 cm、20 cm×2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较理想,分别达230.0、221.5、203.5、199.0 kg/hm2,40 cm×40 cm行距和株距组合的种子产量最低,为80.5 kg/hm2;随着株距与行距的增加,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显著降低,单个枝条上的结荚花序数则呈显著递增的趋势,千粒重呈增加趋势,荚果数/100结荚花序、种子数/100荚果变化不明显。种子产量与单位面积枝条密度(枝条数/m2)、种子数/100荚果、荚果数/100结荚花序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常规早籼稻品种浙辐203为供试材料,井关PZ80D-25型高速插秧机为供试插秧机械;试验设定25cm固定行距,株距设置为11cm、12cm、14cm、17cm4个处理水平,试图探索双季早稻毯状秧机插的适宜株行距。结果表明,不同株行距配置不影响生育期表现;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有效穗数影响显著,11cm、12cm株距处理的有效穗数较14cm、17cm株距处理提高13%以上;株距为11cm、12cm的小株距处理所构建的大群体并未导致结实率和穗粒数的显著降低;11cm、12cm株距设计具有更好的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同时表现出更优的实际产量结果。综合来看,25cm×11cm和25cm×12cm是沿江双季稻北缘地区双季早稻毯状秧机插最佳的株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17.
配置模式对南疆机采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疆阿瓦提县设置3种植密度一致的机采棉花株行距配置模式:一膜三行(76+76+76) cm,平均行距76 cm,平均株距5.8 cm;一膜四行[(66+10+66)+86] cm,平均行距57 cm,平均株距7.7 cm;一膜六行(10+66+10+66+10+66) cm,平均行距38 cm,平均株距11.6 cm,分析不同配置模式对南疆机采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机采棉配置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一膜三行的株高、叶片数、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分别高出一膜六行15.4%、16.5%、21.6%、16.7%,高出一膜四行10.2%、15.0%、16.5%、8.3%,且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一膜三行籽棉产量最高,为6 507.5 kg/hm~2,分别较一膜四行和一膜六行处理高10.7%和23.1%。本试验条件下,一膜三行有利于机采棉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德宏州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随着玉米育种、栽培技术的发展和田间管理水平的提高,玉米种植的密度和最佳行距也随之发生变化。进行了5种不同行距处理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行距增加,玉米产量有下降趋势,不同行距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行距50 cm、株距35 cm产量最高,达8 382.0 kg/hm~2,较行距75 cm、株距23 cm对照增产17.9%,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在大棚设施爬地栽培条件下,以洋香瓜白雪EL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其园艺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蔓留1果时,行距2.5m、株距30cm;双蔓留2果时,行距2.5m、株距45cm,洋香瓜商品性状和产量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协调,取得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20.
采用裂区试验,比较不同种植密度和有机肥用量对生态烟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行距和有机肥用量能促进叶片的生长及单叶重的提高;在行距100~110 cm、株距50 cm、有机肥用量500~600kg/667 m~2的条件下,生态烟叶片大小、单叶重和外观质量差异均不显著;增大行距与有机肥用量的互作处理(行株距110 cm×50 cm,施有机肥600 kg/667 m~2)其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与评吸质量最差。从产量、化学成分协调性和评吸质量综合考虑,生态烟以行株距100 cm×50 cm、施有机肥500 kg/667 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