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沙棘的蒸腾耗水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砒砂岩区典型造林树种沙棘为研究对象,采用SF60茎流计于2016年8月9—15日对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蒸腾速率进行监测,并同时结合HOBO小型气象站监测相关环境因子,对沙棘液流蒸腾速率及其与周围环境因子的连日变化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沙棘的液流蒸腾速率表现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的蒸腾速率远高于夜间,夜晚有微弱的稳定的树干液流存在,呈双峰曲线趋势;2)沙棘树种液流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的连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并且昼夜变化规律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且存在时滞效应,液流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有密切的联系,同太阳辐射、空气温度、风速、10cm地温、水汽压亏缺环境因子呈正相关,而与空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3)沙棘液流蒸腾速率与各环境因子回归方程为Vs=-0.007-0.004V-0.025T_b+0.679VPD+0.155Rs+0.011RH+0.207T_a,其中Vs为液流蒸腾速率,kg/h;V为风速,m/s;T_a为空气温度,℃;VPD为水汽压亏缺,kPa;RH为空气相对湿度,%;Rs为太阳辐射,W/m~2;T_b为10cm土层地温,℃,决定系数R~2为0.971。  相似文献   

2.
以滨海盐碱地31 a衰退刺槐为研究对象,采用TDP树干液流测定系统测定树干边材液流变化规律,同时进行全自动微型气象站全天候检测林分气象和土壤生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衰退树木同方位同高度液流速率降低,高度愈大下降愈快,树木衰退与液流速率呈显著相关。正常树体液流速率日变化呈宽峰曲线,随着衰退程度的增加逐渐变为窄峰,树体液流启动时间晚,开始迅速,下降时间早;正常树体1.5 m处液流启动时间在每天7:00左右,12:30左右出现峰值,19:00左右开始迅速下降,中等衰退树体在7:30左右启动,13:30左右出现峰值,18:30左右迅速下降,严重衰退树体在9:30左右启动,12:00左右出现峰值,17:30左右迅速下降,随高度增加,启动时间、峰值出现时间和下降时间提前。北侧液流速率显著高于南侧,随着衰退程度增加,南北侧液流速率相差减小。健康木不同高度液流速率6 m>4 m>1.5 m,随着衰退程度增加,6 m和4 m液流速率减小,不同高度速率差异变小。南北方位液流速率相差显著,北侧显著大于南侧。  相似文献   

3.
茶树树冠小气候特征及其对茶树新梢物候期和生化成分的影响表现为:相对光强和叶温的分布是从树冠外围到中心、从树冠上部到下部减少的.树冠迎风侧的风速大于树冠背风侧.树冠内小气候因子的分布,对茶树新梢生长发育和鲜叶生化成分有很大影响.对东-西行向的条栽茶树来说,新梢萌发生长,树冠南侧早于北侧;花蕾着生数树冠南侧多于北侧;茶氨基酸含量,树冠南侧小于北侧;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树冠南侧大于北侧.对南-北行向条栽茶树来说,新梢萌发生长,树冠西侧早于东侧;花蕾着生数树冠西侧多于东侧;茶氨基酸含量,树冠西侧小于东侧;茶多酚类含量树冠西侧大于东侧.咖啡碱含量,树冠不同方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平茬和环境因子对砒砂岩区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细根根长密度(RLD)的影响,揭示平茬对砒砂岩区植被更新复壮的作用以及环境因子对沙棘细根生长的重要意义,本试验以内蒙古砒砂岩区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根管法测定沙棘细根形态特征,并结合HOBO小型气象站监测气象因子,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率,对沙棘细根RLD与环境因子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茬处理后沙棘细根RLD大于未平茬处理,且在时间尺度上均呈单峰曲线;在时间尺度上无论平茬与否沙棘细根RLD与环境因子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不同土层深度上,不同处理下沙棘细根RLD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以各环境因子为自变量进行主成分回归,平茬时前两个主成分可以解释环境因子的92.121%,未平茬时前两个主成分解释了全部变量的92.284%,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p=0.887Y1+0.113Y2、Yw=0.90...  相似文献   

5.
利用CB-0221多点测温仪和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实测了日光温室四周边际区域的气温及茄子的光合速率等参数,研究了日光温室边际区域的气温环境以及边际区域生长的茄子的光合特征.结果表明,边际区域的气温环境与温室中部有明显的差异.白天,南侧气温最高、最低值相差0.4 ℃,夜间相差0.3 ℃.北侧气温白天和夜间均随测点的变化先下降再上升.连阴天时东侧气温随测点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很小,不足1.0 ℃.西侧气温先降后升再下降.晴天时东侧气温随测点先降后升再下降.西侧气温先平缓上升后下降.边际区域作物的光合特征也与中部不同.晴天时北侧茄子的各项光合指标均高于南侧,而阴天时北侧茄子的蒸腾速率(Tr)和叶温(Tleaf)低于南侧.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值南侧最大,北侧最小.晴天时,由日光温室边缘向中部过渡,南侧白天先升后降,夜间缓缓上升;北侧先下降再上升,且白天和夜间一致.东侧先降后升再下降.西侧气温先上升后下降.连阴天时东侧从外向内上升,西侧先降后升再下降.无论任何天气条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Tr)和(Tleaf),中部均高于南侧和北侧,且北侧高于南侧.而阴天时北侧茄子的Tr和Tleaf低于南侧.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值南侧最大,北侧最小.  相似文献   

6.
于2009年9~11月采用热扩散法对大叶女贞树干液流速率径向变化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秋季大叶女贞树干不同深度液流速率沿边材从外到内呈"低-高-低"变化,不同深度液流速率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20 mm处液流速率最大,30 mm处次之,10 mm处最小;南侧树干液流速率和变化幅度均大于北侧;3种典型天气条件下,大叶女贞树干液流日变化趋势差异显著;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树干液流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7.
采用热扩散树干液流仪监测树干液流,自动气象站同步监测环境因子,研究尾巨桉不同季节液流密度日变化、液流密度日均值和月均值的季节变化及其主导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尾巨桉单木液流密度日变化呈现昼高夜低的典型单峰变化规律;不同季节液流密度日变化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液流密度启动并迅速增加时刻、液流密度峰值及到达时刻、白天液流持续时间和液流密度降低并保持微弱时刻;液流密度的季节动态总体表现为春季和夏季最大,秋季其次,冬季最小。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是影响尾巨桉液流密度的主导因子,但研究地区土壤含水率不是限制液流密度的主要因子。以光合有效辐射和水汽压亏缺为自变量拟合的线性回归方程可用于估算尾巨桉液流密度瞬时值,为估算液流通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油松树干边材液流空间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热扩散探针配合自动气象站,于2005年在北京林业大学妙峰山试验林场对油松树干边材液流指标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树干不同高度边材液流速率随树干高度的升高而增加,而且,高层液流峰值的出现时间比低层早,高层液流曲线窄、斜率大,低层液流曲线变化平缓、斜率小。树干不同高度的平均液流速率峰值为:6.6m处为0.0013cm·s-1,4.6m处为0.0010cm·s-1,2.6m处为0.0006cm·s-1,0.6m处为0.0003cm·s-1。在树木生长正常的情况下,无论是液流速率还是连日耗水量,不同直径的单株树干液流都随直径的增加而增加(树干直径和边材面积与日平均液流速率和平均耗水量相关分析表明,除油松直径与液流速率的相关系数为0.867之外,其它相关性都在0.9以上,差异性极其显著),但其变化并不是线性的,在一定范围内,相差一个径阶,液流速率并无明显的变化。土壤的含水量极大地限制着树木的耗水能力,日平均液流通量与土壤含水量呈现良好的指数关系:y=0.597e25.154x(决定系数R2=0.8999),其中,20~40cm土层的这种关系更为密切。不同气象因子对树干的液流影响方式不同:太阳辐射、大气温度、风速与液流指标呈正相关,并且属于第一主分量,对液流的影响较为直接;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温度与液流指标呈负相关,属于第二主分量,对液流的影响较为缓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各气象因子和液流相关性都比较高,通过气象因子可以预测树干液流。  相似文献   

9.
辽西农林复合系统中杨树水分耗散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辽西杨树-烟草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法,对杨树-烟草复合系统的杨树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并对环境因子(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净辐射、风速、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杨树液流速率具有明显的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并具有从6月到9月逐渐降低的季节性变化规律,6月液流速率月平均的日变化峰值为5.77×10-3cm/s,9月下降至2.34×10-3cm/s。相关分析表明:净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是杨树液流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风速和土壤温度次之,土壤湿度影响最小,并建立了依据环境因子估算液流速率的逐步回归模型。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很好地预测杨树的蒸腾耗水量。  相似文献   

10.
以内蒙古砒砂岩区13年生的平茬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研究对象,应用微根管技术对4—10月份沙棘林地0~100 cm土层深度的沙棘细根现存量(DRL)动态进行了观测,并对其细根现存量季节分布特征与周围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运用岭回归诊断各环境因子之间的多重共线问题,并构建沙棘细根现存量与环境因子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①平茬沙棘DRL在土层深度0~30 cm分布较为集中,且在7、8月份达峰值.②各环境因子中,土壤含水率对沙棘DRL影响最显著,其次是空气相对湿度,而空气温度对DRL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树干液流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Granier 热扩散植物液流技术(TDP),于2012 年5—9 月连续对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蒸腾进行测定, 结合同步观测的环境因子,分析兴安落叶松树干液流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 兴安落叶松蒸腾速率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晴天和阴天均为单峰曲线,雨天为双峰曲线,且晴天和阴天的蒸腾速率高于雨天。夜间液流通量占整日液流通量的百分比为晴天(5.91%) 雨天(4.88%) 阴天(2.57%),在高温无雨情况下,液 流通量呈现随高温无雨日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2) 6—8 月兴安落叶松蒸腾量占观测期总耗水量的80%, 液流速率日峰值较高,其中7 月最高达23.6 cm3 / (cm2·h),5 月次之,9 月最低为2.03 cm3 / (cm2·h)。3) 边材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多元回归模型决定系数为0郾79;影响兴安落叶松树干液流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蒸汽压亏缺和光合有效辐射。4) 生长季内兴安落叶松林蒸腾耗水量为566郾49 t/ hm2 ,即56郾65 mm,占同期降雨量 的12%。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荔枝园的适时、适位和适量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需要准确了解荔枝树蒸腾耗散过程,理解其对水分的吸收利用机制。利用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对广州市桂味荔枝在3~5月的树干液流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荔枝树干液流速率呈现"昼高夜低"的变化特征。(2)在不同气象条件下,荔枝树干液流速率变化规律并不一致。晴天或多云天气下,荔枝树干液流速率的变化为单峰曲线;阴雨天气下荔枝树干液流速率的变化大多为多峰曲线,且晴天或多云时的液流速率大于阴雨天的液流速率。(3)不同月份树干液流速率变化存在差异,3月份荔枝树干平均液流速率显著低于4月和5月,4月份荔枝树干平均液流速率峰值出现时间比5月早。(4)荔枝树干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树干液流与太阳光照度和空气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空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乌兰布和沙漠人工梭梭水分利用规律,探究人工梭梭的生态适应能力,利用PS TDP8树木茎流监测系统和自动气象站对乌兰布和沙漠1979年人工种植梭梭的液流变化及其周围的环境因子进行观测,采用逐步回归及相关分析法对茎干液流变化规律及其与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梭梭晴天茎干液流日变化呈“单峰型”,雨天茎干液流日变化呈“双峰型”;夏季晴天梭梭茎干液流在7:00左右启动,9:30左右出现峰值,液流在10:20以后开始迅速下降,至21:30基本下降到极低值,夜间仍有液流。直径125和895 cm的梭梭液流日累积量分别为1423 和260 L。晴天,茎干液流速率变化幅度较大,白天的液流速率高于夜间。雨天的液流峰值显著低于晴天,且夜间液流小于晴天。相关性分析表明,晴天,影响梭梭液流速率的环境因子依次为太阳总辐射、土壤含水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风速;雨天,影响梭梭液流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太阳总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风速、土壤含水量。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梭梭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对沙漠地区人工梭梭的管理和保护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大花水桠木、红瑞木、山杏、桃叶卫矛树冠东、南、西、北4个方位以及表层、外层、中层和内层4个部位的单位叶面积增湿、降温量和树冠微环境变化的研究,探讨园林树木增湿降温生态功能评价的合理取样部位以及增湿、降温量与树冠微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树种树冠不同方位(部位)单位叶面积增湿、降温量由大到小均呈现为南侧(表层)、东侧(外层)、西侧(中层)、北侧(内层),树冠西侧和外层与增湿、降温量的平均值接近。树冠内微环境呈现为空气CO2摩尔分数在树冠内的变化不明显;细胞间隙CO2摩尔分数和空气相对湿度南侧→东侧→西侧→北侧及表层至内层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空气温度、叶面温度和风速呈下降的趋势;树冠西侧和外层的微环境与树冠内的平均值更接近。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风速与增湿、降温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细胞间隙CO2摩尔分数和空气相对湿度与增湿、降温量之间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的负相关,空气CO2摩尔分数、空气温度和叶面温度与增湿、降温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六盘山北侧华北落叶松耗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六盘山北侧的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cs-rupprchtiiMayr)为研究对象,采用当前国内外较先进的热脉冲式树干边材液流测定技术,从单株水平上探讨了华北落叶松的蒸腾耗水特性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呈现出较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和月变化规律。分析影响树干液流因子,提出树干液流回归方程为:液流速率=135.047 765+417.862 158,平均风速-2.737 877,空气相对湿度+0.064 649,太阳辐射强度+5.791 338,土层温度-8.693 540,空气温度-0.002 602,空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0.087 634,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温度-0.000 382,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强度。  相似文献   

16.
准格尔旗砒砂岩区三种典型造林树种蒸腾耗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砒砂岩区三种典型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SF60茎流计对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 Kom.)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的蒸腾速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三种树种均出现了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的蒸腾速率远高于夜间,夜晚有微弱的稳定的树干液流存在,单、双峰规律明显。②在典型天气中,晴天三种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曲线变化较平缓且峰值范围较宽,液流启动较早,停止较晚;在雨天,峰值较陡且范围较窄,液流启动较晚,停止较早;阴天居中。③三种树种的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率均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985以上。研究结果旨在为干旱区人工林的栽植管理及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杏李树干液流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了解树体蒸腾耗水规律,为杏李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PS-TDP8型热耗散式树干液流测定系统连续监测,分析环境因子对液流速率的影响.[结果]杏李在不同生长阶段液流日变化均呈昼高夜低的单峰曲线,晴天液流速率高于阴天.各月液流速率均不相同,4月液流速率最低,月液流量为232.31L,6月液流速率最高,月液流量为533.81L.4、6和8月,杏李液流速率均与空气温度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831、0.806、0.846.5、7月,液流速率与光照强度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0.863.4~8月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均在0.8左右.[结论]在生长期,杏李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均呈现昼高夜低规律,晴天液流速率高于阴天.在整个生长阶段,6月液流量达到最大.杏李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显著相关,受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天目山柳杉树干液流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浙江临安天目山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160年生柳杉古树为研究对象,于2007年12月—2008年11月,采用热扩散技术对柳杉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同步测定相关环境因子,研究了树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其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晴天和阴天,柳杉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均呈现为单峰曲线,最大值一般出现在13:30—15:00,而雨天则无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冬、春、夏、秋季柳杉日液流量分别为(44.92±3.76)kg/d、(62.86±3.86)kg/d、(56.59±3.85)kg/d、(53.47±3.55)kg/d;在不同月份,柳杉月液流量存在差异,1月份最小为1 064.30 kg,5月份最大为2 122.62 kg,全年柳杉树干液流总量为19 853.19 kg。回归分析表明,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随不同的研究尺度而不同,影响瞬时液流速率的环境因子主要是空气温度和10 cm深处的土壤温度,影响日液流量的环境因子主要是光合有效辐射,影响月液流量的环境因子主要为空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  相似文献   

19.
神农架2树种树干液流特征及与环境因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扩散探针法和自动气象站,于2018年6-8月对神农架华山松和日本落叶松树干液流和环境因子进行连续观测,分析生长旺季树干液流密度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生长旺季的月树干液流密度(1 824.80 mL·cm-2)显著高于华山松(1 026.15 mL·cm-2)。2个树种晴天树干液流密度均高于雨天,晴天树干液流日变化规律均为单峰曲线,而雨天树干液流日变化规律不明显。2个树种树干液流主要影响因子不同,在小时尺度下,华山松液流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依次是光合有效辐射>风速>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降水量>蒸汽压亏缺,而日本落叶松主要影响因子依次是光合有效辐射>风速>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蒸汽压亏缺;在日尺度下,华山松液流密度主要影响因子依次是土壤含水率>蒸汽压亏缺>光合有效辐射>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风速,而日本落叶松主要影响因子依次是光合有效辐射>蒸汽压亏缺>土壤含水率>空气温度。  相似文献   

20.
采用Granier热扩散式探针和自动气象站对江西退化红壤区枫香树干液流与气象因子进行同步观测,建立描述树干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相关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枫香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林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晴天液流为典型的宽峰型变化,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开始启动、到达峰值时间和保持较大速率时间的不同.不同月份平均液流速率(v,cm/s)大小依次为7月(0.002 131)>6月(0.001 937)>8月(0.001 932)>9月(0.001 861)>5月(0.001 593)>4月(0.001 423)>10月(0.001 123);2)雨天枫香液流明显低于同时期晴天液流水平,但液流变化节律因降雨时段和降雨强度不同存在差异;3)液流速率对平均净辐射的响应存在逆时针方向1h的时滞,对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响应存在顺时针方向1.5h的时滞.在考虑与不考虑时滞效应2种情况下,与枫香液流速率相关性从大到小的气象因子分别依次为:平均净辐射(0.398)>相对湿度(-0.258)>空气温度(0.231);平均净辐射(0.595)>相对湿度(-0.401)>空气温度(0.028).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良好,决定系数R2均达到0.85;所有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的相关性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