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坚  江波  李艳红  张涛  沐万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9012-9013
研究超高压(100~600 MPa)对鹰嘴豆分离蛋白起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磷酸盐和Tris-HCl缓冲体系中,超高压处理均能显著提高鹰嘴豆分离蛋白的起泡能力。在磷酸盐缓冲体系和Tris-HCl缓冲体系pH范围内(pH值为6.0~8.0),升高处理压力(大于300MPa)和延长保压时间(大于5 min)都会使鹰嘴豆分离蛋白起泡能力显著提高。在起泡能力提高的同时,磷酸盐缓冲体系中CPI泡沫稳定性下降,而在Tris-HCl缓冲体系中泡沫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甜叶菊中甜菊苷和瑞鲍迪苷A含量,研究测定方法的精密度、线性关系、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研究结果显示,甜菊苷和瑞鲍迪苷A在0.25~2.50 mg/m 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甜菊苷和瑞鲍迪苷A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3%和98.6%,RSD分别为2.4%和2.6%。本测定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可靠,可用于甜叶菊中甜菊苷和瑞鲍迪苷A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张冬 《吉林农业》2010,(7):36-37
为了防止鹰嘴豆异黄酮的氧化,扩大其用途,文章用分子络合、乳化包埋、复凝聚等方法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的鹰嘴豆异黄酮进行微胶囊化研究,确定最佳生产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喷雾干燥法,以以鹰嘴豆分离蛋白和麦芽糊精、β-环状糊精和阿拉伯胶及明胶为壁材,喷雾干燥法制备鹰嘴豆异黄酮微胶囊适宜的工艺参数为:进料浓度22-30%,进料温度为50-55℃,进风温度160-180℃。  相似文献   

4.
采用HPLC法测定14份不同产地的甜叶菊样品中甜菊糖苷含量.利用大孔树脂吸附法提取甜叶菊中甜菊糖苷,HPLC采用Zorbax-NH2(250.0 mm x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78:22,体积比),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柱温30℃,测定波长210 nm;进样量15 μL.结果表明,HPLC法操作简便、高效快速、稳定性好;14份样品中甜菊糖苷总含量为4.78%~15.52%,其中瑞鲍迪苷A含量为0.84% ~ 11.21%,瑞鲍迪苷C含量为0.26%~1.55%,斯替维苷含量为0.80% ~6.66%,甜菊双糖苷含量为0.01%~1.22%,杜尔可苷含量为0~0.28%.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甜菊β-葡萄糖苷酶在甜菊糖苷降解代谢中的作用,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简称HPLC)和分光光度计法对甜菊糖苷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进行同步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甜菊品种中具有高甜菊苷(stevioside,简称St)含量的中山5号、大叶1号具有较高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中山5号开花期植株的不同器官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甜菊糖苷含量的变化趋势较一致,其中叶片中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甜菊糖苷含量均最高,花中次之,茎中较低,根中均最低;中山5号3个主要生长时期叶片中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随生长发育的推进而逐渐升高,其甜菊糖苷含量则随生长发育的推进先升后降,现蕾期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甜菊β-葡萄糖苷酶及其基因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温度、光、氧气、矿质元素和抗氧化剂对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对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稳定性影响极显著,两者在阳光下降解速度很快;温度对β-胡萝卜素的稳定性影响极显著,β-胡萝卜素在室温降解速度很快;氧气对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稳定性影响不大;K、Ca、Mg和Co不利于叶黄素的稳定,矿质元素均不利于β-胡萝卜素的稳定,其中Ca的影响最大;0.24%的VcNa和Vc有利于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羽衣甘蓝中叶黄素的分布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的开发羽衣甘蓝中的叶黄素,试验研究了羽衣甘蓝不同部位的叶黄素含量,考察了光、热、pH、金属离子、氧化剂和还原剂对羽衣甘蓝中叶黄素的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中等叶片叶黄素含量最高位,为129.4mg·kg~(-1),其次是完全叶,老叶和幼叶中含量较低,茎秆含量最低,仅为7.4mg·kg~(-1)。羽衣甘蓝叶黄素的稳定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pH的增加而升高,在pH 10~12时稳定性较高。光照、金属离子、过氧化氢和维生素C引起叶黄素含量下降,其中Fe~(3+)和Cu~(2+)比Na~+和Zn~(2+)引起的下降幅度大,阳光比日光灯引起的下降幅度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取新疆产地的迪西型鹰嘴豆的油脂,测定脂肪酸含量及组份,并测定迪西型鹰嘴豆的分级蛋白和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方法]以新疆产地的迪西型鹰嘴豆为试验材料,提取其种仁油脂。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含量及组分;采用微量定氮法和分级提取法测定粗蛋白和分离蛋白,并对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鹰嘴豆中油脂含量高(为18.2%),油脂以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为主要成分,占脂肪酸总量80%以上,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鹰嘴豆中粗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3.71%,以球蛋白和清蛋白为主,占蛋白质总量的80%以上,而谷蛋白、醇溶蛋白含量比较低。其蛋白质均含18种氨酸酸,属完全蛋白质。谷氨酸含量最高,占蛋白质的15.8%。天冬氨酸含量占10.7%。此外还有精氨酸(9.30%)、亮氨酸(7.56%)和赖氨酸(6.34%),其次为苯丙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色氮酸、蛋氨酸和胱氨酸含量最少。鹰嘴豆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结论]新疆迪西型鹰嘴豆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氨基酸含量丰富的豆类作物。  相似文献   

9.
以具有保健功能的新疆特产鹰嘴豆为原料制备鹰嘴豆豆奶,研究了五种不同稳定剂对鹰嘴豆豆奶稳定性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响应面分析优化鹰嘴豆豆奶稳定性,得到稳定性最好的稳定剂配方及均质压力为: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分别为0.125、0.223%(w/v),均质压力为27 MPa。最优条件下,豆奶稳定系数达到0.920;感官评定结果显示,豆奶无异味,具有鹰嘴豆的清香,口感均匀细腻;蛋白含量为2.27 g/100 g,固形物含量为5.59 g/100 m L,达到GB/T 30885-2014植物蛋白饮料豆奶和豆奶饮料中理化指标要求;室温下保存7 d后,豆奶均一稳定,无明显沉淀。该研究对鹰嘴豆豆奶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积累。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槐角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采用槐角粗粉70%乙醇提取物,正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分步萃取,利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并结合文献报道鉴定化学物的结构.结果可知,从槐角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鹰嘴豆芽素A(1)、红车轴草素(2)、樱黄素(3)、木豆素(4)、木樨草素(5)、香叶木素(6)、3′-甲基香豌豆酚(7)、2′-羟基鹰嘴豆芽素A(8)、杨梅素(9)、柚皮素(10)、芫花素(11)、芹菜素(12)、杨梅苷(13)、白杨素(14)、杨属苷(15)、异槲皮苷(16)、黄芩苷(17)、金丝桃苷(1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槐角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8、9、11、15、18为首次从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鹰嘴豆种子蛋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不同品种的鹰嘴豆的种子蛋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种鹰嘴豆种子的蛋白质主要由清蛋白、球蛋白、盐溶和醇溶蛋白质组成,其中清蛋白和球蛋白种类较多,盐溶蛋白和醇溶蛋白种类较少.在清蛋白和球蛋白的种类方面,165号(卡布里型),阿克苏鹰嘴豆(卡布里型),88-1(迪西型)和阿瓦提2号鹰嘴豆(卡布里型)较185号(迪西型)和176号(迪西型)多;在盐溶蛋白和醇溶蛋白种类方面,6个品种的蛋白种类均较少.  相似文献   

12.
用皂化与重结晶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得到枸杞叶黄素,并就保护剂、光照、温度、氧气对枸杞叶黄素稳定性的影响做了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保护剂、温度、光照、氧气对叶黄素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枸杞叶黄素在添加维生素C、避光、-20℃、真空密封的条件下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取新疆产地的迪西型鹰嘴豆的油脂,测定脂肪酸含量及组分,并测定迪西型鹰嘴豆的分级蛋白和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方法]以新疆产地的迪西型鹰嘴豆为试验材料,提取其种仁油脂。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测定脂肪酸的含量及组分;采用微量定氮法和分级提取法测定粗蛋白和分离蛋白,并对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鹰嘴豆中油脂含量高(18.2%),油脂以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为主要成分。占脂肪酸总量80%以上,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鹰嘴豆中粗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3.71%,以球蛋白和清蛋白为主,占蛋白质总量的80%以上,而谷蛋白、醇溶蛋白含量较低。其蛋白质均舍18种氨酸酸,属完全蛋白质。谷氨酸含量最高,占蛋白质的15.8%;天冬氨酸含量占10.7%;此外还有精氨酸(9.30%)、亮氨酸(7.56%)和赖氨酸(6.34%);其次为苯丙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色氮酸、蛋氨酸和胱氨酸含量最少。鹰嘴豆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结论]新疆迪西型鹰嘴豆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氨基酸含量丰富的豆类作物。  相似文献   

14.
油棕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棕果为材料,分别提取油棕果5个发育时期的类胡萝卜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鉴定其中叶黄素、蕃茄红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的成分和含量,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对油棕果中的叶黄素、蕃茄红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完全分离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随着油棕果实成熟度的增加,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逐渐增加,其中在果实发育后期,β-胡萝卜素是α-胡萝卜素的3~4倍;相反地,叶黄素从青果期到成熟期的含量是逐渐减少的;蕃茄红素的含量变化不大。油棕在成熟过程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不断增加,主要转化为以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为了构建安全高效的柚皮苷营养递送系统,以乳清分离蛋白(WPI)为乳化剂,系统地研究了柚皮苷单层纳米乳液(NA/WPΙ-e)及加入ι-卡拉胶和阿拉伯胶的双层乳液的制备条件,并考察了柚皮苷单层、双层纳米乳液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NA/WPΙ-e的最佳工艺参数为WPI质量浓度5 g/100 mL,油水体积比10∶90,高压微射流均质压力68.95 MPa,循环3次,此时的NA/WPΙ-e的柚皮苷包埋率高达75.50%;对于添加ι-卡拉胶和阿拉伯胶二次均质制备的双层纳米乳液,阿拉伯胶和ι-卡拉胶质量浓度均为0.3 g/100 mL的双层纳米乳液中的柚皮苷包埋率最高,分别为69.80%和64.78%。但在100℃水浴10 min和不同NaCl浓度环境下,柚皮苷双层纳米乳液粒径较NA/WPΙ-e显著降低(P0.05);在贮藏35 d后,柚皮苷双层纳米乳液的液滴颗粒增长率较NA/WPΙ-e显著降低(P0.05),贮藏稳定性随着ι-卡拉胶和阿拉伯胶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且添加ι-卡拉胶的双层乳液具有更高的离子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柚皮苷双层纳米乳液提高了NA/WPΙ-e在其等电点处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加入阿拉伯胶和ι-卡拉胶后,制备的双层纳米乳液的物理稳定性更好,可以对柚皮苷形成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樟子松多酚和蛋白质的复合反应及产物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樟子松多酚分别与明胶和大豆分离蛋白进行复合,研究松多酚与蛋白质复合反应的优化条件,采用红外光谱和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对产物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樟子松多酚-明胶复合反应的优化条件为多酚-明胶质量比为2∶1,温度40 ℃,时间30 min,pH 7,此条件下复合率达70.35%;樟子松多酚-大豆分离蛋白复合反应的优化条件为大豆分离蛋白-多酚质量比4∶1,温度30 ℃,时间20 in,pH5,此条件下复合率达47.21%,松多酚-明胶的复合率明显高于多酚-大豆分离蛋白的复合率(P0.05)。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樟子松多酚和蛋白质发生交联,引起OH伸缩振动,在3 600~3 200 cm-1产生强吸收,复合后OH、NH、CH、SH等基团明显变化。DSC结果表明多酚与明胶和大豆分离蛋白的复合使产物热变性温度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用水提取、醇沉淀和离子交换树脂精制等工艺从甜叶菊中提取甜菊苷的方法。并着重对水的用量、浸提最佳时间、加叶先后顺序、精制方法等影响甜菊苷提取率的重要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运用液质联用仪(HPLC-MS)和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DAD)对"法兰地"草莓果实中的花色素苷的种类进行鉴定,并进一步对纯化后的"法兰地"草莓果实花色素苷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莓果实中主要的花色素苷是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天竺葵素-3-葡萄糖苷、天竺葵素-3-芸香糖苷和天竺葵素-丙二酰葡萄糖苷。草莓果实花色素苷对高温敏感,当贮藏温度高于40℃时,其降解速率迅速增加。不同光质条件下草莓果实花色素苷所表现的稳定性有所不同,其中,在红光条件下草莓果实花色素苷最稳定,其次是黄光和绿光,白光条件下稳定性最差。草莓果实花色素苷在pH 1.0~6.0能保持稳定。添加5%的单糖或有机酸对草莓果实花色素苷的稳定性无显著影响,添加10%的单糖或有机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草莓果实花色素苷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从甜叶菊中提取甜菊苷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用水提取,醇沉淀和离子交换树脂精制等工艺从甜中菊中提取甜菊苷的方法,并着重用水的用量,浸提最佳时间,加叶先后顺序,精制方法等影响甜菊苷提取率的重要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同品种鹰嘴豆中α-低聚半乳糖(α-GOS)与蔗糖的含量差异,以期获得α-GOS含量较高而蔗糖含量相对低的鹰嘴豆品种,为中国鹰嘴豆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比较不同品种鹰嘴豆中的α-GOS与蔗糖的含量,利用层析技术从鹰嘴豆中分离纯化一种含量较高的未知三糖,并采用1H-NMR和ESI-TOF-MS表征了未知三糖的结构(鹰嘴豆糖醇)。【结果】在所研究的19种鹰嘴豆品种中,鹰嘴豆糖醇占总的α-GOS的比例均是最高的,约占50%;其次是水苏糖,约占35%。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品种的鹰嘴豆中蔗糖的含量差异显著,含量在1.80%~5.22%。不同品种之间α-GOS的含量也有较大差异,总α-GOS的含量在6.35%~8.68%,其中棉子糖含量0.46%~0.92%,鹰嘴豆糖醇含量3.04%~5.06%,水苏糖含量1.64%~3.09%,毛蕊花糖含量0.27%~0.70%。【结论】在19个品种的鹰嘴豆中,品种‘171’含有最高含量的α-GOS和较低含量的蔗糖,‘171’是生产α-GOS的理想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