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基于全国1 706个种植业家庭农场调查数据,借助Prob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实证检验契约农业对家庭农场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  结果  Probit模型结果表明:家庭农场参与契约农业对其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621;PSM模型结果表明:与未参与契约农业的家庭农场相比,参与契约农业的家庭农场平均处理效应为0.19,技术培训、农场主从事农业规模经营年限、农场主的从业经历、家庭农场具有规范的日常收支记录以及未来扩张意愿对技术采纳也有影响。  结论  契约农业是影响家庭农场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重要因素,政府应进一步加快建立健全契约农业参与机制,支持家庭农场提升资源禀赋水平。图2表3参18  相似文献   

2.
基于委托代理、交易关系、要素投入等因素分析了对家庭农场农地契约缔结的可能影响,提出3个研究假说,并利用河南省242个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对家庭农场农地契约关系缔结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农地产权关系不稳定、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越高、农地的机会成本越高、农场主的务农兴趣及威信越高时,农场主越倾向于签订正式契约;文化程度越高的农场主越倾向于选择定额契约,年龄越大的农场主越愿意选择定额实物契约,而当有中介机构为交易双方提供有效服务时,农场主越愿意选择分成合作契约。  相似文献   

3.
为厘清绿色食品认证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基于江苏省626份种植类家庭农场调研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估计家庭农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构建反事实假设,估计绿色食品认证对家庭农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处理效应,并基于回归调整方法验证了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对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参与合作社、交易正规化、注册商标对家庭农场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具有正向作用,土地规模起负向作用;2)绿色食品认证显著促进家庭农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提升量为0.158;3)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结果显示,获得绿色食品认证通过经济激励、环境约束与商业联结3条路径作用于家庭农场,各驱动要素贡献率分别为49.07%、35.32%和15.61%。因此,相关政策应加强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保障农业生产者利益,促进农业生产组织之间的商业联结,进而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铜仁市2013—2018年1 811个市级家庭农场微观调查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多项Logit模型,对市级示范性农场认定与家庭农场经济效益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获得示范认定的市级家庭农场在基础设备、生产经营、运行管理、生产效益、示范带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标准示范意义和经济带动能力。②被认定为市级示范性的家庭农场较未被认定为市级示范性的家庭农场,其经济效益提升空间更明显。③市级示范性农场的认定具有非随机性,会受其他因素干扰,政府扶持力度、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家庭劳动力对市级示范性农场的认定发挥着积极的正向影响作用。由此,为进一步增强家庭农场经济效益,政府应该从因地制宜、优化家庭农场顶层设计,融合力量、联合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激励示范、推广典型案例特色发展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以天津市家庭农场为研究对象,从用地规模及来源、经营类型及分布、收入状况及劳动力构成等方面,将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总结评价了天津家庭农场的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并从注重产业链延伸、提升品牌化水平、强化科技支撑等方面提出推进路径,对于天津市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为其他地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农药过量施用不仅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而且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基于安徽省260份家庭农场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了农业企业技术服务对家庭农场农药施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农业企业科技服务下,家庭农场施药次数明显减少,与无技术服务农场相比减少24.6%;务农年限、户主性别、信息渠道获取等因素对家庭农场农药施用次数存在显著影响。基于此,提出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丰富沟通渠道、加强农企合作以及提升农场经营者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底线任务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提倡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以保障粮食安全,而家庭农场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作物的“非粮化”问题突出,需要对家庭农场“非粮化”行为进行研究。以江苏徐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例,利用家庭农场“非粮化”行为的调查数据,通过扩展分布式认知同心圆模型,构建家庭农场种粮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框架进行验证,探究在粮食安全底线下家庭农场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探讨家庭农场“非粮化”行为的矫正对策。结果表明,在调查样本中,明确表示愿意种粮的家庭农场仅有5.55%,愿意逐步改种粮食作物的约占12.35%。在分布式认知同心圆模型的个人力、资产力、地域力和文化力四个变量中,地域力所代表的资源约束和社会环境、文化力所代表乡土文化对家庭农场的种粮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人力所代表的个体经历和经验等个体特征、资产力所代表的资产专用性水平对家庭农场的种粮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家庭农场种粮意愿的提升,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强制力和乡土文化的道德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8.
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提升对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基于山西省运城市400份家庭农场的调查问卷,运用DEA-Tobit模型测算家庭农场的综合效率,同时分析影响其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山西省家庭农场的综合效率普遍较低,纯技术效率明显低于规模效率,综合效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模效率的改善;土地经营面积与家庭农场综合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的曲线关系,土地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经营效率的提高;经营者的年龄、农业从业经历、经营权合同年限、政府补贴以及是否借贷款等因素均对经营效率起积极作用,其中是否借贷款对家庭农场经营效益的影响显著;而劳动力投入与是否购买农机作业服务抑制着经营效率。因此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拓展农技推广渠道、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加强经营者的教育培训等措施将有效提升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家庭农场的财务管理状况,基于湖北省105个粮食类家庭农场的调查资料,对粮食类家庭农场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极少数家庭农场建账并进行了专业会计核算;大部分家庭农场内部控制薄弱;大多数家庭农场外来原始凭证不合法;所有家庭农场都没有依法提取盈余公积。家庭农场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家庭农场主财务管理意识不强;家庭农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动力不足。为改善粮食类家庭农场财务管理现状,应采取以下措施:健全家庭农场法律法规并加强宣传;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加大农场主培训力度;逐步提升家庭农场规范财务管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系统科学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解决家庭农场融资困难的重要环节.面对农业的自然风险、信息不对称、缺乏专业农业信用管理人员等问题,构建系统科学、可行的家庭农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发挥信用评级及其指标体系的监督和促进作用,遵循全面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测性的原则构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家庭农场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打破传统理论的约束,拓宽信用评级要素与指标选取范围,利用现代化技术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信用评级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家庭农场评价体系尚未成熟的状况,借鉴国外农业经济DEA方法的应用经验,分析国内家庭农场经营效益的评价现状,对我国家庭农场经营效益可采用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从家庭农场的规模化评价、经营效益的综合评价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3方面,总结了国外农业经济DEA应用中可借鉴的经验:家庭农场的评价应对农场生产经营中的各因素进行精细化划分;需将各因素等效为数值的形式输入DEA评价系统;研究系统需要不断地优化改进,以期最终实现家庭农场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家庭农场基础数据不准、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对称、失真等问题阻碍了家庭 农场的健康发展,建立家庭农场精准管理体系,实施精准化、信息化管理服务意义重大。 【方法】文章根据新形势下家庭农场管理服务的需求,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移动互联网、大 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B/S 结构的农场名录系统。【结果】该系统实现名录建设、跟 踪监测、示范评定的数字化、网络化,提升了查询、统计、监管等工作效率,并为农场经营 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相关支持服务。【结论】该系统已面向全国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家 庭农场经营者试运行,实现了家庭农场名录的信息采集、审核认定、统计分析等,为了解家 庭农场现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利用ISM模型厘清影响家庭农场发展潜力的表层直接因素、中层间接因素、深层根本因素,构建家庭农场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再应用AHP法对10项表层直接因素进行综合权重排序。以215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为样本对家庭农场发展潜力进行模拟测算,得到评分并划分为"高潜力水平"、"中潜力水平"、"低潜力水平"三类,发展潜力越大的农场,成本收益率较高,经营模式更丰富,参保意识较强,但各农场普遍存在融资难题。在此基础上建议改善融资渠道,增加家庭农场的销售网点,同时尽快完善家庭农场法律体系,推动家庭农场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的家庭农场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分析了家庭农场模式的特点与优势,以及借鉴国内外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后,本文提出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建立配套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场主生产经营水平等建议作为辽宁省发展家庭农场模式的策略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家庭农场资源禀赋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机理模型,利用2017年对浙江示范性家庭农场经营调查的289份样本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资源禀赋对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动态能力则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资源禀赋通过激发动态能力的形成,从而促进经营绩效的提升;(2)政府应该为家庭农场提供精准化服务与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营绩效;(3)加强对家庭农场主经营过程中动态能力的提升,促进家庭农场从"资源禀赋依赖型"向"动态能力驱动型"转型。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家庭农场发展资金不足的主要表现,以徽商银行宿州分行为例,探索了商业银行破解家庭农场发展资金不足问题的主要做法,主要是共同推进家庭农场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建立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制定与信用等级相应的信贷优惠政策;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和授信工作;创新开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完善贷款担保方式。提出了进一步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题的对策建议:在乡镇设立徽商银行服务网点;加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提标扩面范围;调整市、县(区)两级政府年度考核内容。  相似文献   

17.
李志刚 《农业考古》2017,(6):232-238
以浙江省湖州市45家种植型家庭农场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变动规模报酬下的投入导向DEA模型分析了各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结果表明:种植型家庭农场的综合效率平均水平较高,但样本间差异较明显;规模效率明显,但纯技术效率相对偏低。进而利用Tobit模型回归分析影响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因素后,结果显示:农场主受教育程度、家庭农场年收入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产品销售困难程度、是否接受过生产技术和管理培训、是否需要农业保险、是否同其他企业或合作组织合作过等因素,对家庭农场的经营绩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由此提出了对家庭农场主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并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人才;多种途径提升家庭农场的竞争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进农村工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社交网络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土地细碎化、不利于规模经济的背景下、家庭农场及其规模问题受到 关注。根据经济主体社交网络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分析可知、家庭农场的规模不是人为主观设计就能够设定的、而是 取决于家庭农场交往过程中、以市场为平台、通过社交网络获得的物质、信息等资源的状况;以及取决于社交网络形 成的多边信任结构激发出的期权价值。家庭农场社交网络及其规模经营之间的动态关系在于通过社交网络的构建 和加固、可以做到;改变农业主体的属性从而形成家庭农场规模弹性的主观条件;实现生产、需求与交易环境的协 调、从而形成合理规模;畅通资源和要素流转渠道、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物质条件;稳定规模边际收益的预期等。  相似文献   

19.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分析了美国粮食类家庭农场的发展经验,包括顺应历史潮流逐步发展壮大、土地的私有化奠定了制度基础、政府部门持续完善扶持政策、经营管理科学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服务体系越来越发达。为促进我国粮食类家庭农场的发展,借鉴美国家庭农场的经验,提出如下措施: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家庭农场发展积极性;规范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创新合作模式,延伸产业链。  相似文献   

20.
以现有家庭农场相关研究为基础,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了中国家庭农场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家庭农场的形成是两种路径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需求诱致,二是政府引导。需求诱致来自宏观上农业产业的发展要求,以及微观农户为节约自身交易费用的努力;政府引导则通过提高制度供给,创造有利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环境来发挥作用,在中国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农业经营现状下,表现为家庭农场的形成。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家庭农场形成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系列重要特征,并针对阻碍中国家庭农场形成的困境提出了完善农地流转制度、规范农地流转契约、建立健全财政补贴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