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河南省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51株河南省鸡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等6类共14个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细菌的多重耐药现象已十分严重,四耐及以上的菌株占总受试菌的96%,76.5%菌株耐6~10种药物,河南省养鸡场最常见的耐药谱为氨苄西林+头孢噻呋+庆大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恩诺沙星。  相似文献   

2.
 【目的】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危害世界养猪业的重要细菌性病原菌之一,了解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特点和四环素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为临床上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考CLSI推荐的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副猪嗜血杆菌华南分离株对2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PCR方法检测9 种四环素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并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技术对携带四环素耐药基因的菌株进行了遗传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果显示:被检菌株对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表现较强的耐药性,尤其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于80%;对头孢菌素类药物比较敏感;菌株都耐受3种或3种以上的抗菌药物,其中以7重和8重耐药菌株的数量最多,分别占19.13%和17.39%。2008-2010年华南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5.62%(18/115)的菌株携带tetB基因,这些菌株之间表现明显的遗传差异性,但是部分菌株存在克隆传播关系。【结论】副猪嗜血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比较高,tetB基因在耐四环素的副猪嗜血杆菌中广泛存在,表明主动外排泵作用可能是副猪嗜血杆菌对四环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的变化特点,并初步揭示了该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机理。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了解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布,从陕西省部分规模化养鸡场的病、死鸡中经分离鉴定得到15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采用K-B药敏纸片法检测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对4种四环素类药物的药敏性,PCR方法检测3种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用DNAStar软件对获得的耐药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鸡源致病性E.coli分离株对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以及多西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8.6%、77.2%、87.3%、50.6%,3重以上耐药菌株占78.5%。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B的检出率分别为81.4%、20.7%,未检测到tetC基因。结果表明,鸡源致病性E.coli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普遍具有耐药性,且以多重耐药为主;耐药基因tetA的检出率与其耐药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调查藏猪腹泻源大肠杆菌mcr-1的流行情况。从舍饲藏猪养殖场53份腹泻样品中分离到102株大肠杆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利用PCR扩增多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并对mcr-1阳性菌株扩增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和tetB)和磺胺类耐药基因和氯霉素类耐药基因。结果显示,102株大肠杆菌中mcr-1检出率为32.4%。mcr-1阳性菌株对氯霉素、四环素和氨苄青霉素的耐药性较高,分别为88.2%、86.3%和84.3%。mcr-1阳性菌株中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CTX-M的检出率最高,为84.8%;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中qnrS检出率最高,为45.5%;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中aac(6)-Ib检出率最高,为48.5%。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和tetB检出率分别为39.4%和54.5%;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检出率分别为100%、97%和78.8%;氯霉素类耐药基因cmlA和floR检出率分别为72.7%和84.8%。结果说明藏猪腹泻源大肠杆菌mcr-1阳性菌株的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常见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后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变化。[方法]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21种临床常见抗生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5种标准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选取敏感药物进行体外诱导耐药试验,采用PCR法检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5个标准菌株均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类药物敏感;鼠伤寒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敏感。与标准菌株相比,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素类耐药菌株中均检测出新出现的相关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parE在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标准菌株和耐诺氟沙星菌株中检测出,gyrB基因仅在肺炎链球菌的标准菌株和耐氧氟沙星菌株中检测出。在大肠杆菌中均检测出CS31A毒力基因,此外标准菌株中检测出fimH基因,耐多西环素菌株中检测出afa基因;多杀性巴氏杆菌标准菌株未检测出毒力基因,耐药菌株中均检测出oma87和tbpA基因;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仅在标准菌株中检测出毒力基因。[结论]说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更容易诱导菌株产生耐药基因,而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无明显的相关性。细菌获得耐药性后,其毒力...  相似文献   

6.
该文探讨从养殖场动物、环境、饲养员等分离的大肠杆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靶位基因gyrA 突变特征.对 养殖环境中分离的8株大肠杆菌进行临床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分析、PCR扩增gyrA 基因并测序,并采用 DNASTAR软件对gyrA 基因的氟喹诺酮耐药决定区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场环境中分离的菌株编 号为1,6和8的3株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敏感,菌株2,3,4,5和7的5株大肠杆菌对环丙 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耐药;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敏感菌株氨基酸位点未发生突变或83位发生单突变;耐 药菌株的突变发生在83位Ser→Leu替代和87位Asp→Asn替代,且发生氨基酸双替代的菌株均为高度耐药菌株. 表明不同来源的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肠杆菌gyrA 基因的氨基酸变异具有多种类型,该研究将更好地诠释养殖 场大肠杆菌的氟喹诺酮类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7.
临床分离猪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多重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规模化猪场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情况,用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分离的112株猪链球菌和92株副猪嗜血杆菌进行23种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猪链球菌对林可胺类、大环内酯类、硝基呋喃类药物的耐药率均在90%以上,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多西环素的耐药率在60%~90%之间,而对β-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副猪嗜血杆菌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78.3%),对螺旋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克林霉素、阿米卡星、林可霉素、新霉素的耐药率在50%~70%之间,对头孢类和氟喹诺酮类耐药率相对较低。2种细菌对不同种类药物的敏感性各异,并且多重耐药性严重,主要耐药谱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广西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性及其四环素类耐药基因,为指导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临床用药和揭示其耐药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8种抗生素对广西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运用PCR检测菌株的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M、tetO、tetL和tetS)携带情况,并以体外诱导法测定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对多西环素耐药性的获得速率.[结果]37株广西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对氨苄青霉素、多西环素、红霉素和土霉素均敏感,对硫酸新霉素和磺胺二甲嘧啶不敏感(已产生耐药性);仅从8株菌株中检出tetM基因,检出率21.6%(8/37),而tetO、tetL和tetS基因的携带率均为0,即广西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仅存在tetM+tetO-tetL-tetS-和tetM-tetO-tetL-tetS-两种耐药基因型.经多西环素连续8代的体外传代诱导,6株携带tetM基因的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MIC由0.24μg/mL上升至3.91μg/mL,即耐药性获得速率约16倍.PCR检测结果显示,各传代菌株均携带有tetM基因,且各传代菌株间的核甘酸相似性为100.0%.[结论]广西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存在tetM+tetO-tetL-tetS-和tetM-tetO-tetL-tetS两种耐药基因型,对氨苄青霉素、多西环素、红霉素和土霉素仍较敏感,对硫酸新霉素和磺胺二甲嘧啶已产生耐药性.携带tetM基因的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经体外诱导后对多西环素的耐药性大幅度提高,说明未达有效抑菌浓度时极易诱导无乳链球菌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健康鸡猪体内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张纯萍  宁宜宝  宋立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2):2578-2583
【目的】四环素作为人类和动物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广谱抗生素,其耐药性问题一直为全球所关注。健康动物体内的共生性大肠杆菌作为耐药指示菌和耐药基因的贮存库,了解其对四环素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对于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健康鸡、猪体内分离大肠杆菌,用微量肉汤法检测其对四环素的耐药性,并用PCR方法对耐药菌株中8种四环素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鸡、猪体内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分布情况的差异。【结果】总共分离鉴定出大肠杆菌269株,其中86.2%的菌株对四环素产生了耐药性,健康猪体内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健康鸡体内分离株(P0.05)。tet(A)、tet(B)和tet(M)3种四环素耐药基因广泛存在于健康鸡、猪体内的共生大肠杆菌中,所携带比例分别为87.9%、28.4%和15.5%;所有对四环素耐药的大肠杆菌均携带tet(A)或tet(B)基因,其中25.0%和2.6%的耐药菌株分别携带有2种和3种耐药基因,tet(M)基因与tet(A)或tet(A)+tet(B)基因共存于对四环素耐药的大肠杆菌中;健康鸡、猪体内耐药性大肠杆菌在tet(A)+tet(M)基因携带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鸡、猪体内的大肠杆菌分离株普遍对四环素耐药,四环素耐药基因广泛分布于大肠杆菌分离株中,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机制以主动外排作用为主,核糖体保护基因在大肠杆菌对四环素耐药机制方面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耐药性体外传递和耐药菌体内生存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进一步验证GyrA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耐药性的关系,阐明与染色体无关的细菌耐药性或耐药基因垂直传递和水平传递特点,阐明控制抗菌药使用对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作用。【方法】用PCR方法扩增了细菌GyrA和ParC基因;用耐四环素(TE)、氨苄青霉素(AMP)、复方新诺明(SXT)的大肠杆菌做供体菌,对TE、AMP、SXT敏感的大肠杆菌作受体菌,进行了体外结合传递试验;用耐药菌株在营养琼脂上垂直传递20代;在2组不携带耐药菌的SPF鸡消化道内分别接种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接种后混合饲养。【结果】发现耐环丙沙星(CIP)和恩诺沙星(ENR)菌株的GyrA基因表达的氨基酸第73和78位发生改变,parC基因表达的氨基酸没有变化;对TE、AMP、SXT的抗性能够在大肠杆菌之间水平传递,TE的结合传递频率为3×10-7;连传20代后菌株耐药性不变;耐药菌接种后3 d,2组鸡均分离到接种的菌株,但随时间推移,耐环丙沙星的菌株逐渐减少,23 d后消失。【结论】表明细菌对氟喹诺酮药的耐药表型与GyrA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细菌的非染色体耐药基因既能水平传播又能垂直传递,耐药菌能在鸡群中迅速扩散,但如果没有抗菌药的压力,又会很快从宿主体内消除。  相似文献   

11.
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细菌耐药性的现状、细菌耐药性与人类健康、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扩散机制、检测方法以及降低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细菌耐药性的最新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供同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将三对抗不同药物的 Eimeria tenella 虫株(氯嗪苯乙氰抗性株与盐霉素抗性株、氯嗪苯乙氰抗性株与氯羟吡啶抗性株、氯嗪苯乙氰抗性株与拉沙里菌素抗性株)分别等量混合感染不给药的鸡只,获得各自的杂交一代 F_1.再用 F_1感染饲喂双重药物的鸡只,通过双重药物的筛选,分别获得了各自的 E.tenella抗药性重组株 F_2~(ds),F_2~(de),F_2~(dl).这3株抗药性重组株在 F_2代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9.9%,36.5%,26.7%,重组株对相关的两种药产生了完全的抗药性.试验结果还显示,重组株的致病力与 E.tenella 敏感株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mRNA差异显示PCR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是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研究差异表达和性状差异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在生物的发育、性状和对各种生物、理化因子作用时应答过程基因表达的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笔者简述了mRNA差异显示PCR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改进以及此技术在球虫抗药性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农药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生产实践中农药使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应对措施,确保农产品安全无害化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木霉T21和T22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不同菌龄、酶液配比、缓冲液-稳定剂系统、酶解时间等条件对木霉T21、T22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影响的试验表明,木霉T21和T22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适条件为:以纤维素酶:蜗牛酶:溶菌酶=5.0:2.5:2.5(g·L-1)的酶液配比,0.2mol·L-1磷酸缓冲液(phosphatebuffersolution,PBS),pH值5.8和0.6mol·L-1蔗糖组成的缓冲液稳定剂系统,将培养了20h的菌丝体在30℃下,酶解3h,最后获得原生质体数量平均约为2.7×1010个·L-1。  相似文献   

16.
10种杀虫剂对温室白粉虱成虫抗药性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琼脂保湿浸叶法对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田间抗性品系对阿克泰、吡虫啉、啶虫脒、阿维菌素、苦参碱、抑太保、溴氰菊酯、联苯菊酯、毒死蜱、辛硫磷10种杀虫剂进行了抗药性检测,其抗性指数分别为3.69倍、2.39倍、2.11倍、1.02倍、1.23倍、2.09倍、1.70倍、1.08倍、1.91倍和2.21倍,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抗性增长速率大于其它类。  相似文献   

17.
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从人工养殖的斑点叉尾蛔患病鱼体上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wtonas hydrophila)的4个菌株对盐酸多西环素耐药性获得与消失的速率。结果表明:以25℃条件下培养72h为1代,在含有盐酸多西环素的药物培养基中连续传代9次后,盐酸多西环素对A.hydrophila的最小抑制菌浓度(MIC)上升了31倍,MIC由0.05mg/L上升至1.56mg/L;而将已经获得高耐药性的菌株以穿刺法接种在不合药物的BHI(Difco)琼脂培养基中,以4℃条件下保存20d为1代,连续传代5次,供试菌株的耐药性呈现逐渐消失的趋势,至第5次传代后,其MIC由1.56mg/L下降至0.10mg/L。  相似文献   

18.
生鲜乳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来源调查及其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贵阳市生鲜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环节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采集贵阳市周边5个大型奶牛场及一个牛奶加工厂的乳区棉签拭子75份和各生产环节奶样310份,按国家标准(GB 4789.10—2010)分离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并测定其对9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生鲜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主要来源于牛乳头内;传统的"弃前三把奶"工艺对降低生鲜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作用不明显;规范的乳区消毒可以有效地降低乳头外环境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生鲜乳安全的影响;所调查奶牛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磺胺类、β-内酰胺类和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分析2016年至2018年湖南省脑科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情况、耐药情况以及耐药菌株Ⅰ类整合子基因。方法 选取湖南省脑科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临床送检各类标本中分离出795株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分析对象,就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情况统计分析,2018年ICU分离的13株多重耐药菌株采用PCR扩增检测Ⅰ类整合子。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分布科室主要为神经外科(24.53%),其次为呼吸内科(22.26%)和重症医学科(13.21%);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20种抗生素耐药率和敏感率0-100%不等,多重耐药呈上升趋势;13株多重耐药菌株6株Ⅰ类整合子阳性。结论 及时统计细菌分布情况、药物的耐药率、敏感率,并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